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191 | 四季安徽

建筑地图191 | 四季安徽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2.12.01 10:52

安徽的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省内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在不同的地貌区内,建筑项目需要考虑的地理与气候自然也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徽派建筑之外,安徽有哪些值得一访的当代建筑?它们如何反映自身所处的自然、文化环境?

 

推荐结合“安徽:一幅传统语境下的当代拼贴画”,一起阅读本篇地图。

 

安徽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阜阳大剧院

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21

坐标:阜阳市颍州区润河路与西清路交叉路口

 

©THAD

项目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城南新区西清路以东,润河路以北,东北角与双清湾相邻,与东侧科技馆、北侧市民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同构成了阜阳市的文化中心区。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5.57万平米,建筑高度23.9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综合大剧场(1445人)、多功能小剧场(615人)、120人会议室两间、电影院线一套(1025人)及相应附属配套用房。

 

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观演建筑特殊的外部造型是设计立意的基础。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三部分功能既要互相独立,又要相互联系、依托;因此平面形成三叶草型布局,几片蜿蜒曲折的非线性外幕墙,逐层包裹、围合三个功能主体。利用场地与道路之间1.5米的高差,室外空间环境形成立体坡形绿地,将水平面上的绿色景观更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保证三大功能所需特定空间的前提下,建筑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共享过渡空间。这些空间的流动感,随着观众的不断行进而变化。四层通高的共享大厅,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时空感,非线性墙面塑造光影变化的同时消隐了结构构件,与异形吹拔、楼梯、扶梯等共同创造出诸多丰富的小空间,它们彼此穿插渗透,使观众可以在其中任意一个点停留、感受空间的变化。

 

 

02

安徽艺术学院音乐楼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9

坐标: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淮海大道安徽艺术学院

 

©马元

音乐楼位于安徽艺术学院西区教学组群西南角,是校园东西景观轴的收尾。建筑由南侧教学楼和北侧琴房楼两栋组成,二者在4至6层由廊桥联系,廊桥下部形成3层高的巨大门洞,与校园西大门道路对应。

 

建筑临校园环路的外侧,采用连续界面与其它专业教学楼形成整体,朝向内侧的界面则曲折丰富,与景观绿化产生积极的互动。其中音乐北楼东侧两翼架设于水面之上,底部形成亲水平台,上部则设有两层高的取景口。同时,与相邻建筑采用连廊加强联系,宜人的小空间柔化了建筑的尺度。

 

位于主门厅二层的小音乐厅,采用深灰色大悬挑体量,强调出其在整个教学群中的独特性。由于教学排练区与琴房区层高差异,设计巧妙利用坡道将不同标高联系起来,并形成通高的共享音乐中庭。在充满自然光线的空间中游走,体会建筑与音乐交融的魅力。

 

琴房单元的落地角窗,为师生带来个人的休憩空间。不同朝向和方位的角窗强化了个体性,组合起来又形成琴键般的韵律感。

 

 

03

安徽艺术学院·大师工作室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9

坐标: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淮海大道安徽艺术学院

 

©马元

安徽艺术学院大师工作室组群南临校园中心开阔湖面,由8栋大师工作室和滨水交流茶轩组成。建筑群位于由音乐大草坪通往西区教学组团的景观带上,在两个开阔的大空间之间具有空间转换的意义,也强化了校园“新徽派艺术聚落”的理念。

 

小尺度建筑错落布置,宛如微缩版的皖南民居村落,为当代校园带来了难得的低层高密度空间体验。通往专业楼二层平台的引桥将群体分为东西两个组团。桥体紧贴建筑,公共与私密两种不同属性空间的并置,产生了戏剧性张力。桥上步道与桥下滨水栈桥立体交错,为师生提供了感受校园空间的多维视野。

 

 

04

安徽霍山太阳乡书院

设计:傅英斌工作室,2018

坐标: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阳乡

 

凉亭与书院、茶室 ©张虔希

本项目中的“稻田”是乡村“生产性景观”很好的例子。它并不源自城市学里任何的规划学说以图更好的控制和预测,恰恰相反,它是自然、在地的。

 

