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从罗马到巴黎:青年柯布的足迹 · 前言

从罗马到巴黎:青年柯布的足迹 · 前言
刘东洋 | 杨绿野 | 2015.08.04 17:11

F Q1

▲ 勒·柯布西耶

所谓“青年柯布”的时间段,向前延伸,指向了柯布始学建筑的1904年或是第一次意大利之旅的1907年;向后,说法不一。有停在1917年秋柯布移居巴黎前的(Baker 1987),有停在1920年纯粹主义画展与《新精神》创办期的(Brooks 1997),有停在柯布在巴黎初露头角的1923年的(von Moos 2002)。我更愿意将之延伸到1920年代末,包括进来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这类建成建筑,好展示纯粹主义(Pursit)美学进入建筑后的作品集合。

柯布本人并不忌讳向世人讲述自己从懵懂少年夏尔·爱德华·让纳雷(Charles Eduard Jeanneret)向现代主义画家、建筑师兼作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蜕变。从《勒·柯布西耶全集》的第一卷到1966年出版的《东方游记》,他多次讲过这段独自一人靠双脚丈量废墟,自学成才的故事。而且,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剪接。一段1911年10月10日写于那不勒斯的苦闷日记,出现在1922年《新精神》第14期时,成了遭遇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天顶和壁画的铺垫;1925年出现在《现代建筑年鉴》里时,这段题为“在西方”的日记配上了罗马世博会广场喜剧的速写,拉开了东方与西方的距离。等1965年夏天最后一次编校《东方游记》时,柯布删掉了原文的结尾,加了非常短促的一句自嘲:“我才20来岁,我没有答案”。就这么,柯布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他愿意展示的形象。至于他在家乡做过的那些建筑,被柯布真正介绍过(且愿意介绍)的只有施瓦布别墅(Villa Schwob)。1960年7月,当他看到当月的Domus杂志(no.368)刊出了“白宅”照片之后,柯布即刻给杂志主编曼贾罗蒂(Angelo Mangiarotti)写信,制止对方公布任何文字信息……

1977年,美国学者特纳(Paul Venable Tuer)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1971年)《勒·柯布西耶的教育历程:关于柯布思想发展的研究,1900-1920》(Tuer 1977)。该书将柯布私人藏书、书单以及书页批注公之于众,算是拉开了解密青年柯布的序幕。建筑史学家布鲁克斯(Allen Brooks)在1970年代初深入柯布家乡,查阅地方档案,访谈过诸如柯布同学佩兰(Leon Perrin)以及助手蒙唐东(Marcel Montandon),并于1997年发表了《勒·柯布西耶的成长岁月:夏尔·爱德华·让纳雷在拉绍德封》。瑞士本土学者赖希林(Bruno Reichlin)、福格特(Max Vogt)、吕埃格(Arthur Rüegg)以及不久前来同济讲学的厄施林(Weer Oeschlin),都曾考察过柯布在瑞士和德国期间的活动。这还没有提及冯·莫斯(Stanislaus von Moos)、雅格·吕康(Jacques Lucan)、让-路易·科昂(Jean-Louis Cohen)、玛丽·麦克莱德(Mary McLeod)、本顿夫妇(Tim Benton & Caroline Benton)等人对于早期柯布旅行、讲稿、出版物的发掘与整理。勒·柯布西耶基金会与加尔兰(Garland)出版社1983年联袂出版的《建筑与项目:勒·柯布西耶档案》(共计32卷)中也收录了柯布家乡项目(1913年后)的部份草图。意大利伊莱克塔(Electa)与马尔西里奥(Marsilio)出版社, 仰仗博洛尼亚的教授朱利亚诺·格雷斯莱利(Giuliano Gresleri)的编校,于1984,1987一直到1994,1996年,出版了《东方之旅》(图片本);《东方之旅》(速写本);《托斯卡纳之旅(1907年)》(彩图本);《德国之旅》(速写本);《拉·罗歇图册》(速写及彩图本)。2002-2003年的巡展《勒·柯布西耶之前的勒·柯布西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柯布在1920年代之前的建筑、家具、绘画、摄影成就。与此平行,法国林图(Linteau)出版社则于2002,2006,2011,2013,2015分别出版了《勒·柯布西耶与佩雷书信集》、《勒·柯布西耶与勒·埃普拉特涅书信集》、《勒·柯布西耶与家人通信集,卷一,1900-1925》、《勒·柯布西耶与家人通信集,卷二,1926-1946》、《勒·柯布西耶与里特尔通信集,1910-1955》。特别是后者,非常直观地呈现了青年柯布的各种内心挣扎。

