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再看希腊(五):走向中世纪 - 从雅典到塞萨洛尼基

再看希腊(五):走向中世纪 - 从雅典到塞萨洛尼基
作者:张弛 | 编辑:李菁琳 | 2023.07.25 11:50

此为建筑师/摄影师张弛“再看希腊”系列的第五篇,聚焦从古典时代过渡到中世纪的漫长历史中,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灭亡,希腊本土政治经济中心由雅典转移至君士坦丁堡和塞萨洛尼基的过程。

 

作为东罗马帝国第二重要的城市,塞萨洛尼基留存了大量的古典建筑遗迹;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得以窥见千年之间的历史变迁。

 

圣德米特里教堂圣墓  ©张弛

在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的漫长历史中,罗马帝国的重心向东移动,最终东西分裂、西罗马灭亡,蜕变为希腊人主导的帝国,并延续千年。基督教也从被禁止的邪教成长为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国教,并被希腊人渐渐塑造为我们现在所知的东正教。在这个过程中,希腊本土的政治经济中心由雅典转移至君士坦丁堡和塞萨洛尼基。作为东罗马帝国第二重要的城市,塞萨洛尼基留存了大量的遗迹,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得以窥见千年之间的历史变迁。

 

由于不便的希腊公共交通限制了行程,笔者在塞萨洛尼基仅仅停留了一天,很多遗迹只能匆匆一瞥。如果条件允许,强烈建议为塞萨洛尼基预留两天或更多的时间。

 

亚历山大猝然离世后,他的继业者立即刀兵相向,试图从破碎的帝国中攫取更多的领地。为了稳定局面,德高望重的安提帕特被推举为摄政,掌管马其顿和希腊本土。安提帕特死后,他的儿子卡山德秘密毒杀了亚历山大未成年的儿子并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前315年,卡山德在塞尔马(Therma)古城遗址上建立新城,并以妻子(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的名字将该城命名为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与雅典的相对位置 笔者标记 底图来自网络
安提柯时代的墓葬大理石门扇  ©张弛
安提柯时代的金冠  ©张弛

随着军事实力的下降,希腊人逐渐失去地中海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罗马人。从布匿战争开始,罗马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扩张其在地中海沿岸的势力范围。前168年,罗马人击败安提柯末代国王珀尔修斯,结束了这个延续150年的政权。原本作壁上观的希腊诸城邦也无力抵御罗马,纷纷臣服。前146年,马其顿正式成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首府定于塞萨洛尼基。

 

安提柯王朝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笔者绘

在帝国的荫蔽下,希腊享受了60年的和平,而诸邦的独立意识仍然蠢动。前88年,希腊人联合本都(位于安纳托利亚)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反抗罗马。米特里达梯折戟沉沙后,罗马对希腊实施了严厉的镇压,包括苏拉在雅典的大肆抢掠。后来希腊又卷入罗马的两次内战(凯撒与庞培,屋大维与安东尼),导致诸城邦遭到严重破坏,十室九空。直到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兼并埃及,为自己冠上奥古斯都的桂冠,罗马开始走向它的全盛时期,希腊也终于迎来了超过百年的承平时代。

 

屋大维全身像  ©张弛

 

罗马市集

Roman Agora

始于前19年至前11年间

 

前19至11年期间,雅典政治家奥克勒斯(Eucles of Marathon)利用奥古斯都捐赠的资金在雅典古希腊市集的东侧建造了罗马市集,践行了凯撒在前51年的承诺。时至安敦尼王朝,即五贤帝时代,罗马进入全盛,罗马市集被扩建。拜占庭和奥斯曼时代,市集遗址被新建的房屋覆盖。直到19到20世纪,希腊和意大利的考古学家才拆除了上方的房屋,发掘了这片遗迹。

 

安敦尼王朝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笔者绘
罗马市集  ©张弛

市集南面是个喷泉;北面有座奥斯曼时代的小清真寺;西面的大理石柱廊后是商店和爱奥尼亚式的大门,即雅典娜·阿克吉蒂斯之门(Gate of Athena Archegetis);东面是一个多立克式山门,旁边是风之塔。

 

罗马市集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雅典娜·阿克吉蒂斯之门  ©张弛
奥斯曼时代的清真寺,现在已改为小博物馆  ©张弛
南侧柱廊  ©张弛
东侧柱廊和山门  ©张弛

