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今夏结束的有方旅行——“晚期风格:印度、孟加拉现代与古典建筑·第2期”的成员董新意,已获授权。
——关于柯布的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棉纺织协会总部设计思考
文 | 董新意
也许是呈现全部过程就会显得很low吧?在那些厚厚的作品集中,大师们提交的总是最终的结果,思考过程难得一见,而这点也许康是个例外。康总是在寻找,寻找某个设计的最终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使命感或者说偏执欲促使他去寻找最为理想的整体形式构图,谨慎地留下了不少过程文件。但柯布绝对不是,老爷子的作品集中,有的是建造与建成后的照片,却几乎没有什么推敲过程。
那些伫立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和昌迪加尔的建筑,总是粗粝、壮硕,带着某种奇怪的肌肉感,散发着仅属于柯布的气场。它们似乎不面对任何人或是房子的功能本身,既不温和也不迷人,既不高贵也不典雅,只是毫不客气地打动你,震撼你。
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像议会大厦吗?大法院像法院吗?还棉纺织协会总部像总部吗?它们不像任何其他的房子,也不像人们认为的该呈现的样子。勒·柯布西耶,这个现代建筑史上狂飙式的人物,他是怎样把这些“例外”成功推销给甲方的?这些问题就像房子本身,带着与生俱来的神秘感,等待我们去探寻。
棉纺织协会总部在柯布的设计中不算是出众,但就是这个普通的房子,却充满了很多惊喜。当然,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它的建筑形式,其背后的逻辑更让人痴迷。据说,康在做完一个作品时,就对墙上挂的柯布西耶的画像说:“柯老爹,我做得怎样?”那么,我也想弱弱地问一句:“柯老爷子,您的设计是怎么搞定的?”
棉纺织工厂联合协会总部,实际就是一个办公加会议的集合。柯布接到过任务书吗?跟甲方沟通吗?甲方的要求多吗?我们无从得知,但建筑的体量其实就是对功能的基本回应。他选择方方正正的体量,不大不小,不高不矮,安放在基地中央,选址好像就没有任何考虑一样,一如数年前的萨伏伊别墅。
有了体量,再看外表。首先,在印度,气候是压倒一切的外在因素。于是,建筑朝向依据主导风向决定,“遮阳”的深度和角度都以艾哈迈德巴德的纬度以及太阳的运行为依据,这很“现代主义”。东西立面以遮阳为主,南北则是几乎无窗的实墙。遮阳肯定是混凝土,实墙则用清水砖墙。遮阳和房间大小有关系吗?不需要,现代主义可是理性的,遮阳和房间大小是两个问题,它们本身就可以分开。连遮阳和主体的之间的缝隙都懒得弥补。遮阳的尺度与疏密?这可是柯布西耶,就简单划那么几道吧,美基本不是他的目标。
入口怎么办?一个气派的雨棚?对称的巨柱?优雅的序列?大师没有这样做,算上坡道和楼梯,这个入口仿佛就是来革命入口的。看起来就像是把遮阳减去了几块,腾出以巨大的透空,入口就这样被让出来。为什么这样?给出最大尺度的空间么?不过能做出的最大的雨棚也就是和建筑一样高吧。另外,有尺度才有丰富的可能。
入口就是这样了吗?再看坡道。干嘛非要用坡道?去掉它,这个房子不是一样成立吗?似乎还好看了一点。而且这个坡道做得异常过分,先是长度,从开始到进入房子恨不得让人走俩小时;接着是细部,两边的扶手非得不一样,左侧宽厚坚实,顶面倾斜,走坡道的时候,你可以在任意地方停下来坐着休息;右侧略高,曲线截面的金属扶手外加均匀排列的两根支撑。扶手截面尺度大得过分,两手都难以环绕,更别说单手握住了;再看支撑的脚部并不直接与栏板相接,似乎是栏板凸出了一个个挑梁头来承托这些支撑!这是坡道还是坡道的革命?
楼梯安排在立面遮阳处,确定这是主楼梯吗?窄得不行,小得不行,也简单得不行。虽然通到了顶层,但顶层层高较高,与主体分离的楼梯看起来像是不到顶的一个“例外”。楼梯连防雨的功能都不具备,承重也只是楼梯中央的一片竖墙,一切都精简到极致。楼梯的结束并不直接通向走廊或中庭,而是一个小门洞。通过一扇中轴旋转的门来敞开内部世界。不就是竖向的垂直交通嘛,这玩的是什么神秘?