场地的水田、茶园、菜地都被全部保留,并由它们原来的主人继续耕种,数条栈道被架设在水田之上,用最轻的方式和水田交织在一起。栈道底层架空,水从栈道下方缓缓流过,禾苗伸到栈道之上。秋季收获之时,栈道还为水稻收割和运输提供便利。来访的游客经过架设在农田上的栈道引导进入书院,春种秋收的生产活动成了书院的最佳外景。

 

书院对面的高处的一块水田上设计了一处休息亭,与书院建筑相互呼应,亭子四面皆为可以打开的竹窗。亭子架空在稻田之上,被水稻环绕,采用混凝土浇筑,当地篾匠编织的竹席作为模板内衬,是混凝土呈现出别样的手工味道。游人可以在亭内乘凉聊天,与书院对望,农民耕种之余也可以在亭内休憩抽烟。

 

书院 ©张虔希

茶室 ©张虔希

书院建筑由图书馆和茶室组成。图书馆由现状两间老房改造而来,老房为夯土结构,改造过程保留了现有夯土墙体。通过内部嵌套钢结构抬升屋面的策略,使得图书馆内部采光和空气流通功能顺利实现。老墙上黑色的烟熏痕迹,在框景的处理下犹如一幅抽象山水画,变得奇妙而恰当。房间内原有的灶台也被保留下来,作为展示台重新利用。

 

新建茶室采用木模板浇筑,并与老房子外墙的白灰相互呼应,将混凝土被刷成白色。建筑向外开出巨大的飘窗,将稻田景色引入室内,屋内的人们可以盘坐于飘窗之上,品茶观景。“玻璃窗+竹格栅”的双层窗户结构既实现保温,又可以根据日照情况开启竹格栅实现遮阳功能。

 

 

05

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

设计:土上工作室+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坐标: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

 

©土上工作室

万涧是皖南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村内60%以上的房屋是用土坯和木材建造。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民居大多被废弃。与此同时,与其他偏远贫困村庄一样,村内及周边200余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也日趋严峻,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常年在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

 

在此背景下,项目组与当地村民研究互动后决定:将当地村民1981年集体建造的手工竹纸作坊土坯房,改造为留守儿童书屋。书屋南侧紧邻竹林,东侧有一个小露台。

 

针对当地较低的施工水平和相对粗糙的组织模式,设计团队着重探索简洁朴素、高效易行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为减轻土坯外墙的荷载压力,室内原有非承重隔墙被一个置入的混凝土框架取代,使原本外墙承重结构转变为中心框架与外墙联合承重结构体系。该框架如同仅有一半桌面的四腿“方桌”,不仅可确保整个房屋的结构安全,而且其四条“桌腿”、桌面等结构构成,连同保留下来的土坯外墙一起,成为重新定义室内空间的界定要素。根据“方桌”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对位置的不同,形成了一系列可满足多种功能需要的室内空间区域,以及相应的宽窄、高低、明暗等相互交替的空间体验。

 

为解决原有房屋土坯外墙开窗受限和室内层高局促的问题,原顶部主屋面由东西坡向改为南北坡向,并将屋脊适当抬高,不仅可以利用旋转后形成的三角山面设置高窗,大幅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环境,而且连通一半“桌面”,形成可领略自然、远眺天祝山的二层静怡空间。新屋面上设置的气泡窗不仅克服了楼梯上人高度的限制,而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风中竹林炫动的梦幻体验。

 

 

06

华侨城巢湖自然文化中心

设计:上海前及建筑设计事务所,2022

坐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

 

©吴清山

项目位于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中心,旁边柔和的岠嶂山缓缓地坡向城市,青翠的自然植被模糊着山和城市的边界。设计师希望这个自然文化中心是一个蕴含自然力量的地景建筑,也是一个重塑大地景观的空间雕塑。

 

自然文化中心的形体构想源于对在地地质环境的回应。整个建筑采用与山体呼应的自由曲线语汇,用一个巨构的双曲壳体对柔美的岠嶂山进行采样,同时也隐含着对地壳之下的地质空间的剖面化转译。

