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稻间造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湖北武汉
方案状态 竞赛二等奖方案
建筑面积 4049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处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内,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工程全线最重要的景观和功能区段,拥有铁路文化与相关生产文化的百年历史。
▲ 方案视频 ©稻间造
有这样一种风景:有一栋小房子,人们曾无数次经过却又从未到达。只因为列车行驶过不同场景,大部分时间列车内外都处于可观不可达的状态,所以总能激发车中人对车外场景的好奇和想象。因此我们设想,能否将这样一种分断且平行的体验转译到此次博物馆设计中?
“分断式”展览空间手法总结
“分断式”博物馆设计手法强调类似列车内外体验的脱离与平行的观览方式,即:描述观览者与展品之间可见不可达的关系,具象化建筑本体与场地的脱开和轻触。
上浮式
上浮式设计手法着重于高程上的变化,表现类似在桥上观看的效果。展品紧接于“地面”,观众则是清醒地旁观。如同烟雨四月时站在江南石桥上观望;或是在京都古刹中雁行曲折的步廊游荡;亦或是在国家公园中的步道上徒步。
下沉式
有别于上浮式设计手法,下沉式表现类似从甬道中观看的效果。人的动线紧接于“地面”甚至是从“地底”延伸而出,像东南亚水上集市中游船与两侧货摊的关系,也像是希腊露天剧场遗迹中从舞台看向观众席的视角。
旁观式
旁观式设计手法强调,观者动线与展品虽处于同一水平面,但也是互相脱离的关系。两者就像平行线,由之间的“缝隙”(体块、材质、构法、节点)分离开来,是框景(framing)的一种再现。就像行人经过街边的橱窗时向商品窥望。
穿行式
穿行式设计手法与旁观式不同,观者动线是与各空间的隔断方向呈相交状态,是讨论重层(layer)的关系。观者在不断进入不同场景时会有一种切换幕布的感官效果,像列车乘客在车厢穿行时的体验,或者是J 斯特林和矶崎新在斯图加特博物馆的方案中同时出现的柱网转换,也有类似小津安二郎镜头中重层构造的意味。
尽端式
尽端式设计手法表达在观者动线的起始点与终止点上与展品的关系,观者在这里将进入一条断头路,只能折返。利用观者进入这一空间后与展品发生终局的对话,来营造神圣性和崇高性的氛围。
内嵌式
内嵌式设计手法更接近于布展方式的具体方法,强调尽可能排除一切展品之外的干扰。类似观者在看万花筒时仿佛进入异世界的那一刻,一瞬有了须弥芥子壶中对天地的感受。
“分断式”博物馆设计手法的意义在于:
形式上,将展品看作一个空间整体,设计团队为了将对空间完整性的破坏降到最小,使用“分断式”手法设置观览流线和观看角度时是限定且克制的,这有别于均质空间中的自由观览方式。同时,博物馆的空间形式是由这一观览方式直接具象化生成的;体验上,将观者与展品之间设置出适宜的距离,激发唤起其想象力和好奇心。
设计团队通过各维度隔断、交叉、错位、叠层的操作,在实际不大的空间中不断迂回,让观众有绵延不绝的感受;主体性上,这一手法将观者与展品的关系、移动与观看的关系、看与被看的关系不断地进行切换和重构。主体和客体相互置换,甚至可以缺位;含混性上,博物馆内的不同位置、不同展厅、不同角落、策展内容展品选择的差异,不同时期不同时段来观展的差异,都通过分断的方法给出产生歧义、误读、乃至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再定义上,传统意义中广义的博物馆(museum)和美术馆(art museum)是有纲目门类层级的,而本方案尝试跳出这一桎梏,去构成具有一体两面、矛盾但不对立、非二元论关系的设计博物馆。
设计团队在处理体块时,实际上是基于设计博物馆这一主题去处理“设计”与“博物馆”这两者矛盾但不对立的关系。普遍认为“设计”的关键词是未来、创造、重构,而“博物馆”的关键词则是历史、记忆、秩序。本方案将两者相互嵌套,构成秩序与重构、闭合与未完、旧与新、内与外、观者与展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同时将这一理念也在建筑形式、比例、材料上进行反馈和显现。
