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屏幕上,正播放着以哈瓦那为背景的宣传片,欢快的乐曲弥漫了整个城市上空,镜头从俯拍整个城市开始,视觉上高低不齐的建筑充斥了整个屏幕,墙面彩色却斑驳,依旧凝结着半个世纪前的革命情怀……
作为一个至今连网络都没有全面普及的集权制国家,古巴在美国超过50年的经济制裁下,到底经历了什么?除了朗姆酒、雪茄、萨尔萨舞之外,古巴还有什么?而我,又会遇上怎样的惊喜?这些疑惑成为一种牵引,促使我带着所有的感官踏上这片土地。想象中的古巴与真实的古巴并不一样,走过看过,才能在心中形成统一的模样。
作为古巴的首都,哈瓦那曾一度占据着重要的地理地位。如今,哈瓦那的盾章上依旧铭刻着西班牙皇家颁布的封号——“通往新世界的钥匙和西印度群岛的堡垒”。西班牙殖民初期,城市建造者们沿着Atarés港口开始修筑城墙,最初的哈瓦那文化开始繁衍。为抵御英法海盗的入侵,港口的防御工事早早被纳入城市规划。沿海岸线一路延伸8公里的Malecón海堤大道,1901年破土,1952年正式完工。即使它生硬地阻断了市民与大海的距离,历史上依旧有无数诗篇来表达对这条海堤大道的喜爱。每当傍晚,无数的古巴人会默契地来到这里消磨时光,靠着堤坝闲聊或是垂钓,抑或平躺在上面,感受身体一半属于陆地,一半属于海洋的绝妙感受。
哈瓦那的城市规划源于古巴对殖民国家城市的想象。19世纪,在城市的西南边(现在的维达多Vedado地区),便是以巴塞罗那的网格规划系统为蓝本,给富裕的资产阶级修建带有后花园的别墅区。1958年,在古巴沦为美国附属后,哈瓦那城市的东北边(现在的阿拉玛Alamar片区),也开始为资产阶级和高薪工人兴建独立的郊区住宅。项目规划受到了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这种全新的城乡结构形态,不仅给哈瓦那的郊区带来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开敞的公共空间,也代表了独立战争前古巴人的“美国梦”。戏剧性的是,1959年古巴起义军进入哈瓦那,新的古巴共和国成立,政治局势的突变使原规划被迫中止,此时该区域的道路系统和局部独栋别墅却已经修建完成。好在后来前苏联派遣了许多专家、建筑师前来“救场”,最后,美式小别墅被新的社会主义集合住宅所取代。
此外,经济形势也影响了哈瓦那的城市规划。革命后政府拟定的一个城市概念规划,迫于实施优先等级的原因,最后变成解决各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对社会活动的远景考虑。在这些规划中,建筑的维护是被遗忘的一项。在这个低度开发的城市中漫步,突然地就会出现只剩一堵山墙,或者没了顶的房子,加建扩建随处可见……远在荷兰的时候,我未曾想到古巴会是一个连木头、水泥等建筑材料都能成为奢侈品的国家。但这种物质生活上捉襟见肘的匮乏,也迫使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成为了优秀的拾荒者,用各种材料拼贴、修补房屋。有时候,看着阳光下那些奇奇怪怪的房屋立面,竟也感受到了一种“拾荒城市”特有的美。
早已知道古巴卫生条件不好,于是把半个行李箱都留给了零食。好在第一个晚上遇见意外的惊喜,我才敢在后面的几天里冒着肠胃炎的风险大吃特吃。
那日晚饭的主题是龙虾,只见服务生将砂锅放桌上,迅速揭开锅盖,白烟冒起,锅里的食材还在滚烫的油里吱吱作响,我深吸一口气,一股浓郁的蒜香立刻充满整个鼻腔。我生怕大虾被焖老了,顾不得烫舌,随机叉了一块虾肉放进口中。龙虾肉质紧实,不算嫩,细细品尝后,层次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丰富,可裹上蒜油的米饭却美味无比。那顿饭吃得很满足,毕竟在旅程中吃到熟悉的味道,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有些食物也会特别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某天的午饭,我在Trip Advisor上选定了一家排名第四的餐厅,既是有口碑的餐厅,我自然不会放过甜点。一杯mojito下肚,脑袋已被熏得晕晕的,只听清服务员说了个“papaya”,我便毫不犹豫地说:“就它了!”当服务员端上一盘色泽通透的脂肪块样儿的甜点时,我疑惑地望着不合时宜出现在甜品上的八角,硬着头皮拿起了叉子。那是我此生吃过最让人困惑的甜点了,木瓜本已清甜无比,这里却将其用蔗糖进行二次腌制,甜得让人喉咙起层糖霜也罢,竟还充满了八角味。此后,任何古巴餐厅只要菜单上出现了papaya这个单词,我都敬而远之。
