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属典型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优渥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遗产,让宁波成为江南宜居之地。而良好的经济发展,更是让宁波成为中国新兴的建筑实践场。在上一期建筑地图(宁波:江南建筑好风景)之后,宁波又新落成了一批类型、规模、尺度各异的项目。
一起来看看——
宁波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紫石粮库
设计:佚人营造,2021
坐标: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东六房村72号
受到贵州茅贡地扪村的独立吊脚粮仓和火塘的启发,建筑师通过开放的“火塘”水系和架空的风土粮仓,构成了一处与风景和历史相交融的“理想水乡”。
建筑师首先通过切角,将原先封闭的四边形合院于西北角和东北角打开,令场地北部高耸的铁塔与杂乱的电线杆与水系一道,构成了一种粮仓的对立风景。设计挖出了两个浅浅的“火塘”,通过河埠头与芦江相连。而面积最大的第三处“火塘”位于南部中间庭院。原来的管理用房及仓库进行了局部拆除,留下了品质相对较高的围墙,而一个东西向的火塘穿插在几栋建筑之间。
“火塘”的布局完成,意味着散出水面在场地内引导着后续所有的设计,原来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也变成了八字型合院,转角对外形成放射型的视线与空间辐射。
02
宁波东钱湖教育论坛坊宅
设计:非常建筑,2022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连心路99号
四个坊宅中的三个是张永和于1990年代初在没有业主和基地的情况下首次构思的,设计的焦点是如何模糊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界线。这些“纸上建筑”实际上是严肃地对建筑核心问题之“空间”的研究,同时也是可建造的方案。东钱湖教育论坛的四栋坊宅,每栋具有独一无二的空间特质,也涉及对体验进而对生活方式的想象。
廊廊相对宅:将一个对称的体量沿中轴分为两半,向外拉开,并在之间置入一水体,在其两侧的底层对应地布置了敞廊。相对的两个廊下空间横跨水面形成该坊宅的半室外—室外生活场所。居者要穿过水院从一侧的住所抵达另一侧的书斋去工作,工作结束回归住所再次跨水而过。过水,成为每日生活中的仪式之一。坐在廊下与对面廊下的朋友隔水交谈, 是小住于此的又一乐趣,此刻廊的关系也化作成人的关系。
玻璃十字宅:一层的研究室以风车形布置;二层的玻璃宅被透明的十字形双层幕墙均分为四间同等大小的房间,其使用分别限定为起居、餐厨、休息、洗浴;同时双层幕墙的空腔将二层和一层联通起来。
来去梁上宅:一个造型艺术工坊属性的高空间被两个内向的超大门廊夹于中间。十字形可走人的横梁穿过画室上空。在这栋坊宅里,创作围绕梁展开。居者可以站在梁上审视自己的创造,也可从梁上吊挂作品,或从梁上进入书房。
翻转屋顶宅:一个大空间由一个颠倒坡屋顶划分出工作和居住两个相通的部分。居者创作与生活几乎在同一空间里。在视线上,各在屋顶一侧的工作和居住区域只有有限的联系;但居者无论在哪一侧总能意识另一侧的存在。坊宅的意义在于既分又合。
03
宁波院士中心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0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陶公路东钱湖
宁波院士中心选址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东钱湖西畔陶公山南麓,背山面湖,视野开阔,毗邻陶公村、建设村、利民村三个历史文化名村,用地格局得天独厚。项目利用历史名校原宁波师范学院旧址的建筑空间改扩建而成,以“山·水·村”“厅·廊·宅”为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融合,打造一座满足院士科研创新、交流研讨等多种功能使用的国际一流院士中心,并期望带动整个东钱湖地区,乃至宁波市科技、文化、经济发展。
设计延续学校旧址格局与山水环境的关系进行空间建构。四栋主体建筑沿山林带状展开:两端是东、西主楼,中部是访客中心和陶公讲堂,通过景观连廊和景观塔串联,在此可览尽湖光山色。东、西主楼分居两端高地,改建自原教学大楼。设计保留了1—3层的原始结构,并进行加固改造,将原始建筑中风化、破损严重的顶层拆除,新建4层、5层,并加建端部景观楼电梯。新旧空间与形体通过格局和韵律的对话让建筑重生。
新的建筑依循新的社会身份进行空间再造:依照原食堂与村落建筑同构的坡顶形体和旧址空间格局,新建访客中心;保留原宿舍背山面村的地景互动关系,新建大师讲堂;还原老水塔空间地标属性,新建等体量观景塔;在原林间小径路线上新建架空廊桥,延续山林路径的生态纽带属性。
04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
设计:汤桦建筑设计,2022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会博路
完整保留了场地现状地貌、水系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会议中心建筑群集约架空布置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带形区域内,南北总长一公里,东西进深一百米。建筑的集约放置,让550亩农业景观得以保留—— 一方面为城市发展的土地诉求预留了弹性,另一方面完整保留的农田成为生态连续、具有雨洪韧性的“城田共生”过渡地带。
廊桥会议中心被场地现状中的三个水口划分为四个区域,由北至南的城市公共性逐步减弱。最北段布局11000平方米大型多功能厅,依次往南为5500平方米主会场及3700平方米宴会厅、1800平方米首脑会议厅,最南端为设有342间客房的五星级酒店。
三个水口区域,形成会议功能体量之间的景观节点及视廊开放空间。沿水布局小尺度的街道与商业聚落,流线与会议中心的廊院结合,展陈一切归纳于街巷间的日常——有村落、有街市、有庙堂……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多维度的江南水乡诗意长卷。
05
横溪竹林营地接待中心
设计:建言建筑,2023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普罗农场东侧