风之塔本不属于市集,它的功用是时钟及气象站。根据希腊人基于神话的风向系统,该塔的平面呈八边形。每面外墙顶部都嵌有一位风神的浮雕,每位风神代表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具有不同的特征,带来不同的气候或果实。浮雕下方各有一个日晷,南侧的圆形构筑物上还设有第九个日晷。两个入口各设在东北和西北侧。屋顶上曾经矗立着一座海之信使特里同(Triton)的青铜像,可以作为风向标转动。塔内有一个水钟和其它装置,由来自卫城北坡的泉水驱动。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风之塔,并以其8倍或16倍的半径作为他考虑城市规划的出发点。

 

风之塔复原立面 图片来自网络

风之塔  ©张弛

 

哈德良图书馆

Hadrian's Library

132年

 

五贤帝中的‘智帝’哈德良非常欣赏希腊文化,尤爱雅典。他在统治期间通过大量的建筑工程促进了雅典的发展,比如哈德良图书馆、罗马市集的扩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以及哈德良拱门。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张弛
哈德良拱门  ©张弛

132年建造的哈德良图书馆位于罗马市集北侧,包括一个大约100米×70米的庭院,由100根大理石柱子组成的柱廊围墙(perístylon)环绕。主入口在西侧,是一座科林斯式的门廊。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在东侧,配备阅读厅和演讲厅各两个。藏书大厅曾经可能有三层,放置着66个壁橱,藏有2万多份卷轴。3世纪,这座宏伟的图书馆被赫鲁斯人摧毁。拜占庭时代,庭院中央加建了一座教堂。如今,仅有围墙西面的北半部被保存下来,教堂也只有部分留存下来。

 

平面 残存部分以深色标记 图片来自网络
哈德良图书馆的柱廊围墙  ©张弛
门廊  ©张弛
教堂遗迹  ©张弛
教堂遗迹  ©张弛
图书馆主体建筑遗迹  ©张弛

 

三世纪危机与帝国的重组

 

随着安敦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遇刺身亡,经历短暂混乱后,罗马帝国进入塞维鲁王朝。在这个时代,对萨珊王朝的战争造成了军队规模的显著扩大。为支付军饷,第二任君主卡拉卡拉降低了罗马硬币的含银量,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卡拉卡拉之后仅仅30年,这个王朝就灭亡了。接着罗马帝国进入所谓"三世纪危机”,模糊的继承制度的致命性在这一时代凸显出来,军人杀死皇帝,自立为帝,又被其它军人杀死,如此循环,罗马的皇座成为绞肉机。同时,中枢的失能导致边疆总督的反叛、蛮族的入侵无法得到平定,罗马帝国进入前所未有的险境。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像,塞维鲁王朝的开创者  ©张弛

 

三世纪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笔者绘

然而罗马并没有就此灭亡,数位出身于伊利里亚的军人皇帝通过大量的征战挽救了即将散架的帝国,但并未解决继承问题。284年,同样出生伊利里亚的军人戴克里先被推举为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帝国秩序进行了重组。

 

为了避免地方权力过于集中,戴克里先把军政权力分离,并进一步细分行政区划。他也意识到帝国的疆域过于辽阔,难以有效统治。于是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设两个奥古斯都(正皇帝),各自掌管一半,任期20年。每位奥古斯认命一名凯撒(副皇帝),协助管理。当奥古斯都退休或死亡,凯撒则晋升为奥古斯都。为了加强皇权,戴克里先赋予罗马皇帝像东方君主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说此前的罗马是披着共和国外衣的帝国,那么现在这层外衣已经被彻底撕掉了。

 

四帝共治

 

按照新制度,戴克里先自任东部帝国皇帝,任命好友马克西米安为西部帝国皇帝,分别建立新都,东都在尼科米底亚,西都在米兰,罗马的元老院的重要性从此大幅下降。伽列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一世被任命为副皇帝,并分别迎娶正皇帝的女儿,以加强继承的合法性。实际上两个副皇帝不只是辅佐者和继承者,而是与两位正皇帝分治帝国的不同区域。也就是说帝国实际上被分为四个区域,由四个皇帝治理,这四个皇帝更像是带着桂冠的总督,能够迅速平定每个区域内出现的反叛或入侵。

 

四帝各自的辖区和首都  笔者标记 底图来自网络

戴克里先在60岁时就主动退休,去斯普利特种卷心菜了,同时他也劝说马克西米安一并退位,以便观察整个继承系统的运行情况。但事与愿违,他在有生之年就目睹了后继罗马皇帝的刀兵相向。四帝共治的制度虽然有效地终结了三世纪危机,但也为后来罗马帝国的永久分裂埋下伏笔。

 

戴克里先行宫 摄于斯普利特  ©张弛

帝国首都

 