现在回想起来,越是贫穷的地方,越喜爱用香料来激发食材本身的味道。不过,古巴若想在美食界杀出一条血路,恐怕是有难度的。
想当年,美国打着幌子的独裁与禁运,对古巴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古巴为了报复美国,偷偷送了一船的精神病人、死囚和妓女等前往迈阿密,企图扰乱美国社会的治安。听说此事之后,隐约觉得这种迂回的抵抗,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古巴的“黑市买卖”(又称非法交易,Informal Retail)也是如此。
出发前,我便已从数据上感受到了“黑市买卖”这项全民运动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约有95%的民众都是黑市交易的成员。当我人到了古巴,自然想一探究竟,路上总是四处打量,企图捕捉到任何“黑市买卖”的迹象。一旦看见路旁有工人在加工木头,便停下脚步驻足多时,企图见证交易现场。可我并没有想到的是,最后我竟也成为“黑市买卖”的受益者。
在一个傍晚,房东来到我们房间送备用钥匙,顺路拿来了雪茄和火柴。他穿着宽松的T恤衫,挺着大肚子,真诚地笑着说:“这是我们的雪茄,你们可以免费试试!”看见我眼神一亮,房东紧接着说:“Cohiba是古巴很好的一个雪茄品牌,我这里卖的比外面的国营商店便宜。这些货都是从工厂里偷出来的。”虽然早已得知,古巴工人在工作的商店或者工厂偷东西极为普遍,可被房东如此坦然地说出来,还是不由得地惊愣了一下。出于好奇,我和房东聊了起来。他说他向往欧洲的生活,想去美国念书,最后甚至拿出了两本崭新的介绍雪茄的书借给我阅读。房东每天忙里忙外,管理整栋大楼的十几间的房屋出租,自己和家人却挤在一个小隔间来赚取收入。在一个政治完全不能被谈论的地方,原来还是有人一直在努力摆脱束缚,企图活出真实的人生。
更动人的风景还有那些努力在政府霸权下争取权利的人们。记得某天回旅馆的路上,我们拦下了一辆老爷车,那辆车子很破,跑起来连吼带喘,车窗玻璃甚至会跟着车子的节奏慢慢抖下来。司机告诉我们他是医生,下班了开车赚点外快,我们惊讶地问道:“这在古巴合法吗?”司机掌着方向盘的双手猛然握紧,激动地说道,“我一个月工资只有30比索(约为204元人民币),我要生存,我需要赚钱,我知道这不合法,但我一定会努力捍卫我的权利!”坐在已经溢出淡黄色海绵的人造皮革坐垫上,我已经忘记担心车门会不会因为晃动随时弹开。那一趟持续20分钟的车程,司机可以赚取4比索。
外界眼中的古巴不仅拥有免费的医疗系统,国民也拥有高等教育水平,这一切可能看起来很理想很美好,但人民却有更现实的担忧。记得当地的建筑师导游曾向我们解释道:“相比于你们担心古巴的犯罪率,古巴人民更担心的其实是飓风和洪水,他们担心这些灾害会不会摧毁他们的房子,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在古巴游走的每一天,都在为我从资料中获取的刻板印象一次次地进行补充和纠错。原以为这个饱受天灾与食物紧缺困扰的国家,即使改革开放了也难以被挽救。但是当我踏上这片土地,遇上满街乱蹿的美式老爷车,看见海堤大坝上冒雨垂钓的古巴人,尝着古巴奶奶厨房里的黑豆饭,才明白,想象中虚构的古巴与真实的世界是多么的不一样。面对无法选择的物质生活,古巴人民总是以天生就拥有的乐观态度与生活作斗争。临走时,airbnb房东笑着说,“现在的古巴青年找工作,看重的其实是工作平台,相比于机械的劳动,他们更看重这份工作能不能使用电脑,有没有提升自己的机会。”
在贫困的世界里辛苦奋斗,古巴人永远笑脸相迎,用自己的“英雄主义”找到支撑起生活的信念,哪怕指向的只是一个平凡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李梦郁授权发表。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插件家:建筑改变生活却不改变社交结构的优秀案例
下一篇:芝作室:老住宅楼下的咖啡联合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