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坐落于上海世纪公园的树林内河岸边,主要由河道内的培训教室及登船浮台、岸上辅助用房与艇库组成。建成后将成为赛艇爱好者训练交流的场所,建筑方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结合周边情况采用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策略,所以结构也需要相辅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个小型项目,或某种意义上“结构怎么做都可以”的项目,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如何因势利导地利用这一自由度,用合适的结构系统回应建筑需求,是结构设计的关键。
建筑设计希望河道内的培训教室以轻巧的姿态呈现出漂浮于水面的效果,结构上只需将平台下的立柱适当内退、增加房屋外部的悬挑即可实现,采用常规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亦可处理。但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及施工条件分析后,发现了若干问题。
首先,河边遗留的原码头基础不便拆除,且原结构资料缺失、承载能力未知;此外,施工中河道内禁止设置围堰及其他临时围护措施;河道通航条件受限,工具船无法驶达现场,建造安装仅能考虑采用岸上设备;为减小对树林的环境破坏,施工中机械的尺寸及规模也受限。
虽然邻水结构采用的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性,但无法设置围堰使混凝土的现场浇筑过于困难,因此排除了这一方式。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也因项目规模不匹配而放弃。由此,加强防腐措施的钢结构方案成为了首选。
将施工因素合并考虑后,我们为培训教室设计了三种结构方案,与建筑意向进行协调比选。
方案一参考水工结构的处理方式,在河道内直接设置钢管桩,同时简化构造,免去承台、将钢桩与结构梁直接连接。河道内桩基施工采用小型振冲设备沉桩:
方案二在原码头基础前后设置桩基,并采用钢折梁跨越原挡墙后将房屋悬挑至河道内。此方案需要的结构梁高度相对较大,对岸上建筑的标高处理有一定要求,同时桩基承载力也相对要求较高,但水面上的建筑将呈现更好的悬浮效果:
方案三直接设计为真实的漂浮结构,将房屋底部做成封闭箱体,并与新设置的防漂桩及原码头适当拉结。此方案可将箱体结构在工厂内预制后经水路运输至现场固定,免去大部分水上施工作业:
结合各方意见,考虑到方案三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方案二场地标高关系协调困难,故将方案一作为培训教室部分的发展方向。
培训教室的上部结构设计中有意最大限度地减少立柱数量并控制构件尺寸,以便获得面向河道的最大开敞效果;因此仅在教室两端的进出门处各设置一个H型组合立柱,弱化其在建筑中的结构感。而这一结构方案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需要在河道内施工的基础数量:
建筑进一步结合场地研究后决定将部分的岸上辅助用房移动至水面上,此部分的基础方案采用了类似方案二的跨越方式:
由于岸上辅助用房建筑尺度较小,为配合整体比例效果,屋面均直接采用了钢折板方案,避免繁复厚重的屋面构造:
艇库则以更加弱化的方式融入,如水杉枝干比例的角钢立柱分叉后承托钢折板顶棚:
而登船浮台由于需要与水面固定高差,故采用了方案三的真实漂浮结构,由塑料浮箱+钢平台组成并将其与防漂桩拉结:
最终,结构呈现出的轻盈感与赛艇运动中力量、精准、灵巧的趣味相呼应。同时结构虽大部分暴露可见,但结构形式并未成为建筑的表现手法,而是消融在平静淡雅的建筑气质中。
在大型项目中,结构作为设计原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初始参考价值,同时也更多地影响到建筑最终的视觉表现。而在“结构怎么做都可以”的小型项目中,结构往往作为次要的因素,不参与设计互动、变成被包裹隐藏的对象。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怎么做都可以”反而增加了结构得以施展发挥的空间。如若放弃将结构归类进某一既有的设计思路体系,使更多的设计因素与结构相关联,或许可以催化出一种“暧昧的结构”。在结构表现与结构隐藏的对立中,寻找一种“结构隐现”的新途径。而这一途径也可为中大型项目提供系统性机会。
项目名称:深潜赛艇俱乐部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公园
项目功能:青少年赛艇培训和交流活动
建筑占地:约120平米
建筑面积:300平米
建筑结构:钢框架结构
设计/建成时间:2016 / 2017
业 主:万科教育集团
主创建筑师:祝晓峰
项目经理:李启同
设计小组:杜洁、周延
结构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 张准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苏圣亮
施工照片均由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并保留版权
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AND)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AND),已获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以色彩建构空间:犬之宅 / 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下一篇:院子的五面风景:秦岭金凤书院 / 土木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