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对于杭州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专家最关心什么?

对于杭州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专家最关心什么?
编辑:崔静 | 2021.01.25 21:33

当企业总部来到杭州,需要怎样的空间规划?

总部基地建设有哪些创新模式?

作为杭州中心城区最后一块留白宝地,

位于钱江世纪城核心的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

将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示范区?

 

 

1月20日上午,以“未来总部基地创新空间模式”为主题,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论坛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C馆顺利召开。张勤、秦剑云、来和平、葛尘之、鲍燚婷等领导与张永和、孙一民、童明、陈红、毛文峰、汪小英等专家,与会展开讨论。近四小时的紧凑议程通过主旨演讲与圆桌讨论两部分,保证了研讨的深度与广度。

 

△ 嘉宾合影  摄影:钱江世纪城管委会

 

论坛由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管理委员会主办,有方策划。这是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概念策划于2020年10月发布后,一次高规格、专业性学术论坛,也是为项目城市设计国际招标能够“谋定而后动”的深入准备。来自政府、建筑规划、科技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项目的发展建设展开交流、碰撞思想,而正如钱江世纪城党工委书记秦剑云在致辞中表示,“世纪城将结合好本次论坛的理论成果,开展好后续城市设计国际招标工作,为浙江省、为杭州市创造一个新的城市制高点和经济的活力区。”

 

△ 论坛现场  摄影:有方

 

——

核心讨论

下依专家发言顺序排列。

 

 

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对城市设计现状的理解,以及我作为实践建筑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我们将纽约曼哈顿与上海浦东的天际线照片并置,会发现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两者的城市肌理截然不同。曼哈顿街区网格约80×274米,是小尺度、混合使用、步行友好的宜居空间;而浦东规划以车行交通为主导,绿地无法构成公园,生活、办公、商业相互分离,空间质量乏善可陈——当然,这不仅是浦东面临的现状。

 

与人在体积和速度上都有巨大区别的汽车,对于杭州等有历史的城市而言,其实是很大的威胁,在停车和道路层面都会对城市空间造成压力。因此,一些城市已开始质疑,要重新理解车行的“道路”与人行的“街道”这两个不同概念。比如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联合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对街道的定义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与“人”对应的街道是基本且重要的城市空间,其本质并非“交通”,而是将各类设施紧密相连、使日常生活更加便利的场所。

 

当我们讨论城市空间,街道的设计应该被着重考虑。街道应宜于步行,符合人的尺度,舒适且能遮风挡雨。长三角也许可以借鉴珠三角的骑楼设计,在满足步行交通需求外,还与都市生活相连;沿街建筑可以不退红线,形成适合商业消费的街墙。比如在我们设计的上海嘉定微型街区中,一个标准街区只有40×40米,建筑设计各异但都只有4层,且均有柱廊或悬挑。设计参考柏林中心区建筑“底层商业+中层办公+上层居住”的垂直组织,在中国功能分区法规要求下形成“底层商业+上部办公”的模式,让园区24小时皆有人气。空间因此获得了密度,聚集的人气成为活力之基础。而在上海张江诺华园区规划中,在这个城市性较弱的基地,我们按花园的组织方式打造了一座小城。每个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的院落,园区里有完备的商业、餐饮、健身等配套,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

 

总结来说,“混合使用”与“小尺度密路网”的宜于步行的环境,是我们理解中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最终是为“走向人性的城市”。在此之外,杭州有别于京沪深的资源是其得天独厚的城市地理景观,希望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的规划能打好这张“自然资源牌”,使项目有区别于其他类似片区的独特吸引力。

 

 

 

我的分享聚焦于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内容偏重实践,有点像是在高密度环境下给张永和老师的理念做一个注脚。这是一次从城市设计结果回推、重新优化控规的尝试,优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贯彻“小街区密路网”。将原200×200米的大街区修改为80×120米,从9个地块增加至15个,保留原有的水塘体系与工业遗存,实现高密度CBD与历史文化遗存的并置。

