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5分钟 | 祝晓峰:路思义教堂——用现代结构营造的宗教空间

建筑5分钟 | 祝晓峰:路思义教堂——用现代结构营造的宗教空间
编辑:聂书琪(实习生);校对:赖含章(实习生) | 2018.11.19 11:44

本期建筑5分钟音频,节选自2016年5月在有方空间举办的“行走中的建筑学”系列讲座“形制的新生:陈其宽在东海大学的建筑探索”,由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主讲。

 

▷ 作为东海大学的地标,路思义教堂从设计到建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除了贝聿铭,陈其宽先生对教堂的结构和材料做过哪些尝试?本期建筑5分钟,一起来听听祝晓峰的分享。

 

 

我在深圳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建筑。当时在系资料室的杂志里看到东海大学,有这座建筑的照片,下面的署名建筑师有贝聿铭、陈其宽两个人。

 

路思义教堂

这个项目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4年到1957年是做方案的阶段。路思义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美国富商,曾经给清华、北大都捐过很多钱。他儿子为了纪念父亲,想在东海造一个教堂,找贝聿铭做方案,贝聿铭一开始想用砖拱结构做教堂空间。可能因为学校最急着盖的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这个锦上添花的事就没来得及做。到1957年的时候,学校都剪彩了,教堂的设计还没定稿,在老先生儿子的催促下,教堂的设计才重新启动。后一个阶段,陈其宽提出用混凝土结构做,后来方案本身也发生了改变。

 

结构的探索

 

路思义教堂设计图纸:从平面上看,底部是两个相对的梯形,前后四片墙之间用缝隔开,两边的斜线沿曲面变化,到顶部变成了直线,每个面的四个角点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薄壳结构。壳里还加了混凝土的密肋,形成了密肋式的壳体结构。

 

路思义教堂平面图

为了说服贝聿铭采用这个方案,陈其宽专门飞回美国。贝聿铭一度认为这个结构是做不成的,请了一个德国的结构师帮他计算,结论也说这个方案不行,但是陈其宽不肯放弃,又找了结构师凤后三计算,贝聿铭最终被说服了,同意他这么做。

 

从早年教堂的模型可以看到概念的发展,最开始下面是两根曲线、上面一根直线,慢慢地变,后来分开成四片。这样两侧有更近的光线可以照到前面祭台的部分,而且整个造型会更活一些。

 

早期概念模型
木质模型

路思义教堂的结构师是凤后三,建造商是吴艮宗,没有他们两位,这个建筑盖不起来。1960年代初的时候,台湾还处在一个满目疮痍的时期,到处都在粗糙的建设,当时能盖这么精细的房子,真的不容易。

 

左图:结构师凤后三先生和光源营造厂的吴艮宗先生;右图:支混凝土木模

下图所示的是路思义教堂施工现场:左图是左右两片壳体之间的连接点;右图是刚建成时候的混凝土肋,施工达到了非常高的精度。

 

左图:两片壳体之间的连接点;右图:混凝土肋

陈其宽很喜欢这个房子,他全程都在盯工地。这不是那么容易的房子,壳体内侧的肋是变截面的,上面细,下面慢慢变粗了,结构计算下来,下面需要比较厚。越往上,菱形的形状也是慢慢变大。这座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留名的。

 

路思义教堂室内
天光洒进室内

材料的选择

 

陈其宽用了非常本土的陶砖,其实这是福建闽南地区的材料,台湾这边有这种文化。烧出来的陶砖是菱形的,用一个小钉子把陶砖钉在壳体上面。营造厂的吴艮宗有一天请陈其宽去看陶砖的小样,他原本担心烧得不匀,瓷砖颜色有深有浅,陈其宽看了以后反而说好,有深有浅的瓷砖交杂着放,才有质感。

 

排水沟与陶砖

同时期的其他教堂

 

同一时期不是没有人干同样的事,下图是丹下健三——1956-1964年,基本是同一时期——在东京做的圣玛利亚大教堂,这个教堂尺度比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大很多,但是从结构单元上也是双曲面的壳体结构,其中并没有用密肋。陈其宽在路思义教堂内部加了密肋以后,就把人的尺度跟壳体的大尺度联系起来,有宗教的崇高,也亲近人;而丹下健三的教堂,非常粗壮,很雄伟,但内部是混凝土厚板,十分冷酷。

 

东京的圣玛利亚大教堂

下图是建造于1971年的圣玛丽大教堂,由贝卢斯基(Pietro Belluschi)与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合作完成,它比路思义教堂晚几年,在三藩市,用了三角形的密肋,在美感上我个人觉得还是路思义教堂更好。

 

旧金山的圣玛丽大教堂

路思义教堂是一座特殊的地标性的建筑,用的完全是现代的结构(密肋薄壳),作为宗教空间实现了纪念性的形式,但是在外观材质上蕴含了传统文化和在地精神。从空间和结构的角度讲这个建筑应该跟中国文化没有直接关系,除了陶土片,不过那也不是本质上的。这个建筑从建造上讲是一系列实验的结果。你可以看到陈其宽在双曲面混凝土结构上的连续进展,他实际上做了不止三个房子,还有正伞式结构。老系馆、艺术中心,积累了这些施工经验以后,他才能把路思义教堂盖得这么好。

 

陈其宽先生在路思义教堂内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关键词:
台湾
视频
路思义教堂
陈其宽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136****0050

