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贵州美术馆:废墟中的重生 / 同济院+贵州省院

贵州美术馆:废墟中的重生 / 同济院+贵州省院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4.04.02 10:13
加固改造后的贵州博物馆老馆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废墟中的重生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地址  贵州贵阳

竣工验收  2023年

建筑面积  15792平方米,其中扩建面积约12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同济院提供,原文发表于《建筑学报》2022年3期。

贵州美术馆位于贵阳市中心的原贵州省博物馆旧址,基地周边所处环境带着典型的贵州山地丘陵城市特征,老旧的居住区与商业混杂,虽然面貌破败但带着特有的生活气息。基地东面的地铁建设已经开启了贵阳城市空间大规模更新的前奏,推土机大块大块地吞噬着周边的街区肌理,仿佛资本的力量转瞬之间就能把复杂纠缠的各种秩序抹去。

 

博物馆本身是1958年建成的一座带有苏式风格的建筑,作为建国后贵州省的首批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它见证了贵阳市的发展变迁,是贵州省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贵州省文博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预见到了时事变迁,赶在2015年把贵州省博物馆旧址申列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推动将其改扩建成为贵州美术馆,这就像一道“护身符”给拆迁按下了暂停键。

 

老馆原貌  摄影:李立

对待文物保护建筑的活化利用,在保存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以及传统的工艺技术等基本原则,容易导致以修缮为主的静态保护模式。那么问题来了,已有近六十年历史的老博物馆与现代美术馆的建筑机能要求相去甚远,如何在美术馆新机能的需求中保护、拓展并赋予历史建筑新生?

 

业主和之前的设计单位经过多方案的比选,没有找到理想的处理方式,我们团队受命参与这一设计的时间窗口只有紧迫的一周。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老馆建筑的现状十分破败,尤其内部格局比之原貌已经面目全非。在查阅了此前的种种方案之后,我们认为之前方案的问题出在受制于周边复杂的用地条件,在环境规划层面无所作为,在设计层面又局限于建筑一个点上的问题,关注点集中在新老建筑的风格协调,没有解决活化历史建筑及新老建筑融通的关键问题,也就无法激发现代美术馆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影响力。

 

总平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新老建造关系  摄影:李立

我们从打造积极的“场域”角度出发,提出以适度围合的庭院式布局,完成新旧共生的设计思路。这个场域是开放的,在周围碎片化的城市环境中围合出一处安静的公共文化领地。具体设计策略包括:

 

修缮老馆:对老馆进行全面修缮加固整饬,保护老馆建筑风貌,保留老馆外立面特征。

 

活化利用:完善老馆内部空间适应艺术展示的功能,同时拓展老馆屋面及内天井的空间利用,妥善梳理结构及设备空间,使老馆焕发新的生命力。

 

融通共生:充分尊重老馆的核心地位,在老馆后侧加建三层的新展馆,并在新馆与老馆之间设置通透的玻璃大厅来联系新老两馆,与老馆原有的公共空间组成“T”形公共空间结构。在老馆的东西两侧设置围合的开放式展览长廊,提供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

 

▲ 项目视频  ©同济院+贵州省院

 

老馆与新翼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抄手回廊与老建筑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从老馆看加建新翼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01

修缮老馆

 

老馆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内有两个天井,建筑两层,坐南朝北。屋面原为双坡木桁架小青瓦顶,1997年曾经历一次维修,改为钢筋砼平顶。经过近六十年的使用,老馆原有空间人为拆改严重,特别是2014年博物馆原有基本陈列撤出后,主入口进厅改为工艺品商店,原有两个采光天井也封装了简陋的彩钢板屋顶作为仓储辅助空间。变身为临时展览建筑后,老馆内部充斥着商业装修,原有空间秩序已完全打乱。

 

调研过程中,透过一些残破的吊顶,我们发现老馆的一层顶板居然是预制密肋梁结构,属于典型的建国初期工业化的产物,如何保护并呈现这一重要特征,成为老馆修缮的基本出发点。

 

改造前(左)与拆除吊顶后(右)的老馆室内大厅  摄影:李立
改造后的老馆室内大厅,密肋梁完整呈现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老馆原有展厅(左)与吊顶拆除后的天花(右)  摄影:李立
老馆改造后的展厅内景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结构体系保护更新

 

老馆主体为砖混结构(局部框架),一层顶板采用预制密肋梁体系,富有韵律的梁格形式优美。为保护原有建筑风貌,保留结构砖墙及框架柱等竖向承重构件,保留一层顶板预制密肋梁板,我们以《贵州美术馆建设安全性鉴定与抗震鉴定报告》为依据,针对承载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加固。

 

