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四川宜宾
建设时间 2020年9月
建筑面积 3131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在双河镇九年义务制学校震后重建中,我们通过“自然营造学”理念,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建对灾区原本社会历史、生活生产、环境美学和经济技术的影响,以“自然中营造、自然的营造、自然地营造”三个维度缝合灾难的创伤,并赋予其具有疗愈感的崭新姿态。
▲ 视频介绍 ©同济院
“我对新校园的感受是好玩,开心,宽大。”
——二年级 王语晨
“我最喜欢学校的文庙,在文庙里可以念古诗,写毛笔字,感受古代人的生活。”
——六年级 胡奕坪
“最喜欢学校的新足球场,因为足球场特别的大,地面柔软舒适而且很平整,即使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也不会很痛,我特别喜欢在上面踢足球。”
——八年级 曾军至
“新校园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我们长宁县竹海之都的特色。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绿色,在疲惫的时候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九年级 文富翔
以上反馈都来自项目回访时我们对孩子的采访,作为设计师,能亲眼看到生动的学习生活场景,并收到这样的反馈,我们内心自然是无比欣慰的。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公里。地处震中的长宁县双河镇顿时满目疮痍。镇上唯一的九年义务制学校的校舍同样受到重创,近半建筑被评定为严重损毁的危房,遭到拆除。孩子们亟需重建和修复他们的学习家园,双河镇也同样亟待震后的复兴。
这一边,余震还在继续,废墟尚未清除,校园设施损毁,教室严重不足;而那一边,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加固后的临时校舍学习,等候着校园的重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技术从外部引入,面对大刀阔斧地加速乡镇现代化进程的机会,如何把握好尺度,既延续原有历史文化记忆,谨慎重续小镇肌理;又能解决校园长久以来积累的问题,让重建真正对当地发挥作用,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战的事。
这所九年制学校的基地被小镇要道分为东西两片区,西侧校区被400米跑道占满;而东侧校区则塞满不同年代间修建的校舍,小学和初中交错,教学区和生活区混杂。校内有几处双河老建筑——古城墙、文庙大成殿和崇圣祠,它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文庙在历史上规模宏大,但现今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的大成殿和崇圣祠,也在地震中损毁了不少。文庙南侧有两段经年累月的老城墙遗迹,它们与树根缠绕,因疏于维护,已经失去了往日风采。校园所在地在清代光绪年间就有“绍闻书院”,与文庙一墙之隔,直对着山上的文昌宫。
在历史上,“庙”、“学”是传统礼制与学习功能空间的统一,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我们在原校址上将现代学校与文庙大成殿相结合,将庙学仪式空间以现代方式进行整体演绎。
通过较为简洁的构筑物及环境的设计,我们重建了属于双河文庙的空间秩序。“与古为新,场院结合”的处理,使得文庙不再只是两座孤零零的大殿,学生从校园穿过围廊便可进入文庙的国学课堂,庙学共享,继古开今,书声琅琅。
震后的校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所以此次重建中拆除整修和新建并举。对设计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修建一些供校园使用的建筑,而是通过建筑手段,解决原校园长久积累的问题。
这座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是在不同年代建造的,行政上也各不相干,它们各自的场地都很局促,硬生生地“凑”在一起。我们需要给这个拼凑紊乱的校园确定秩序。
首先两条轴线,一条自文庙大成殿开始,向南向北清除轴线上的破损建筑,建立一条与双河老街相连的文化礼仪轴,将文庙纳入到双河古镇八景的路线中;而另一条轴线则是曾经被埋没的东西方向传承发展轴——连接绍闻书院、圣域门和文昌宫,现在则更进一步,串联起校园东西校区直至远山。
其次,我们在轴线上确定出“场”的空间。“场”空间界面规整,呼应轴线。沿着文庙南北向的“场”,是以现代手法复原的文庙形制,利用单坡围廊、万仞宫墙、泮池状元桥和大成殿勾勒出三进空间,在百年古树映衬下,强调浓厚的历史仪式感。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原型,我们将其在东西向的“场”中进行复刻,勾勒出两进更适用于现代校园的广场仪式空间。
原生自然——寓景于院
不同于一般学校有着开敞的展示面,这栋学校四周被密密麻麻、年代不一的民居包围。与外立面相比,校园里的一个个庭院就变得尤其重要。
利用新老建筑界面所形成的“院”,我们将老基地上的元素一一保留,整合到新围合的场地中,让孩子们拥有了独立活动区域的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新老建筑之间穿梭、追溯。
衍生自然——新老共生
边设计,边修复;边建设,边使用;震后修建就像缝纫一样,新建筑一针一针地缝合植入进老基地,而老建筑不但要保证校园的正常教学,也需要有序地编织到新的校园格局和肌理中。
顺其自然——风貌延续
新建筑单元式的坡屋顶连续相接,既是从连绵起伏的远山中抽象出的几何线条,也来自于川南传统聚落的坡屋顶风貌。新建空间结合教学功能,通过标准单元化的布局方式,以框架剪力墙体系呈现。剪力墙也以当地竹材为模板,浇筑成竹纹清水混凝土,在整体上显现为一个个连续的坡屋顶小房子,以小体量融入双河小镇风貌。
我们希望给予个体更多可选择的、自由有趣的现代教育空间。我们通过设置串联全校的风雨廊道系统、屋顶游憩平台、室外景观楼梯,底层架空空间,让各个新老功能区既互相分离又相互渗透,为学习交流、运动休闲、日常交往提供场地,塑造丰富多变的校园活动场所。
双河盛产楠竹,又直又长,韧性好。在有限的预算条件下,为了尽可能发挥出本地材料的优势,我们决定将竹子作为混凝土剪力墙的模板材料,希望呈现出材料原始的力量。但竹纹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同光面相比难度要更高一些。竹子会有一个弧度,弧之间会形成缝。缝大了显得粗糙,小了容易脱模不完整。同时因为一根竹子本身有大小头的差别,竹子的选择和排布上也需要事先考虑好。
因为没有经验加上工期压力,样板墙实验一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让当地工人们一度接近崩溃。好在通过反复的实验,施工队逐渐找到最合适的缝宽、脱模手法和混凝土的配料比例。我们也调整了心理预期,跟工人一起想办法,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施工方案。
对于建筑师来说,能深度参与到具体建造过程,跟施工队打成一片,一起解决问题,挑战难点,也是很难得的体验。施工队在完成本项目后也成为当地清水混凝土领域的专家,拓展了新的业务方向。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街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江立敏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规划指导:常青
建筑设计(校园设计):江立敏、杨一秀、周迅、张弥、黄华
建筑设计(文庙修复):刘伟、赵英亓、辛静
结构设计:殷维忠、汤佳敏、王祖能
给排水设计:张宝娣、杨勇、陈英英、吕东启
电气设计:朱亚君、李玉芝、胡立
暖通设计:王钰
景观设计:何强、简阳
业主: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教育和体育局
设计时间:2019年7月—2019年11月
建设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9月
用地面积:53362.5平方米
建筑面积:31310平方米
摄影:章鱼见筑-刘俊男
版权声明: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12问解读“新工厂”:中国院一合建筑新作,vivo总部
下一篇:森林中的火车站,MAD新作嘉兴火车站启用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