自从被罗马人征服,塞萨洛尼基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罗马人在巴尔干半岛精心设计的路网中的辐辏之地。3世纪末以后,由于其在多瑙河两岸蛮族人入侵和东西方对抗的关键位置,塞萨洛尼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四帝共治时代,作为凯撒的伽列里乌斯选择塞萨洛尼基作为自己的驻地,使它跻身罗马帝国首都之列。他在塞萨洛尼基的统治也为这里带来了蓬勃的建筑活动。

 

塞萨洛尼基的罗马市集遗址  ©张弛
阿提卡式石棺 2至3世纪  ©张弛
3世纪初的马赛克铺地  ©张弛
塞萨洛尼基托勒密埃及神庙的女神像 3至4世纪初  ©张弛

 

伽列里乌斯宫殿

Palace of Galerius

3世纪末至4世纪初

 

伽列里乌斯宫殿属于庞大的伽列里乌斯建筑群的一部分(包括伽列里乌斯宫殿、伽列里乌斯拱门、圆厅和马场),已经大部分被变迁的城市吞没,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是它核心区域的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包括巴西利卡、核心建筑群、浴室和八角形圆厅。

 

伽列里乌斯建筑群复原图  图片来自网络
平面,1.巴西利卡,2.核心建筑群,3.浴场,4.八角形圆厅   图片来自网络
伽列里乌斯宫殿遗迹  ©张弛

巴西利卡仅仅被发掘出一小半,它曾经是座宏伟的建筑,长67米、宽24米、高30米,与相邻的马场平行,具有接待和演讲大厅的功能。平面呈长方形,南侧有一个半圆后殿。

 

巴西利卡西侧的核心建筑群可能是寝宫,由11个房间从三面围合成一个近似矩形的中庭。中庭由柱廊环绕,中心设有喷泉。宫殿南侧的大理石阶梯,通向一个9米宽的走廊,这个走廊是整个宫殿的中轴线,通向面向大海的南大门。这条走廊的两侧是浴室和八角形圆厅。

 

核心建筑群中庭复原图  图片来自网络

浴场入口面向中轴线的走廊,通过一个铺有马赛克地板的方形前厅可以进入一个高大的接待厅,墙壁和地板曾经装饰着彩色大理石。接待厅南侧的两扇门通向两间浴室:一间是八角形的,连接一个六边形浴池;另一间是长方形的,连接一个半圆形浴池。浴池里的热水来自接待厅北侧的拱形蓄水池,并通过相邻房间里的火炉加热。

 

浴场复原剖切图  图片来自网络

八角形圆厅在浴场的西侧,带有一个纪念性的门廊。前厅两侧有半圆形的壁龛,并通过南侧的三联拱门与一个大型庭园相连。八角形圆厅内部设置七个半圆形的壁龛,上方被直径23米的圆顶覆盖。历史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宫殿的谒见厅或王座厅。

 

八角形圆厅复原剖切图  图片来自网络

伽列里乌斯死后,八角形圆厅的工程就暂停了,直到4世纪初的君士坦丁时代,才重新恢复建造。公元7世纪,八角形圆厅毁于地震。

 

八角形圆厅遗迹  ©张弛
前厅遗迹  ©张弛
八角形圆厅壁龛的装饰拱券  ©张弛

 

伽列里乌斯凯旋门

Arch of Galerius

299年

 

伽列里乌斯凯旋门位于圆厅南侧中轴线上,可能是为了纪念伽列里乌斯战胜波斯人而建造的。曾经由八个墩组成,分两排平行排列,每排四个。墩之间有三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较大。中间的四个墩也明显较大,且覆盖着带有浮雕装饰的大理石板。

 

凯旋门遗迹  ©张弛

如今,原来的八个墩只剩下三个,其中两个较粗的墩上的浮雕描绘了公元297年罗马人战胜波斯人的场景,以及赞颂伽列里乌斯军功和四帝权力的象征图案。

 

凯旋门上的浮雕  ©张弛

凯旋门曾位于两条街道的交汇处,一条是礼仪性道路,向北通往圆厅,向南则连接一座大型前厅,进而通向一个城市广场;另一条是横贯城市的主街,宽度约十米,两侧是连续的柱廊,柱廊后是热闹的商铺。

 

凯旋门及圆厅复原图  图片来自网络
凯旋门对应的两条街道复原图  图片来自网络

 

伽列里乌斯圆厅

Rotunda of Galerius

306年

 

