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设计 MENG建筑创作院(深总院)
项目地点 广东汕尾
建成时间 2020年5月
建筑面积 411,913.00平方米
01 黄厝寮村村民中心与湿地中心
项目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金厢镇黄厝寮村。面对乡村环境的限制和外出村民对家乡疏离的现状,该项目探索了“开发商-村民-建筑师”三方协同在地更新乡村场所的方式。项目充分利用了开发商成熟的建造手段,引入当地传统材料与工法,联系区域乡村振兴战略,重新审视了当前的乡村更新模式。
项目包含了黄厝寮村的两个重要公共空间节点:位于村头的村民中心及位于村尾的湿地中心。村民中心建设了一个758平方米的开敞架构,以设置村民停车场、卫生间、小卖部、村民休憩空间、农科辅导用房等需求。湿地中心面积为400平方米,设置卫生间、小卖部供游客村民使用,并修缮了村民用以祭祀、集会的祭祀广场,在农忙时也作为晒谷、休憩的场所使用。
村民中心及湿地中心以传统石墙工法为基础,利用坡屋面模块化构架为单元进行建造。两栋建筑通过不同数量的模块化构架进行组合,以快速微介入的方式提升当地公共空间质量,利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段表现当地传统的工艺工法。实施的模块式构架可复制性、可实施性强,为将来村里公共设施的更新提供了参照。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村民充分交流,在介入村民生活的出发点上,与村民及村集体进行了多次探讨。通过分析观察村民的日常活动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建筑师发现村民议事和传统仪式集会场所尚有欠缺,议事集会又是重要的乡村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创造有归属感和便于使用的乡村公共场所便成为设计初衷。确定了建筑的功能后,就要在村里确定建设选址。农村土地归属复杂,经过多次沟通征询意见后,建筑师最终选择黄厝寮村村头池塘边一处荒废的公共场地进行建设。
一个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需要一个可靠的建设方,本项目以地产开发商为建设主体,开发商所具有的成熟的建造流程与工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师、村民共同在开发商的帮助下,选取尊重当地特色的成熟工法快速施工,避免对当地村民造成过大的影响。黄厝寮村村民中心与湿地中心通过针灸式改善空间节点,为村民及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环境认知的依托,为现有的乡村建成环境增加了承载公共活动的高品质场所。
我们认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更新项目中,村民有需求、行业有意愿、社会有资源,建筑师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已有的成熟的建造流程与工法以尊重村民需求的方式落地。建筑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多方资源的协调者,以专业的设计服务提供社会价值,在达成共识、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学的诉求,可能是更精准更有推广价值的乡村更新模式。
在场所营造之外,建筑师也策划和引入了文旅产业与绿色经济。依托黄厝寮村东北侧的湿地保护公园,湿地中心不但为村民带来活动场所,也积极融入区域休闲产业规划,成为黄厝寮湿地公园的重要节点。村民中心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历史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切入点。改造后,村民中心与湿地中心成为了村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从休憩到祭祀,建筑承载了多样的活动与行为,同时也成为外来者到访黄厝寮村的重要节点。这一项目为整合多方资源,发挥现代建筑优势,快速、有效、务实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本。
02 下埔村小学改造
下埔村小学是金厢镇下埔村的乡镇小学,办学规模为7个班,能容纳100余师生的小型乡镇小学。小学基地长56米,宽47米,呈矩形,占地约2700平方米,原有建筑体量沿南侧成U形分布,分别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和一栋一层的教师办公室及配套用房。校园北侧有一片荔枝林,西侧、南侧与村民住宅相邻。
原有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缺少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阅览室等功能室;此外,原有校舍与周边建筑间距较小,上下学期间的人流与噪声对周围村民产生影响,较为封闭的界面也使得这一侧空间使用受限,难以容纳多样的活动。因此本项目的目标是为下埔村小学师生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教学空间,并尽量通过空间的改造为村民与学校师生提供共享共用的乡村公共空间。
原有教学楼老旧,功能设施不全,学生上课环境不佳。本次改造希望以朴素、适用、快速、精准为原则,回归对建筑自身性能及功用的关注。改造拆除了一部分低矮的配套用房,保留学校基本的教学楼与教师办公室,以满足改造期间的学校功能需求,使改造期间学校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用快速建造的方式,加建多功能教室、男女教师休息室、厨房、餐厅等功能空间,以及学生活动屋顶平台,以尽快投入教学使用,惠及学龄儿童。
小学改造使用混凝土结构,充分发挥混凝土结构工法成熟、用简洁有力的结构构造体系,表达乡建建筑朴素纯粹的建筑形态。在设计中,原本位于西侧的配套用房由于功能单一,难以负担教学需求,因而进行拆除,保留基本的教学楼与教师办公室,以满足改造期间的学校功能需求。西侧北侧围绕保留的既有树木新建L形教学建筑,满足七个班的教学需求。教室抬至二层,高于周边建筑,减小环境造成的影响,一层设置教师办公室等辅助用房。原有教学楼改作多功能教室,容纳增加的8个功能室。
