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周摄影:刹那的永恒 - 建筑流动的边界
杨天周摄影:刹那的永恒 - 建筑流动的边界
作者:杨天周 |
编辑:李菁琳 |
2024.06.18 14:12
“刹那的永恒”(Ephemeral Eternity)是由建筑摄影师杨天周创作的系列影像,意在探讨建筑流动的边界。这一系列的拍摄对象十分多样,涵盖久负盛名的大师作品、平平无奇的民居、无人问津的废弃构筑等等。摄影师捕捉了这些不同建筑物与象征永恒的地平线交汇的刹那,显示出时间、空间与记忆的交汇,在特定时刻使人造物成为了建筑,揭示了建筑流动而模糊的边界,引导观者思考建筑的本质。
自序 / 杨天周
建筑是什么?代代学者为精确定义建筑做出过种种尝试,却莫衷一是。相比各类冗长复杂的定义,我偏爱以下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表达——建筑是远方天地交汇而成的地平线。它辽远模糊,不可触碰,却给人希望与慰藉。当人们眺望远方,尽头的地平线总能唤起人类远古的记忆,时间与空间在此交汇延展,人们得以在此窥见永恒的秘密。
建筑的本质或许就在于对永恒的追求——或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或是记忆上。欧洲教堂以砖石砌筑,沐浴风雨,屹立千年;伊势神宫一次次拆解重建,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中国的园林楼阁被代代文人墨客记录,卷帙浩繁,千古流传。然而不论物质、精神或记忆总会消逝,永恒就像地平线,看似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一座座建筑就是人类在这场如夸父逐日般的旅程中创造出的一个个微小标记。
建筑对永恒的追逐并非体现在每时每刻。砖石教堂的永恒体现于人类在时间切片中与它一次次对望的时刻,伊势神宫的永恒体现在拆解与重建的过程,文字记录中建筑的永恒体现在被阅读的瞬间。这意味着建筑只有在与永恒发生关系的某段时间才能被称为建筑,而这样的区间或许并不在建筑使用时,也可能在设计、施工或被遗弃成为废墟的过程中。完整的雅典卫城想必难以与如今的卫城废墟相媲美,建成的圣家堂大概也再难如这百年施工间带给人憧憬与力量。
如此可见建筑的边界是流动的。即便最负盛名的建筑,也仅在某些时段名副其实,而最平凡的构筑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凡时刻。荒原上废弃的建筑框架、沙漠中籍籍无名的水塔、隐匿于山海角落的民宅,也或曾在某个刹那接近永恒,为人类追逐地平线的旅途添上一个个微小却蕴含无限可能的标记。而我则尝试着记录下这一个个渺小又伟大的历史时刻。
沉 Sinking
滤 Filtering
渐 Emerging
浮 Floating
涌 Surging
*文中所有照片版权归于©YANG Tianzhou - TJAP。
杨天周
YANG Tianzhou
英国巴特雷特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
MArch RIBA Part2,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
BArch Tongji University
个人网站:tjapstudio.com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上一篇:2024年密斯奖5强入围——柏拉图当代艺术画廊|KWK Promes
下一篇:小水滴幼儿园改造 / 竖梁社绿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