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遇见斯卡帕

遇见斯卡帕
作者:刘国威 |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2.01.26 10:15

 

在20世纪的现代建筑浪潮中,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显得那么特别:当几乎所有现代主义大师们忙着探索功能、空间、技术为主题的建筑时,他却将目光投射到曾经的传统与历史当中。

 

他从历史传统和现代艺术中萃取出诗意的建筑语汇,并以一种艺术的编织方式,将那些看上去相互独立、毫无关系的“片段”组合到一起。他通过建筑形式的片段化处理,营造出表现清晰、微观建构的连接节点,而经节点所表现出的装饰性,最终满足他回归传统的内心追求。

 

*本文由作者刘国威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斯卡帕的生命中充满了场所和文化的记忆。从帕拉第奥古典的维琴察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威尼斯——这一系列物理、有形、不可重复的场所,组成了对斯卡帕产生影响的一连串相互作用、仪式性的空间……而威尼斯美术学院、现代主义建筑的新思想、日本风和20世纪初涌动的各种建筑、艺术思潮和流派则构成了斯卡帕的文化记忆。”

——圭瑟培·马萨里欧

 

 

思想缘起

 

斯卡帕的思想一方面源自他所生活的城市——维琴察与威尼斯,另一方面受到当时建筑环境的影响。

 

他在维琴察度过童年,维琴察又被称为帕拉第奥的城市,它的古典氛围帮助斯卡帕形成对古典建筑的朦胧记忆,以及对于古典材料的喜爱。维琴察同时也带给斯卡帕一种真实的陆地感受,同其后生活的威尼斯形成鲜明对照。

 

维琴察的城市景观 ©刘国威

斯卡帕13岁的时候,全家搬往威尼斯。威尼斯是一座开放自由、明快华丽的水上城市,在它1300多年的历史中,融拜占庭与罗马文化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而斯卡帕的建筑思想,很大程度上与他对威尼斯的城市印象有关。

 

曲折狭窄的路径、豁然开朗的广场和散布全城的水道塑造出威尼斯丰富的城市肌理,斯卡帕在建筑中也经常运用巧妙的路径设置,呈现空间的戏剧感与历史的丰富性;水面的波光粼粼与倒映在建筑上律动的光影,渲染出威尼斯梦幻般的空间场景,受此影响,水成为斯卡帕建筑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塑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府邸呈现出丰富的材质和色彩,复杂、多元、多色的材料组合亦造就了斯卡帕对于材料的看法。

 

威尼斯的城市景观 ©刘国威
豁然开朗的广场 ©刘国威
宫殿府邸呈现出丰富的材质与色彩 ©刘国威

1920年,斯卡帕被威尼斯皇家美术学院学院录取,当时学院仍处于新古典主义和后巴洛克风格的氛围之中。这段学习经历塑造了斯卡帕对于装饰和艺术的热爱。同时他也接触到了维也纳“分离派”的思想,这些人寻求一种以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建构的出路,影响了斯卡帕对传统建造工艺和工匠技法的重视。阿道夫·路斯所提倡的去除无谓的装饰,转而强调材料本身的装饰性也正是斯卡帕在作品中极力表达的。

 

斯卡帕还对日本风推崇备至,他认为“现代性的品味源自日本,无尚精致的日本风。简约的装饰形式、庭院中景观与建筑空间的融合,表达出一种难以超越的自然性,不同于西方图解式的设计处理。”(注释1)

 

布里昂家族墓园中日式风格的门 ©刘国威

在斯卡帕所处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主义五位大师的影响,如柯布的模数系统、几何、混凝土新材料建构等,以及赖特的通过建构表达诗意的装饰美感,但最珍贵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在工业与技术的道路上狂奔,而是永不忘记根植于传统的内心操守,以一种融合古典、现代和日本风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

 

 

设计历程

 

斯卡帕的设计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玻璃工艺品设计、展览空间设计、建筑设计。

 

