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建筑学联手B站up主@筑行小康,每两周推送一篇科普视频,真情实感带你体验欧洲城市与建筑的魅力。
筑行小康,坐标荷兰的建筑科普视频博主,带着建筑学去旅行。
本期视频为 小谈建筑 系列第一篇。
鹿特丹有一栋外人看起来“奇奇怪怪”的房子,
却是荷兰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
△ 编导/摄影:小康 剪辑:大爽 ©筑行小康
奇奇怪怪的住宅
大家好,我是筑行小康,这是一个带你看懂建筑的系列科普视频,今天跟大家介绍鹿特丹一栋看起来 “奇奇怪怪” 的住宅。
前面我说建筑师本人肯定没想过它会成为网红建筑,为什么我可以这么确定呢?因为这个房子建成于1977年,而他的设计者Piet Blom在1999年就去世了,根本没见识过今天的互联网。
既然不是为网红而生,为什么要把住宅设计成这种奇怪的形状?让我来带你一探究竟。
大家第一眼可能会被建筑立方体的形式和明亮的色彩所吸引,但其实这栋建筑更重要的部分,也是建筑师更想要营造的场所,是这个内部的小庭院。
20世纪下半叶,荷兰出现了一批结构主义建筑师[1],他们希望建筑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把人们分隔在一个一个混凝土格子里。Piet Blom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这个庭院,是他最著名的一次建筑实验。
为什么这样一个庭院能够促进交流呢?Piet Blom的灵感来自树木。想象一块空地,周围有一圈树环绕,你是不是也会喜欢呆在这样的地方呢?因为身体四周和头顶部分空间被围合,在潜意识里你会觉得更有安全感。
Piet Blom把“树”抽象成被举在空中的立方体,为社区里的人们营造了内部空间和街道。如果大家常来这里玩,就会互相遇到,产生交流,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关于这个住宅和庭院的关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房子里主要的活动区域,包括客厅和厨房,其窗户是朝下、朝向庭院的,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院子里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当你下班回家开始做饭,你的孩子放学了,在院子里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这时候相当于各家家长在一起用目光为孩子们提供一种保护,出了什么问题都可以立刻做出反应。这就是一个良好的社区能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和安全感。
但房子里面,空间总的来说不算开阔,楼梯也比较陡。这确实是被建筑师妥协掉的部分,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呢?
我觉得年轻小家庭住一下还是问题不大的。比如顶层的空间,我就很喜欢,可以作为一个能看星星的卧室,或是作为书房。当你想要安静地喝茶看书时,窗外没有纷杂车流,只有安静的蓝天白云。
怎么样,看完这个房子,你会想住在这里吗?我想,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设计,而且它的造价其实比普通房子还要贵。
建筑师和开发商其实也知道这个情况,他们在旁边设计了那栋相对普通的高层住宅,来平衡整个项目的支出和收益。
那他们为什么宁愿赚少一点也要盖立方体屋呢?建筑师为什么要盖奇奇怪怪的房子呢?
这也是我今天的视频想要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习以为常的房子,不是天然就要被设计成那个样子,最初它都是被某个建筑师“发明”出来的。
如果建筑师没有实现创新项目的机会,建筑学就得不到发展,我们就永远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不得不承认有些“奇奇怪怪”的房子,确实哗众取宠、品味低下。但是,还有更多“奇奇怪怪”的房子,正是建筑师创造力的体现。
小谈建筑,思考设计,我是筑行小康,我们下次再见!
编者注:
[1] 荷兰结构主义,诞生于“二战”后对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和狭隘理性主义的批判。这场运动的核心是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像任何一种思想和流派一样,结构主义的理念和方法不是孤立的。它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欧洲年轻一代建筑师,特别是十次小组的活动密切关联,另一方面也是特殊时期荷兰社会文化条件的产物。它的基本方式是采用小尺度构件和相同的基本单元构成空间序列,来容纳和限定不同的功能,比如居住、工作、休息等。同时结构主义建筑对灵活性进行探索,强调结构空间体系与人的行为的关联和限定,结构体系应该诚实地表现在内部和外部形式的设计中。
作者简介
刘小康,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科普视频制作人。
郭奕爽,纽约库珀联盟建筑学硕士,一个天马行空的建筑懒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筑行小康”,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iADC设计博物馆:折叠的表皮 / 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
下一篇:以结构突破确保最佳湖景:On the water /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