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讲座《林木叁姿》于8月29日下午15:00-17:00在有方空间举行,他结合本人对树木的观察以“林木具有的空间意义”为重点开展讲座。
▲ 主讲人:董豫赣
以自己在工作中对于树木的观察为引子,董豫赣开始了今天的讲座。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咖啡馆业主对于室外环境的围合(图1),这位业主首先特别用篱笆隔开了“雅”与“俗”的空间,在树木的阴影中营造了一个宜人的空间,但是,或天灾或人祸,树木倒塌、发生变化,在努力恢复原有遮蔽空间的过程中,业主不断践行的仅仅是给人提供遮蔽的理想。董豫赣借此强调了林木具有的空间意义,也逐渐进入了今天讲座的主题。
▲ 图1:咖啡馆业主对于室外环境的围合
如果让一棵树发挥一堵墙的作用,是不是委屈了树呢?
借两年前北大一位仪星同学的课程论文《园林种植与景观种植比较》一文,探讨了林木种植对于园林与景观的不同意义。对于《园冶》与《景观设计学》,仪星分别从古木、树种、功能三个方面逐一对比(图2),最后提出质疑:如果让一棵树发挥一堵墙的作用,是不是委屈了树呢?董豫赣认为显然不是,他认为西方景观最高智慧就是让一棵树成为有空间意义的东西。
▲ 图2:《园冶》与《景观设计学》的对比
从中、日、法三种对植物的不同工艺,或能析出三类庭园不同的美学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
汉学家叶维廉认为中西方语法对于动词的使用区别恰恰成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描述林木的“横-斜”二字并非“横的斜”,而是一对如阴阳观念的关系词。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中国人太喜爱“疏影横斜”,以至于发展了两个词牌名,其中一个就是“疏影”。一件事喜欢到极致就会“变态”,最后引致龚自珍的激烈抨击(图3)。董豫赣认为“变态”意味着对常态有一个理解,在变态中往往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
▲ 图3:龚自珍激烈抨击“病梅”
比追求“疏影横斜”更变态的是日本桂离宫的竹垣(图4左下),将活竹从中部剖开,以将竹子向上的竹枝折反向下,编织如垣。巴黎附近苗圃发现的植物园艺(图5)也足够“变态”,好像真的是“横的斜”。
▲ 图4:桂离宫的竹垣制作
▲ 图5:巴黎附近苗圃的植物园艺
工艺本身没有愿望,人们怎么用这个工艺,把它塑成什么样的形,背后一定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从中、日、法三种对植物的不同工艺,董豫赣认为或能析出三类庭园不同的美学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
蒙特里安认为万事万物抽象到永恒的阶段,就一定跟生命没有关系,把生命拿走以后,万物就等同于物质。
蒙特里安最开始做抽象构成的过程中,第一步抽象的是树的颜色,这幅画叫《红的树》(图6左上);第二步抽象,代入了几何,永恒的东西最好是能够被机械制图所描绘,这幅画叫《开花的苹果树》(图6左下),到这可以说一半人已不认可它是树;这幅画就更不像是树了(图6右上),蒙特里安认为万事万物抽象到永恒的阶段,就一定跟生命没有关系,把生命拿走以后,万物就等同于物质。这样,唯一可以表达的就只有“力”,一种是水平的力,一种是纵向的力。万物到绝对的抽象后又可以发过来表达万物。
▲ 图6:蒙德里安对于树木的抽象
▲ 图7:凡·杜斯堡的抽象构成
但是如果万事万物都能抽象到这样,那怎么画不是都一样了。凡·杜斯堡为此特别在画面中引人45°倾斜线以示区分(图7)。在中国,尽管少有人知晓抽象艺术有相关死亡的宗教气质,但是“好用”,因此,产生了大量无关身体感知的抽象构成实践(图8)。董豫赣认为这仅仅是构成的需要,而缺少生活上的需要,更像是一座典型的陵墓作品。
▲ 图8:中国当代景观无关身体感知的抽象实践
董豫赣认为凡此种种,其中画意仍然是通过行望居游的居意得到的。
林木的第一种姿态,董豫赣称之为“宜居”,用以表示树木与人的身体感知之间的关系,从白居易、计成、文征明等古时文人的绘画与诗词中,董豫赣分析古人造园更倾向于使树木的种植融入建筑的营造中,甚至让树长得像房子,产生遮蔽感。
“宜居”首先须“宜居得体”。唐代这首传为“太上隐者”所作的《答人》场景,五代画家周文矩的《文苑图》(图9)、计成园冶中对于树木姿态的描述(图10),董豫赣认为凡此种种,其中画意仍然是通过行望居游的居意得到的。树木为了找寻营养一定会往下弯曲,有了各种弯曲,你总能找到某一节与你的身体发生关系,再跟人的日常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是宜体的,特别适合模拟身体起居的状态。
▲ 图9:《答人》及周文矩的《文苑图》
▲ 图10:计成《园冶》中对于树木姿态的描述
如果我们谈宜居的话,第一种是和身体有关,还有一种是树长得像房子。
▲ 图11:吴彬的《十八應真圖卷》
▲ 图12: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
明人吴彬在《十八應真圖卷》绘制的罗汉图(图11),其中罗汉的各种姿态,无不假借树木的横枝斜干,而最重要的是树的姿态,在上部反折而下,就变成了罗汉的房子。董豫赣认为整个这张画是巢居和穴居的表现。如果我们谈宜居的话,第一种是和身体有关,还有一种是树长得像房子。在《峡江寺飞泉亭记》(图12)里,袁枚说“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这里的奇正是因为树木姿态像房子而至。
▲ 图13:宜居改造
董豫赣认为园艺就是在于对树木的改造,即使本来并不像房子的竹子,也可改造为“庵”、“屋”,甚至“廊”。
“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竹末。”计成在这两句里所表达的意象之奇,并非树木之奇,而是树木与房子间的位置经营之奇。
▲ 图14:画中安吉的竹林