最初,斯卡帕是一名玻璃工艺品设计师,在威尼斯穆拉诺岛上的玻璃工艺品设计经历,使斯卡帕意识到工艺的意义,对玻璃材料的光感控制更使光成为他的建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玻璃材料的制作过程也为他提供了处理建筑细部的能力。

 

展览空间设计是继玻璃工艺品设计之后另一个重要章节,斯卡帕的展览空间设计是一个“解读-阐释”的过程。展品的陈设与表现方式是阐释展示作品的前提,光线、材料、形式、色彩是观者欣赏时空间视知觉环境的决定要素,路径的设置则成为了展览空间阅读的线索。

 

斯卡帕总是赋予每一件展品应有的表现方式:古堡博物馆的岛式雕塑站台、承托耶稣像的T形展架、给作品注以飘浮感的支架......无一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使展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达。

 

承托耶稣像的T形展架 ©刘国威
岛式雕塑站台 ©刘国威
具有飘浮感的支架 ©刘国威

光,在斯卡帕的展览空间中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是评论、解释、说明和描述。都灵“水之感”展览设计中绚烂的光影、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中从角窗投射进来的光线都成为展览空间中永恒经典的一幕。

 

都灵“水之感”展览 ©Electa
卡诺瓦雕塑博物馆 ©Richard Bryant / Carlo Scarpa Museo Canoviano, Possagno

色彩与材料亦是影响展览空间的视知觉感受的重要因素。斯卡帕会针对不同展品选用不同材料与色彩,如古堡博物馆中古朴的地面,赋予整个展览空间悠久的历史感。

 

古堡博物馆的地面  ©刘国威

路径,是斯卡帕在展览设计中非常重视的元素;人们以何种方式行走、观看,都对展品的内容表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罗马的“蒙德里安作品展”中,斯卡帕使用蒙德里安创作于1921年的《红黄蓝的构成》系列中的一幅为底稿,通过展板对空间进行分割,达到了一种同原作构图相同的展览路径。艺术评论家使用文字进行评论,斯卡帕用路径、材质、色彩和光线讲述。通过对展品的深度挖掘,使得他的展览空间本身也变成了艺术,并成为艺术品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诗意表达

 

斯卡帕的建筑往往给人以诗一般的感受。这种诗意来源于他对古希腊建筑的爱慕,以及对古典建筑的深刻理解,他曾说自己是一个“经由希腊来到威尼斯的拜占庭人”。帕提农神庙立面展现出的和谐比例,空间表达出的精神情感和装饰表征的丰富含义,斯卡帕评价“生动得像是诗歌一般”。

 

在布里昂家族墓园的设计中,他将诗意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入口处的双圆符号,仿佛连通生死的世界之门,“它表达了一种二元对立、自诘、矛盾统一的属性:太阳-月亮、男性-女性、爱神(指生)-死神,它的用粉红和蓝色马赛克立体的贴装已经暗示了很多现代来源,荷兰新造型运动中的主色、或是柯布比例人的红蓝标尺……”(注释2)

 

布里昂家族墓园里的双圆符号 ©刘国威

夫妇墓的棺椁以一种相互倾靠的态势依偎在一起,下方的圆形基座仿佛摇篮一般孕育着生命,上方的拱顶像一座来自威尼斯的桥,庇护着下方的棺椁。一股水流从墓前的双圆形水盆中流出,表达出生死相循的观念。同时,水面下的东西只能够被模糊的辨析,仿佛记忆中的遥远的世界;经由水面,将模糊与真实、硬朗与柔软的两个不同的世界联系起来。

 

夫妇墓 ©刘国威
水下世界与真实世界 ©刘国威

自池中冥想亭弧形小孔观看到的图景——远处的山脉、附近村庄的屋顶和教堂的钟塔、近处农田里的植物,以及眼前的夫妇墓和水池,依次出现在面前,形成一种自然、安逸的景致。一反肃穆与悲伤的墓园氛围,呈现出平静祥和的生命礼赞。

 

