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建成时间 2020年
建筑面积 5477平方米
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对川村,原名对村,明嘉靖年间因黄姓居住在村西南、谢姓居住在村东南遥相对望而得名。对川茶场,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国营茶场“高明县农业示范场”,1956年改称“国营高明县机械茶叶示范场”,1962年改称“对川茶场”。它曾是珠江三角洲范围内最高产的茶场之一,所产的“对川茶”亦曾盛极一时,远销港澳和南洋。
茶场依山而建,四周有湖泊环绕,风景秀美。对川茶场现有茶园面积300多亩,土壤属三迭地酸性红土壤宜茶土质,地形以小山丘、台地为主,平均海拔33.6米,山丘坡度平缓,场内人工水库依山环绕,水面面积33公顷。2000年后,市场上多元化业态引入,对川茶的产量和销量开始下降,茶园也开始部分荒废或被挪作他用。
2017年盛夏,我们穿越一排排施工中的郊区别墅、和已投入使用的主体旅游区,到达位于原人工水库中央的一座小岛。岛上大树参天,散落于林木和半荒废茶园中的不同年代房屋略显凋零。建于1980年代初的三幢多层厂房是岛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群,厂房的南侧是隐没于茂密树林中的、几幢早期茶场工人居住的红砖矮房。
三幢厂房大致呈东西中轴对称布局,西侧的厂房体量最大,显然在茶场鼎盛时期经历过扩建。盛极之时建立的工业厂房群落组成一线形群落、斜插于“茶小岛”的林木之中。
一株令人印象深刻的、如巨伞般覆盖住第一幢厂房建筑的细叶榕,似乎是整个场地的原生主人,而树下的混凝土桌凳暗示了场地的年代。厂房建筑均为三到四层的半框架结构,外墙面是我们幼时熟悉的“洗石米+细钢窗”组合。前两幢厂房早已荒废。登上建筑的三层和屋顶,即可俯瞰小岛及其北侧与水岸连接的大片茶园。
现代社会倾向于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切割、分离,以此令其器物化和工具化。茶小岛以及地方茶文化的复兴,需要重建这些有机部分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契机、重新组织茶厂空置空间中的机能和活动。
茶厂空间并未被视作孤立于自然环境中的人造物,它更被视作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周边茶园、林场有机关联的生产和生活遗址,以及部分依然生长于此的生产活动场所。因而空间复兴首要建立对过往的生产、以及此基础上建造行动的纪念,这意味着我们要保护和强化生产的内在主体性、室内生产与自然种植之间的有机关联,并使新的来访者获得深刻体会。
我们试图为上述复杂的场地和历史要素的重构、寻找一个极其简单的空间原型,以装载设想当中的文化聚落。经过几轮尺度和关系上的辩证摸索,设计逐步靠近一个“亭”与“台”的概念。我们试图将“亭”的构筑原型,演化为一个涵盖生产和游历的聚落。
积石为台:设计在地景层面用一种产自南方的黑色花岗石(依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一环绕原有厂房群落的“景台”。石砌景台具有多孔结构,设计重新梳理、界定了内部生产与自然种植之间的关系。
其内,是原有生产的延续、以及由“问茶”衍生的文化和公共空间;其外,则是被恢复的茶园种植以及原生态林木;其上,是体验茶园和林木景观的绝佳平台;其中,则是穿插于地景之中的架空茶廊、以及茶厂的后勤院落。
立竹为亭:在三幢厂房的屋面上,我们通过竹竿编织了一个空中的廊院组织,构筑了四个尺度不同的屋面庭院,使原本分离的屋面成为一组联通的空中院落,在空中建构了茶园地景之上的观赏和游历场所。
院落组织通过几个角部楼梯向下自然延伸,并与石砌景台相连,两者的连结创造了一种立体环绕于原有生产空间中的完整游历。我们期望这种游历可寻回现代城乡中、或已消失的存在与体验。
“乡”和“异乡”是快速演变的珠三角城乡体系中的悖论式议题。作为本地成长的大型民营企业与传统国营产业良性融合的珠三角范本,对川茶场的重建项目试图在两者之间完成一次转换和搭接。
此时此地的建造创造了对场地与记忆的纪念,同时创建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它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延续着在地生产与传统,并勾勒出场地彼岸的风景。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美的·鹭湖“对川问茶”
设计单位: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团队:何健翔、蒋滢、董京宇、黄城强、张婉怡、蔡乐欢、吴一飞、何振中、何文康、彭伟森
结构顾问:司徒颖、罗启尧、罗家杰
机电顾问:本创机电设计顾问
标识设计:广州哲外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TheWhy art x design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业主:美的置业粤桂区域公司
建筑面积:5477 平方米
完成年份:2020年
摄影师:张超、黄城强
版权声明:本文由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2020年,欧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酒店?
下一篇:深圳梅丰社区公园:在穿行中感受自然野趣 / 自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