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乡村振兴中的设计力量:30个中国乡建项目

乡村振兴中的设计力量:30个中国乡建项目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3.02.17 13:51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公布,这也是新世纪起,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让农业强起来,也要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因此,在农业生产发展等备受关注的议题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版块,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作出部署。

 

更美的乡村,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也依赖于政府基层、产业投资者、规划建设者以及广大群众的携手共建。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建筑师如何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从近三年的项目发布中,精选出30个中国乡建佳作(未收录私宅类项目),它们或聚焦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或着眼于乡村产业的更新,都可见设计者对乡村环境、生活、建造的观察与思考。

 

项目展示顺序依设计单位名称音序排列。如果你有其他的喜爱作品,欢迎在留言区补充推荐!

 

01

山村旅社“田畈里”

博风建筑

2020,浙江湖州

 

项目外观  摄影:肖潇

在田中央起楼让人首先想到的,与其说是造一座孤立的房子,倒不如是如何可以创造出远近的风景在人眼前逐渐展开的一处处场所。在建筑中,这样的场所由地面逐渐抬升的院内场地、附着在场地上的小径、嵌于建筑体量旁的坡道、将小径与坡道连接起来的小桥、贯穿进建筑内部的大坡、被棚子覆盖着的廊道、屋顶的观景平台等组成。它们逐一连接形成了一条围绕着建筑的“环线”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随着位置及高度的不断改变,人在这些场所见的风景从小院及院中的小景过渡到俯瞰的邻家农宅瓦屋面;从院外的田园风光及村路,转换到不远处丛林下流淌着的合溪;从山脚下的寻常山村再放眼远望,看到山谷周边的重峦叠嶂。

 

建筑内部空腔  摄影:董晓
底层公共区域  摄影:碳普洱

 

02

坪坦书屋

Condition_Lab+UAL Studio

2021,湖南怀化

 

从跑道看向书屋  摄影:陈小铁

试想象,在一个传统的木构房屋中嵌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楼梯,一个由踏板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环。为了增加神秘感,这个楼梯并没有目的地,它就是目的地本身。书架和可以俯瞰庭院的窗户组成的矩阵构成了建筑的外墙。坪坦书屋不被定义为一个传统的儿童图书馆,而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玩耍的地方。

 

从顶层窗户看向田野  摄影:赵赛
楼梯和书架  摄影:赵赛

 

03

原乡上田

DnA建筑事务所

2020,浙江丽水

 

景观节点  摄影:王子凌

设计遵从传统村落保护“最小干预”导则,保留原有村落格局和建筑尺度,村庄外观上不做过多改动或设计手法介入,而是在各房屋内部进行相应的空间格局调整和条件提升,并提炼村庄的重要景观节点。

 

此外,项目建立了一个村集体所有、村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出资的混合制集体经济实体的新的社会架构;并积极发展多元的乡村经济业态,提供就业平台,吸引乡土人才和年轻村民回村创业。

 

村庄景观  摄影:王子凌
入口接待  摄影:王子凌

 

04

大坪乡幼儿园

东意建筑

2020,四川雅安

 

田野中的幼儿园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幼儿园的建筑布局再现传统乡村的形成机制,用“乡村原型屋”组成一个紧密的幼儿生活单元,由单元集合成聚落,形成幼儿园的“村庄”。每组单元是一套完整的儿童生活活动空间,是个体的“家”。

 

三个小“家”集合成看似自由松散的“村庄”,实则建筑间的每个开口都指向田野的远方。“村庄”中心围合出一个圆形的小广场,既是全园的集体活动场地,也可共享给社区举办公共活动。

 

从游戏区望向中心活动场地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环廊与中心活动场地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05

黄涌市集

多重建筑

2021,广东佛山

 

三角地与市集  摄影:吴嗣铭

设计师期望这块不停被村民的双脚们接触的地面,加上一个合适却又稍显意外的构筑物之后,能在周遭环境里慢慢长出一种主体性。这个开放的构筑物不需要气候边界,用钢结构和相应的尽可能直接的建造方式,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棚底空间。

 

