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方案状态 中标方案
用地面积 16657.87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洪田围,自清朝以来,冼氏后人在此建宅筑院、安居乐业。180余年间,古建筑群历经家族兴衰、抗战烽火,延续至今。沁透岁月的民居、家塾与碉楼,深藏于城中村蜿蜒的街巷中。在榕树的掩映下,阳光透过片片浓荫,撒下缕缕斑驳。树荫下的街巷生活,在质朴中散发着人情烟火。
我们希望:新校园的建立,将为社区带来一个绿色生态、立体复合、互动互惠的成长环境。从“至圣先师”,到“寻常百姓”,树荫下的一席清凉,即是万千活动汇聚的起点。
有感于此,设计取“大树”的结构支撑体系,结合遮阳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树荫”空间。层层平台之上,片片向天空伸展的“树冠”,为莘莘少年遮荫挡雨,记录着希望与成长。
一轴两区
规划设计采用EO形态布局,东西分区,动静分离。通过校园中部核心活力轴将教学区与运动生活区过渡,并串联起图书馆、报告厅、展览室等公共节点。活力轴与台阶、楼梯、平台共同形成连续立体中心,在“树荫”的掩映下,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交流共享的重要载体。
场地东侧布置校园的文体设施,便于对周边社区开放共享,与相邻绿地公园共筑社区活力中心;西侧布置教学组团,两进围院分隔小学与初中。东北角布置教师宿舍,避免对校园户外运动的日照遮挡。
三面围合,向绿而开
西侧高层厂房干扰较大,建筑布局三面围合,将教学空间与工厂及喧闹的街道隔离,朝西侧城市公园和远景火山公园,空间开敞通透,将绿廊视野引入校园内部。
空间递进,逐级而升
城市为校园赋景,校园为城市增色。建筑体量面朝东方逐级而升,形成拥有景观视野极佳的活动平台,面迎朝阳、遥览远峰。而从城市干道看向校园,层次丰富的绿野退台,层峦叠翠,与火山公园遥相呼应,共融于山水城市之间。
内外各有乾坤
建筑形象采用内外有别的设计思路。朝外以体块穿插、咬合为手法,单元式竖格板为母题,以完整形象面向城市。规整理性的工业美学形象呼应周边产业氛围。朝内部,则以水平线条的种植平台及连廊为主,营造活泼、宜人、自然的生态之园。
立面细节
建筑南北立面,侧遮阳竖向构件,间距避免过度遮挡教室视野及采光。西立面百叶随着内部办公、厕所等不同功能要求,百叶有韵律的偏转,利于西晒遮阴,又隔绝西侧工厂干扰。
街角转折处,化解正交的局促压迫,体块咬合形成错落平台,重点部位将结构与“树枝”形态结合,呼应概念主题。立面插入或虚或透的彩色“果实”盒子,增强空间趣味性。
端部活动平台上方,采用水平遮阳构件,作为主体“树荫”空间的补充,强化横向水平延展感。
空中书院,立体森林
学校主要教学空间及操场架空抬升,底层灰空间内外、公私合理分区,部分区域向城市打开,校园可充分链接城市公园绿廊,社区也有效共享校园体育运动、报告厅等校园设施。
学习不止于教室,让课外活动场所也成为承载成长的第二“课堂”。上部内院空间通过叠级错落的平台、连廊、以及局部“盒子”空间,结合葱郁的屋顶花园、种植农场、绿植墙等特色主题,形成极具生命力的空中书院,立体森林。
交通流线
教室同层同年级布置,方便同龄学生活动交流,并通过活动轴有效联系屋顶运动场地。西侧教师及配套用房区采用双走廊模式,利于缓解西晒,也避免教师日常流线与学生干扰。
入园及离校流线充分考虑不同接送类型:乘公交或徒步上学人群,结合校园入口架空广场,实现家长和学生无风雨等候和集散。驾车接送流线,结合下沉庭院独立的等候区与地库相连,接驳港上下车后,通过就近楼梯抵达各教学用房,人车分流保障接送安全。
“荫荫大树,莘莘少年”。
这片“大树之冠”,将托举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这方“绿荫校园”,将见证洪田围的过往今生。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新桥街道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工程全过程设计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公共空间、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
主创建筑师:黄捷、涂劲鹏、刘临西
设计团队:刘阔、何昱、蔡淑琪、程朗、韩必琛、龚远程、王丹
设计时间:2023年8月
用地面积:16657.87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芝加哥“玉米棒”大厦,马利纳城 | Bertrand Goldberg
下一篇:青海湖观湖国际大酒店 / 维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