从池中冥想亭弧形小孔观看到的图景 ©刘国威

“和谐是达到这一诗意的法则,装饰是写就建筑诗篇的修辞,而艺术与情感则是表达诗意情感的创作源泉。这种诗意使斯卡帕的作品区别于同时代的那些“理性”主义建筑师,他以一种近似希腊人的方式续写着古典诗意建筑的篇章。”(注释3)

 

 

微观建构

 

斯卡帕主张在建构中回归传统,以现代的形式、材料及传统的工艺,在建构中表达古典的建筑精神,并反映当今的艺术风格。

 

反映历史的片段、带有装饰性的节点、传统工艺的继承、多样材料的运用正是他在探索过程中寻求到的答案。得益于制作玻璃工艺品的经历,斯卡帕对于工艺与材料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对于装饰的表达也更接近路斯所谓的“以真实的材料本身表达装饰”的思想。材料本身的纹理、色彩、触感就是装饰本身,同时材料也是有关真实历史的一种表达,通过材料讲述着建筑的历史,昭示着岁月的痕迹。

 

斯卡帕建筑中丰富的材料使用 ©刘国威
古堡博物馆中层次丰富的材料表达 ©刘国威

斯卡帕的建筑中总会出现一种精致的装饰——层叠的线脚,这或许源自对古典建筑中透视门或柱式的线脚的现代转译。

 

哥特建筑的透视门与古典柱式的线脚 图源网络

在布里昂家族墓园中,这一层叠的混凝土线脚,在入口处盘旋成曲折的藤蔓,在水池中化身凹陷的叠涩,在礼拜堂环绕成飘渺的云雾,在窗户边堆叠成诱人的框景。这一层叠的线脚以55毫米的间距呈现,以宜人的尺度,展示出同主体间的几何比例关系;在描绘形式界限的同时巧妙地过渡不同的部分,它削弱了混凝土的沉重感,在结构合理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给予形式一种特别的功能——装饰,亦是建筑诗意表达的重要部分。

 

礼拜堂内部堆叠的线脚 ©刘国威
窗户边及水池中的叠涩 ©刘国威

“片段是斯卡帕建筑中一个难以回避的主题,借由片段衍生出的节点更是满足了斯卡帕表达装饰的强烈愿望。斯卡帕的片段,是通过应用新造型艺术的构成语言在空间中塑造出丰富的形式,是他描绘于空间中的平面艺术。古典的建筑师们大都是在通过比例的和谐、装饰的描绘在建筑的立面上表现艺术的美学价值,而斯卡帕借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在空间中在节点上对美学进行着他的阐释。”(注释4)

 

斯卡帕建筑中的节点 ©刘国威

斯卡帕片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展览和改造建筑的历史信息复杂性,他以片段的形式,将每一个历史要素忠实表达;另一方面,由于语境信息的复杂与缺失造成信息整体性的丧失,那些不连续的片段,实则开辟了一条通往全新整体的路径,使观者在片段之中体验到整体。

 

连续的节点形成片段,而节点正是斯卡帕表达装饰的载体。路易·康认为“节点是装饰的源头”,斯卡帕的想法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他把节点当作对过去古典装饰的回应,节点更像是斯卡帕在微观建构上,以一种新造型主义的方式进行的立体雕塑。

 

布里昂家族墓园冥想亭的支撑结构有一段转折,9厘米宽的柱子通过构造做法,分解为四个3.5厘米宽的小柱子,中间2厘米的空隙产生了一种空灵的感觉,赋予整个亭子一种飘浮感。

 

布里昂家族墓园冥想亭的支撑结构 ©刘国威

 

“斯卡帕似乎不是这个时代应出现的人物,如此默默地像创作艺术一般设计建筑。在他的创作中,他省去的只是雕塑、形式化的装饰,转而以材料本身和节点-片段的组织来再现艺术。他更像是一个经现代的建筑知识洗礼过的古代的建筑师,又像是一个在不停地和古代匠人们对话的现代人。”

——费利帕·杜波伊

 

 

光的启蒙

 