抵达路径的质量与微妙性,决定了村中漫游的日常体验。因而设计师设想以一种最简单且对称的体量——拱,在村中不同的路径和距离上,体验到对这个单一之物的独到观察。这种观察会是个人的、瞬间的。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希望这种独到观察能够产生些“源于模糊高于模糊”的体验。

 

从菜市场摊位看向C3柱  摄影:吴嗣铭
水果摊一瞥  摄影:吴嗣铭

 

06

借山院

方书君工作室

2021,北京房山

 

院落与远山  摄影:王子凌

本案是设计师对于北方山居生活的想象与实践。项目位于北方唯一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所在地:房山十渡景区,由一个镶嵌于半山腰的农房蜕变而来。面对无法征服的壮观自然,以及个体对安身之所的需求,项目将外部世界转化为身体“挖掘”的一部分。关于居住的想象不只是场景画面,更是对外界自然的内化和身体的记忆。

 

从标准客房门厅处看向主庭院与远山  摄影:王子凌
后院的楼梯连接屋顶露台  摄影:王子凌

 

07

安徽霍山太阳乡书院

傅英斌工作室

2018,安徽六安

 

稻田与书院  ©张虔希

乡村原本无需过多所谓“绿化”,生产性景观本就是乡村最好的景观。场地的水田、茶园、菜地都被全部保留,并由它们原来的主人继续耕种,数条栈道被架设在水田之上,用最“轻”的方式和这片水田交织在一起。

 

书院建筑由图书馆和茶室组成。图书馆由现状两间老房改造而来,老房为夯土结构,改造过程保留了现有夯土墙体。通过内部嵌套钢结构抬升屋面的策略,使得图书馆内部采光和空气流通功能顺利实现。改造后的屋面有了更好的保温和防水的建筑性能,正房局部增加夹层,扩展现有的使用面积。夜晚,室内温暖的灯光从檐下的窗口透出,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焦点。

 

休憩亭与书院对望  ©张虔希
休憩亭  ©张虔希

 

08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gad · line+ studio

2020,山东泰安

 

一号院子  摄影:章鱼见筑

如何将存量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如何为贫困村引流,产生经济效益,使其可持续发展?设计师提出双线并行的设计策略,一是做针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边界不变的情况下,以存量建筑的空间激活和原有环境的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从而实现旧村落的新生;二是通过建立公共空间来激发可以引流的媒体效应。

 

设计师将空置的十二组石屋、残破的石头墙壁和少量生产用房改造为高端度假民宿。团队仔细测绘了石屋和石墙,保留其中质量较好的部分,其他则保存石头、原址重建。石墙成为“锚固”新建筑的重要依据,使得新与旧自然而然地延续、传承。

 

八号院子  摄影:章鱼见筑
三号院子内部空间  摄影:潘杰

 

09

长漾里乡邻中心

个别设计

2019,江苏苏州

 

南入口傍晚实景  摄影:个别设计

建筑由两个对称的三角形体量构成,在面向稻田的北侧屋檐被尽量压低,而面向大树的南侧则被尽量拉高,使得横向的稻田景观和纵向的大树能被精确地引入建筑内部。在入口处面向道路的西侧,两个横向拉开的窗口又使得功能和地形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强化。雕塑般的体量感让建筑跳出了传统乡村图景。

 

在三角形体量连接处,贯通空间使得天光可直射到建筑最暗的部分,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三角形的平面、倾斜的屋面、三角形的贯通空间和三角形的天窗,使得自治的建筑本体获得了陌生的感知体验。

 

一楼展厅空间贯通处  摄影:个别设计
一楼展厅面向稻田实景  摄影:个别设计

 

10

丁蜀成校

亘建筑事务所

2021,江苏无锡

 

校园与远山  ©陈颢

丁蜀成校,作为全国乡村成人教育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陶艺教学和培训的学校,既要通过为当地群众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学校也利用课余时间向缺乏公共设施的乡村社区开放,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在工业化的背景下,“手工制陶”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手艺”是这所学校教学的核心,而“手艺人的空间”也正是这个校园的中心。设计师为学校的每一种功能寻找一种属于它们的建筑形式,并让它们各就其位。不同类型的建筑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让这个校园远离了大型综合体主导的学校类型。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建筑之间漫游,感受物候的变化。

