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结构、修辞、真实与猫:作为一条线索的日本东工大学派游学之旅|旅行现场

结构、修辞、真实与猫:作为一条线索的日本东工大学派游学之旅|旅行现场
作者:洪东涛/大椽设计 | 编辑:李菁琳 | 2025.08.06 16:14

七月,由同济大学教授王方戟担任学术领队,有方“日本建筑的当代论证:东工大学派及其关联·第2期”前往日本九州、关西、中部,考察了一系列普通大众视野之外的宝藏建筑佳作。

 

大椽设计首席建筑师洪东涛,以“梦的入口、结构、修辞、真实、同行的十四只猫、重回生活的小径”六个章节,回顾了这一程真挚而有趣的旅行。

 

下文由洪东涛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

 


 

梦的入口

对于日本及其建筑,国内的建筑师普遍都不陌生,我也有持续地关注和学习,粗浅了解日本建筑发展和总体谱系。当然,筱原、坂本的名字也偶有听闻。

 

图片
研读日本专著 ©洪工

“不是自然丰沛的地方是‘采集’不到出色的民居的,所以我觉得居民就如同‘蘑菇’。(1960)

“可能的话我想试试让精美的佛像乘上F14战斗机”。(1983)

——筱原一男

 

在缺少上下文的表达中,筱原一男的语言让人在赞叹之余又感到几分不明就里。

 

5月20日,王方戟老师为有方东工大学派游学做先导演讲,我正好也想借此建立点系统性的认知。王老师讲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建筑师、每一个建筑竟都是那么的陌生,让我怀疑这是我去了数次的同一个国家吗?

 

图片
王方戟讲座记录 ©洪工

王老师的讲座独到睿智、引人入胜,但傍晚的讲座也让人慵懒,我从坐着听躺着听到短暂进入浅梦,迷糊中看了一眼手机:久住酒店趴在高原草甸上,完全适应着地形,乡土做工与用材让空间多变,细节感人!我完全清醒,当即决定报名,我要从一个梦中去往另一个梦境!

图片
共鸣俱乐部久住酒店 ©洪工

 

结构

>作为地形感的“连续”主线,作为概念的“结构”梳理

 

“在我的基本立场中,总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理所当然地表达一些并非理所当然的东西……”(当たり前のようで当たり前でない…ということが。)

——坂本一成

 

当大巴抵达Common City星田,那座传说中的“旷世之作”如同从山体中生长出的结构有机体,扑面而来。王老师在前引导,熟悉的解说节奏响起,仿佛又回到当年蹭课的教室后排。杨工那份被反复咀嚼了十年的笔记,此刻在真实的陡坡与挡土墙前,突然有了沉甸甸的份量。争议也变得具体可感:这雄心勃勃的“山地语法”,是否真的在建筑史坐标上凿开了新位面?

 

图片
鸟瞰Common City星田 图源:Google Maps

コモンシティ星田位于大阪府交野市星田,是大阪府1000户小区计划的一部分。占地2.6h㎡,北部有1/10程度的倾斜,计划用于建设“高密度的都市型低层住宅”。项目以竞赛的形式征集方案,要求设计包含120户左右的独栋住宅,以及集会场所等附属设施及景观。竞赛于1987年秋天开展,题目为“独栋住宅共有化的可能性”,翌年选拔出坂本一成团队的最优案,最终于1992年春全部竣工。

 

图片
坂本一成设计方案 图源:有方

25米的高差让水系一体贯通下来,地块共有7个主入口,看车道如血管钻进每户院门——心里暗语:“不过是把车开到炕头的本事。”公共景观以大量硬质铺地的形式出现,怎么走都无法用“幸福感”去描述。

 

Common City内部空间 ©杨工

直到后来的高频次交流中,我尝试退后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的空间维度上,才体验到空间和模式代际的先进性:不被打搅的邻里关系、7个出入口创造的便捷性、互动性内容、村落式的空间体验,坂本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创造出人居原本应该有的一种状态。反观国内地产成熟的做法,地形分台、人车分流、地库大底板、豪华主入口,坂本以另外一种想法去构思居住和人的关系,而星田也意味着只能亲临现场的理解。

 