伽列里乌斯圆厅位于凯旋门所定义的中轴线的北端,虽然可以确定建造年代,却不清楚其功能。一些学者断言它是作为伽列里乌斯的陵墓被建造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一座献给卡比洛斯或宙斯的神庙。后一种观点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宙斯是戴克里先和伽列里乌斯的守护神。此外,伽列里乌斯死后确定被埋葬在远离塞萨洛尼基的地方。

 

圆厅南视角  ©张弛

这样的圆厅在希腊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与罗马的万神庙比肩。墙体由碎石砌成,每隔一段距离由宽阔的砖结构加固。地面到墙顶的高度为29.8米。

 

从外部看,圆厅缺乏装饰,也没有很多开口,而内部却有大量的砖拱开口。砖拱的墩呈楔形,形成有八个长方形凹龛,凹龛上方由桶形拱顶覆盖,拱顶上方有各有一个拱形高窗,穹顶底部还有一些拱形小窗。主入口在南侧凹龛中,面对凯旋门所定义的礼仪性街道,两侧的墩中设有螺旋楼梯通向屋顶。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圆厅室内  ©张弛

从4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某时,最有可能在狄奥多西的统治时期(公元379—395年),圆厅被改造为基督教堂。为了适应基督教礼仪需要,人们对圆厅进行了大量的改造。部分改造对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最显著的是拆除了东侧凹龛的墙体,扩大该处的拱,以连接加建的圣坛区域。这严重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后来导致了上方穹顶部分区域的坍塌。

 

被扩大的东侧拱  ©张弛
加建的圣坛  ©张弛

早期基督教时代为圆厅留下了来自古典时代晚期的辉煌遗产——马赛克,它们装饰了凹龛上方的拱顶和巨大的穹顶。此外,穹顶以下的墙体曾经以彩色大理石板覆盖,不过现在并未保存下来。当然,如果见过同时代的拉文纳圣维塔堂(Basilica di San Vitale),应该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

 

拉文纳圣维塔堂的马赛克  ©张弛

八个凹龛中,其中还有三个的拱顶留存着马赛克,虽然有破损,它们丰富的图案、多样的氛围营造,以及作为背景闪烁着亮光的金银色石片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东南凹龛的拱顶上,饰带和圆形成了八角形框,框中是鸟类和水果的图案。南侧凹龛的拱顶上,银色背景的中央是金色的十字架,周围散布着花、鸟、星星和水果篮。西侧凹龛的拱顶上则是圆形交叠形成的几何装饰。

 

东南凹龛拱顶的马赛克细节  ©张弛
南凹龛  ©张弛
南凹龛拱顶  ©张弛
南凹龛拱顶的马赛克细节  ©张弛
西凹龛  ©张弛
西凹龛拱顶的马赛克细节  ©张弛

穹顶的马赛克装饰分为三个区域,从下至上分别描绘了殉道者、使徒或天使、顶点可能是基督凯旋的画面。

 

仰视穹顶  ©张弛

底部区域被分为八个板块,上方以刺桐叶饰带为界。东侧板块因穹顶部分坍塌被毁的马赛克,现由意大利艺术家1889年绘制的仿马赛克壁画代替。每个板块均以建筑作为背景,这些建筑构图遵循古希腊传统,让人想起剧场的景屋,甚至佩特拉的宝库。奢华的屏风,优雅的格栅,祭坛的圣物,十字架,点燃的蜡烛和悬挂的吊灯,诸多细节,编织着仿若天国的基督教幻象。残存的15位殉道者的形象,表情安详,摆出祈求的姿势。铭文记载了他们的名字、身份和殉道年月。虽然宽大的衣服不能显示他们的体态特征,但他们的面容被忠实地描绘下来。

 

穹顶底部区域马赛克,左侧深色区域为坍塌区域  ©张弛
穹顶底部区域马赛克  ©张弛

中间区域只剩下一双穿着凉鞋的脚站在草地上,以及飘动的白色帷幔,描绘的可能是使徒或天使。

 

在最顶端,仅剩下四位天使的头和一只神鸟的头。天使共同托起一个由星星、叶子、水果和彩虹组成的环形饰带。饰带中,马赛克已经剥落,但裸露的砖上仍然留着木炭草稿,显示基督的形象曾经是站立的,持着杖,杖上面有十字架,象征着他战胜了死亡。三段叙事,从静态的殉道者的颂歌,到动态的天使飞舞,最终在穹顶顶点的基督凯旋的景象达到高潮。

 