这些史料的公开让固化的柯布理解松动了起来。比如,读过《走向新建筑》的读者都会读到,诸如:“韵律是从简单的或复杂的匀称中导出的平衡状态,或者是从精巧的均衡中导出的。韵律是个方程:相等(对称、重复)(埃及庙宇和印度教庙宇);均衡(各种对比的运动)(雅典卫城):抑扬顿挫(从一个初始的造型构思发展)(圣索菲亚)。每一个个体有那么多的根本不同的反应,虽然目标统一,而目标统一就是韵律,就是平衡状态。由这点出发,各个伟大的时代的差别如此惊人。这些都是建筑原则上的差别,而不是装饰方式的差别。”(《走向新建筑》,汉译本,p45)这样的文字对于当代读者特别是汉语读者来说基本上毫无时间印记可言,每个词汇仿佛都是现代用语。而一旦我们通过柯布书单、信件、日记和论著了解到所谓的“均衡”(equilibre)就来自新古典主义者夏尔·勃朗(Charles Blanc)的《画论》,一定意味着“动态过程的平衡”,而所谓“平衡”(compensation )非常靠近古典艺术里的“反向对抗法”(contrappósto)时,我们也就意识到了柯布与拉斐尔时代的紧密联系。

还有,像过去一直在普适层面流行的“新建筑五点”,因为有了新的史料,显现出了它们多重的起源。它们的形成跟柯布家乡的气候、地貌、房屋构造特点以及1920年代汝拉地区建筑民族性的讨论颇有关联;再如柯布与帕拉第奥建筑之间的可比性。科林·罗在1947年撰写“理想别墅的数学”时还只能仅凭“形式分析”去推断二者之间的句法相似性。《拉·罗歇画册》的公开,直接呈现了1922年柯布与拉·罗歇(Raoul La Roche)同去维琴察和威尼斯时对帕拉第奥建筑的考察记录。但这个话题展开来讲要更为复杂。

柯布并没有要等到1922年才开始研究起帕拉第奥,在东方之旅的前一年,因为要帮助导师勒·埃普拉特涅(Charles L’Eplattenier)撰写一篇有关城市设计与城市雕塑的论文(由此衍生出《城市建设》(La Construction des Villes)的写作),柯布在慕尼黑图书馆里,已经借助德语、法语文献钻研起欧洲城市的广场、街道、住宅、墓地和公园来。其中,他对意大利别墅以及花园产生了格外的兴趣。柯布那时就画过帕拉第奥的房子,确切地讲,他画了很多房子,包括拉斐尔的玛达玛别墅、里加里奥(Pirro Ligorio)的埃斯特庄园等一系列十六世纪的重要作品。一年后,在其罗马的逗留期间,柯布参观了他之前标注过的10处十六世纪园林里的7处。一方面,柯布希望此类罗马的景观设计经验或许可以直接帮到拉绍德封的街景改造,另一方面,他已经想着怎样消化这些别墅和园林,用到即将动工的白宅(Maison Blanche)身上。

这样看来,青年柯布与古典建筑的相遇并不抽象,尽管他对古典建筑的理解首先来自丹纳(Hippolyte Taine)、里特尔(William Ritter)、司汤达(Stendhal)这类一般性文化史作者以及拉斯金(John Ruskin)、勒-迪克(Eugène Viollet-le-Duc)、舒瓦奇(Auguste Choisy)这样的建筑史家。在贝伦斯(Peter Behrens)事务所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柯布目睹了当时一批日后被描绘成具有“新古典偏好”的德国建筑师们,梅塞尔(Messel)、保罗(Bruno Paul)、施米茨(Bruno Schmitz)、贝伦斯本人,怎样在日常操作中运用和消化着古典建筑知识——不止比例、跨距、节奏那么表面化的东西。敏感的柯布看出了向古典建筑学习的必要性,这让他在给导师的信里喊出:我要去罗马!

