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城市公园微更新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城市公园微更新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宋诗雨 | 2025.11.17 11:24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  摄影:三千影像

设计单位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临港新区

建成时间  2024年10月

用地面积  46854.7平方米

建筑面积  3173.6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 从粗到细的城市生长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项目基地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区滴水湖环湖绿化带的西北端,紧邻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和主干道临港大道,是进入滴水湖区的先导区域和景观门面。本项目选取约600米区段展开研究、策划和设计,以提升场地功能性和景观品质,并作为后续整体绿化环带改造的先行示范区。

 

临港新区于2002年规划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规划。新区的中心是直径2.5公里的圆形人工湖泊——滴水湖,沿湖一圈为宽度约80米的环湖绿化环带,外侧是向外辐射的环湖大道及不断建设的商务及生活区。巨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和从无到有的新城建设,必然导致环湖绿化环带设计的相对粗放和功能缺乏。如今,随着产业建筑和生活人群的不断进驻,市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变得清晰、具体。

 

临港新区发展对比  供图:上海院

/ 多角度思考的设计回应

 

城市更新的前提在于对场地现状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当设计师以使用者的视角对场地的状态做了充分的调研:项目基地的原状只有流动摊贩、简易餐馆、小型停车场和废弃码头,缺乏必要的配套建筑;场地内的健身步道缺乏清晰的可达性,周围绿化杂乱,配电间与管线设施散落在灌木丛里,也让人缺乏游览的兴趣。

 

当设计师走出场地来到街道对面,高起的土坡和密集的树丛隔绝了从道路看向滴水湖的视线,泛着波光的美丽湖面也未能展现在行人的面前。

 

场地原状  供图:上海院

以上种种不足都掩盖了这片城市公园巨大的潜力与魅力,而对应的解决策略也需要是多层次的。设计师从路径、功能、空间和视线四个方面,回应游人行走、停留、使用和观望的行为需求。在这里,景观对于建筑不再是从属或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组织、相互影响的综合性设计手段。

 

 

/ 有机织补式的公园更新

 

考虑到项目基地只有不到二十年的规划建设历史,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资金浪费和空间记忆断层是更新设计的前提。建筑师通过织补与植入的设计手法,梳理空间肌理,植入功能节点,以点带线织出新的公共空间场域。整个设计过程最大化保留了原场地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元素,在原本空间结构中“织入”新的功能和新的路径,以最小的干预得到最大的空间品质提升。

 

公园空间分析  ©上海院

梳理路径:增加公园入口引导人流,将原有步道衔接串联,提供散步、慢跑、骑行等连续路径,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重运动情景;

 

置入功能:设计新建配套“云朵建筑”(景观茶餐厅)与“绿丽港Live house”(音乐酒吧),为使用者提供遮蔽性的活动空间。建筑师采用简洁的几何形态和干净纯粹的材料,以谦逊的姿态融入自然,不仅为游客提供餐饮、卫生间、休息点等必要配套,也使新建筑成为公园的视觉中心;

 

打通视线:结合主干道的机动车流线,打通从道路和城市望向湖面的观景通廊。景观设计师保留场地内的优质植物,通过大量保留、少量移栽和局部补种的方式对公园绿化做整体提升,调整了部分绿化场地的标高,提升湖畔可达性与视觉通透性,实现湖景、园景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

 

营造场所:以沿湖路径及运动步道为线路,串联起增设入口广场、运动场地、艺术雕塑、小型花境等景观设施,人们可以在其中运动、休息、集会、观赏,整个公园成为充满探索性的乐园。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  摄影:三千影像

 

/云端眺望”:全景式空间的营造

 

云朵建筑(建筑A)位于原小型码头处,基于整体滴水湖的规划,后续这里不再设置游湖码头,而是完全开放给市民使用。这里位于地块的中心位置,面向滴水湖心,旧码头的驳岸凸出滴水湖的湖岸线,具有非常开阔的面湖景观。