 

窗和窗下墙塑造的大工场室内光环境  ©陈颢
展陈楼通过连廊与南北两侧的教学楼相连  ©陈颢

11

海草湾养生度假村改造设计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2020,山东威海

 

村落街道  摄影:陈颢

海草房古民居是胶东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设计勘察现状26个院子后拆除5个质量较差的院落,腾出的空地形成六个公共庭院,与三条主要道路构成一个网络,流线方便可达。

 

项目的整体建造在策略上回归建造的本质,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老房子为海草顶,以修复为主,体现地域特色;新建建筑为平屋面,突出纯粹的砌筑体量特征。新老建筑之间通过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比例关系融合在一起。

 

近景鸟瞰  摄影:陈颢
书吧与餐厅  摄影:陈颢

 

12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迹·建筑事务所(TAO)

2019,福建宁德

 

书店全景  ©陈颢

项目由荒废民居改造,为尊重场地历史及村落整体景观,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在内部,两面折线形的混凝土墙成为新的结构主体,两层楼板由此向两翼悬挑展开,在角部与夯土墙衔接,给予老墙结构稳定,边缘处则与老墙脱开让光从天窗进入内部。建筑中心,一根钢柱穿透混凝土结构并支撑起一个伞型屋顶,其位置和形式暗示了已消失的老宅;伞下提供了阴凉和远眺的场所,犹如田野中升起的凉亭。

 

二层阅读区  ©陈颢
屋顶夹层平台与伞形结构  ©陈颢

 

13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

家琨建筑

2020,四川泸州

 

品酒阁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选取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基本原型,运用当代手法,表达传统意蕴。项目采用文学叙事的组织方式,将多个空间功能节点的内容串联形成连续的空间剧情;游览路线注重节奏安排,根据场地的位置、高差、情态,组织变换空间的明暗、开合、隐现,使整体流线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丰富游客的参观体验。

 

品酒阁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诗酒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14

定海台房

久舍营造工作室

2020,浙江舟山

 

山林中的建筑  ©夏至

设计首先利用高差使辅助功能下沉,将接待、餐饮、展览等功能布置在上部,减少地面上的体量和面积。接着进一步化整为零,将上部空间切分成三个矩形小体量,围合出朝向西侧大海的“空院”。

 

三个体量的尺度都小于村中常规农宅,立面由竖向金属波纹板包裹,既抽象又细腻。形体咬合的动作使得建筑平面轮廓变得曲折,丰富了从室内观看自然山林景观的视野。在竖向标高上三个体量逐层抬升,基部台地肌理如同山地地层。反向双坡屋面则带来了识别度。

 

反向双坡屋面的建筑廓形  ©夏至
从第二体量斜看第三体量  ©夏至

 

15

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2021,安徽黄山

 

从内庭院看书店  ©赵奕龙

项目空间原型来自徽州廊桥。建筑一层如供水流穿越一般,向村中巷道和院落纵向完全打开,这是一个视线可贯穿的动势空间,作为选书购书之用。二层作为阅读区,是相对封闭的横向静态空间,开口一面对着老墙,另一面望向田野。一二层通过一个天梯垂直贯通,形成了桥下水流和桥上行人间的某种戏剧性联系。

 

整个建筑是一个简支单跨结构,混凝土的楼板顺重力之势弯曲,再将弯曲的楼板叠在一起,重叠之处刚好形成次梁。所有弯曲的楼板以一种“曲板弯叠”的方式,形成一个微微向上拱起的弧度完成横跨。

 

村民的小孩在阅览书籍  ©赵奕龙
二层横向静态空间  ©赵奕龙

 

16

古劳水乡木桥

罗宇杰工作室

2022,广东江门

 

桥体全貌  摄影:金伟琦

这座木桥位于古劳水乡,衔接商业街区和儿童游乐区,桥下可供渔民、游客的船只通行。设计师采取了“相对封闭的廊空间”作为桥体,过渡并强调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场域:从偏“实”的商业性街道——到偏“虚”的梦幻水乡儿童游乐区。

 

