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南方多次“入冬失败”的十二月,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建筑学院系馆27号楼的中庭里,正处于最后建造评比阶段的营造竞赛,将现场的气氛点燃。
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实体建筑建造比赛,营造竞赛旨在锻炼建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真实地领略搭建过程。竞赛鼓励搭建真实尺度大小的建筑设施,而非“在纸上谈设计”,“在电脑中建模型”。
自1998年开展以来,今年已经是营造竞赛的第十九个年头。和以往竞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营造的作品尺度和使用要求更加接近于一个真实的房子。题目为“共享木构设施”,建造的场地就在华工建筑学院系馆中庭,作品需要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使用的功能空间,满足防雨、耐用度、安全度等方面的要求。任务书上要求把尺度限制在2.4米×4.8米的范围内,高度也不得超过3.6米。所有的“房子”都要进行模块化预制。在建造启动之前的十余天,参赛各组需要在场地之外进行预制加工的工作。而最终真正的拼装搭建,只有三天时间。
12月8日搭建仪式启动,12月11日完成搭建并最终评选出结果。在这三天里,作品初见雏形,搭起主体框架,成为最终的模样。木材刺鼻的油漆味,天未亮却已经响起的电钻声,彻夜不眠的现场和微微发热的施工灯,成为搭建现场里的熟悉画面。在这三天三夜里,没有狂欢,只有马不停蹄的搭建热情,以及赶不走的疲惫。不过,当最终成型的作品呈现于众人面前时,一切皆为值得。
作为今年“营造”的出题人,华工建筑学院的老师钟冠球坦言,此次竞赛希望这十个组能够把自己设计的房子运营下去,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运营者,负责这个房子的卫生打扫、活动组织、损坏维修、记录使用情况等工作。现在的评选是在这些房子刚刚搭建好、最漂亮的时候进行的,一年以后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营造竞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得以熟悉材料,了解一个房子基本的要素和大致的建造流程。虽然远没达到建造一个真实房子的复杂程度,只是一个小的构筑物,但是万事开头难,从这个小的构筑物开始,学生可以慢慢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设计的建造。
以场地需求为实际出发点进行构思,对平面,结构和家具进行模数化设计,建造出可动的多功能家具。在结构上,该设计采取传统的坡屋顶形式,并覆盖以部分平屋顶,达到让水流顺屋顶自然地滴落而不会因缝隙渗入内部的理想状态。柱子方面,采用四柱一扎的方式加强竖向承载力,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耐用;将灯具完美地隐藏于柱缝中,带来光线的同时不破坏整体效果。
点评:概念非常纯粹,用折叠的方式构成桌椅、展台。装置机关的设置巧妙,在使用上用竹帘保证了私密性。在屋顶上也使用了竹帘,和其他组直接使用阳光板的惯性思维有所不同,更接近真实的房子。整体的完成度也很高,甚至设计出周围的景观,得到了许多认可。
基于自由空间和生态共享的设计理念,将其设计建造成一个让建院学生共同参与维护和运营的设施。这个木构空间为多肉或其他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兼具同学们学习、讨论、小组评图、小型展览的多重功能。
点评:两侧折叠的做法有一定的创新性,用很简单的钩子很顺利地做出了推拉的门扇,内部的布置非常清晰。桌子和椅子是同一个东西,让人印象深刻;通过折叠可以互相转化,这也是设计者自己设计制作、非常产品化的东西。遗憾的是,另外两侧本来是两扇很大的、可以折叠的门,但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
以探索纯木构搭建形式的可能性为基点,建立起极具创新性的梁柱一体化纯木结构体系,辅以逻辑统一的模数化家具设置,创造出轻盈流动的木构建筑空间。设计考虑建筑内人体活动尺度,提出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分离的构想。
点评:结构的设置是设计的亮点,有可能是受到巴尔蒙德的一些结构的启发。结构结合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廊桥地下的结构方式,特点鲜明。以几个非常相似的模块单元组成一个结构。作品因为特别通透,放在中庭也不会堵住视线。此设计的结构不只是模型,有可能以模拟的方法去模拟强度。这个作品很牢固,有可能是现场最坚固的“房子”。不足的是这个基座下面所有的基础全部裸露在外,处理得有些欠缺。
利用模数化以一个基本模数设计模块单元,生成空间模块单元。一方面,这个单元具有让人面对面交流以及使用的子功能;另一方面,这个模块本身即具有附属空间,可以进行空间的拼接。通过空间模块的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组合形态,为使用者提供无限的拼接可能性。
点评:将规定好的尺寸空间分成了五到六个模块,在每个整体的模块下面做了八个滑轮,所有模块都是可以移动的。模块比较瘦长,容易倾倒,设计在下面放置了很多重物让重心下移,考虑很到位。思维不只局限在2.4米×4.8米的范围之内,模块移动之后进行组合,可以围成院子,也可以围成更大范围内的构筑物,使用上也有很高的灵活度,可以用作评图空间,也可以是两个人或四个人的自习室。不足的是灯光的选择,模块之间的拼接也落实得不够好。
方案伊始,着手探究如何利用传统的木结构来挑战参数化与曲面造型。经过前期模型的研究与受力分析,最终选取六边形作为单元件的基本形态,并且根据曲面曲率对单元件的排列组合进行优化,使建筑结构受力达到最优的状态。单元件有“通透”“半通透”“封闭”三种状态,而单元件自身围合出的六边形空间也为日常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点评:设计实现了一个数字化的建造过程。过程中每个构件都是数字化控制的,用编号拼装,这个过程的难度非常高。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对材料做一个防腐处理,没有做力学的模拟,只是一种结构工程师初步的判断。这种数字建造,今后还是要跟力学模拟结合起来才有更广阔的前景和意义。
本设计的主旨在于营造一个自然惬意的阅读共享空间。建筑立面设计上以300mm为模数,以300mm×300mm的盒子做成书架。在空间组织上,以台阶作为模块,通过组织模块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
点评:利用高差形成了非常好的功能配置,流线也更加合理。屋顶的防水,需要经常维护,他们也有很多模块化的概念,完成度也非常高,只是在节点的创新上还有所欠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北京动物园水禽馆,素朴建筑
下一篇:Marina Tabassum:她的建筑带着路易斯·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