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设计对谈 | 郭文 × 周宏俊:松茗园造园记

设计对谈 | 郭文 × 周宏俊:松茗园造园记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3.11.15 18:22

松茗园造园记

对谈者

郭文  未相景观 主持设计师

周宏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周:很高兴有机会再游松茗园,水石佳处,景致怡人。首先关于园名与主题——松与茗,最初是如何考量的?

 

郭:这个园子起初是叫“松园”,源于业主一开始很朴素的想法——他手上囤积了很多棵大阪松,造园之初便希望能利用上这些松树,并且园子的植物以松为主要点景树。尽管最终因为他手上的大阪松大多数没达到我的造型要求,现场只用了两棵。但北入口月洞门处,以及刚建成时水面小岛上,都是挑选了造型合适的松树(后来因没有存活而暂时替换成鸡爪槭,寻得理想的松树后再更换)——园子使用功能上又是茶室,因此业主给松园二字之间加了茗字,故谓松茗园。

 

周边分析  ©未相景观
园内建筑与景观  摄影:吴清山
黄石驳岸假山  摄影:吴清山

但实际上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某某庵”。因为结草为庵,你可以看到我们主要的建筑都是茅草顶的。同时也未必强调“松”字。

 

茅草亭  摄影:吴清山
茅草亭内部  摄影:吴清山

周:造园说相地在先,当初现场是什么状况,或者说有哪些要素触发了设计或成为了设计的起点?

 

郭:原本的现场到处都是杂树,间有几棵较为高大的诸如银杏、榆树、朴树等落叶树,大多数为低矮的桂花之类的,是当时业主临时安置树木的地方。他在东侧造有另一园,建造过程中陆续购置了不少树木以备所需。

 

场地原貌  ©未相景观

第一次看现场的时候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具体的想法,但是第一感受给我的反应是得做出野趣;而且西侧临水,也是需要在水上面做点文章。仅此而已。后续开始思考的时候,不多久就找到了以“兰亭雅集”作为概念切口,大概也是因为那场依水而起的雅集跟“野趣”“水”有直接的暗合关系。

 

元 赵孟頫 兰亭修褉图卷(局部)
明 文徵明 兰亭修契图(画心)纸本

设计模型  ©未相景观

周:在园子里能够鲜明感受到一种“松”的特质,不是松树的松,而是景观与空间的“松”。这与现在所能看到的明清园林的样貌很不相同——普遍是紧的,好比童寯先生说的“紧而不挤”,同时也不是日本园林那种枯山水的气息。这是在整个设计中贯穿的一个重点么?具体又是如何展开的?

 

郭:你看到的这一点很关键,也切中了要点。我在一开始就选择在结果上放弃了明清园林的样貌,准确点讲是放弃了现在所遗留下来的清代园林的面貌。这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业主在此之前已经在本项目东侧的用地上请我做了造园顾问,建造了一所占地大约十多亩地的苏式园林——“丰德园”,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样貌。我不希望在这边场地上再复制一个缩小版的“丰德园”。

 

二是通过墙体、门、窗、建筑体本身等硬质手段处理出来的视觉上丰富的空间,这种手段通常被建筑师们津津乐道。我想要做一些尝试,在主体空间放弃这种“硬几何”,做得更松散、更疏朗。道理很简单,既是“兰亭雅集”,必然是寻找一处山野自然之地,以求身心的放松,这也就是感受到的“松”。

 

设计模型  ©未相景观
松散疏朗的园景  摄影:吴清山

这种“旷达”必是经过一段逼仄的或是阴翳的山路之后寻到的一处山间平地。因此我们在南入口就会先营造这种阴翳的山野进入体验。但这又跟留园现在的入口备弄空间“先抑后扬”的身体体验不一样,你不会感觉到硬质空间的压迫,因为一侧是石墙,一侧是自然。但它却又是“收”的,因为我把大部分的光线屏蔽掉了。通过了这个入口走廊转头才能看到你口中的“松”。当然你这次来的时候,业主出于增加经营额的考虑,已经将南入口空间改成了四间茶室,你第一次来的时候应该有些印象。