学校面积有限,活动场地面积不足以容纳多样的学生活动。为了应对这一困难,建筑师最大程度地利用建筑空间,设置屋顶平台、螺旋坡道和教室双廊,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面对基地狭小的困境,建筑师通过底层架空的空间,在局促的校园内设置了30米长的跑道和一个完整的篮球场,为有限的校园内容纳多种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虑到小学校园周边不仅被学生使用,耕作休息、日常休闲的居民也会与校园外侧界面发生密切的关系,建筑师使用平台挑出的方式,在与村民自宅相邻侧设置灵活的空间界面,创造了一个由村民和学生共享的活力空间,平台上增加了活动面积,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嬉戏活动;平台挑出所产生的阴影空间也为村民休憩提供了庇护。这既满足了学生的使用需求,也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乡村小学的改扩建是中国乡村更新的核心课题之一,当前时期中国乡村所遇到的诸多挑战使得乡村学校具备除教育建筑外的多重身份:较为完备的场地条件可作为乡村议事集会的场所;在空心化的现状下,每日的上学与放学使得学校成为乡村最具活力的公共节点,承载着乡村的未来与希望;更为重要的是,乡村学校成为了链接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留守村中的老年人与青少年的乡情纽带。建筑师希望在本次乡村小学的改造中,不仅为师生教学提供好的物理环境,更为小学周围乡村场所的营造提供朴素、适宜的空间,实现乡情的延续与村落的激活。
本次改造从拆除到建成期间充分利用了保留的原有教学楼及教室办公室,在改造期间教学活动正常进行,防止建造过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在建设过程中,在校学生亲眼见证学校的变化,建成后,师生们都对焕然一新的学校十分满意。
03 洲渚村海滨卫生间
洲渚村海滨卫生间是一个位于金厢镇洲渚村的乡村公共设施品质提升项目。洲渚村金厢海湾是金厢镇独有的景观资源,不但是旅客前来金厢镇旅游时的关键景点,也是当地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区域,在此处设置的海滨卫生间因此成为了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金厢镇产业振兴规划是以金厢海湾作为重要节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位于金厢海湾的海滨卫生间是自驾游客在停车场抵达金厢海湾后首先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海边休闲娱乐的游客和打渔归来的村民而言,也需要一个可以稍作冲洗整理的设施,因此在此处设置一个传统的卫生间难以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
考虑到建筑位于海岸沿线,海风、恶劣天气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卫生间建筑。如何能够将该设施的使用体验嵌入游览体验当中,将卫生间与场地的气氛体验相融合、渗透,又能形成封闭的气候界面,将成为本次设计的核心课题。
设计通过完整的混凝土墙来确保气候界面的连续,在沿海的混凝土墙体上设置一个抬升了的景观长窗,避开了室外行人的视线高度,充分保证了卫生间的私密性,同时在室内利用镜面反射,将海岸线的景观投射进来。镜面反射的方式使景观在人的视线位置呈现,就像是一个通透的界面,将滨海景观引入室内。该方法巧妙地处理了卫生间与景观的关系,当人们进入卫生间,并不会因为被人造环境的包围而失去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相反,单向度的景观渗透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特性,让海滨卫生间成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考虑到作为重要公共设施的人流量的问题,建筑师将卫生间功能进行了梳理,在卫生间内部及入口处均设置了盥洗设施,区分了使用卫生间和盥洗的人群,在沿海岸线一侧还设置了冲水池,方便游客及村民冲去脚上的散沙,使用洗手间、盥洗、冲沙的不同人群互不干扰,提升了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
整个建筑以较为低矮的姿态呈现在海岸边,在材质上与海岸长廊相似,让建筑成为整个海滨景观长廊当中不引人瞩目的部分,尽量回避对海岸环境的影响。建筑材料使用成熟的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进行建设,以适应乡村施工条件下的建设,建筑主体设置坡屋顶以响应气候特征。
海滨卫生间建成后,成为了金厢海湾当中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及集散节点,村民也将此作为打渔后盥洗清理的首选。随着使用的不断增加,洲渚村海滨卫生间逐渐成为游客游览体验中的一个环节,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处场景,实现了建筑师最初的设计初衷,成为建筑学中一个有趣的海滨卫生间样本。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乡建
项目地点:广东省汕尾市
建成状态:已建成
设计时间:2018年8月—2019年10月
建成时间:2020年5月
用地面积:32,140.82平方米
建筑面积:411,913.00平方米
设计单位:MENG建筑创作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直属一所(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二院综三所(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 杨旭
设计团队:郭思远、张津铭、张原浩、李舒扬、郭锐、陈越、王宇浩然
施工图设计:廉大鹏、苏礼康、梁思远、孙梦蝶、钟先锋、韩宝峰、黄家伟、刘贺兵、张保华、蒋宇翔、刘宏波、李罗兵、侯学凡、郭丁铭、段泽旭、张少森、潘爱民、吕均鹏、黄跃
景观设计:肖枢、马歧峰、皮琪琦、晏姗、苏景海、朱景师、叶孟旭、林蕊、刘扬亮、丁泓、王勇荣、练风帆、邢彦军
业主: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摄影:孔辰承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设计 / Penda China
下一篇:不是居·林 疗愈系度假酒店 / TAOA陶磊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