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传媒奖回顾
第三届青年建筑师奖获奖者
华黎代表作品三
水边会所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江苏盐城
项目功能:接待、展示、休闲、多媒体放映、洽谈、办公等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设计:2009-2010
建造:2010-2011
建筑师:华黎/TAO迹·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华黎、张锋
结构设计:马志刚
机电设计:吕建军、连康龙
设计理念
水边会所坐落在盐城大洋湾的一条小河边。建筑以一种谨慎的态度来介入场地中,力求不破坏原有的意境同时,通过建筑实现人与周边环境最亲密的接触。设计于是以玻璃盒子的经典之作——密斯的范斯沃斯别墅为原型,通过对建筑体量的拉伸、环绕和折叠等动作,获得了减小进深(使建筑更通透)、形成内院(丰富了空间和景观的层次)、亲近水面和利用屋顶(延展可活动和观景的空间)的空间效果。在此,透明使建筑的物质性被消解,建筑作为实体的造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流动而透明的空间,以最大化人对建筑外部自然意境的感受。
由于场地开阔,其水平特征强烈,因此建筑以曲折的形态在树丛中与水岸边顺其自然地“游走”,时而贴附于地面,时而又轻轻抬起(场地的软地基对桩基的需要也使建筑架空成为结构设计最合理的姿态),使人可以在不同高度和视角来体验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建筑与场地以一种非常“轻”的姿态相接触的形式意象,实现了建筑与环境微妙的、恰到好处的融合。建筑在场地中既是看景,又是被看的景。
在构造层面,将楼板、柱等建筑构件的尺寸控制到最小,以加强其轻盈的特征,使建筑漂浮于环境中。在材料上建筑采用超白玻璃、白色铝板、洞石地面、清水混凝土挂板,以及室内半透明夹丝玻璃隔断等材料,以加强简洁和纯粹的氛围,达到建筑形式上一种非物质化的抽象。在缺少具有地域性的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外部条件下,抽象的形式也成为一种自然的美学选择。这种弱化了“物”性的形式缺少现实批判性,更多指向一种唯美的“我”境。但它强调的仍然是与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一基本关系,而摒弃其它无关的符号堆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华黎——孝泉民族小学
下一篇: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华黎——半山取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