 

云朵建筑  摄影:三千影像

建筑师希望将湖景充分向城市空间渗透:当人们开车从临港新区的主干线环湖西一路经过时,可以通过车窗眺望映射着阳光的湖面。通过两侧对称布置的建筑和公园入口,限定中心的临湖广场,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湖面。

 

视线与轴线分析  ©上海院

波光粼粼的滴水湖不仅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也是各种滨水活动的开阔背景:漫步,休憩,舞蹈、庆典,当周末的烟花在天空点亮,这里也是绝佳的观赏平台。

 

云朵建筑  摄影:三千影像

建筑设计秉承着对景观和自然的最大回应。建筑的功能为咖啡轻食餐厅,圆弧形的全玻璃幕墙保证景观面的连续开阔。一层靠近城市的部分以镜面不锈钢作为辅助用房立面,反射周边绿树成荫的公园景观,以透明轻盈的姿态融入自然。

 

云朵建筑  摄影:三千影像

一层面向湖面及二层为毫无遮挡的全玻璃幕墙,从室内向外望,可以看到平静而广阔的湖面,和广场上丰富的公共活动。此时,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变得模糊,湖景与广场的活动被纳入建筑空间,共同创造一种丰富开放的空间氛围。

 

云朵建筑  摄影:三千影像

结构设计也服务于建筑空间,为了不遮挡景观面,将柱子集中布置在圆形平面中央,将变截面梁从中央核心向四周发散布置,通过优化悬挑梁的受力分布实现最大12米的大悬挑。这种布置方式有效减轻了边缘结构的负荷,确保了建筑的轻盈和稳定。

 

结构分析图  ©上海院

管井、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围成一个圆形布置在中心柱子附近,顶部机电管线上翻隐藏于梁间空隙、排风百叶布置在挑檐下方,使室内外的吊顶线保持在同一高度,进一步增强空间的整体感。结构、机电设施集中在中心的支撑单元中,悬挑梁像伞骨一般向四周展开,实现无柱灵活的室内空间和360°通透无遮挡的全景视野。

 

建筑室内与建设过程  供图:上海院
云朵建筑  摄影:三千影像

巨大的结构悬挑使宽阔的二层平台成为了可能。相对于建筑一层与热闹的广场活动相邻,建筑的二层则更加静谧。当人们坐在二层平台的玻璃栏杆旁,极目远眺皆为静谧的蓝,建筑像云朵一样,托起城市生活中安静的一隅。

 

云朵建筑二层平台  摄影:三千影像
云朵建筑夜景  摄影:三千影像

/“音乐盒子”:城市公园的声光晕染

 

“音乐盒子”(建筑B)位于绿丽港北路与环湖西一路,在600米绿化环带改造活力示范段的末端。这是一个兼具自然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场所,场地东侧面湖,南侧临河,湖边矗立着一座代表滴水湖建设20年记忆的白色钟塔。

 

音乐盒子鸟瞰  摄影:三千影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园早已超越了植物花园与游园空间的单一范畴,转而成为承载多元市民活动的公共容器。因此,新建建筑不仅需满足多元性的使用需求,更应敏锐回应场地环境与历史要素,塑造具有叙事性的空间体验。

 

音乐盒子鸟瞰  摄影:三千影像

本项目直面这一挑战,以谦逊而当代的设计策略建立起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设计以场地内现存钟塔为锚点,将建筑主立面朝向这一历史标志物,并选用拉丝不锈钢作为反射界面,模糊地映照出钟塔的倒影,使新建筑既融入环境,又轻巧地提示着时间维度的交接。

 

音乐盒子  摄影:三千影像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对话关系,设计在新建建筑与钟塔之间置入一个下沉广场,于宽阔的滨江绿地中界定出一处集中式的场域,汇聚人流,提升空间活力。建筑形态概念源自“一个被掀起的音乐盒子”,整体犹如倾斜放置的方盒,底部溢出音乐与光影,蔓延至整个广场空间。这一造型赋予建筑强烈的视觉标识性,为室外音乐广场注入灵动的空间特质。