1)原有作为一层顶板的5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经检测其混凝土结构松散,强度难以满足美术馆后续使用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不能继续作为楼板使用。而且经过计算,一层顶板所有预制小梁的承载力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且超出了粘钢或粘贴碳纤维加固的规范允许范围,同时预制小梁的截面过小且布置密集,也难以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

 

为了保留一层顶板预制密肋梁风貌,我们另做一层架空的钢结构楼面承重体系,将新的使用荷载直接传至原楼面主梁上。通过对附加架空楼板后的原楼面主梁进行验算发现,楼面主梁的承载力大部分在粘钢或粘贴碳纤维加固的允许范围内,这使得保护原结构体系风貌成为可能。

 

新老楼板结构脱离  摄影:李立
老馆展厅加固改造  摄影:李立

2)原有砌体承重墙砂浆的检测强度也不满足抗震鉴定的要求,竖向抗压承载力也不满足计算要求。因此,我们对砌体内墙采用双面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进行加固。对于外墙,考虑到对历史建筑外立面的保护需求,采用单面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进行加固。

 

砖墙加固  摄影:李立

3)原有二层屋面楼板为1997年改建,由于横墙间距超过装配式屋盖结构的限值较多,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满足要求,且外观不具有保留价值,因此我们将屋盖预制板全部拆除,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通过后植锚筋与原屋面梁连接)。

 

原屋盖为非上人屋面,改建后的屋面为上人屋面和咖啡厅。改为钢筋桁架楼承板现浇混凝土屋盖后,可同时解决屋面构件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屋面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和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

 

二层屋面置换  摄影:李立

建筑风貌保护更新

 

老馆外立面整体现状保存良好,细节装饰保留较为完整,此次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外立面风貌。屋顶现状较为杂乱,修缮改造进行统一整饬。为避免对外墙造成破坏,在满足节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建筑采用内保温技术措施。

 

1)外墙、屋面女儿墙及挑檐,原饰面为水泥砂浆、米黄色水刷石,外观现状良好,现状刷有一层白色乳胶漆涂料(为1997年粉刷)。修缮工作将外部白色涂料全部清洗掉,对原饰面做法存在脱落、老旧的部位进行局部铲除,并用原有工艺及材料重新修补。对状况良好的部位进行清洗修缮,并采用无色透明憎水保护材料。

 

2)外立面中的大部分木门窗变形损坏严重,为满足节能及气密性要求,木窗全部更换为同色辊涂的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玻璃窗,外观保持原有深褐色木质观感。

 

改造前的老馆西立面  摄影:李立
加固改造后的贵州博物馆老馆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3)北立面主入口九开间门廊,方形廊柱表面为芝麻灰花岗岩贴面,柱体为砖柱。考虑到抗震要求,我们对砖柱进行包钢处理后恢复花岗岩贴面。门廊地面为水磨石原物,我们对其清洗修缮,并采用无色透明憎水保护材料,不进行过多处理。

 

主入口砖柱与结构加固  摄影:李立

 

02

活化利用

 

老馆均质单一的空间形态和尺度并不适应现代美术馆多样性的空间需求,简陋的馆舍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行美术馆的设计要求。

 

新老建筑与环境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内部空间适应性更新

 

1)保留中字形基本空间关系,拆除历次改造中增加的隔墙,使得原空间最大化,再对其重新利用。从美术馆观展流线的组织考虑,老馆一层仍然用于展览,可以和南侧扩建的新馆形成流线上的顺利衔接,老馆二层原展厅用作荷载较轻的办公和艺术研究空间,则较好地平衡了整体结构负荷。

 

空间分解轴测示意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2)对于两个天井,拆除后续加建的简易顶盖、隔墙,在天井内加建钢结构带遮阳的天窗系统,使其成为两个采光充足、通高三层的当代艺术展示空间。同时,藉由这两个“艺术之盒”的结构独立性,形成跨越老馆与新馆主体结构连接的大跨钢构,为新老建筑的紧密融合提供了可能。

 

改造前的天井  摄影:李立
天井与原有建筑新老结构脱离  摄影:李立
老馆天井改造为天光画室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设备空间适应性植入

 

1)老馆现状缺乏系统的空调、消防等机电设施。除了在房间设置上安排专门的设备用房之外,我们采用成熟的机电设备技术和可逆的安装做法,细心寻找设备行走通道,以避免设备管线安装对历史建筑风貌造成较大影响。

 

天井内新加建的“艺术之盒”与老馆天井原界面退让1.5米的空腔,刚好形成一个天然的环形设备管廊。我们对首层展厅实现风口侧送侧回,隐藏消防喷淋主管,最大限度减少对密肋梁体系的干扰。

 