穹顶顶部  ©张弛
穹顶顶部中央的耶稣画像木炭草稿  ©张弛

9世纪末,加建的圣坛后殿的半圆顶被绘制了耶稣升天的场景,画面被分为两个区域:下层是圣母、天使和使徒,上层是基督在天使捧着的光晕中升天。

 

半圆后殿  ©张弛
半圆顶上的壁画  ©张弛

到了奥斯曼时代(约1590年),圆厅被改建为清真寺,留下高大的宣礼塔、西侧的喷泉以及西侧和南侧入口前的门廊。

 

西入口  ©张弛
奥斯曼时代的门廊  ©张弛
被漆成红色的入口区域  ©张弛
宣礼塔底座  ©张弛
奥斯曼时代的喷泉  ©张弛

 

塞萨洛尼基城墙

Walls of Thessaloniki

约390年

 

4世纪末塞萨洛尼基的宏伟城墙是基于3世纪中叶的早期城墙建造的,后者是为了抵御哥特人的侵袭,利用更早期的建筑材料匆促建成的。在较低城市区域,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坚固的三角形突出部,矩形的防御塔则通常建在山坡上。城市东北角的卫城防护则更加森严,三角形城墙与防御塔交替出现。

 

不同材质组合的城墙  ©张弛
三角形突出部  ©张弛
©张弛
转角  ©张弛
城门  ©张弛

在面向大海的一侧,城市受到海岸城墙的保护,这段城墙的部分建材来自罗马市集中较晚期的建筑。海岸城墙并不高,外侧矗立在海水之中。海岸城墙东端,与东城墙相连的地方,矗立着白塔。西南端,是君士坦丁在塞萨洛尼基驻扎期间(322—323年)建造的大型人工港口。奥斯曼时代,土耳其人在城墙周边增设了防御塔和堡垒,作为巩固城防的节点,以适应炮战的需求。比如,苏丹苏莱曼在围墙的西南角建造了瓦尔达里堡垒,以防御港口的西面。

 

海岸城墙  19世纪60年代  Abdullah Freres摄
白塔  ©张弛
瓦尔达里堡垒  ©张弛
©张弛
小型堡垒  ©张弛

19世纪末,海岸城墙开始逐步被拆除,随后在城市的平坦地区,大片的城墙也被拆除,目前只是断断续续的留存下来。地势较高的卫城和七塔堡垒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防御工事,不过笔者并没有去到那里。

 

卫城夜景  图片来自网络
俯瞰七塔堡垒  图片来自网络

 

帝国的分裂

395年

 

自从戴克里先退位后,四帝共治演变为分裂和连年内战。313年,经过一系列兼并,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分别成为帝国西部和东部的奥古斯都。同年他们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

 

不过君士坦丁和李锡尼之间的和睦仅仅维持了一年就为了独占帝位而爆发战争。324年,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军队四处出击,击败蛮族势力,恢复了一些疆土。330年,君士坦丁攻取拜占庭,并在此建立新都 - 新罗马。不过这个名称并未流传下来,后来的人们逐渐开始称呼这里为“君士坦丁堡”或“君士坦丁波利斯”。随着帝国中心的东移,雅典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君士坦丁 图片来自网络

君士坦丁临终前将帝国一分为三,分别交由自己的三个儿子继承。此后,皇帝之间内战不断,帝国境内的基督化程度倒是日益加深。最后一位统一整个帝国的是狄奥多西一世,这位出身西班牙基督教信徒家庭的皇帝在380年颁布了《塞萨洛尼基敕令》,确立基督教为国教。接着又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其它宗教信仰和相关活动,包括停止了当时已经延续千年的奥运竞技。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于米兰去世,临终前将帝国的东西部分给两个儿子。虽然这延续了自戴克里先以来的政治传统,但这次分治最终却造成了帝国永久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狄奥多西  图片来自网络

 

圣德米特里教堂

Hagios Demetrios

5至7世纪

 

塞萨洛尼基的罗马市集北侧,矗立着圣德米特里教堂 ,这座教堂建造在一个罗马时代的大型公共浴场上方。相传,在戴克里先和伽列里乌斯大规模迫害基督徒的时候,作为罗马军官的基督徒德米特里(Demetrios)被囚禁在这个浴场中,最终被长矛刺死,道友们将他秘密埋葬在那里。《米兰敕令》颁布后,基督徒在浴场中他殉道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礼拜场所。5世纪,为了感激殉道者的神迹,主教下令在浴场上建造了大教堂,并将德米特里的墓安置在中央过道的大理石骨灰函中。620年的地震中,大教堂被烧毁,随即被重建,并大致保留了原有的形式。

 