该桥以三根曲木大梁为主结构件,桥拱跨度为25.2米。大梁各分成三段,开“榫卯”加钢构螺栓连接,在现场施工拼合成完整的大拱梁。桥廊的两端设置了横向连接杆件,并以观景平台避免内部被一览无余的空间单调感。廊外表皮选择金属板材进行层层叠覆,有效遮蔽雨水,也形成了更内聚感的廊空间。

 

从侧面看桥身  摄影:金伟琦
通往东侧平台的阶梯空间  摄影:金伟琦

 

17

山水柴院

米思建筑

2021,四川宜宾

 

内院鸟瞰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从四川民居入手,体现了对空间、材料、情境和体验的整体思考。基于对四川民居结构和空间的转译与重组,建筑采取十字风车型布局。大屋檐沿周边水塘铺开,引入最大观景面。十字空间连续曲面墙体如曲水流觞,呼应内院流动的弧线,同时划分出服务空间及被服务空间,设置包间、茶室、书吧及后勤服务等功能,对应不同方向的自然景观。

 

建筑结合传统营造与当下施工条件,巧拙相间平衡质朴与精致,创造出静谧灵动的空间氛围。人们沿柴木墙行走于宽大的屋檐之下,流弧聚于内院。圆形水面平静,柴木、红石、黛瓦、融入天青,材料交叠错置给建筑空间带来如日晷一般的时间痕迹。在地性、空间性和时间性,透过材料的独特使用弥合在一起,在建筑空间中铺陈开来。

 

外院与内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内院的光影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18

石湾猪舍里展厅

其实建筑事务所

2021,浙江嘉兴

 

建筑南立面及草地  摄影:吴清山

展厅位于一处农旅园区中,体现“自然中的一种质朴、粗砺的气质”。整个园区的自然景观与建筑内含有的功能性空间,以及几个院落之间视觉与感受间的微妙联系,从一开始即被关注。建筑整体形态由两房一院构成,从南至北层层迭进,历经“月亮墙”“榆树庭”“湖岸边”三进,依次为纪念品商店、庭院与展厅。

 

随着人的移动,空间“开放、遮掩、进入、压缩、停顿、转折、粘连、疏离、再开放”,不断变化。在渐进的叙事中,身体感官被充分调动,与建筑及外部景观发生了丰富的连接;亦使得建筑本体通过各空间片段和外部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

 

“湖岸边”  摄影:吴清山
鸟瞰“榆树庭”  摄影:吴清山

 

19

金城社区五统一公共空间

时地建筑工作室

2020,四川成都

 

项目外观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如何呈现一个“乡村情感容器”?如何打造一个可以连接村民情感、促进社区交流、延续文化传承的空间?工作室在乡建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这个答案。

 

在小石村观察到的“无序乡村空间”现象,它有个体性,却也是在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团队希望通过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来促进共同的交流、生产、民俗、仪式等,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记忆。对于小石村这类空心化严重、陷入身份失语困境的农村,设计通过社会记忆的方式,来记录、印刻、传递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可识别的文化形式,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记忆场所”,来抵御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逐渐消失。

 

灰空间内部  摄影:时地建筑

 

20

“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0,云南大理

 

项目外观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在上村议事点整体营造过程中,相对严苛的造价制约着设计概念的产生。通过调研当地的施工和工艺水平,团队发现夯土建筑是村民建房的主要工艺;另外,县城里的小钢结构厂是早期建筑工业化的雏形。因此,团队从低成本建造策略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结合当地工艺,联手村民进行议事点的建造。

 

设计在尊重当地文脉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建设能力。设计团队的努力方向是以多元化的乡村话语表达对于同质化的城乡一体的反抗,永安村村民议事中心的指向,是让建筑重塑乡村的精神家园以及场所记忆。

 

宁静的村庄与新建的议事中心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庭院内的活动场景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21

潜山市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

土上建筑工作室/北京建筑大学

2019,安徽安庆

 

外景  ©土上建筑工作室

这个小项目的改造策略很常规,也很朴素: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房子的外部形态尽量少做干预,尽量多地保留物质层面的历史记忆;对于室内部分尽量创造出灵活适用的空间新体验。

 