新老结构基础脱离  摄影:李立
天井内部加建  摄影:李立
新老支撑结构脱离  摄影:李立

2)老馆室内现状杂乱而随意拉接的明线均被拆除。线路重新穿管并隐蔽布设,明管的管路直角平行铺设,路线短捷并尽量紧贴楼板底或墙角等不显眼处。

 

 

03

融通共生

 

老馆实测建筑面积3583平方米,远不能满足一座省级美术馆的使用需求,在老馆南侧加建新翼是必要的。受用地局限,我们用一座条形布局的新展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解决美术馆最主要的空间需求。

 

新馆有三层展厅,均为14米跨度的无柱大空间,具有很好的布展灵活性。三层展厅充分利用顶层的便利条件,设置了分布均匀的天窗系统,可以适应多样性的展览需求。

 

扩建新翼的西南角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扩建新翼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新馆首层主展厅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展厅休息角看庭院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外部空间保护更新

 

扩建新馆建筑与东、西侧长廊布局呈“U”型,将老馆环抱其中,既不影响老馆外立面本体的保护,又起到适度隔离周围环境的作用。柱廊保持一层的高度,与老馆相距7米,使东、西立面的观看视线保持畅通。柱廊的北段为老馆围合出了入口广场,在老馆屋顶加建的玻璃体量高度,以离老馆大概40.8米处为视线临界点,即在经入口进入广场内部后,玻璃体量将不会出现在视线内。

 

从新翼看向老馆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从抄手回廊看老建筑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此外,老馆西南侧庭院中保存着两棵有百年树龄的古树,见证了这块场地的变迁。为保护古树,将新馆西侧让出一个凹入庭院,在整个施工周期中精心养护,使古树与新馆共生。

 

古树原状与保护  摄影:李立
改造后的大树与建筑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新建筑与保留大树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内部公共空间整合

 

为强化历史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和识别性,我们将新馆与老馆脱离布局,并在新老之间设计了一个通透的玻璃大厅。这里可以提供开幕式等多功能活动,同时兼顾展览的临时出入口。

 

这个连接体的钢结构跨越新老建筑,一边以新馆外墙为支点,另一边以老馆天井内的“艺术之盒”为支撑,采用吊挂式玻璃幕墙,对老馆结构实现了最小干预。玻璃大厅与老馆中央南北向的入口长厅共同组成“T”形的公共空间,有效整合观展动线和人流分布,将新老两馆结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建造过程  摄影:李立
老馆与新翼夜景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联系新老建筑的玻璃大厅夜景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新老建筑风貌融合

 

新馆以展览功能为主,立面采光的需求较低,为了以适合的尺度和装饰风格较为细腻的历史建筑形成对话共存的关系,我们以老馆预制密肋梁的肌理为参照,形成覆盖新馆建筑表皮的蜂窝木纹石材百叶,为老馆提供一个整体、协调的建筑背景。

 

美术馆与所在街区的对话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新美术馆与周边环境融合  摄影:李立

特别是新加建的玻璃大厅,使历史建筑的南立面直接呈现在新建筑的室内,室内空间效果和历史风貌保护相得益彰,实现了新老建筑的对话共生。这种做法在空间布局上扬长避短,使新的内部空间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同时赋予美术馆建筑所需要的跨越时空的新的生命力。

 

联系新老建筑的玻璃大厅日景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玻璃大厅的使用状况  摄影:李立

总体来看,对待历史建筑再生,上述三个方面所应对的问题环环相扣:修缮解决的是安全性问题、活化解决适用性问题、融通则解决协调性问题。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组织运作,井然有序,方能生生不息。事实也证明,贵州美术馆建成之后,就在这片破败纷杂的城区环境中,成功举办了多项大型艺术展览。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多彩贵州”的艺术重镇,贵州美术馆正在以自身的特色贡献出它特有的力量。

 

 

设计图纸 ▽

 

一层平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二层平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三层平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地下一层平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立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剖面图  ©同济院+贵州省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贵州美术馆

项目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项目业主:贵州省文化厅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持建筑师:李立、汤朔宁

建筑设计:马溪茵、潘凌飞、王辉、周峻、肖蕴峰、吴沛、王勤书

结构设计:冯远丽、胡汝君、耿耀明、、毛华毅

室内设计:刘庆

驻场建筑师:潘凌飞

施工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19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792平方米,其中扩建面积约1200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框架结构

设计周期:2016.7—2017.9

施工周期:2016.9—2017.9

竣工验收:2023

摄影:建筑译者 姚力

视频制作:田方方


版权声明: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同济院
改造
文化建筑
李立
汤朔宁
美术馆
贵州
贵州省院
贵阳
项目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YYYY

3星期前

很喜欢这个设计。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