西立面  ©张弛
东立面  ©张弛
东立面  ©张弛

中殿被四道连续的拱分成五个过道。中央过道两侧的圆柱间有两根较粗的方形柱子。五个过道在教堂东端止于一个横厅,形成了一个拉丁十字的平面。横厅被拱分成三个部分,中央与中殿对应,两侧则高于侧廊。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中殿内立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中殿  ©张弛
两道侧廊  ©张弛
中殿看向侧廊  ©张弛
入口处内立面  ©张弛
从侧廊看向中殿  ©张弛
边廊  ©张弛
边廊墙体  ©张弛
从侧廊看向圣坛区域  ©张弛
©张弛
圣坛区域侧面的廊道  ©张弛

罗马浴场的一部分被改造成地下圣室,1493年,土耳其人将教堂改建为清真寺时,只将这部分留给了基督徒,让他们在这里朝拜圣徒,圣徒的墓碑也被转移到这里。包含圣徒墓碑的圣室被柱廊包围,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小房间。中间是一座由七根柱子和圆拱围合的半圆形水井,前面有个嵌在地板中的圆形石盆,朝圣者从此处提取没药(myrrh,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药),并装在小铅瓶里。在整个拜占庭时期,对圣德米特里的崇拜不仅远远超出了这座城市,也超出了拜占庭帝国。每年10月举办的圣德米特里节曾经吸引了来自欧洲和亚洲诸多国家的朝圣者,当他们返回家乡前,都会装一小瓶没药,作为护身符。

 

与罗马浴场的衔接,室内一侧  ©张弛
与罗马浴场的衔接 室外一侧  ©张弛
罗马浴室的拱廊  ©张弛
从拱廊看向圣室  ©张弛
©张弛
以半圆形水井为中心的圣室  ©张弛
圣室  ©张弛
©张弛

 

非人手所造像教堂

Panagia Acheiropoietos

470年

 

非人手所造像教堂同样建造在一个罗马公共浴场上方,早期被称为圣母堂,它的南侧有一个纪念性的门廊,表明它以前与古城的主街相连。中殿是一座带有侧廊的木顶大厅。现在中央过道高起的部分被削去了,西侧廊也不见了,所以从外部看起来显得封闭和沉重。不过,从内部看,建筑元素的衔接依然维持着和谐与平衡,外墙大量阵列的窗户带来的漫射采光,营造着幽静的美感。

 

北立面  ©张弛
东立面北侧  ©张弛
半圆后殿  ©张弛
南侧门廊  ©张弛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室内 图片来自网络

 

西罗马灭亡

476年

 

即使罗马帝国事实上已经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帝国,但当时的罗马人并不会感受到,而仍旧认为罗马是一个单一政体,只是由两个朝廷分管而已。一百年间,经济欠发达的西罗马渐渐无力负荷驻军费用,只能招募蛮族充实防务。在外部蛮族的冲击下,帝国支离破碎,像奄奄一息的病人,需要东罗马不断输血才能存活。405年,西罗马迁都于拉文纳——意大利东海岸的港口城市,便于东罗马随时派舰队驰援。在西罗马帝国末期,军队已经高度蛮族化,蛮族将领将西罗马皇帝视为玩物,随意罢黜皇帝。475年,蛮族将军欧瑞斯特率领叛军攻陷拉文纳,驱逐了西罗马皇帝尼波斯,并立自己12岁的儿子罗慕路斯为帝。翌年,另一个蛮族将领奥多亚塞杀死欧瑞斯特,废黜罗慕路斯,仍然尊尼波斯为帝。但尼波斯在480年被自己的部将杀死,东罗马皇帝芝诺随即取消西罗马皇帝皇位,并宣布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在当时的人看来,西罗马的灭亡并没有带来多少波澜,但在历史上,它被定义为古典时代晚期到中世纪的转捩点。

 

东西罗马帝国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笔者绘

6世纪,依托富饶的东方领土,东罗马皇帝不断发动远征,试图恢复罗马极盛时期的版图。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查士丁尼一世,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沿岸。虽然他的丰功伟绩被后人传颂,但连年的战争、大兴土木、高税收和突如其来的瘟疫给人民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爆发了大规模暴动。查士丁尼死后,帝国因国力耗损开始逐渐衰落,他收复的领土也开始逐渐丢失。

 

查士丁尼与其治下的疆土  图片来自网络

 

希腊帝国

 

在罗马帝国境内,通行着两种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在西部被广泛使用,东部则广泛使用希腊语。随着西罗马灭亡,拉丁语逐渐衰落。

 