设计团队将主屋顶由原来的东西坡向改为南北坡向,设置高窗,并将屋脊部分适当抬高,以便使原先昏暗的室内得到更多的上部空间与采光;通过新的结构将屋顶重新支撑起来,构成了新的二层空间,透过新屋顶东西两侧的玻璃窗可以让阳光进入并眺望远处的风景。建筑的土坯砖外墙也被小心地保护下来,并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其外观原貌。

 

室内  ©土上建筑工作室
室内 - 一二层空间  ©土上建筑工作室

22

成都右岸天鹅湖精品酒店

 

We&Arch吾和建筑事务所

2021,四川成都

 

“深远”出檐下的院子和廊道  摄影:WOHO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尝试把林盘中的建筑学梳理出一二,试探性地将这座酒店建构为成都平原上一个有着现代建筑学气质的小村落。

 

项目用地形状多边怪异,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用地,建筑师采用了一组聚落的形态去适应波折的用地边界。看似随机实则有序地建立起多个客房单元、接待空间、餐厅和茶室,将这些功能单元,又梳理成相似而可控的形态,去形成聚落的边界,消解掉了人工规划的痕迹。

 

水院一侧的廊道  摄影:WOHO
坡屋顶下的通高空间  摄影:WOHO‍

23

瞻院

 

微建筑工作室

2019,北京延庆

 

项目外观  摄影:朱雨蒙

设计师从“看”这个行为出发来做这个设计,把民宿理解成城市向农村回望的一个场所,期望人们站在天台,可以越过后面的院子直接观赏到北面的海坨山。因此房子北边的体量稍稍抬起,遮挡住后面的院子,在视觉上拉近人与山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南侧的体量,所以得到了一个两端翘中间低的弧形屋面。

 

房子里增加了五个庭院,希望人们能通过庭院看到天空,同时让光线进入到房间,形成向内的空间感。设计师还在公共区域东面的红砖墙上开了一些不规律的小洞,让经过这里的村民能够通过这些小窗,看到民宿中来自城市的客人们的一些活动,期望这两个群体在视线上有一些接触,相互了解各自的生活状态。

 

大庭院  摄影:孙海霆
入口处的影壁墙  摄影:孙海霆

 

24

江小白的一亩三分地

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2022,重庆江津

 

大地美术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没有过多地去考虑“乡村”应该长什么样子,而是关注于什么样的空间形态最适合周边几个半岛的场地关系,采用最纯粹的几何空间语言去呼应自然的环境,创造令人感到舒适的对比冲突与丰富变化。规划选择将建筑及功能体验区分布在这些半岛上,采用“跳岛”的方式营造体验动线,既能丰富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的独特体验感,又能满足各个不同功能板块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本案中,设计团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在老环境中创造新氛围,打造既不同于都市又区别于传统农家乐的当代乡村体验,探索当代乡村建设发展的全新可能;当现代建筑走进传统乡村,不同寻常的形式带来关联与冲突,质朴的体量和空间传承了不变的气质。

 

入口卫生间  ©言隅建筑空间摄影
鸟瞰高粱同心圆  ©言隅建筑空间摄影

 

25

良壤鸡舍

以靠建筑

2020,浙江嘉兴

 

鸡舍外观  摄影:章勇

这一次诚实的建造实践,结构选型与材料的选择都非常克制。设计团队选用了更易于建造也更廉价的单元式轻型木结构和油毡屋面,这是一种在乡建环境下更容易被工人所理解和熟悉的建造方式,也是一种可以被“延长”和“衍生”的建造方式。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会有一批工人能熟练掌握这种技术,也许他们会以一种廉价的方式,把它主动传播到当地人自己的乡建实践中,成为一种建造体系的延续。

 

鸡舍外观  摄影:章勇
鸡舍外部  摄影:章勇

 

26

紫石粮库

佚人营造

2021,浙江宁波

 

内院与“桥仓”  摄影:苏圣亮

受到贵州茅贡地扪村的独立吊脚粮仓和火塘的启发,建筑师通过开放的“火塘”水系和架空的风土粮仓,构成了一处与风景和历史相交融的“理想水乡”。

 