 

而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跟日本枯山水有本质上的差别,我们是尽可能把人往“自然”(景观)里赶,而不是像枯山水那种观者与对象的二元对立状态,而我们要的是物我两忘, 这是中日造园的差别之一。

 

南入口廊道  摄影:吴清山

另外,相较于日本“全景山水”式的造园,我们是“分水裁山”式的截取自然的一部分下来,这都是从身体感知出发的。

 

园内的松树  摄影:吴清山

周:园子里除了几栋颇有乡野质朴气息的房子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道水系,从北侧假山发源,蜿蜒曲折。此外我注意到驳岸处理上保持了一定的高差,联想起杨鸿勋先生对山水景象构成的基本单位的解读。这道水系,着重表现的是何种风景?

 

郭:这道水系是整个园子的关键所在,它串起了园子的各个场所。U形的水系西侧段分隔了外侧的公共草坪与我们的场地,东侧段则是园子里主景水系,我希望茶室建筑沿西段依水布置,而将来的一些户外雅集活动能够沿东段水系展开的——这还是紧扣“兰亭序”的描述。驳岸的高差首先是为了解决水系水头差的问题,再是略微丰富一下场地的竖向变化——整个场地如果都只在一个标高上解决,也不是太合适,总还是希望回应一下山林野趣。

 

流线分析  ©未相景观
设计模型  ©未相景观
黄石驳岸假山  摄影:吴清山

周:现场感受到两种墙体的质感与工艺都非常棒,一种是入口处的石墙,一种是用于茶室的类似土坯砖墙,能否谈谈具体的处理与工艺?

 

郭:其实两种工艺都并不复杂,说到底都是在帮业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先说石墙吧,业主多年前收了很多矩形石料,有些是金山石,有些是普通毛石,都是矩形的,有个大概两三种规格,一直堆在场地上。他希望我能在项目里把这些石头消化掉。我们主要用在园子东侧边界,以及南北入口处的墙体。工艺本身不复杂,就是两侧垒,中间灌浆,要求是立面上不露浆。

 

南入口  摄影:吴清山

难点主要在于砌筑方式,需要不同规格的掺杂在一起,不能太整齐,否则就成了“城墙”。我们当时是先画了个样板段,让现场按图纸在地面上排布了一下,我们大体确认后再垒砌一段样板,我们再次现场确认。两三轮下来,现场施工经理大概就能摸准感觉了。

 

南入口施工现场  ©未相景观

至于土坯砖墙其实是个补救措施,茶室建筑最早给到业主的是钢结构的设计,外墙也是石材,南北山墙与屋顶之间有一段是玻璃,目的是用来采光,同时也是为了占地面积不大的双坡顶房子室内可以弱化实体的高宽比。然而当业主将“丰德园”建成以后,对自己的木构施工十分自信,希望用砖木结构,外墙用抹黄泥的方式仿制泥墙。

 

这种做法泥墙肯定会开裂脱落,后来就跟我预料的一样,出现了开裂脱落的现象。他们才希望我做一些补救的建议。为了延续泥墙的外表,我建议他们现场预制土坯砖,再砌筑上去。就成了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土坯砖墙  摄影:吴清山

周:在现场想起你设计过程中的模型和图,那时曾请你到学校做过讲座。园林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不同于惯常的建筑以及景观,包括现场督造,这方面想必有独到的方法可以分享。

 

郭:是会不太一样,尤其跟常规的建筑设计会不太一样,在一开始的布局上,建筑和景观没有一个明显的先后,不存在先入为主,谁去迁就谁,相对会更“平等”一点。一个房子可能跟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是一样的。一个房子的摆放位置、角度,就跟种一棵树需要选择的位置和姿态朝向一样。

 