二、新旧轨道交通重新缝合。优化地下空间、地上有轨电车系统,以绿色出行为导向,限制小车出行比例,提高公交覆盖。

三、恢复“现代总部楼下的骑楼街”。骑楼街体系包含了所有公共与商业配套设施;技术上,克服了结合街道设计消防登高面等挑战。实施过程中触及了很多复杂问题,但最终实现的是非常紧凑的开发模式,以及更为绿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通过导则捍卫城市设计优化的成果之外,在实施阶段,我们与广州市政府设立了全国首个“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团队全程配合政府不断发展的诉求,兼顾土地出让后各单体、开发商的新需要,实现多方共赢。总师也是“总操心师”,是项目的“管家”角色,最终片区招商迅速并吸引了阿里、腾讯等行业巨头。

 

总师制度的一个优势,是能在具体操作中达到以往的规划管理所不及的深度。城市设计导则并非僵化地实施,而是进行动态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导则是可以“变化”的,判断变化的准则是公共利益与环境效益。比如地块内唯品会总部、腾讯微信总部、复星总部、YY总部等,其最终的建筑形式都在导则的基础上有所调整。调整过程中,总师团队综合考虑业主需求、公共空间改善、建筑创意、工程技术难点等方面,提出了多赢的咨询意见,并与政府机构协同,经过专家会议、规划公示、规划委员会审议等多种形式,最终使改变成为可能,努力使城市形态保持丰富多样的结果。

 

在琶洲经验的基础上考虑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一个启示是无需过于迷信推断式的产业发展预测,而是要形成具有灵活性的城市空间体系,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支撑混合多样的城市建筑功能架构,让使用者推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好的设计、新的产业永远是“为人的”,如果人们愿意留在这里工作,我们的创意、未来的重要产业,都能在这里出现。此外,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得以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好的城市设计愿景是建立在可靠工程实践基础上的,不能像某些城市设计竞赛结果那样,成为各种奇奇怪怪愿景的集成。

 

 

 

这次论坛的主题,最重要的关键词应该是“创新”,但是创新与相应的产业,以及它们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理解的还并不是很清楚。

 

我们经常采用发光的灯泡来代表创意,这个意象更多与爱迪生的发明联系到一起。但其实最早的灯泡在此前70年就已经出现了,而使之相关的各种电气发明层出不穷,直到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之后,电力照明才成为一种实质性的产业。这一成就是大西洋两岸多国科学家、发明家“接力合作”的成果,但最终却落地柏林,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首个“科技都市”(technopolis)。19世纪末的柏林拥有精良的技术教育,西门子、哈斯克等重要工程师和发明家,并最终形成了包含研发与生产等功能的新兴产业基地,是电气电子产业的第一代“总部”,这同时也得益于柏林先进的城市建设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熟悉的AEG透平机制造车间、西门子城等现代建筑重要雏形都在此背景下出现。

 

德国人的创新不仅在于电气事业,汽车也是由德国人发明,但是所形成的产业却真正“落户”于底特律。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发展得益于亨利·福特及其团队的大量创新,所形成的流水线生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带来了大量就业和商机,将汽车这一来自欧洲的奢侈品普及至日常家用。硅谷则是第三代产业总部的体现,我们耳熟能详的“车库工作坊”仿佛是一种典型象征,从中诞生出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但不能忽视的是,硅谷是一个汇聚着大量各种类型企业的广阔地域,看似零散但形成了密切关联且相互合作的网络结构,从而不断创造出迭代发展的产业系统,汇聚出远超工业时代总部的能量。

 

因此创新由何而来?城市规划领域学者Peter Hall在一篇有关创新城市与经济发展的文章中曾引述心理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于人,创新人才需要与原有的范畴脱开距离,但又不是离得太远,使其既能探索新领域,又能获得既有领域的支持。Peter Hall在其中采用“创新环境/氛围”(Creative Milieu)来描述相应的城市空间,认为城市需要通过有温度的环境营造,激发人们在一种丰富的关联网络中更好地思考、拓展,以灵活空间汇聚不同领域的人才,形成有别于原有范畴的事业。

