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师在做什么76 |褚冬竹:如何形成“研究课题”,是设计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事

建筑师在做什么76 |褚冬竹:如何形成“研究课题”,是设计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事
张远博 | 2015.01.14 15:56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

褚冬竹,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他最近做的事情很多很杂,既有建筑设计,也有教学研究和志愿项目。他在项目初期,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形成一个设计过程中的“研究课题”,并希望将设计、研究与教学连接起来。他认为去施工现场,对建筑师是一次机会,而非简单的任务。他最近在研读美国建筑师Thomas Phifer的作品,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褚冬竹:最近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挺“分裂”:

1)不久前完成一个某985/211大学的12万平方米的教学、行政综合建筑的设计竞赛,功能多样,用地紧张,限高严格,可称之为当代高校“教育综合体”,可惜这个关于集约、综合的试探在方案竞标中被评委淘汰了;

▲“教学综合体”草图

▲“教学综合体”模型照片(局部)一

▲“教学综合体”模型照片(局部)二

2)一个城市管理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仅建成6、7年)部分室内空间改造,未来这所图书馆内将包含一个“人与城市”博物馆,并与阅览功能交融一体。因类似先例很少,故先完成研究,再进行设计,分别和业主签了独立的研究和设计合同。目前该项目刚刚完成施工单位招标,正在启动施工;

▲人与城市博物馆分析模型渲染图

3)一个四川某山地景区内的养生中心方案,提交给甲方后还在等待中,希望能做个现代的村子;

▲某养生中心方案草图

4)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站点与既有城市空间的关系必将从“植入”逐渐走向“融入”,新公共交通方式的变化势必引发人的行为变化,同时部分站点本身也直接带来城市空间变化。这些新变化、新规律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是如何互动影响的,从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出发,以“显微”的方式进行城市空间适应性和优化路径的探究,成为近期研究与设计工作的重心;

5)作为志愿者及责任教师,我一直在负责的无止桥重庆大学团队也将启动筹备我们在重庆建造的第三座、西南地区第十座“无止桥”。这个项目不用赘述,很多人都听说过,是一个香港发起并资助内地落后乡村的一个公益活动,不少大学都在参与。以重大建筑城规学院学生为主体的这支团队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刚刚走过第八年。这个“项目”当然不是我本人的设计或科研,却是我当年凭感情毛遂自荐参与进去的“项目”,我希望它能够在我罗列工作的时候有一席之地。

有方:在拿到一个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

褚冬竹:在项目接触初期,最开始做的事情就是琢磨这个项目在哪个方面有可能突破,如何突破。如果把设计过程理解为“问题解答”(problem solving)的过程,那么除了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还有哪些不易察觉的个性问题需要解决?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是设计形成根本特点的前奏。

在“设计与研究”这对关系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共识的背景下,如何形成一个设计过程中的“研究课题”,是我在每次设计中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兴趣不仅影响着我自己的设计发展路径,也是我工作室团队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我今年对本科四年级“高层建筑设计”课程的命题是“从思想到方法:技术研究视角下的高层建筑设计”,便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探索系列小型“研究课题”。

简言之,我希望尽最大可能,将设计、研究与教学连接起来。希望工作之间是有关系的、相互支撑的。

有方: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会经常去现场吗?如去,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褚冬竹:只要条件允许,当然会经常去!我不知道在这个系列访谈中有没有建筑师回答“不常去”。在现场监控并见证一座建筑的诞生,在我的理解中首先是一个机会而非任务,是一种权利而非负担——因为建筑师不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那么有话语权。对于一个设计,无论竞标也好,还是委托也好,真正把最初的概念坚持下来,并走到实施环节,在过程中都必然受到过各种各样的影响、限制、修正,甚至打击。当方案走到实施,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机会,在全过程的尾声再施展一次建筑师应有的权力和智慧?

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施工阶段,可能遭遇的问题会有很多类型。工期、材料、工艺、图纸……都可能有需要解决的地方。将问题汇总可以出一本书了,绝对畅销。

有方: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是什么?

