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生活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而混沌,一些传统的生活记忆在不断地流失,让人惋惜。幸好在农村,我们仍得觅得这些生活的画面与片段,将其转化成设计的语言,最终借以建筑的载体来呈现。
浙江的一个山地民居里,就有着这样的一位业主,以建筑的方式,重拾乡里消逝中的传统记忆。
长期以来,浙江山地民居的建造,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息息相关。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民居通常采用合院形的平面布局。院落、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得室内外空间过渡自然,相互渗透。通过调研得知,当地的民居规模多为三开间,由正厅和两个侧厅组成。建造时注重建筑的结构,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和原木,与周围的山体自然呼应。
这个项目,是一位企业家在家乡对自宅进行的扩建,基地紧邻着承载着无数的记忆祖屋,在主人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从设计之初到建筑落成,在整个过程中,新宅的建设无疑是以它为核心,一步步展开的。
不妨先以时光回溯的方式,了解基地跟先前的老宅。A房建于90年代初;B房是主人的祖屋;C房是邻居家,已经荒废,无人使用。
祖屋是一层的简单农村小屋,三开间,硬山屋顶。因为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因此即便再不起眼也不想将它拆除。祖屋的一侧,也就是这次设计的基地位置——所在地块的主人在90年代初建造的房子,在形式跟尺度上皆与祖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
作为回家建房的企业家业主,意图不在炫耀财力,而是希望在为家人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找回对生活和故乡曾经的记忆。祖屋的存在是这次设计的出发点。虽然与其他村宅相比几乎毫无特色,但对主人而言,这就是他的童年记忆,显得弥足珍贵。
主人提出了他对新宅的要求:新宅能住下父母、他和哥哥两家及他们的子女,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并希望这是一幢四层的房子,一层是公共部分:厨房、客厅、餐厅、车库及一套客房,二层是大哥和他的孩子的房间,三层、四层是主人的空间。设计由此展开。
新的建筑和祖屋通过客厅产生空间上的连接,屋顶顺应祖屋的屋顶坡度,而位置上的后退使客厅获得了更加高挑的内部空间。同时客厅也确定了整个新建筑的基本尺度,所有空间都以此为起点顺应山势自然而成。
一个完整的屋顶把庭院之外的建筑统一覆盖,清晰完整地表达了一个家的场所意义。不同形态的庭院的介入,在使得建筑尺度变得宜人的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和自然的连接,让每一个主要房间都与自然产生接触。看似完整的坡顶被许多小院落打破,形成了一个个宜人的小尺度房间。
这里的民居,不同于平原地区民居,表达出了较强的防卫性,就地取材和夯土泥墙是一大特点。瓦屋顶、白墙、砖、石砌护墙、木作……传统材料工艺现如今已逐渐被工业化所替代。设计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达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材料的选择和细部处理上呼应了地域特征。考虑到木板的耐久性,设计采用新型材料埃特板替代,以降低日后的维护费用。
建成的新宅,与旁边的祖屋,在场地上形成了对话的关系。家人们生活在这座新宅里,如在室内外不停变换的空间中游走,让住在其中的人,有了回归大自然之感。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荣朝晖 刘敏毓
结构设计:刘永平 王娟
设备专业:任燕军 谢伟
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16年6月
建筑摄影:胡义杰
版权声明:本文已获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专访 | 纪达夫:购物中心永远都不会死
下一篇:刘晓都:2017年深双,为城中村量身定做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