 

与这种氛围相匹配的空间具体如何营造?如果我们以纽约为例,华尔街可谓是第一代的总部基地,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之后,由于其空间与功能的单一性就走向萧条。取而代之的中城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空间就是始建于1930年代的洛克菲勒中心,其中不仅汇聚了大量的办公、商务银行等内容,而且在街区中有意容纳了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它不再如柏林或底特律那样成为单一的产业空间,而是在日常场景中与人们的生活相连。而如果今天再到纽约,正崛起的哈德逊广场可能代表了21世纪的导向,它的起源是从高线公园环境生态主义的融入所形成,这种融入为原先的衰败地区带来了人、引入了活力。

 

回顾历史,创造性没有模式,但孕育创新的空间可能会有。我们应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人的方面,因为人是创造性的最终来源。对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在管理、运营、招商、政策制度等层面的创新之外,也应有坚持不变的东西,即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延续对历史、人文、自然的关怀。

 

 

 

我的题目聚焦于“城市的根部”,城市天际线如同壮观的“树冠”,体现城市的信心与勇气,而城市的“根基”才确保持续活力。规划设计要在地平线这“树根”处着力,在不易察觉的层面下功夫,构建好城市活力的基础。

 

城市“根部”包括立体土地使用混合关系和步行车行系统组织、以及建筑与街道生活等,其活力来自于将人与产业以密切而体贴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符合市场规律与人性需求的细致组织,正确诠释步行友好、少车无车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意图,倡导“通而不畅”的到达式交通。充分重视“附属公共空间”的活化,即私有地块内的鼓励性、强制性公共开放空间,如口袋公园、建筑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步行通道等,它们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需结合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措施,重视绿化的实际使用效果,而不是一味追求传统规划指标;设计连续、可达的街道景观,而非断裂、无法靠近体验的绿地。最后,要重视场所运营,通过有组织的公共参与开展制度化公私合作,定期组织活动,激发街区特色。

 

之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实践值得借鉴,其经济成就与宜居品质得益于严格修订的系统性城市规划,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定期更新细节,与时俱进,预留用地结合弹性“白地”,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经典案例如乌节路商圈,强调沿街少后退、压线建造,贴线率大,控制底层是办公大堂位置、范围、人车出入口,强化商业界面对街道开放,形成活动触发带。在完成街区建设之后,相关部门会深入街区运营,牵头组织商会、举办活动,提升区域活力和环境品质。

 

我多年前曾有幸参加与本项目一江之隔的钱江新城的管委会规划管理工作,20年前的钱江新城规划,在地下空间、地块混合、立体步行系统、车行组织等方面已有充分的考虑。而未来总部基地与钱江新城在钱塘江两岸,产业布局与空间格局上凹凸有致、错落呼应,形成完美契合的杭州城市中央活动区、拥江发展大环境,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避免形成“第一世界的天际线、第三世界的地平线”,或简单粗放型“大轴线”套路。杭州之美,在于“人文山水”,在于“天人合一”。我们有天、有人,而“合一”有赖人的行为,其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管理机制,在未来城市空间模式构建与活力打造方面至关重要。

 

 

 

我的分享是从企业使用方的角度出发,讲解我们如何选择区块落地、建设。

 

在选址落地时,产业政策、公共设施配套以及园区服务,都是我们认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此外,与员工置业相关的区域房价、人才公寓政策,也会影响落地决定。

 

我们在全国各城市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有以下三种模式:企业自行出资建设;企业自行建设、同时政府给予补贴;政府为企业量身定制,企业提出要求。之于科技企业总部,除常规办公空间外,企业还需建设展厅、研发机房、试制生产线,对大楼的承重、电力、空调制冷等有特殊需求,故而需要建筑各方面留出余量和调整的可能性。目前实施的“工业用地15%的配套用房”与我们的需求有一定距离,希望政策层面有一定的弹性放开。

