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建筑
http://officeproject.cn/index.html
在“房住不炒”的大趋势下,城市租赁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的认识,将慢慢提升为对整个城市生活价值的重新理解。对城市文化将以何种姿态成为生活方式本身这个命题,普罗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设计实践。这次,他们以青年公寓社区的设计营造,探讨一个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机体”。
元征科技园位于深圳龙岗区,周围是以华为厂区为龙头的科技企业聚集区;同时,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这个烂尾的工业园区中有一幢宿舍楼,经过多年的闲置,现已破败不堪。有没有可能通过改造它,为这个区域提供更有居住质量的青年公寓社区?
设计的受限条件是,由于楼体一层至三层为其他商户使用,只能利用两部分现有的室内空间,即首层一个独立的社区入口,上面的三层至七层宿舍楼作为居住的单元。这就意味着,整个社区将不会有任何的公共服务空间设施。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设计团队发现裙房屋顶楼体两侧有两个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现有天台的设想,设计一个位于城市上空,能跑步、看落日、能发呆的“天台之家”,使得社区在空间气氛的层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链接。
如何在基于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势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机体,如何让各部分呈现各自所需的戏剧氛围,成了这次设计的重点——黄色的“链接步道”,建立了一个“几何社区体系”;入口之引,天台之环,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层次居住单元,使得整个居住社区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戏剧舞台,生活的戏剧场景从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
地处亚热带气候的深圳,原有的楼体裙房四周,就有着深远的挑檐灰空间。在这一建筑中,入口位置位于楼体的后侧。为了将人流导引到这里,设计团队置入了比原有灰空间更深远的悬挂式雨棚,这仿佛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长的巨大穿孔板,引导人们进入优家社区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顶面)的第一抹黄,成为了访者对这座建筑的第一印象。
利用环形和十字组合起来的几何图案,在三层天台形成了一个功能多变的公共区域。通过一个架起的平台,人们从楼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径的白色环状帆布笼罩的空间,四个集装箱组合成一个“十字”位于其中。架起这个脱离地面的动作不仅创造了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时人的视线也被抬高,可以越过女儿墙看到更多的外部风景。
“十字”由四个集装箱组成,其功能分别是书吧、厨房、影院、餐厅。通过和外部环形走道的连接,获得了多种活动的组合模式,室内外的空间通过折叠玻璃门连接在一起,凉爽的微风穿堂而过,人们三两或坐在连廊观看夕阳,或在屋里聚会三国杀,近距离接触城市的天空。
作为运动区的南区,使用了类似的颜色和材质体系。盒子的格局从十字型转变为内部连通的之字型空间。外部的围合也从北区的环形变成了实用型的120米跑道线。站在南区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远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块篮球运动场。傍晚到来,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间是交错布置的“健身盒子”,通过折叠门的设计,可以完全敞开,和跑道空间进行连通。
社区原有的宿舍走廊,有着低矮、门对门、群居感严重、生活质量低下等消极特征。如何通过设计的介入,以简单的改造实现居住氛围的提升?
设计团队将每户门的位置进行了凹陷的处理,使人们在走廊里除了身边房门,其他每间房间门口只能看到侧面,保证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长走廊和多扇门带给人的浮躁感。95个房间中的每个入户门都是一个小的框景,出挑的黄色小雨棚,与地面、墙面共同框定出私属的领域空间。
在居住单元的设计中,设计团队思考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 如何在狭长的房间中创造多层次的居住空间体验?
· 如何节约空间,实现储物家具功能一体化设计?
· 如何通过对阳台功能的定位对南方气候有一个设计上的回应?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最终设计了两种户型产品,对应不同的需求人群。
内外宅户型来源于对单间公寓私密性层次的思考——在一个开间中通过一个家具的设计,实现传统多室住宅所拥有的几个功能层次,即玄关,储物走廊,卧室,客厅,阳台。通过一个“多孔盒子”,设计团队在靠近房内卫生间的位置围合出一间“卧室”。盒子的各个边界也就相应限定出了玄关,储物走廊,客厅等其余的空间层次。这个盒子并不是一个封死的“房间”,而是像家具那样和墙壁脱开一定的距离,形成了多个缝隙。
通过这样的设计手法,门口的玄关和卧室形成了沟通,避免了小空间中再加一个“房间”的闭塞感。在材质上,同样,此处也用了区别于室外黄色涂料的做法,采用温暖的木材质来包裹房间。在叠加的墙体厚度中,为房间增添一份细腻。盒子上下左右各个位置都可以形成储物空间,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够随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年轻人并不经常会客,而是喜欢一个私人休息为主,但是能实现多功能的房间。所以,在连通宅的方案中,与内外宅不同,设计团队并没有设置房间分区,而是强调了“一个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间”——相当于以床为生活的核心,将阳台变成“床边的飘窗”,将书桌变为“床边的台面”,将沙发变为“床的延伸”,通过一个一体化的家具,创造出一个没有阻隔,没有活动家具牵绊的无差别化扁平的舒适居住空间。
在改造的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之前的设计中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设计和施工周期的严重压缩,现有楼体的诸多限制等;由于政策风险,公区加建使用了集装箱预制吊装的设计工艺,节约了造价和工时。
城市居住更新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天台之家”的策略是在现有环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创造力的潜在积极空间。通过细致的串联和融合,形成丰富的城市综合体,而不是一个孤独的建筑艺术品。将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设立城市的边界,这是值得去探讨的居住方式。
项目地点:深圳坂田区
设计周期:2017.3—2017.6
建造周期:2017.6—2017.10
业主:优家国际青年社区
设计单位: PROject普罗建筑工作室
主持设计师:常可、李汶翰、刘敏杰
设计团队:张昊、姜宏辉、林旺铭(驻场)、赵建伟、冯攀遨、滕璐、武威
摄影:张超、常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普罗建筑授权有方空间发表,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捕捉光的表情/维思平WSP
下一篇:四新之光售楼部:轻量化的白色盒子/ UAO瑞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