这就是为何我们把这次青年柯布之旅的首站选在罗马的理由。我们的旅行始于罗马郊外蒂沃里的哈德良宫(Villa Hadrian)与埃斯特庄园(Villa d’Este)。这两处奢侈的园林建筑存在密切关联。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柯布在罗马之旅的后程,花了2天时间,分两次畅游了行宫和庄园。在那里,我们将看到诸如转化成朗香礼拜堂光塔的原型——“古人造墙,墙会延伸,墙墙相交,形成更长的墙。这样,古人创造了有感觉性的体量,体量乃建筑情感的基础。具有肯定用意的光,在一端曝射进来,照亮那些墙。光的映照从筒体间(我不愿意说圆柱,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延伸出去”(Le Corbusier 2007: 220);我们会看到古人如何处理建筑与微地形、建筑群与远景的关系——“在哈德良行宫:不同层的地平跟罗马平原协调一致。远山围住了构图,的确,建筑的构成就是基于远山的存在”(Le Corbusier 2007: 226);以及,我们还会看到柯布当时所理解的府邸与花园之间气派的对比(它日后也部分地投射到了施瓦布别墅的花园身上)——“看看这里建筑发明是怎样利用基地物质条件的吧:这是一处充满偶然性的基地。而花园则妙用了坡地,在破碎的地形之间形成了联系”(Le Corbusier 1948: 20)。当然,除了大浴场和万神庙,我们在罗马以及佛罗伦萨还会重点找寻一位大师的痕迹。如果说有谁真正在1910-1920年间深刻地影响到了青年柯布对待建筑的态度及其操作手段的话,那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我们将参观梅蒂奇礼拜堂和图书馆,目睹米开朗基罗消解古典法则的能力。

F Q1

▲ 哈德良宫的柱廊

在瑞士,我们会重点看两栋房子。1912年柯布归乡后给父母设计的白宅,用力凶猛、手段密集,犹豫中满是矛盾,最终又因诚恳令人感动;相比之下,隔了10年的湖畔之家,则代表了柯布真正有了现代生活参照之后所获得的从容。这栋56平米的小房子有着自身的技术性缺憾,却同时并置了最为古典和最为现代的“柯布式看风景”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的加建部份。那是坂仓准三画的施工图。阁楼里的布置方式吻合着柯布对于圣杰罗姆书房的研究。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柯布的父亲、母亲、哥哥,走完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些人的生命使得湖畔之家有了别样的灵韵。

最后,我们将经由朗香礼拜堂来到巴黎,去看看1920年代柯布的纯粹主义怎样一步步物化成现代建筑的。我们考察的侧重点仍然是青年柯布建筑中的古典性。在这一点上,萨伏伊别墅几乎就是各种柯布主题的展览馆。我们将现场讲述柯布是怎样拉伸顶层那段墙的。它的光明时刻又在哪里,它怎样对位于女主人卧室的窗……

F Q31

▲ 朗香教堂建筑外观

F Q31

▲ 朗香教堂南立面内景

当我们走完这段旅程后,兴许,也能同时形成了三种意义上的理解?我们对古代作品原境的理解;我们对柯布的古典认知方式的理解;我们对建筑当代性的理解。

在一张很可能是1921年秋去罗马前写给好友奥占方的明信片上,柯布写到:“你知道,十年前,于我而言,拉斐尔已经让位于米开朗琪罗。如今,我将非常高兴同您紧密合作,一起去检验这世界之不变法则,我会尽我所能去重新确立这一法则。此次罗马之行,让我们好好看看罗马。此后,对于我们来说,罗马将再无秘密可言。”既然如此,不妨我们也相约今秋罗马,只不过,不再只是为了解密柯布,而是为了寻找我们未来的路。

城市笔记人(刘东洋)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刘东洋
前言
勒·柯布西耶
旅行
行走中的建筑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