建筑师首先通过切角,将原先封闭的四边形合院于西北角和东北角打开,令场地北部高耸的铁塔与杂乱的电线杆与水系一道,构成了一种粮仓的对立风景。设计挖出了两个浅浅的“火塘”,通过河埠头与芦江相连。而面积最大的第三处“火塘”位于南部中间庭院。原来的管理用房及仓库进行了局部拆除,留下了品质相对较高的围墙,而一个东西向的火塘穿插在几栋建筑之间。

 

“火塘”的布局完成,意味着散出水面在场地内引导着后续所有的设计,原来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也变成了八字型合院,转角对外形成放射型的视线与空间辐射。

 

“桥仓”与庭院  摄影:苏圣亮
桥前的行船  摄影:陈斌

27

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2020,广东佛山

 

项目概览  摄影:张超

该项目其内是原有生产的延续、以及由“问茶”衍生的文化和公共空间;其外则是被恢复的茶园种植以及原生态林木;其上,是体验茶园和林木景观的绝佳平台;其中,则是穿插于地景之中的架空茶廊、以及茶厂的后勤院落。

 

“乡”和“异乡”是快速演变的珠三角城乡体系中的悖论式议题,作为本地成长的大型民营企业与传统国营产业良性融合的珠三角范本,对川茶场的重建项目试图在两者之间完成一次转换和搭接。此时此地的建造创造了对场地与记忆的纪念,同时创建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它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延续着在地生产与传统,并勾勒出场地彼岸的风景。

 

室内  摄影:黄城强
回望建筑  摄影:张超

 

28

梅里雪山既下山酒店

赵扬建筑工作室

2018,云南迪庆

 

从“山房”屋顶看主体建筑西立面  摄影:陈颢

梅里雪山既下山酒店是一个改扩建项目,改造的第一个需求是要增加使用面积。建筑师选择从大藏房南面探出一个朝向雾浓顶村的餐厅,平面呈喇叭形,地面的阶地形跟地形坡度吻合,每一级阶地上的餐桌都能直接观赏到雾浓顶村的景观。现状建筑三楼的露台改作客房空间,让大藏房呈现出一个更简单直接的立方体“完形”;酒吧放到三楼屋顶,用水平延展的挑檐覆盖一个南、西、北三面都透明的空间。

 

建筑内部的中庭设计了一个特别的“金顶”,曲面顶棚可以把直射光扩散开,保证中庭的光线均匀而柔和。镶以金箔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建筑师选择这种形式也让这段走向屋顶“寻找”梅里雪山的路途变成了一段浓缩的雪山朝圣之路。

 

从酒店顶层酒吧看梅里雪山  摄影:陈颢
金顶与中庭  摄影:陈颢

 

29

张马游客中心

致正建筑工作室

2019,上海青浦

 

从稻田远望游客中心  摄影:CreatAR Images

场地原为1980年代建造的一个小制衣厂,呈南向开口的三合院布局,都是砖混双坡顶结构。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两栋轻钢三角芬克式屋架的单层厂房,东侧略长;北侧为两层的办公楼;在西厂房南端和办公楼西端都有临时轻型加建。

 

原厂房的空间格局及尺度与大的场地环境比较协调,且具有江南乡村工厂自发建造所蕴含的空间文化基因,设计只需依据其各自部分的空间特质,植入合适的新功能与使用方式,并对整体空间格局及建筑形象做出适当优化与提升,即可活化这一匿名的乡村工业遗产,创造出融入在地环境的乡村新型公共空间。

 

木结构的披檐檐廊  摄影:CreatAR Images
东厅内部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30

天府农博园主展馆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2022,四川成都

 

鸟瞰主展馆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项目摒弃传统封闭型行列式的会展模式,采用“指状”与田园景观互相渗透的布局方式,将室外展场分散布置在建筑周边的林盘特色空间中,形成“田-馆相融”的展会空间模式,实现“田间地头办农博”的基本理念。

 

建筑形体取义于成都平原远望层峦叠嶂的远山意向,并提取丰收时节风吹稻浪的场景,转换为建筑屋面的优美形态和丰富色彩,形成六个别具特色的曲面形体,与大地轻盈相接,成为大田景观的一部分。

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开放展场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本文由有方编辑整理,资料由各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照片版权均归来源机构及摄影师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乡村建筑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