时至7世纪初,来自北非的主教希拉克略夺取君士坦丁堡并加冕为帝。由于决大多数说拉丁语的公民已经不在帝国治下了,于是希拉克略正式将希腊语定为官方语言,不再采用拉丁语书写官方文件。皇帝的头衔也不再采用拉丁文的“奥古斯都”,转而采用希腊文“巴西琉斯”。

 

希拉克略的金币  图片来自网络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壁画描绘了希拉克略的军队与波斯军队的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

在希拉克略任内,虽然东罗马战胜了萨珊王朝,却遭遇了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埃及、叙利亚这些拉丁语占优势的地区相继被阿拉伯人夺走,说拉丁语的巴尔干半岛地区也被蛮族不断蚕食。最终,帝国完全限缩于希腊文化圈内,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可以说已经等同于希腊帝国。

 

东罗马帝国疆域的演变  图片来自网络

 

圣索菲亚教堂

Hagia Sophia

8世纪

 

圣索菲亚教堂建造在7世纪初被毁的圣马可教堂的遗迹上,虽然现在它在一个广场上,但在中世纪,它被城市紧紧包围。根据其建筑和装饰的风格,该教堂可能是在8世纪第一次圣像破坏运动末期建造的。

 

西立面  ©张弛

它的主体是一个立方体,东侧有凸出的三联圣坛。从内部空间看,这是典型的十字圆顶教堂(cross-in-square),中殿是正方形空间中嵌套的一个十字形空间,由圆顶覆盖。现在的圆顶是重修的,早期圆顶在9世纪的地震中就坍塌了。承载圆顶的立方体体量向上升起,超出木质屋顶,带有12个拱形高窗。

 

主体近似于立方体  ©张弛
西立面  ©张弛
主入口  ©张弛
上层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圆顶结构被十字形空间中的四个宽大的桶形拱顶从四面支撑,这些拱顶落在中殿四角厚重的双层圆拱结构上。十字形空间的中心向东偏离,使西侧的十字分支较长,东侧则与突出立方体的圣坛空间相连,加强了东西向空间的指向性,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金色的半圆形后殿。前厅和侧廊从三面围合中殿,以柱廊和墙体交替组成与中殿之间的分界,并由单一的桶形拱顶覆盖。

 

仰视圆顶  ©张弛
圆顶  ©张弛
十字形空间北侧  ©张弛
十字形空间西侧  ©张弛
圣坛区域  ©张弛
中殿的拱结构  ©张弛
透过四角的拱,视线穿过中殿  ©张弛
©张弛
侧廊  ©张弛
©张弛

 

铜匠的圣母堂

Church of Panagia Chalkeon

11世纪

 

铜匠的圣母堂是位于塞萨洛尼基古广场南部的一间小教堂,在拜占庭时代的正式名称已经不详,应以教堂周围的铜匠作坊得名。这也是一座十字圆顶教堂,中殿上方是高耸的圆顶。教堂东侧是一个三联圣坛,后殿不是半圆形的,而是三面直墙组成的。

 

南立面  ©张弛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西立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主圆顶  图片来自网络

 

教会分裂

1054年

 

早在381年,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就决定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牧首地位仅次于教宗。451年的第四次会议更是将牧首提升至与教宗并列的地位。随着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的灭亡,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日益加剧。7世纪末的圣像破坏运动和东罗马皇帝逮捕罗马教宗的事件更是大大加深了东西方的隔阂。

 

1053年,牧首下令关闭君士坦丁堡所有的拉丁礼教堂,教宗遂派遣枢机宏伯特等人组成使团前往君士坦丁堡谈判。次年,谈判尚未完成就闻悉教宗的死讯,于是使团是否能够代表下一任教宗就值得质疑了,谈判因此无果而终。暴躁的宏伯特冲进圣索菲亚大教堂,将破门(绝罚)判决书放在圣坛上,拂袖而去。牧首也毫不示弱,将判决书当众烧毁。最终,教宗和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和希腊正教,也就是天主教和东正教。

 

左:教宗徽章,右:牧首徽章   图片来自网络
1964年1月8日,牧首与教宗在教会分裂千年后首次会面,翌年互相解除绝罚  图片来自网络

 

先知以利亚教堂

Church of Prophet Elijah

14世纪

 

在塞萨洛尼基上城错综复杂的街道中,一座规模可观的教堂俯瞰着下城及其港口,它的本名同样佚失了,现在叫作先知以利亚教堂。它的建筑类型在塞萨洛尼基是独一无二的,中殿两侧各有一个与后殿相同的半圆形空间,以容纳唱诗班,被称为亚他那修式,是由大拉伏拉修道院的创始人亚他那修在1000年左右发展出来的。