褚冬竹:有些事需要花精力去面对和解决,但还没烦到“心”里。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褚冬竹:问题挺多,前面提到设计、研究、教学、管理,每一块都有太多正在琢磨的地方。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最“集中”的,应该是在研究和设计领域。由于正在承担一项关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科研课题,并围绕这个课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型设计,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琢磨如何将相对前沿的研究/设计方法和工具运用于每一个“在地”课题/项目。作为建筑师和建筑学者,面对的项目往往是“锚固”于某块明确土地上的,但视野和方法却需要投射到更为宽广的天地之中。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褚冬竹:除了专业领域,人文、历史、科技、小说以及各种杂志都喜欢读。最近床头放着一本薄薄的“小黄书”——《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Malcolm Gladwell著,靳婷婷译,中信出版社)。其实这本书是我在加拿大工作的时候,KPMB事务所老板 Bruce Kuwabara 推荐给我的(英文版名为《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作者“出生于英格兰,成长于加拿大,是一个有着牙买加血统的美国人,2011年6月获得加拿大最高荣誉——加拿大勋章”。这样的背景注定了他写的东西与众不同。学术一点说,这本书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时书中的部分思想被我融入进了关于“设计过程”的研究和写作之中,尤其是关于设计直觉、灵感等难以言说的内容。但英语和母语毕竟不同,因此发现这本书出了中文版就立即购入了。它成功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但从“Blink”到“眨眼之间”,总觉得少了什么。

▲《眨眼之间》与《人文精神的冒险(网络图片)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褚冬竹:不包含公务出差,最近一次旅行是2014年8月的长途自驾游——这是最近两年我特别热衷的事。这次旅行我走了“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重庆”一线,心得体会发表在2014年12月的《城市建筑》上,题目为《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寒假快来了,期待即将到来的下一次出发。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褚冬竹:最近在研读美国建筑师 Thomas Phifer 的作品。1996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以前,Phifer 在理查德·迈耶事务所工作多年。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我尤其喜欢美国北卡罗来纳美术馆(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Art in Raleigh)和新近建成的位于盐湖城的联邦法院(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Courthouse in Salt Lake City)两个作品。后者是简约、洗练的现代风格,但细节的控制和精心推敲完全可以用“优雅”来形容。

有方: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褚冬竹:影响我的建筑师很多,除了早年从书本上学习大师,近些年直接接触或访谈的著名建筑师也不少,若从个人经历来看,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前面提到的加拿大KPMB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加拿大著名建筑师布鲁斯·桑原(Bruce Kuwabara),即KPMB四位合伙人中的“K”。

我是在KPMB里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桑原是日裔加拿大人的第三代移民,在设计、生活、态度上给予我很多帮助,也从自身的工作态度上对我影响颇多。桑原出生在1949年,作为在二战后在加拿大出生的日裔,受到过很多生活上的艰苦历练。我回国后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由成长解读成就——记加拿大建筑师布鲁斯·桑原》,发表在2008年的某期《华中建筑》上。迄今为止,KPMB已获得过12次加拿大总督勋章(Goveor General’s Awards for Architecture)。2006年,桑原本人获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RAIC Gold Medal),这是加拿大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嘉奖。在世界建筑师版图中,加拿大建筑师是一个相对温和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人的内心感受,对材料的遴选和尊重,对气候的敏感和适应,对我影响至今。

▲加拿大建筑师布鲁斯·桑原(Bruce Kuwabara)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褚冬竹:关注如下两个问题:1)成果、途径与效应——职业建筑师的乡村实践;2)城市空间的“显微”方法。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褚冬竹:建筑设计课,再往下排还有构造、结构力学,当然还有美术。

有方: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褚冬竹:不好说什么是最讨厌的。其实人和人的气场是相互的,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很可能也被对方讨厌着,反之对“喜欢”也成立。所以我真正去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不多。硬要总结的话,类似“刚愎自用却如井底之蛙”的这类甲方我不大喜欢。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褚冬竹:前不久,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发生变化,官方界定了“超大城市”的概念(据说简称“超市”)。不断膨胀的城市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并不是若干个中小城市简单相加而成的,其中有很多亟待研究。这个算是“社会议题”吗?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褚冬竹:上课、写作、开会,组织学术活动。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褚冬竹:困惑常常有,但尚未厌倦。没想过改行。这个问题让我不得不仔细想想,如果真要改行,我倒是想做个旅行者兼作家,每个人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

建筑师简介

褚冬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院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Lab.C.[architecture]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褚冬竹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多所境外高校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在加拿大KPMB建筑事务所、荷兰Claus en Kaan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亚太区奖”、“Canadian Architect Award of Excellence”等奖项;目前致力于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轨道交通介入下的高密度城市空间适应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褚冬竹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