5年前

"从空间和结构的角度讲这个建筑应该跟中国文化没有直接关系,除了陶土片,不过那也不是本质上的。"---身为东海建筑校友,台湾建筑师,无法苟同这个观点。 此文对路思义教堂的介绍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如薄壳结构造型和应用的流变上,对建筑文化表现的解读明显不够深入! 民初林徽因阅读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并经历中国营造学社的田野考察工作后,曾经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对中国建筑形态做了一个小结: “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对近现代中国人和西方人而言,中国建筑情境的体验,最直观、最喜爱、也最能理解的就是飞扬的釉彩曲线屋顶。 路思义教堂,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极力表现屋顶的设计思想,经过现代主义洗炼、重生后,再度焕发无比魅力的经典作品!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东海大学校园及路思义教堂的创造过程并不寻常,既融会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流行思潮,也集聚了当时中美的经济和设计力量,更展现中国台湾本土设计的突破与创新。 1949年以后,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女大等著名基督教大学陆续关闭,在美国基督教大学基金的支持下,仿效抗战时重庆西南联大,于台湾台中集体复校(联合资源,复建一校),由曾国藩嫡系曾孙曾约农先生出任校长,建立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是大陆美国基督教大学群在台的浴火重生。 早期因美援经费充沛(原大陆多校分享的援助资金,集中一校建设,可想而知。),美方基金会董事对规格要求极高,有意打造成中西文化融合、体现时代思潮的校园,因此选择两位学贯中美,同样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贝聿铭先生(哈佛硕士)主持,陈其宽先生(伊利诺理工硕士)执行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我们老东海人习称老师为先生) ---东海大学校园的创作者兼具中西文化的深厚素养。 东海座落在当时台中市远郊的大度山坡上,与世隔离,所以贝先生设想的校园是兼有东方儒家书院和西方修道院氛围的院落集群,无论轴线、序列和主从关系,都力图融会中西文化,如造型主要参考日本京都,以较为清静内敛的仿唐式建筑型态表现。但地标钟塔等小品,则采希腊黄金比例分割,展现西方理性思维之美。 ---东海大学校园的原始规划立意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路思义教堂既是东海校园成形后的定鼎之作,怎么可能不考虑中西文化的兼容表现!? 基督教堂不比中国寺庙墨守规制,大器无形,随时代品味和建材技术而变,容许有多种造型。路思义教堂选址在一大片草地上,俯仰天地,唯我独尊,而且故意与学院建筑群形成对比(P正空间vs, N负空间),不用再复制中式院落型态,可以随类赋彩,自由发挥西方建筑的创新思潮和新颖技术。 ---路思义教堂设计,原来确实求新求变,想形成强烈对比! 薄壳结构是1950年代建筑界趋之若鹜的新技术,贝、陈两位先生当时年富力强,雄心勃勃,自然也跃跃欲试。东海建筑系工坊(现为工业工程系)、音乐系馆均是陈先生小规模练手的作品。教堂是基督教大学的校园地标,贝先生自然想来个大手笔。建筑大师都是伟大的沟通者,面对美国出资方,时代传播大亨路思义,他用最直观的双掌合什祈祷的手势,说明以曲面复合薄壳,营造天人互动情境的设计构思,于是一拍即合,构想过关。贝先生在美业务繁忙,大体搞定,单体建筑细化设计就是陈先生的活了! 1950年代台湾建筑工程技术跟不上日本,更不用说美国。这两片薄壳面积颇大,无论美学造型、结构技术、施工方法、造价控制,在当时都是个难题。如上文所述,陈先生用一系列工作模型,逐步比较优化,才筛选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如两片薄壳因为曲率变化问题,施工放样难度实在太大,只好拆成四片解决,却同时发现透光的妙处,将其转化为特色。成图后要计算结构,问题又来了。原本贝、陈两位先生都跟丹下健三一样,执迷于外观轻颖、内部光滑的大曲面薄壳,当时亚洲只有日本的建筑结构公司能计算、设计这种薄壳结构,但一问之下就傻眼了;人家报了个国际价格,远远超过工程预算。陈先生无奈之下,只好找本土结构工程师,发挥国人的巧智,融合东方蒙古包的围篱结构和西方哥德式的肋拱构造,改成下大上小的斜交格子梁系统,外表看起来像是薄壳,内部却经纬交织,飞扬动人,效果竟然出奇的好。严格说起来,这不算是薄壳结构! ---路思义教堂设计,中间经历过追逐流行、修整造型,无奈妥协、调整结构,面对现实、优化系统的演化过程! 在薄壳造型推演、内部结构美化和外表贴面选材的历程中,陈先生已然发现曲面薄壳的美学设计关键,必须有适当的经纬线勾勒,才能真正体现曲面之美! 从而和中国传统屋顶产生联想,他肯定读过林徽因的著作,对中国建筑科学、美学兼具,最为成功的大屋顶设计典例—紫禁城宫殿并不陌生。 人文传统中的规制思维,使他选择了至高无上的金黄色! 建筑传统中的屋瓦联想,使他选择了釉面烧制! 瓦片和门钉意象,使他用凸钉配合菱形砖,营造斜交经纬的纹理,提升曲面外观的流线体验! 这是一个执行建筑师的设计优化工作,却融入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再生的文化情怀! 这种意象指涉的执着,在陈先生后来的作品中一再出现。贝先生认同这个作品的处理手法,将它纳入作品集,却向追求纯粹的现代建筑美学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晚年才重温旧梦! ---路思义教堂设计,经历创想和优化历程,其实是贝、陈两位先生的共同作品!最后融入两人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反思和现代诠释! 路思义教堂把中國建築三特色的台基和框架弱化,單單突出、放大屋頂!臺基無形,讓大地顺着曲面屋顶(兼墙面)与天空联动,框架内敛,创造天人心灵对话的路径,而极其简洁,却又灵动曼妙的四片屋顶,呼应了现代主义的纯粹美学,这是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一次成功展现! 所以是你没读懂,不要信口开河,说大师没文化! 台湾建筑师 余为群 博士 2019/06/13
热门标签
建筑师访谈
有方讲座
建筑5分钟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