入口折腾够了,接下来是内部。通过坡道能直接到达二层的中庭空间,正对面的是一片墙,墙上开了小洞,洞里伸出舌头,难道在致敬爱因斯坦?向右转,打开中轴旋转的大门,OK,欢迎你来到共享空间!
共享,不贯通多个空间是不好意思的。在这样一个相对体量较小的空间内,大师把二、三层空间串在一起,抬高三层空间至两层高度,以适应旁边集会大厅的高度要求。同时在另一侧安排夹层——廊台,并通过直梯将室内的廊台拓展至屋顶空间。
共享空间的各个界面,依旧是大师惯用的“肾脏”曲线加上部分直线,形成组合套路,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有藏有露。总之,各处都有可共享的。在这里,是空间特别性体现最为充分的地方。比如通往夹层的楼梯,双折式,平面磁铁形,但磁铁的两极却不一样,不知道有没有甲方提出质疑:楼梯平面非得倾斜一点吗?到达夹层,楼梯换位、转向、改样,头也不回地径直奔向屋顶;“肾脏”曲线具有母题特征,集会大厅平面是一个大的肾脏,旁边的卫生间是两个小的双肾造型,廊台也是一个肾脏曲线,甚至磁铁楼梯的平面也算一点,如此三番,不厌其烦;中部空间与廊台相通,廊台与屋顶相通,高度、宽度、平面形状及位置各不相同,有水平交接、有垂直贯通,材料简朴到极致,空间丰富到变态。好的,高潮结束了吗?
那个头也不回的直梯把人引向屋顶,电梯也可以直达屋顶。在柯布的理念中,屋顶意味着逃避喧嚣,有着阳光与空气。因此,屋顶可不仅仅是屋顶,屋顶也是革命的。是花园、是敞厅,是集水器、是酒吧。可凭栏、可登高、可独处、可交往,是功能的结尾还是空间的柳暗花明?使用者可以自己定义。
集会大厅的屋面凸出屋顶,呈弓形展开,上设水池和花池,改善小气候。弓形屋面之上,也是可以登临远眺的。凸起的弓形侧面围窗,以高侧窗的形式解决集会大厅的采光问题,甚至窗子可进入,顺便偷窥一下集会大厅内的活动!大师,业余爱好吗?
室内是一气呵成的。比如铺地采用了柯布的模数系统,通过较少数量的石块,造就丰富的地面——“理想铺地”。铺地从坡道延伸至室内,甚至将这种石块拓展至墙面,形成“石材挂毯”,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在集会大厅中,木材贴面斜向展开,形成不规则的曲线与交接线。肾脏形曲墙、双曲面屋顶以及室内墙面铺装的别样做法形成流动的空间感受。这足以让某些解构主义者找到祖师爷,不过,老爷子早就玩过了,谁还好意思说自己创新?
柯布的设计逻辑是怎样的?也许没人能真正说清。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子继续罗列下去,比如材料、比如用光、比如细部,你仿佛走进一个现代美术作品的内部,它不是让你喜欢的,却是让你着迷的。每一个功能单元在大师眼中是平面还是形体?是从平面布局开始转为形体操作,还是从分项体块开始,然后逐步塞进功能单元?抑或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脑海中带着脚镣跳着印度舞蹈,最终定格于此?新建筑五点的提出已经过去了28年,那些生鲜的革命(新建筑五点:1,底层立柱;2,自由平面;3,带形长窗;4,自由立面;5,屋顶花园。)已经变成了老到娴熟的操作。平面、立面、屋顶,那些曾经被原则化的设计规则在这里早已是龙虎交会、炉火纯青。光溜溜白净净的纯粹主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返朴归真,真实而坚定的混凝土开始代表生活的质感。然而,生鲜不再,革命犹存。那些反常规的做法,那些空间戏剧的高水平营造,都让人赞叹不已。简单朴野的外表下,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师那颗业已沉静、理性包裹的艺术家的雄心。
时光荏苒,棉纺织协会总部建成已近60年。疯长的杂草掩盖了繁荣,沉积的鸟粪宣示了荒废。粗粝的混凝土倒是对这种状态毫不在意,美与新本身就不是它所追逐的猎物,“粗野主义”只是好事者一厢情愿贴上的标签。棉纺织协会不知所踪,售卖纪念品的看门人为这栋房子增加了新的功能,建筑的价值沦落为数量有限的柯布迷们允许拍照的交换条件。告别前,回望时,我在想:如果在中国,它也该被贴上花岗岩,装上不锈钢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已经获作者董新意授权,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来自乌托邦的人——苏维埃空想建筑师 Brodsky & Utkin
下一篇:凡·艾克的两个教堂 | Two Churches of Aldo van Ey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