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经典再读114 | 伊瓜拉达墓园:生命的长河

经典再读114 | 伊瓜拉达墓园:生命的长河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1.08.23 16:27

 

伊瓜拉达墓园

Igualada Cemetery

建筑设计:恩里克·米拉莱斯、卡梅·皮诺斯

建成时间:1994年

项目地点:伊瓜拉达,西班牙

 

*下文节选自《黄金时代:西班牙当代建筑全景》,作者宋玮,已获授权;有方旅行手册《先锋与折中:西班牙现当代建筑》,作者宋玮,版权有方。

 

不同于马德里的理性,巴塞罗那的建筑风格一直有着明显的浪漫与自由倾向。西班牙当代建筑中浪漫风格的代表人物——恩里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在19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

 

米拉莱斯1955年生于巴塞罗那,1978年毕业于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在校期间他就开始在皮侬和比亚普兰纳事务所从事实践工作,参与了巴塞罗那火车站前广场设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夫人卡梅·皮诺斯(Carme Pinos),两人于1983年结婚,随后组建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建筑事务所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

 

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 图源网络

 

墓 园

如果说事务所的处女作拉乌纳工厂改造(Reconversion de la fabrica La Llauna)已经让二人优秀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始于1980年代的项目——伊瓜拉达墓园,可以说是米拉莱斯职业生涯的最好作品之一。

 

墓园项目开始于1985年,最初是建筑师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箭馆设计的方案的衍生品,位于距离巴塞罗那67公里的小城伊瓜拉达(Igualada)城郊,周边是小城的工业厂房区。墓地所在的场地为一块未经开发的荒地,场地略有起伏。

 

新墓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入口处一个由石块和半球型山包组成的大地景观,石头被摆放成一个不断向内旋转的螺旋线,让人想到了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经典的螺旋造型大地艺术。剩下两部分则是墓园的主体:一个依据地理走势而建的墓群和一个位于高位的小型礼拜堂。

 

墓园卫星图像:左上角是坐落于高位的小礼拜堂,左下角是入口的螺旋大地景观,画面中部是墓群主体。
墓园总平面
墓园剖面演变

结合墓地的功能需求以及山体逐层下跌的地理特性,公共性最强的小礼拜堂被置于场地的最高位,同入口面相接,有助于殡仪车等机动车辆停靠和人流疏散。小礼拜堂一侧藏有一个服务性质的房间,房间主体切入山内,仅在屋顶上开了一条细长的窗。内部连续的曲墙与同时期建于巴塞罗那的奥运射箭馆项目一致。

 

 

礼拜堂平面演变

主体墓群则位于下面两层,上层单边布置,下层墓穴则为双边布置,中间为步道。整个墓穴区域同入口的广场通过一个下行的坡道直接相连。这条步道在场地的尽端被放开,转化成一个椭圆形的广场。广场的外轮廓并没有设置用于存放骨灰的壁龛,而是将山体直接暴露出来。整个墓群如同是一个由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有助于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更易形成肃静的氛围。

 

墓群平面,壁龛的尽端是广场,图纸左边是礼拜堂及墓群剖面关系。

彼得·布坎南(Peter Buchanan)曾形容步道和两侧的墓群如同是“一条蜿蜒而下的河流与两侧冲击出来的河岸”。沿山而建的形式和曲折的步道,让墓群宛如一条“生命长河”。铺地由凌乱的旧火车铁轨枕木和水泥构成,仿佛就是那些逝去却依旧不知归途的灵魂。

“生命的长河” ©Hisao Suzuki
尽端的广场 ©Hisao Suzuki

 

“死者之城”的隐喻

在传统的欧洲城市中,墓园一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墓穴集中布置于人们离城的道路两旁。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人类将墓穴聚集是早于人类群居生活的,“死者之城”甚至有可能是城市的雏形。

 

“死者之城”的入口,立起来的十字架雕塑。©Duccio Malagamba

在伊瓜拉达墓园中,我们需要借鉴“死者之城”的隐喻来理解建筑师对墓群区域的处理。首先,不同于传统墓园两排壁龛相对紧凑的间距,伊瓜拉达墓园底层两侧壁龛之间的步道尺度接近于城市街道。其次在材料上,壁龛和墓穴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即便是直接暴露的山体,亦被金属网和石头做成的围护面包裹起来。两种材料不难让人联想到城市中的住宅与城墙。整个区域虽然处于自然之间,但却如同城市般人工化,尽端空间被刻意放大,有着城市中心广场的即视感。

 

两排壁龛 ©Duccio Malagamba
一层壁龛 ©Duccio Malagamba
二层壁龛 ©Duccio Malagamba

“死者之城”©Duccio Malagamba

如果我们接受下层“死者之城”的设想,那么礼拜堂和后勤房间所在的上层,则是死者在人间最后停留的地方,也是生与死的边界。

 

礼拜堂入口 摄影:战长恒
礼拜堂入口 ©Duccio Malagamba

小礼拜堂打破了我们对礼拜堂的常规认识,采用了一个三边围合,一边开放的大厅形式;礼拜堂并不高,十字架形式的主梁支撑起屋顶。而托起十字架梁的四根柱子,并非以十字架的中心为圆心等距设置,而是以中心为终点,让这四根混凝土圆柱按照斐波那契曲线(Fibonacci Spiral)布置。礼拜堂的采光都来自于开敞的外侧和内部洞口的天光。