威尼斯波光粼粼的水面及随风律动的倒影,是斯卡帕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亦是他对于“光”这一元素的原始启蒙。他对光线的理解不仅限于方向、强度和色彩,他甚至把光当成一种实体来对待,并考虑如何雕刻出空间中的光。

 

卡诺瓦雕塑博物馆中的内凹三面体角窗给空间以一种立体化的光源,直射的光线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室内的抹灰墙壁成为了第二种光源,以漫反射的光线,表达出雕塑品的石膏肌理,渲染出它们的轮廓。

 

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的光环境 ©Richard Bryant / Carlo Scarpa Museo Canoviano, Possagno

布里昂家族墓园的礼拜堂是一个沿轴线扭动45度的方形,一束精致的光线从顶部堆叠的线脚中央洒落下来,天窗的位置刚好对应棺椁停放位置的顶部。当逝者被停放在这里接受送别祷告时,他的眼睛将正对着顶部的天窗,随着那束光线,似乎逝者的灵魂也随之升入了天界。

 

棺椁停放位置及对应的天窗 ©刘国威
礼拜堂上方堆叠的线脚 ©刘国威

小礼拜堂的部分窗户带有层叠的线脚,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出层层退韵的光感,并随着时间变幻呈现出奇妙的光影效果。

 

从小礼拜堂窗洞看向外部 ©刘国威
小礼拜堂窗洞的外观 ©刘国威

在古堡博物馆、奥利维蒂展厅中,斯卡帕将窗当成了一种滤射光线、塑造光影的工具,他采用一种井格栅条窗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如同日本障子过滤光线后所形成的光影效果。

 

古堡博物馆与奥利维蒂展厅中的井格栅条窗 ©刘国威

水是斯卡帕偏爱的反光材料。布里昂家族墓园的小礼拜堂就坐落在植满睡莲的水池当中,光线的直射和水面的反射相互交织,浸入到礼拜堂的空间当中。

 

坐落在水池中的小礼拜堂 ©刘国威

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中尽端窗外的一池浅水,亦将强烈的天光柔和地反射到室内的雕像上,光线融合着水的光影,弥漫在雕像的肌体上,水和光在斯卡帕的手中得到完美的调和。

 

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窗外的一池浅水 图源网络

斯卡帕依靠着对光线的敏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于水的处理,将自然光线转换为直射光、漫反射光、反射光,适宜地融合到建筑空间之中,更好地表达片段化的形式与装饰化的节点。光,是斯卡帕诗意空间的灵魂。

 

 

路径——神来之笔

 

威尼斯带给斯卡帕的不仅有光的启蒙,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布全城的小巷与豁然开朗的广场亦赋予斯卡帕对于路径的深刻认知。

 

在古堡博物馆中,斯卡帕通过重新梳理路径,唤醒了古堡的历史记忆。在一层雕塑展示区,每个展品有一个漂浮的基座,以一种岛式布局,使观者可以365度全方位地欣赏展品,给其以“再次性”“多次性”的观展体验。地面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在表面留下颗粒般的质感,营造出一种考古现场般的氛围。这种粗糙质感,被其边界处的条石镶边所表现出的精致反衬得更为明显。同时地面在与墙体交界处脱开,展示出一种似水流漫过墙面与地面碰撞之后形成的荡漾、有韵律感的表面。

 

主展馆与附属展馆交界处,是所有的路径交汇的地方,也是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与拿破仑统治时期的历史交接点。斯卡帕将骑马人雕塑置于这一场地历史层次最多、元素最丰富的地方,又通过廊桥、平台、楼梯进行串联,对外可观城市风光,对内可赏古堡景致,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展示维罗纳生与死、繁荣与衰败的绝佳之地。

 

在黄昏的某个时刻,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灯光将雕塑的影子打在墙上,对面的玻璃倒映出雕塑的身影,墙上的影子,镜中的镜像,现实中的雕塑在同一时刻出现。

 