 

西南视角  ©张弛

中殿被一个直径5.5米的圆顶所覆盖。西侧是一个宽敞的前厅,四根柱子支撑着交叉的拱顶,适合举行修道院式的仪式。前厅中保留了一些壁画,描绘着基督的童年和神迹的场景,还有一些圣徒的肖像,工作人员正在脚手架上修复这些宝贵的壁画。前厅外的西、南、北三面被开放的柱廊包围。柱子和墙体由白石块和砖块交替砌筑而成,这在君士坦丁堡却是最常见的形式,在马其顿地区却非常罕见。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中殿看向前厅  ©张弛
前厅的壁画  ©张弛
前厅外的柱廊  ©张弛
前厅外的柱廊  ©张弛
前厅外的柱廊内的小型凹龛  ©张弛
柱廊的拱顶  ©张弛

 

圣使徒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14世纪

 

圣徒教堂是一个卡托利孔(Katholikon),也就是东正教修道院的主教堂,曾经有十二个圆顶,象征十二使徒,因此得名。

 

该教堂属于十字圆顶式,与圣索菲亚教堂相像,只是规模要小很多。前厅和边廊三面围合中殿,并在四角设置小型圆顶。东侧是三联圣坛,中间是较大的七面折墙围合的后殿,两侧的后殿则是三面折墙围合的。

 

东北视角  ©张弛
©张弛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主圆顶  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教堂的比例和谐,材料统一采用砖,非常纯粹,其间穿插的装饰性砖雕和多变的排列形式大大增加了立面的丰富性。圆顶周围的高窗为教堂内部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前厅和边廊的大面积开窗,也大大化解了砖结构的沉重感。

 

西立面原状  图片来自网络
西侧主入口  ©张弛
北侧  ©张弛

 

帝国的毁灭

1453年

 

1081至1185年的百年间,被塞尔柱突厥击败而风雨飘摇的帝国在科穆宁王朝治下经历了最后一次中兴。东罗马帝国重整了军队,通过与威尼斯人以及西方诸国派出的十字军合作,收复了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有效阻挡了突厥人西进。但威尼斯人和十字军都是危险的合作者,威尼斯人逐渐取代了东罗马商人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不断过境的十字军也开始令东罗马皇帝忌惮。当东罗马企图摆脱威尼斯人对帝国逐渐加深的经济控制时,后者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入侵东罗马海域,甚至在1204年协助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这个由西方教会统治的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拉丁帝国。虽然拉丁帝国统治了不到60年,就被流亡在外的东罗马朝廷借助热那亚海军推翻了,但帝国的国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面对突厥人的蚕食无计可施。

 

左:东罗马晚期旗帜,右:拉丁帝国旗帜  图片来自网络

14世纪初,东罗马开始面对刚刚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1354年,奥斯曼夺取意大利东岸城市加里波利,并以此为据点开始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征服。1387年,在忍受三年围城后,身为总督的曼努埃尔二世开城投降。1391年,曼努埃尔二世设法逃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监禁,前往君士坦丁堡加冕为帝。愤怒的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遂于1394年围攻君士坦丁堡。在曼努埃尔二世的求援下,西方派遣了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但以失败告终。君士坦丁堡的围城一直延续到1402年,所幸帖木儿于该年入侵安纳托利亚,随后在安卡拉击败并俘虏了巴耶济德,造成了奥斯曼的内乱,才让东罗马帝国能继续苟延残喘几十年。11年后,奥斯曼走出内乱,开始重新收回的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1451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夺取君士坦丁堡,遂与周边的国家交换条件,约定他们三年的中立。1453年,在新型臼炮的轰击下,君士坦丁堡的宏伟城墙多处倒塌,奥斯曼军队冲入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巷战中殉国,延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1422年的君士坦丁堡地图  图片来自网络
君士坦丁堡陷落 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就以两座位于塞萨洛尼基的奥斯曼土耳其时代建筑收尾吧。

 

天堂浴室 1444年  ©张弛

阿拉贾粥厂清真寺 15世纪  ©张弛

延伸阅读

再看希腊(一):青铜与史诗

再看希腊(二):雅典与古典时代

再看希腊(三):圣地德尔斐,世界之脐

再看希腊(四):疗养之城

关于拍摄

本文现场照片均采用135数码相机拍摄。

 


本文由作者张弛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东罗马帝国
塞萨洛尼基
希腊
雅典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