 

△ 设计概念图  ©上海院

同时,屋顶形成面向湖面倾斜的平台,成为天然的观景平台,建筑北侧的室外直跑楼梯引导广场游人和室内的客人走上屋顶,以更高的视角眺望滴水湖及广场空间。

 

音乐盒子屋顶平台  摄影:三千影像

立面设计进一步延续了建筑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理念。选用哑光磨砂不锈钢板,以低反射、哑光的质感反射周边植被与天空,使建筑既隐匿于自然,又因材料的独特肌理而保有存在感。立面系统由单元式穿孔板组成,通过控制孔洞疏密回应室内采光与观景需求。

 

音乐盒子立面  摄影:三千影像

白天,立面呈现为轻盈而富于变化的表面;夜晚,室内灯光透过穿孔板散射而出,建筑犹如被点亮的光器,在滨湖公园中成为视觉焦点,实现了昼夜有别的建筑表情。

 

音乐盒子夜景  摄影:三千影像

建筑空间的设计充分均衡室内功能与室外观景。远离湖边的区域设置为通高的音乐表演区,靠近湖边及广场的区域则是两层的观景休闲区。表演大厅中,结构采用均匀布置的格子梁系统,呈现清晰的逻辑感。机电管线主管道均被合理布置在大厅外围的房间走道中,确保了大厅内的使用高度和结构简洁。

 

音乐盒子室内  摄影:三千影像

建筑在环境中扮演着精妙的双重角色:它既隐于自然,又独立于自然;既谦逊地回应历史,又积极地创造全新的体验。这种辩证关系通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得以呈现。

 

音乐盒子  摄影:三千影像

至此,自然元素与人工声光在建筑周围相互交织、共鸣。湖面的波光、林间的风啸、建筑的质感、平台的开阔——这些要素被精心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序列。游客的体验路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在行进中不断切换场景:从林荫下的静谧小道,步入建筑投下的阴影;从室内凝望湖景的框景,到登上屋顶平台,获得豁然开朗的全景视野。

 

音乐盒子黄昏  摄影:三千影像

建筑在此超越了功能性的容纳,升华为一段沉浸式的感官旅程。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成为激活整个场域、连接自然、历史与人的媒介,为每一位访客提供多元且难忘的空间体验。

 

景观带和建筑夜景   摄影:三千影像

 

 

设计图纸 ▽

 

 

建筑A平面图  ©上海院

建筑B平面图  ©上海院

建筑A立面图  ©上海院

建筑B立面图  ©上海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

项目类型:更新、建筑、景观

项目地点:上海临港新区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3月

建设时间:2023年6月—2024年10月

用地面积:46854.7平方米

建筑面积:3173.6平方米

业主: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绿化市容事务中心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苏昶、谭春晖

建筑主创建筑师:龚振强、宗韬

景观主创建筑师:沈磊、王幸

设计总负责人:谭春晖

项目经理:倪静波、徐小刚、宗韬

建筑设计:宗韬、龚振强、乔柯斐、陈迪、吴昌杰、杨一刚、陈艳

结构设计:贾水钟、刘宏欣、张朕磊、孙求知、张仪放、刘举

机电设计:吴桐斌、周海山、杨建鹏、汪海良、潘达、黄攀、张高晗、魏亮、吴美玲、贺江波、罗羽

景观设计:王璋、范丽青、乐烨、朱凌云、张晓辉、周新宇、刘沁文、董嘉欣

幕墙设计:李海明、马瑞峰、朱太喜

绿建节能及海绵城市:燕艳、孙斌、沈蔚伟、孙明远、沈颀涵、耿雪晴

造价顾问:柳欣、韩啸瑜

代建单位:上海兴港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SYL申昱照明设计

水工: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三千影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上海临港
上海院
城市更新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