图片
星田结构图 ©洪工

武老师提到,基于数年内几次到访星田的经验,发现当时设计师有意在围墙上所作的开洞,一开始被居民封堵,后来逐渐用鲜花装点形成了开放性的内外沟通。在设计上坂本经常通过空间领域的相互贯入,以一种相对化的方式来谋求空间的共有化。杨工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停车位,外面的人可以透过停车位看到院子,使私人空间的领域感被扩大。这种视线穿透建筑带来的感受很值得被回味。对于星田,我不可否认它提供了另外一种居住范式:房子直接长在坡上,住户直接住在城市里,这种公共性是坂本刻在骨子里的内容。在这里,容量、高差、绿化、水系、停车、日照、产品不过是他处理星田精密结构的技术底色。

 

图片
开洞的围墙与公共性的车库 ©洪工

 

修辞

>童话的魔法,甜蜜的幻象

 

穿过大片稻田,转入La Collina近江八幡,我们的心情陡然变得轻快。童话般的草坡屋顶,甜点工坊弥漫的焦糖香,与夯土散发的草木气息奇妙地交融。作为深耕建筑史的学者,藤森照信45岁才转向设计,并发誓要做设计跑道上的逆行者,因此简笔画式的视觉修辞背后有着深刻的建筑学思考。

 

图片

建筑手稿、现场 ©洪工

藤森照信用建筑演绎了一部土地生长史诗。茅草屋顶在微生物作用下渐染铜绿,赤陶土外墙的裂缝中刻意填入苔藓孢子——这座甜品工坊实则是座有机生命体。

 

图片
山形装置屋 ©洪工

它的整体形态,我想将它描述为“像一条大鱼的椭圆围合”,长长的草廊串联起办公区、花房、饮料店、冰淇淋店、儿童游乐区,融合了零售、咖啡体验、办公、温室等多种功能,每个空间之间的关联度很小,却凝聚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高浓度丰富感,它们连同充满探索趣味的内部空间,共同构筑了一个直指非现实场所的童话王国。

 

图片

图片
“大鱼”布局 ©洪工

深入这“大鱼”的内部,探索的趣味瞬间在入口的草根屋被推向极致。我的目光立刻被那由黑色“像素化”装饰所覆盖的拱形屋顶牢牢抓住!王老师揭示其奥秘:藤森照信指挥工人将大小不一的黑碳块直接粘贴上墙。这率性而为的原始手法,在现场呈现出令人惊讶、略带“密集”感的独特肌理,其前所未见的形式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它强烈勾着我的好奇心,像一块磁石,牵引着我想要去深入探索,甚至渴望攀爬上去一探究竟。

 

草根屋由黑炭组成的屋顶 ©洪工
日式点心及其使用的各类磨具 ©洪工

即便是通往卫生间的路径,也由自然化、有着原木肌理的柱子引导,仿佛步入森林小径。在粟白本咖啡厅里,这种植物化的原生态空间与独特设计的家居融为一体,以一种看似“野蛮”实则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悄然触动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而这恰恰证明了藤森照信那条“反叛与回归”之路的非凡价值。这种突破常规,在形态与材料上调动语言的能力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

 

草根屋外廊(左)栗百本室内(右) ©洪工

 

真实

>纯粹的意匠,真实的建造

 

遗址的保留、围墙屏风的设立、后面大宅的压迫、偏远到怀疑设计动机的区位,这是藤村纪念堂给我最初的直观印象。一个2.14米宽的纪念堂,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对场所精神的深切感知、对现代设计语言的精妙运用,以及对在地材料与工艺的绝对尊重。如此高的设计密度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图片
内部展廊 ©洪工

岛崎藤村旧居主屋毁于20世纪初大火,原址今为桑田,唯余田间石础、后方祖父母隐居所及部分石砌台地挡土墙。面对微弱遗存,谷口吉郎将人、材料、景观、场地、建筑与陈设统一考量,旨在合理利用遗迹、巧妙组织空间,并融合低能耗建造与非专业施工。

 