 

近年来,公司重视提升园区的智能化程度,在不需要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完成车辆识别、考勤、访客管理等。由于疫情,我们推行灵活办公方式,通过共享工位来提高办公空间的效率,并重视云平台的建设。企业的以上诉求,或许可为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作为参考。

 

 

 

今天是腊八节,中国人习惯冬令进补,而本次论坛对我们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的建设,也是一个谋定后动、冬令进补的活动。

 

钱江世纪城是历史机遇的策源之地,是省市战略赋能之地,是各级各界聚焦之地,是先行先发的承载之地。未来总部基地是世纪城下一个增长极、风暴眼、活力源。在浙江省范围内,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在未来,我们将认真开展工作、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将这一地块琢磨透、锻磨成、打磨好,为浙江、为杭州创造新的城市制高点和经济活力区。

 

 

 

对于项目的宏观把控,我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理解长三角世界城镇群的定位。中国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若干城市群,从目前发展来看,长三角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中有着更显著的地位。

二、理解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我国经济提升、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总部作为“平台经济”的载体之一,有着集聚的外部效应,能推动各方面的进步,甚至可能拥有比城市本身更高的地位。

三、杭州的产业空间优先向研发、营销方向发展,并与柔性制造结合在一起,形成“十圈百巷”,完善区域性供应链条,打造职住融合的综合区域。

 

对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自身,我想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杭州谋划总部基地十分必要。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二、在钱江世纪城谋划总部基地十分必要。世纪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亚运会马上要召开,正是区域迭代升级的关键时期,须借势发力,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交通、功能、服务配套的优势。

三、认真规划,充分体现这块稀有宝地的价值:功能须充分而完备,借鉴新加坡等优秀案例经验,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互补;包容性要强,多种层级、功能的总部需纳入考虑范畴;注重空间尺度,结合小街区密路网,打造充满活力、功能丰富的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串联;结合亚运村,组织好生态网络;强调生态、低碳、智慧,要做成应用场景展示的样板间;重视运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研究、采纳总师制度,培养好自己的服务团队,与地块共同成长。

 

 

 

在峰会和亚运会的带动下,钱江世纪城一批头部企业、优质资本、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加速积聚,为打造面向未来的总部基地厚植了土壤。

 

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位于钱江世纪城核心板块,是世纪城拥江发展时代打造沿江地标性建筑的重大手笔,也是世纪城着眼后亚运时代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程。项目以追求具有示范性的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宜居宜业的创新城区为目标,全力打造全球总部创新地和湾区活力未来城。

 

 

 

阿里拍卖在政府机构资产处置、政府云招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未来,相信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和阿里拍卖有很多的合作机会,双方的合作一方面将推动区域资产的全国化云交易,进一步提升阳光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阿里的大数据技术将推动钱塘湾招商项目的精准获客,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效率。相信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区域数字经济的长足发展。

 

 

 

在本项目的名称中有一个关键词:“未来”。它在浙江省级层面是一个谨慎使用的词语,这次的使用足见项目的重要程度。筹备阶段的“谋定而动”,是把功夫下在不易被察觉之处;而“创新”在建筑、生态、交通等层面的破题,归根到底是为人的需求。未来总部基地一定是产业与人的综合性发展。

 

我们或可借鉴浙江省未来社区发展的“139”理念,以人的美好生活为中心,以数字化、人本化、生态化为导向,考虑建筑、交通、教育、邻里、低碳、创业、健康、治理、服务的场景。

 

 

 

今天的论坛让我深受启发。城市空间如同一个个细胞,是功能综合的活体,而非单一的元素。创新来源于人,空间服务于人。作为基层城市工作者,我们也需要有所转型,从物到人,从粗到细,从城市建筑的建造,到城市治理的持续运营管理。

 

 

杭州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目前正在筹备阶段,将于近期发布正式公告

更多信息,敬请期待——

 

 

 


 

本文由有方编辑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杭州
资讯
钱塘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