北入口施工现场  ©未相景观
石墙与石桥  摄影:吴清山

图纸完成后,现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前前后后是一种“动态调整”。现场的施工队伍是业主自有的,所以总有他们的“自以为是”,我在现场发过一两次比较大的脾气,有些能重新施作挽救,有些就不可能重做了,我也只能根据现场条件做尽可能的调整、弥补。而另外还有些也是图纸阶段给现场留了余量,根据实际现场情况边做边完善。我想,这些现场的情况大概大多数造园师都会遇到。归结就两种:一是施工不尊重图纸造成的,二是属于现场创作。

 

造园有别于建筑施工,叠石、理水、栽树不可能在图纸上100%的表达,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实际操作中你大概率是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石头,一模一样的树。这部分我都归为现场创作。

 

茅草亭施工现场  ©未相景观
茶室  摄影:吴清山

周:看到这次现场局部有改建,南侧入口先前的曲折入口,有如方塔园堑道般的妙处,改建为几间小茶室,你是否会留有遗憾?另外对多数园子本身就处于不断的改造与更替之中,这一现实如何看待?

 

郭:遗憾还是有不少的,南侧入口的改建是比较大的一个。正如我前面说的,他是正式进入园子前的一个重要体验过程。但现在这种体验没有了,会是一种缺失。这种改建跟业主的诉求变化有关。一开始提出的要求是做一个不对大众公开的,不需要太多茶位,最多是会员制园子。

 

但快建成的时候改变了思路,打算做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纯经营性的茶室园林。经营了没多久就发现生意特别好,客人都非常喜欢这个环境,他们挂在大众点评上的排位也一直是区域第一。这时候他们觉得茶位太少了。但实际上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要做一个面向大众的茶室园林,那我们的设计策略就会完全跟现在这个不一样。

 

南入口设计模型  ©未相景观
茶室与园林设计模型  ©未相景观

包括最北侧隐在假山西北侧我们用毛石与玻璃砖设计的一个“多义空间”,我们希望用现代手段去转译一个具有传统意向的空间,但是业主并不能理解到这里面的真正含义,导致于没完全按图施工,反倒做成了一个奇怪空间——他们的思维比较常规,仅限于盖一个封闭的、有明确气候边界的“茶室”。

 

自得斋施工现场  ©未相景观
自得斋建成效果  摄影:吴清山

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的改造,这是必然的。它的面貌是会越来越接近彼时园主人的心态或者状态。你很难说是好或者不好,也有越改越好的。另外,立场不一样,园子的阅读者的思想背景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最终园子呈现出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甚至其意境,当然是有高下之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意这一些细微的差别。

 

茅草亭内  摄影:吴清山

周:我认为松茗园是真正从造园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反思,这里面有传统在,也有作者在,同时不是建筑师的方式,而是园林本身的。这条路很重要,同时又很难,这不像日本园林当代繁衍的样式化乃至图像化。联系到你另外的作品,可否谈谈这其中的难处,以及可以给予大家的启示,以作为对谈的结束?

 

郭:放弃以建筑师的方式对我而言其实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建筑学科班出生。或者说我并不一定会从开始就以空间、尺度等方面着手考虑,至少在这个项目上不是。但也并不完全抛弃,最终会落实到这些方面上。包括跟日本庭园的样式化、类型化的差别,在于我们的造园及艺术,追求的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这使其有更多的主观,和每个园子自有的个性,所以我做的几个造园项目呈现的面貌还都有所差异,但文化层面的东西还是隐含一些脉络的,我想这可能就是隐约继承传统的那一部分。

 

如果把造园当作是创作,那么对我而言其难处在于思维层面需要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脉络,这本身就不容易,同时还不能陷入一套具体的方法论,否则很容易变得程式化、类型化、图像化,这也容易让创作慢慢变成了生产。

 

松茗园夜景  摄影:吴清山

 

延伸阅读

山林野趣的茶馆:松茗园 / 未相景观


版权声明:本文由未相景观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上海
景观
未相景观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