 

综合考虑复杂大空间建造以及更有利于种植屋面层的防水可行性问题,自然文化中心的屋面壳体的建造手段采用了以钢结构为骨架,进而在钢结构骨架之上再进行支模浇筑混凝土屋面板的方式,也是相较于中国当下施工工艺更容易落地的构造策略。双曲壳体下表面的实施材料则选择了既可自由塑形、又具有建筑外完成面基层材料的双曲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以及脱胎于停车场地坪材料的陶粒混凝土喷涂类面层材料,为建筑带来一种接近自然洞穴石料的表情。

 

 

07

码头书屋

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5

坐标:安徽省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

 

摄影:钟宁

本项目是利用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建造一个全公益性市民书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进入中层的书屋需经过一条倾斜的栈道,主入口旁的天井内设置一部钢楼梯与下面的原码头面连接。建筑另一侧倾斜的草坡中设有枕木踏步,通往屋顶。

 

图书馆室内空间沿三面环绕的书架墙展开,书桌紧靠书架布置,靠窗的落地玻璃满足观江的需要,书架墙的内部围合出一个由阅览室向码头表面跌落的“阶梯阅读区”,该空间的吊顶是一个竹装置——“倒置竹山水”。

 

 

08

仃屋

设计:来建筑设计工作室,2019

坐标: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桃源村

 

©唐徐国

©赵奕龙

仃屋原为农宅,房子紧贴村中主要石板路,这次它的新角色是为桃源村旅游配套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咖啡馆应运而生。老屋翻建保持了建筑原有的占地边界、主入口位置、屋顶高度及屋顶落水的方位。在一个封闭内向的基地中,向内的空间营造成为设计的核心。

 

美人靠,是古徽州民居里一种特有的墙身系统。它位于室内外的交界处,且不同于一般门窗,可以将身体置于其中。因为姿态的诗意,故被称作美人靠。在仃屋中,美人靠从带有身体性的墙身系统中,进一步引申为结合了披檐、支窗、椅凳的灰空间。

 

在重力传递上,梁柱采用了倾斜的梭子柱和斜向的瓜子梁,完成了对双坡屋顶的支撑;在比例关系上,梁柱延用古徽州民居的“肥梁瘦柱”。其中,两根梭子柱从一层斜立而上,穿过二层,对屋顶支撑。由此,一层和二层的空间产生了充满力量的透明性关联。“支柱”与“摘梁”是斜撑与勾连的“大木作”呈现。瓜子梁支撑的双坡顶,通过一根纤细的金属勾连,让天光从狭窄的缝隙中洒入。支摘梯,是斜柱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柱长的增加,斜柱由细变粗,自上而下通过纤细的金属线勾连起来。楼梯同地面和楼板完全脱开,强化了结构“脱离”的玄妙感。

 

 

09

松间长屋

设计:无样建筑工作室,2016

坐标: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自由家树屋营地

 

摄影:CreatAR Images

松间长屋位于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风景区内,是自由家树屋营地中的一个单间旅馆客房。基地在镇外的小山上,长满了松树。因为要尽量少破坏地形,建筑采用钢结构架空的形式。架在半空的建筑像在松树间穿行,而建筑包括前廊长达33米,因此取名叫松间长屋。此外,“松间”也是王安石一首七言绝句的题名,在古代的诗文里常有隐居的意思。建筑半隐在山林之间,让山中度假的客人暂时远离日常喧嚣,享受安静的自然风景,确也符合诗文的意境。

 

客人要先走过一条长廊之后才能进入客房。长廊设置在与建筑一体的空框之内,它因此并不是一条室外的走道,而是介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屋廊。长屋室内面积不大,仅50平方米,就是一间独立的客房。为了进一步模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室内设计了几个树井,再用木格栅做建筑外围合,使空间深长曲折,内外错综。客房的尽端是半室外的平台,推门出去,可以看到远山。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安徽
建筑地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