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华工院孙一民工作室新作:广州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

华工院孙一民工作室新作:广州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
编辑:王子怡 | 校对:宋诗雨 | 2025.10.31 11:14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  ©邹林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广东广州

建成时间  2024年12月

建筑面积  70494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工作室提供。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八路和内环路交界,建设用地为中山八路、新虹街及规划主干道所围合的三角形地块。地铁5号线及将建设的地铁11号线紧邻用地西侧横穿并设置换乘站点,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地区未来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

 

项目视频  ©邹林

 

基地原为中山八路公交总站站场,用途较为单一,难以将其交通优势转化为所处历史城区的更新动力。为充分发挥该用地作为老城区黄金地块的综合开发效益,广州市公交集团决策对该公交车场地块进行综合开发,希望在保证原有公交总站功能的同时,将其打造成一个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综合体,为融合公交设施驱动的城市更新模式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

 

西侧半鸟瞰图  ©邹林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70494.3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3层,总建筑高度为30米。项目实现了打造公共交通网络中高效便捷换乘枢纽,建构历史城区门户地标形象,营造与城市生活多向链接的公共场所,建设整合多种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示范性绿色建筑等多重目标。

 

 

作为西向进入广州历史城区的重要门户,该地块具有突出的区位、交通和景观优势:

 

首先,基地西望珠江,东靠历史城区,南接以荔湾湖公园为核心的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北与流花湖公园遥相呼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基质;

 

其次,基地作为地铁5号线与地铁11号线相衔接的枢纽站点的所在,南临区域性东西向主干道中山八路,西北侧规划有南北向城市干道,交通系的枢纽性优势明显;

 

第三,基地是北向、东向、南向辐射联系该地段主要开放空间(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及陈家祠广场)的重要衔接性空间节点,也是历史城区西向沟通珠江及东部城区景观廊道的重要景观承接点,具有显著的城市空间结构作用。

 

荔湾湖方向鸟瞰图  ©邹林

为此,规划将该地块整体定位为:以公交换乘功能为核心,采用“公交站场+换乘枢纽+社会停车场”的开发模式,打造集无缝衔接各种公共交通设施与综合办公、便利型商业、区域文化意象、公共场所效应生态节能技术于一体的低碳型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中山八路街道正对面  ©邹林
中山八路街角人视图  ©邹林

鉴于用地所处历史城区西部门户的特殊区位,设计力求塑造传承岭南建筑文化内涵的标志性门户建筑形象。

 

首先,建筑结合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营造开敞明朗、通风遮阳的沿街公共空间及通透轻巧、穿插变化的形体,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

 

中山八路街道对面视点图  ©邹林

其次,建筑结合立体庭园,营造传统园林精神与现代建筑格调相融合的建筑景园,突显岭南韵味。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与居民楼内街通道  ©邹林

第三,提炼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意象元素,结合建筑构件运用于建筑形体的造型语言之中,反映建筑的文脉意识。

 

由此,通过建筑整体对体现地域岭南特色的追求,共同构建出该枢纽作为广州历史城区西部门户的标志性形象。

 

交通换乘枢纽实景与街角设计意向:左图  ©邹林、右图  ©孙一民
新虹街方向视角  ©邹林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与广州市地铁11号线合建。由于建设用地西北侧与广州地铁5号线、11号线毗邻,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建设都变得更加复杂。

 

交通换乘枢纽负二层与地铁11号线、5号线的衔接关系  ©孙一民工作室

在广州市交委的统一规划下,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将与广州市地铁11号线中山八路站同步进行,双方设计团队、施工团队协同合作建设。

 

在建设方面,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的地下室建设与11号线站厅协同公用支护结构,在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方面都需要协同合作、同步推进。

 

设计方面,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在地下二层,通过西侧、中部2个出入口衔接地铁出入口,实现地铁人流向公交始末站的无缝接驳。沿着接驳人流布置的地下商业街区,能够将接驳的人流转换为商业价值,提升综合体的运营效率。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跨越地铁11号线隧道 BIM模型示意图  ©孙一民工作室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因为地处历史城区,建设用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高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设计中采用了集约复合的策略,将公交始末站、商业街区、社区服务、派出所、综合办公、立体停车等多种功能,通过合理组合叠加,整合在综合体中,为周边社区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价值。

 