骑马人雕塑置于博物馆历史层次最丰富的位置上 ©刘国威

在奎里尼基金会的设计中,斯卡帕巧妙利用时涨时落的运河,允许水通过首层的门流入室内。在基金会大厅,一条边缘高起的路径与墙体脱开15厘米的距离,在涨潮的时候,路径便化身石桥,为访客带来独特的空间体验。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斯卡帕设计的新墙板与原墙体脱开,采用干挂的方式,使空气在背后流通,让潮气免于污染墙面。

 

基金会大厅内边缘高起的路径 ©刘国威
涨水后变身石桥 ©Simon Yin Photography

基金会室内外的展厅均使用相同水洗石铺地,无框玻璃和地弹簧门也进一步强化了室内外空间的连通感。

 

从展厅望向庭院 ©刘国威
展厅细节 ©刘国威

来到庭院,左右两侧的台阶以不同的姿态邀人上前,一侧是宽阔的台阶,另一侧是狭窄的踏步,而人的视线,一定会被眼前的流水所吸引。循着流水,溯其源头,一个极具平面构成感的水盘出现,通过微小的高差,谱写出一首水的奏鸣曲。在流水转折的地方,亦在微观建构上,以一种新造型主义的方式进行立体雕塑,致敬古典装饰。

 

庭院左侧的台阶 ©刘国威
庭院右侧的踏步 ©刘国威
极具平面构成感的水盘 ©刘国威
流水转折处的节点设计 ©刘国威
水流的尽头 ©刘国威

在布里昂家族墓园中,斯卡帕为观者提供了两种形式的路径:其一是草地,另一是围墙下凹陷的路径。草地给人开阔之感,立于草地之上,可远眺墙外群山;而围墙下的路径低于草坪70厘米,人的视线受阻,并且由于墙体的倾斜,使人只能以一种弯腰压抑的姿态环视墓园。一外一内,一高一低,一开阔一压抑,两种不同的观景体验共存于墓园的行走路径中。

 

草地与下沉路径的视线分析 ©张昕楠
草地上的观景体验 ©刘国威
下沉式路径 ©刘国威

在奥利维蒂展厅的设计中,斯卡帕更是通过巧妙地设计路径,来解决苛刻的层高以及狭长进深的平面问题。展厅大理石制的楼梯,是主要的交通构件,踏步之间相互分离,营造出漂浮的效果。踏步向上逐级向右错动,自然地引导人的身体至右侧廊桥的入口,两扇巨大的眼窗吸引着人一探究竟。

 

行至廊桥尽头才发现无法继续通行,必须折返才可抵达眼窗。控制这个行走顺序的意义就在于使夹层往复的路径层层展开,而不是在一开始就一览全局。雕塑亦在此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雕塑家阿尔贝托·维亚尼的铜质雕塑“阳光下的裸女”被放置在吹拔空间中,在不同的位置呈现出不同的造型与光影,使观者反复欣赏。

 

奥利维蒂展厅楼梯 ©刘国威
廊桥尽头巨大的眼窗 ©刘国威
从橱窗看向《阳光下的裸女》 ©刘国威

斯卡帕建筑的美,在于源自古典的节点崇拜,在于巧妙安排的路径体验,在于深思熟虑的工艺材料,在于神来之笔的光的启蒙。凭借着它们,斯卡帕谱写了“一曲由二维图像、三维空间和四维动线协奏出的诗意乐章”。(注释5)

 

 

注释:

[1]Bianca Albertini & Sandro Bagnoli  ,“Carlo Scarpa: Architecture in Details”,The Mit Press.

[2]Frampton, “Study in Tectonic Culture”,The Mit Press.

[3][4][5]张昕楠,卡洛·斯卡帕——融合艺术与传统的空间蒙太奇,2007

参考资料:

[1]张昕楠,卡洛·斯卡帕——融合艺术与传统的空间蒙太奇,2007

[2]马津,斯卡帕神秘华美的层叠——以建构角度分析布里昂家族墓园中的混凝土线脚,2012

[3]张婷,卡洛·斯卡帕设计方法研究:基于三个设计过程的解读,2015

 

 

作者简介

刘国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在读。

 

 


本文由作者刘国威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意大利
斯卡帕
游记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