“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竹末。”计成在这两句里所表达的意象之奇,并非树木之奇,而是树木与房子间的位置经营之奇。当年,王欣带张永和去安吉看《卧虎藏龙》竹林的拍摄场景时,王欣描述当他一点点爬上看护竹林的平台时,竹子到了另外一个平面,像海,小鸟则像鱼一般潜入飞出。这个非常奇,但是不怪,因为它是可以经营的。
▲ 图15:龚贤画中的“楼阁之奇”
董豫赣在龚贤的画中发现,这些树并不奇怪,房子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房子与树木的位置关系(图15),当然这个房子还是有一点奇怪的,因为中国人画房子,山墙面一直都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到了明代经常能看到画山墙面,是因为它很实,开窗就能产生虚实的对比。按照郭熙对观画者的建议,并不需要看绘画的构成,而是“入画”,是假设自己的身体在这个房子中,透过窗口往外看是什么情况。所以,这幅画是奇在身体与树木之间的关系,恰如画中文字所写“横琴展卷千林上,尽日楼头唯悄然”。
树木的种植在日本园林中与中国传统大为不同,因为宗教影响,日本人更加追求永恒。对于树木种植,日本人更出于“供奉”的心态,即使“疏影横斜”,也只可远观。
▲ 图16:如画式样
白居易《池上幽境》中“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尤其诗情画意,又包含身体感知。中国人“坐禅”是一个文化习惯,到日本却变为一个民间的事情,当“坐禅”变为日常,并非某种乐趣的时候,宗教感就产生了。
▲ 图17:《作庭记》中“树事”
对于植物之事,日本造园古籍《作庭记》单独以一篇“树事”(图17),规定了种树的各种风水禁忌,“闲”、“困”、“囚”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人喜欢远观,只是因为这是一个禁忌问题,宗教感的增强自然减弱了身体感。
巴瓦喜欢赖特,也许也因此喜欢日本。他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景观树,非常好看,几丛鸡蛋花树,没有枝叶,几乎伏地;但是,巴瓦的身体感非常好,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则是完全模仿赖特……
多年前,赖特聚集了一群年轻人学习建筑,在“疏影横斜”的树下,年轻人们围坐歇息(图18左上),树为顶,地为座,到如今已成著名景点,树没了,亦无人安坐(图18左下)。巴瓦喜欢赖特,也许也因此喜欢日本。他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景观树,非常好看,几丛鸡蛋花树(图18右下),没有枝叶,几乎伏地;但是,巴瓦的身体感非常好,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则是完全模仿赖特,挂了几口钟(图18右上),虽是杂木,却很舒适,但是巴瓦从来没有在树下摆过凳子,董豫赣认为这仅仅是被观看的景观,是“如画”而非“入画”。
▲ 图18:巴瓦和赖特的庭园对比
▲ 图19:如画景观
英国有一种风格叫做“如画景观”,据说受到过中日园林的影响。黑格尔说:“景观是建筑学发育不良的小妹妹”,但康德却更愿意将其视为欧洲近代风景绘画的分支,英国后来造园也果真是模仿洛兰画中的风景构图(图19左),林木被视为构图要素,而无视野的考虑。
抽象的好处是通用,如果可以把几何学与万事万物搁在一起的时候,那么懂了几何学,也就理解了万事万物,这也恰恰是蒙特里安的原意。
抽象的好处是通用,如果可以把几何学与万事万物搁在一起的时候,那么懂了几何学,也就理解了万事万物,这也恰恰是蒙特里安的原意。凡·杜斯堡从舞者的身体姿势一步步抽象(图20),最后甚至无法识别,但是正是这种抽象出的纯粹形式可以适用于一切事物。
▲ 图20:凡·杜斯堡从舞者身体里抽象出的几何造型
▲ 图21: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受到凡·杜斯堡的启发
据说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一是受到赖特“有机建筑”的影响;另一个说法则是来源于凡·杜斯堡抽象构成画的启发。建筑原本抽象,那么密斯为什么选择一个从人来抽象而来的形式?但是它的通用性却接踵而至,哈佛一位景观先驱用树模拟了密斯使用的墙。
中国人喜欢谈“阴阳”,并非单独说“阴”或者“阳”,而是认为阴阳是一组关系,两者匹配才是好的。
▲ 图22:白居易的“随物成器”
白居易以“随物成器,巧在其中”为韵,撰写的《大巧若拙赋》,正是讲建筑师的事情。“盖取之於巽,受之以随”看到“巽”自是来自《易经》,董豫赣认为《易经》恰恰是为了解决通用性问题,也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易经》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疑也是来源于身体的感知。我以对自身身体的理解,去理解世界,也就是另一种通用性,是一个尺寸及匹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随”,是一个位置关系问题。
▲ 图23:《园冶》中的“随”
董豫赣认为龚自珍“病梅”一说,抨击的是古时文人只执着一边,“以曲为美”、“以疏为美”,是在阴阳中分了好坏高下,而中国人喜欢谈“阴阳”,并非单独说“阴”或者“阳”,而是认为阴阳是一组关系,两者匹配才是好的。
树参与经营,但造园不只是树,今天我们都是从造园总体的诗意下讲树,但是(园林中)任何要素都不是自明的,都是在关系中有一个伟大的目的。港大这里为什么好?(图24)它无关现代与古代。我们将在下一讲揭示答案。
▲ 图24:港大一角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朱涛:梁思成不是神,我也没有“破神”
下一篇:董豫赣:装折肆意 | 有方讲座21场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