图片
藤村纪念堂非专业建造的场景 图源:《建筑师》2018年10月刊
图片
平面组织 ©洪工

通过门口立着的障壁自然转入一段“空”的石板小路,主体是长达21.6米的展览,走到尽头,是一尊佛像,那份宁静直击心灵。最妙的是王老师点出的那个“引导性斜板”!跟着它,你的脚步和视线就会自然地转折,滑向下一个空间。这样的动线设计,不着痕迹,却充满巧思。

 

讲解中的王老师(右)©潘工

立面的五重变奏尤为精彩:入口为 “空”与“暗”,放空的石板路区域与实墙压暗的空间形成对比,让你收心进入。随之而来的是完整的片墙序列, 稳定推进一段后,立面构图“变调”——出现了类似“美人靠”的元素。王老师特意点明,它既不摆花也不能坐人!但却是如此的神来之笔。正是这段处理让整体空间与周围的语境融合。

 

图片
立面五重奏 ©洪工

 

同行的十四只猫

>意外与趣味,那就是生活本身

 

行程过半,我们来到大分县的山间,朝圣清家清设计的朝仓文夫纪念馆,将至馆前,一只巨大的木头“福喵”半眯着眼,高高举起前爪欢迎着我们,大家一下就放松下来。

 

王老师是一位“适宜、结构”的老师,但在那一刻,“意外、趣味”自然流露,他和我们一起扑向“福喵”,几个人横躺在草地上,比划着同样的手势,其它人也自然或坐或站,就有了这张猫咪全家福。

 

图片
众人于福喵前合影 ©有方

王老师珍惜每一个不同角度的看法,同学们就成了一只只“看似可爱实则麻烦多多"的小猫。面对问题,王老师总是温和回应,他的“以常识去设想,往往就好理解”一下让大家拨开心中云雾,然后再细细从专业角度剖析,让我们一路上常常茅塞顿开。

 

三次讲座更是系统性的将整个东工大学派的重要人物、重要作品串成一条完整的线索。7月17日晚的讲座自8点持续到10点,讲完掌声经久不息,所有人都以为才讲了一个小时,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图片
“看似可爱实则麻烦多多"的小猫 ©洪工

从夏目漱石到丰子恺、冰心、刘家琨到朝仓文夫。中外有太多名人大家喜欢猫,喜欢它的有趣和可爱,也喜欢它的意外和贪玩,因为那就是生活本身。“肉身不可替代”这是生活带给我们最生动性的一面:在这一周里:福建人、潮汕人和杭州人交换茶叶;没有烘干机时如何让衣服速干的小贴士;有人提议住华尔道夫有人提议住胶囊旅舍,然后相视大笑;一起去吃黑毛牛肉给杨工过生日,喝清酒一直到深夜。我用画画把它记录下来,就有了亦师亦友的“十四只猫图”。

 

 

重回生活的小径

>“住宅是艺术”(筱原一男,1962)

 

旧时代翻篇,大基建退潮,所有旧工具都已失效,高速城市化迎来深刻反思。大而光鲜的塌了,小而有趣的恰逢其时,东工大之旅照进实践的现实。

 

结构:作为联系山海的一个重要通道,让它呈现出本身就具有的高差适应性,结构在此彰显。

 

高差适应性研究 ©大椽设计

修辞:面对厚重的在地工业历史与未来叙事,提出了充满童趣的机械装置“造币宝宝”。

 

方案草图 ©大椽设计

真实:最实际的空间需求、最平实的建造、最少的投资、最真实的自己。

 

图片
回归真实的建造 ©大椽设计

坂本则言“要将平面图画到身体体验的边缘”——面对生活,我们如此匮乏,既无暇品味日常的沉淀,更缺乏构想未来的想象。而这次有方东工大学派之旅,用日本这股清流洗涤我们的思想和身体,打开另一次元壁的大门。我们这些大建设时代驾着推土机的建筑师,终得驶离高速公路,转入乡间支路,挽起裤脚,稻田、蛙鸣、轻风、细雨,我们也重回蜿蜒曲折的生活小径。“住宅是艺术”,1962年筱原一男的宣言在这一刻响彻大地。

 

图片
十四只猫图 ©洪工

作者简介

洪东涛,大椽设计首席建筑师。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东工大学派
旅行现场
日本旅行
王方戟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