作为公交枢纽建筑,设计中注重交通人流动线与功能空间的整合,提升交通换乘的综合效能。通过立体化的空间组织,有效将衔接各类交通设施的各种交通人流动线,与商业、文化展示等功能空间进行整合。形成连续复合的换乘空间网络,创造出便于各种人流多向流动的公共生活网络,从而通过提升交通换乘的综合效能,催化基于交通枢纽的复合的低碳化公共生活。

西北角人视图  ©邹林

换乘枢纽在1—3层的中部,是原公交始末站。首层公交通过西北侧的两个车行出入口进出首层公交站;去往2、3层的公交车通过两个交通筒的环形公交车道进出2、3层的公交站。出于安全考虑,公交车道坡度按城市交通标准,设置为6%的坡度。公交乘客通过中山八路沿街路口进入到公交站乘厅。

 

中山八路入口方向视点图  ©邹林

枢纽的东北、西南两角,设置通往46层办公区的交通核心筒,是综合办公、社区服务、派出所的主要出入口。

 

枢纽的负一、负二层是主要的商业空间,其中负二层通过通道与地铁11号线连接,地铁出站的乘客能够通过南、中、北3条商业路径换乘到公交站乘厅。

 

枢纽在4—6层还设置了无人值守的立体停车库。社会车辆可以通过西边的交通筒内侧坡道,进入到负一层,用户在负一层开入运车电梯后交付停车。而用户取车在首层同位置完成,取车后直接由新虹街驶出。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东北立面  ©邹林

开车的用户还能够通过西侧的交通筒内侧坡道进入枢纽的负三层地下停车库,并由东侧交通筒坡道驶出至新虹街。虽然枢纽的功能集约复合,但各功能区的出入口相对独立,避免了相互干扰。

 

示意功能复合的模型剖透视图  ©孙一民工作室

 

换乘枢纽项目也充分考虑了可持续设计。项目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中部两侧的圆形玻璃采光顶。采光顶的设计并非只是出于造型的考虑,其下部连接的是办公空间的环廊、公交环形坡道以及小车坡道。采光顶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直接连通至地下坡道,成为地下空间的换气筒;外层连通办公的环廊,将室外空气、光线引入到环廊,同时实现遮雨的功能,为办公空间提供了两个空中花园。

 

6层采光筒露台  ©邹林

换乘枢纽的外立面采用固定角度的金属遮阳设施,为办公空间遮蔽了炙热的阳光,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室内视线的遮挡,提高了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建筑结合退台形式营造多层级立体绿化平台,以发挥散滞雨水、隔热控温、美化环境等作用,实践海绵城市理念,整体提升建筑的生态功能。

 

建筑还采用新型的平面移动类立体停车库,满足公交枢纽对较大规模社会停车数量的需求,并结合光伏技术平衡能源供给,成为节能停车新技术的对外展示窗口。

采光筒采光、通风、雨水收集示意图  ©孙一民工作室
立体车库及太阳能光伏  ©孙一民工作室

鉴于换乘枢纽项目的功能复合、空间关系复杂,设计团队采用OpenBIM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设计周期的项目管理。

 

换乘枢纽的图纸由BIM模型直接输出,能够实现图纸、模型一致的设计表达,也让建设方、施工方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设计意图,共同高质量的推进项目建设。

 

在施工工程中,使用BIM模型与施工单位进行交底与沟通,让现场更加顺利高效,是整个项目推进的重要保障。

 

西南角半鸟瞰实景与效果图、模型对比图  ©邹林

在与地铁合建沟通的过程中,也会使用BIM全模进行会议沟通,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多处重大问题,为双方协作提供了保障。

 

自东向西鸟瞰  ©邹林
清晨鸟瞰图  ©邹林

 

设计图纸 ▽

 

首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地下二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地下一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四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六层平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立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剖面图  ©孙一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类型:交通建筑

项目地点:广东广州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5年12月—2023年6月

建设时间:2020年8月—2024年12月

用地面积:32,654平方米

建筑面积:70,494平方米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工作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孙一民

建筑:汪奋强、彭帆、黄烨勍、陈辉镇、郑闻天、陈惠容、柳庆、林耀阳

结构:龚模松、吴倩芸

给排水:肖静芳、赵初华、张积洋、余晓龙

暖通空调:杜京京、陈飞洋、袁宸章

电气:高飞、冯文生

智能化:耿望阳、范细妹

绿建:石刚

海绵城市:杨石泉

经济:周华忠

 

业主:广州市交通站场建设管理中心有限公司

 

摄影师:邹林(阿尔法摄影)、彭帆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交通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一民工作室
广州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