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们尝试了一系列城中村的改造与研究,更多地介入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脱离建筑师的惯性思维,用多种维度和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去建立交流与沟通的通道。在新的一年中,我们也希望继续在这个方向努力,去探索更多建筑实践的边界。”
——普集建筑
PAO (Projective Architecture Office)普集建筑的前身是成立于荷兰鹿特丹的贝尔拉格建筑工作室(BAO),是一个国际化联合建筑实验机构,从事关于城市,建筑,景观等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荷兰,台湾,香港,内地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公明特勤消防站,深圳湾科技生态城第二标段等。
研究与实践并重是PAO的一大特点,面对复杂的都市现状与建筑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提升团队实力与设计方法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与事务所的合作与工作坊,形成了独特的公司文化与方法体系。PAO的年轻建筑师们正以对现实的热情投入到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与实践中。
古罗马时期,浴室不仅是洗浴空间,而且是重要公共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在这里商量买卖,和解讼事,高坦阔论。然而,过去的公共与交流场所逐渐变化为私密场所。未来,借助新的科技与材料,浴室是否可能变为一种全新的形态来模糊公共与私密的界限?这是此次空间改造的基本点。通过打开中部天窗和敲掉局部的楼板,形成公共空间。这种局部的尺度放大重新整合了原空间杂乱无章的秩序,也是对古罗马浴场中庭空间的隐喻。对于原建筑而言,建筑的立面即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边界。增加的屋顶沙滩,不仅是对大梅沙区域的回应,也让被街道和酒店阻隔了沙滩的大梅沙村拥有一片象征的海滩。通过增厚建筑的边界,形成一个过渡空间,整合的外立面,也形成了一个进入序列,使住宅这种私密空间转为展览用的公共空间。
主创建筑师:杨小荻
设计团队:华培景,罗霄珊,卢颖珊,陈晴璐
7号位于6号楼的北面。原建筑是一名藏民和当地人的居所。在建筑师介入之前,他们已经对原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造。他们这些饱含藏族特色的装饰和外立面颜色等他们自发改造的行为,我们认为实际上也可以成为这次的展览的一些内容。我们想要把一些藏族空间的体验和这次展览主题扣合起来。我们有一个设想,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围合手段进行调整,使用可移动的厨具设备,使得可以将展区任意地方变成厨房。再者,通过在原首层装饰隔断前增加一圈回廊空间。利用拆除的局部隔断重置在庭院的上方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通过改变空间的进入方式,延长了原空间边界和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的时间。这种时间性的增加和藏族空间的洗礼与注重效率性和生产性的厨房展览空间形成对比。
主创建筑师:杨小荻
设计团队:华培景,罗霄珊,卢颖珊,陈晴璐
普集建筑
版权声明:本文由普集建筑授权有方发表,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上一篇:坚持好奇心、思考与热情:米思建筑的2017年
下一篇:银翼杀手风格下的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