 

由于多种原因,小礼拜堂一直未完全竣工,铺地维持在浇筑完成的样子,一根柱子甚至连外层混凝土都没有包裹。

 

礼拜堂采光,与光线一同倾泻而下的还有几面与立面相同的砌块墙。
礼拜堂一直未能完全竣工。摄影:战长恒
十字架梁与四根柱子,其中一根甚至未包裹混凝土。摄影:战长恒
角部开零星洞口采光,顶部亦有采光,暗示弯曲的肋梁(上翘的屋顶)。摄影:战长恒

在礼拜堂的一侧,有一段直跑楼梯,预示着屋顶之上空间的存在。楼梯前半部分尺度较宽,后半部则变得愈发狭长,令人在上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挤压感,较小的尺寸也导致出口向“洞口”形式靠拢。

 

直跑楼梯 摄影:战长恒

当你从这里钻出来到达屋顶,会发现除去那些散落着的光井口之外,别无他物。甚至缺乏栏杆等基本围护设施。屋面远离墓地一侧与周围的山体直接相连;另一侧,人们可以在此俯视整座墓园;透过光井,人们还能窥探到礼拜堂中的一举一动。茂密的荒草让屋顶如同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这里纵览生死,照亮“人世”,却又无边无际,似乎在暗示着那代表人类来源的“伊甸园”。

 

屋顶的“处女地” 图源网络

这一从“冥界”“人界”到“天界”的变化过程,虽有着部分个人的主观臆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筑师确实试图借用自然地势来塑造三个性质不同的场所,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墓地、生死的理解。

 

 

墓群的布局、线条与材料,均表达了建筑师与生死的理解。©Landezine

就连不同主题场所之间的过渡也被仔细处理过:除了前文提及的连接礼拜堂与屋顶之间的楼梯在尺度上的变化之外,从礼拜堂到达下层墓群的楼梯部分,建筑师将最接近下层的四步踏面设计为中空,当人踏在这四级踏步上时,会听到“咚咚”的声音,楼梯间异常狭小,因此会造成明显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墓园中显得异常刺耳。

 

楼梯的最后一步,是一个完全悬挑出来的混凝土踏步,踏步面极长,看上去像个短坡道。这个坡道并没有完全落在下层地面上,而是与其保持着很小的距离。当你来到坡道尽头,即将迈上那片属于死亡的世界,会感受到由于悬挑造成的微微颤动。这一系列基于听觉和身体感知上的细节设计,强化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感。

 

并不舒服的向下行走体验,让身体记住空间。摄影:战长恒
中空的踏步 摄影:战长恒
最后一级踏步,提醒人们接下来将迈入的将是属于“死亡的世界”。 ©Landezine

 

建筑师的埋骨之地

伊瓜拉达墓园项目开始于1985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米拉莱斯和皮诺斯这对组合在1991年因情变而分道扬镳,事务所也就此解散。这导致项目在后期有些失控,当初规划的区域仅完成了一半,场地也停滞在一个未完结的状态里,恰如永没有尽头的生死循环。

 

离婚后的皮诺斯成立了自己的个人事务所,完成了一系列优质的设计作品。而米拉莱斯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个人实践和美国教学后,与意大利建筑师贝奈黛塔·塔格丽娅布(Benedetta Tagliabue)结婚,再度成立一个夫妻档的建筑事务所EMBT。

 

EMBT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事务所的巅峰,此时米拉莱斯却因脑癌离世,年仅45岁。塔格丽娅布在米拉莱斯去世后独自撑起EMBT,将其去世前没有完工的项目推进下去,包括后面陆续建成的苏格兰议会大厦、维哥大学教学楼、乌德勒支市政厅等一系列高质量作品。

 

米拉莱斯,则葬在自己设计的伊瓜拉达墓园一角。他的墓室位于墓群的外围,相对独立。墓前的铁门上镶嵌着一座书状的乳白色雕塑,上有他签名的阴刻,门前种有一株老树,他的墓穴在就在树木的阴影之下,跳脱于墓园布局之外,却又身处墓园氛围之中。他就这样永远睡了下去,与之为伴的是墓前来自全球各地的留言与哀思。

 

米拉莱斯的墓碑 ©RANDHIR SINGH

米拉莱斯的去世,对整个巴塞罗那建筑界,乃至整个西班牙建筑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巴尔德维格与坎波·巴埃萨相比,米拉莱斯的作品并没有出现一个长期固定的模式,但他在形式和材料方面的个人化语言表达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逐渐地,他成为在高迪之后巴塞罗那建筑的新标签,他的作品风格满足了国际人士对巴塞罗那色彩绚烂与自由奔放的臆想。这些个人语言虽然在最终呈现上会受到不同功能和场地等方面影响而发生调整,但更多还是表现出建筑师自身对于建筑、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理解与诠释。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伊瓜拉达墓园
米拉莱斯
经典再读
西班牙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