一层空间
设计团队在有百年历史的场地中,引入贯穿南北的铁道痕迹,用下沉式手法打造广场的纪念物,这里虽无法直接进入博物馆内部,但都与它若即若离。
一层的每一处空间都无法直接进去博物馆,但是都和博物馆展品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咖啡厅采用穿行式设计手法,通高的开放空间中,楼上楼下的人可以随时停留和观看窗外景色;侧面的公共空间可以举办临时活动,可窥视内部的入口诱导人群前往中间的遗迹纪念空间。纪念空间中利用水面反射二层的展览景象,空中的二层门洞是进入博物馆的唯一入口,通过这种空间构造,可以直接体验桥上桥下、观展与活动的交互。
二层空间
设计团队将博物馆入口结合已建成的驿站屋顶,运用“分断式”手法依次设置了五个展览空间;并置的二层动线和功能,以场地现有驿站屋顶作为起始点形成闭环。且一层与二层是完全不相交的动线体系。
一号展厅顺应高差,采用下沉式手法设计,步道从入口开始缓缓升起,慢慢潜入展厅;二号展厅采用上浮式手法设计,延伸出的路径将步道升起;中间核心展厅的展台设计采用内嵌式手法,设计团队舍弃除此之外一切的墙面布展;而尽端式的室外展厅,时间在这里就仿佛被消解,不复存在。内部纯粹的几何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空间直接相连。
折返路径被采用旁观式的手法进行设计,观者可以在观展的路径中一窥报告厅内部,最后再通过廊桥走出博物馆回到驿站屋顶。
矶崎新在《造物主义论》中给出了三个世代博物馆的定义:
第一世代博物馆主要用挂壁和台座展示油画和雕塑,用于彰显其权利和财富,如卢浮宫;第二世代博物馆用白盒子构成的均质空间消解建筑本体,如纽约的MOMA;第三世代博物馆以地域特征为主要课题,如奈义町美术馆。而本次方案则尝试去探讨第四世代博物馆的可能性:
博物馆世代的划分基于程式(program),而博物馆本身的概念更着重于过程的变容而不是追溯类似“缪斯”(Muses)等词源的起源和终点;博物馆的这几个世代并不以时间轴作划分,而是可以并存的,就像本方案之前提到的矛盾不对立、不连续统一的非二元关系一样。与后现代一定要反抗现代主义的宿命论不同,博物馆归根结底是承载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载体。伴随着观览方式的不断演变,博物馆的概念将会加上更多的前缀。尤其在中国,以本次武汉“设计”博物馆为开端,将会有功能上更加细分的博物馆不断涌现。
“博物馆”更像是一把能跨越时间、度量时代映射的尺,用遗迹来描述并不代表它的衰败和消亡,反之是与某种永恒的接触。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平行世界 幻实之间(武汉设计博物馆竞赛二等奖)
项目类型:博物馆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四美塘
设计单位:稻间造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WA ATELIER 建築設計事務所(東京) 中国分公司】
事务所网站:https://www.waatelier.co/
主创建筑师:杨孝文、王薪鹏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李仪文、曹小潮、杜达、卢文豪
业主: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建成状态:竞赛第二名方案
设计时间(起迄年月):2023年9月—2023年11月
用地面积:2135平方米
建筑面积:4049平方米
投稿方联系邮箱:evenlililili22@gmail.com
微信对接人ID:liyiwen845909
本文由稻间造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赫尔佐格和德默隆获胜,首尔开放存储博物馆设计竞赛方案全揭晓
下一篇:在建方案|广州科学馆:悬浮城坊,科技魔方 /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