项目基地位于宁波鄞州区横溪镇。基地南侧、西侧为宁波普罗农场所运营的千亩稻田;东侧、北侧为山坡地,茂盛的树木和层叠的竹林地绵延其中。小块细长的田地嵌入山坡,将林地一分为二,形成两相对望的格局。
东侧山地规划为酒店营地,帐篷掩映于竹林之中;西侧坡地原农用仓库位置规划为帐篷酒店公共配套区。组团面向田野,背靠竹林,与东侧的帐篷营地形成对景。
建筑组团由三个小尺度的独立体量构成,分别为:接待中心和深夜食堂,是营地接待、注册、休憩及用餐的主要空间。单坡屋面的横向线条给人以松弛感和亲近感,向内延伸悬挑的雨棚形成浓郁的阴影,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檐下灰空间。北侧三角形体量为多义空间,可进行演讲、瑜伽、冥想等各类活动。
为在自然原生的环境中进行建造的同时最大程度尊重场地,建筑采用轻量化的钢木结构体系,底层架空;立面多用玻璃材质与半透格栅,增加通透感及与环境的互动性;点缀的黑色瓦楞板与基地原有的农用仓库立面材料遥相呼应;十字钢丝网栏杆与场地风貌契合的同时弱化了建筑的边界。
06
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
设计: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席地建筑工作室,2022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日丽西路336号
博物馆兼具专题博物馆与名人纪念馆的双重性质。面对原址设施老化、展示空间不足、展陈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迁建后的博物馆,在满足高品质的展陈需求之外,设计构建了一个更多参与性、更强互动性、更大开放性的博物馆,一个集展览、教育、社交和自然体验为一体的公共平台。在契合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城市营造了更好的公共活动空间。
设计的原初概念围绕“蝶”展开,从馆内藏品中古人对蝴蝶形态的提炼形成创作灵感,以“蝶形三角”作为设计原型,造型和布局中均采用了隐喻蝶翼的倒角三角形作为母题。同时,以参数化渐变的彩釉幕墙表皮,再现昆虫翅膀般轻盈通透、细腻优雅的羽化质感。
项目将对立面彩釉尺度的研究细分到了城市尺度、近景尺度、近人尺度、观察尺度四个层面,实现不同距离下的观感变化。在城市与近景尺度,通过对渐变图案的纵向分区控制,形成匀质、柔和而多变的立面渐变层次和有节奏、有虚实、轻盈漂浮的幕墙整体效果。在近人与观察尺度,针对人视范围内的彩釉图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图案细化设计,形成丰富的近人尺度图案渐变,极尽细节之美。
07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设计:如是建筑,2023
坐标: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布政西路855号
项目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学校总用地面积约96851平方米,学校规模75个班,共3000个学生。设计通过采用毯式建筑的组织方式,将所有教学单元打散后相互组合叠加,满足职业高中相对普通高中更复合的功能性需求。复合的功能组织方式和连通的交通能够让师生快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享受便捷有趣的步行体验。
在地面层,对采光要求较小的实训教室布置在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中,以适应性与灵活性为主要特点。在二三楼,普通教室模块化地布置在不同的内庭周边,以获得更好的采光和视野。
建筑与场地正交体系扭转,使得建筑更好地跟场地融合,增加内部非正式教学空间,提高整体采光质量。其中多个不同教学空间的内庭,使用了独特的地面铺设、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垂直设计元素和空间布局。这些元素就像视觉标识,有助于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帮助学生在校园中自如导航。非正交的庭院拓扑也提供了多线性的漫游体系和不同主题的教学空间,从而使学校成为容纳多重事件、多重空间、多重场景的载体。
学校的二楼(从景观大台阶到报告厅,再到图书馆及各个教学楼和庭院)由一个共享漫游系统连通。不同的公共空间和室内外空间立体的串联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便捷且风雨无阻的交通。半开放的共享长廊和景观内庭使得学生在上下课之余也能感受到季节与天气的变化。
08
宁波太平鸟总部
设计:丹尼尔斯坦森建筑事务所,2020
坐标:宁波市鄞州区新晖南路255号
设计师将环绕总部建筑的“心脏”来打造成具有活力的空间,并将这种活力传递到建筑外部与景观场地。从“飞行”的原理出发,探索建筑的精神内核。而”热流”是最纯粹的与此相关的气象问题,例如“鸟”可以毫不费力地滑行于热流之上。它动作优雅,并使用最少的努力来实现“飞行” 。
这种“热流”的形式是自由流动且高效的,这样的运动和空间也成为概念设计的催化剂。多层次且有效的运转和功能性,成为设计中的核心。楼层空间向外延展,如中国的古扇般,形成可供人们交流的空间。建筑空隙与垂直流通空间以 “超级楼梯”的形式,穿透并旋转建筑空间,营造出壮观的室内空间效果,同时引入并造型化自然采光。这些透空与中庭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空气流通,增大了能源利用效率。
“热流”沿着一个标准的圆形平面形式螺旋向上运动。这些几何构成元素在功能、可持续性和建筑本身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建筑圆环,将人们自然地通过入口引进,并开始一场蜿蜒曲折却又流畅的旅程,通过螺旋型的动线向上运动,“热流”最终承载访客穿越总部大楼的内部空间到达建筑屋顶花园,在这里可以俯瞰宁波市的壮观全景。建筑的各楼层形式转移变化,以获得更多日光,并提供“一飞冲天”向上运动的动势。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图书馆及校门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下一篇:都市实践新作:再谈共生,深圳南头“杂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