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孟凡浩-line+深圳在建新作:梅沙尖观景台,山尖石亭

孟凡浩-line+深圳在建新作:梅沙尖观景台,山尖石亭
编辑:王子怡 | 校对:原源 | 2025.10.09 17:40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设计单位  line+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项目状态  在建

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我们不追求视觉标识,只修复山的伤痕——当混凝土学会山的语法,建筑便完成了对自然的最高致敬。”

——孟凡浩

 

 

梅沙尖(海拔753米)作为深圳第三高峰,是户外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也是登山者征服自然的精神地标。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继深圳云海驿站之后,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再次携手团队,围绕梅沙尖观景台展开设计,探索深圳山巅空间的新形态。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最初接到项目时,业主曾提出融入岭南建筑风格的需求。但当设计团队亲历海拔753米的山巅现场,直面山顶的8级强风;五条登山径汇聚峰顶,废弃信号塔基坑如伤痕裸露,任何传统建筑形式在此都显突兀——登山者历经陡峭石阶抵达终点时,渴望的是征服自然的开阔视野与天地对话的纯粹体验,而非被人工构筑物遮挡视线。

 

改造前后对比  ©line+
形体生成  ©line+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因此,设计摒弃了“观景建筑”的常规逻辑,转而以山体修复者的姿态介入:保留原有登山路径的连续性,利用场地现存的风化石块与凹陷地貌,通过几组混凝土“人工巨石”的错动搭接,自然生成遮风避雨处、观景台等功能模块。

 

“人工巨石”概念模型  ©line+
剖面分析图  ©line+
从建筑模型到建成实景  ©line+、摄影:白羽

这种去风格化的空间编织,既弱化了建筑本体存在感,又以粗犷的锚固感与山体融为一体。

 

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  ©line+
梅沙尖观景台鸟瞰  摄影:白羽

 

 

“粗野在地”Brutal Vernacular是项目的核心策略,结合粗野主义的结构真实性与环境适应性,构建与山体的对话语言。

 

梅沙尖观景台俯视  摄影:白羽

设计未塑造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而是以微微倾斜的厚重混凝土板覆盖山体,模拟岩石自然生长的形态,强调精神层面的场所构建。

 

从建筑模型到建成实景  ©line+、摄影:白羽
建筑模型  ©line+

它并不为提供简单的视觉焦点,而是通过隐退设计,将观者的注意力转向周围山海景观和流动的自然元素。

 

1.锚固于风

 

山顶常年强风,设计以现浇混凝土整体浇筑形成重力锚固进行回应,摒弃轻钢结构以抵抗风荷载;缓坡台阶与低矮平台消解风阻,让空间随山势蜿蜒生长。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从建筑模型到建成实景  ©line+、摄影:白羽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2.石之转译

 

提取现场散落巨石的肌理与尺度,通过7种模块化模具复刻天然石纹,浇筑时保留粗粝质感。混凝土“人工石”与原生山石形成虚实对话,既延续地质记忆,又创造洞穴般的庇护感。

 

从建筑模型到建成实景  ©line+、摄影:白羽
墙身大样  ©line+

在强风、暴雨与四季更迭中,设计让材料与结构具备“可侵蚀性”,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共同演化。石阶亭表皮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通过翻模拓印天然岩石肌理,让"人工巨石"如地质运动般自然生长于山巅。

 

天然岩石肌理  ©line+

3.路径即建筑

 

作为登山环线的中转节点,设计拒绝封闭式建筑切割动线。通过Z字形缓坡串联原有石阶,形成无阻隔的穿行体验——登顶者既可驻足观景,亦可自然过渡至下山路径,延续"山行即建筑"的东方意境,也将地景漫游转化为某种登顶仪式。

 

路径分析图  ©line+

鸟瞰图  摄影:白羽

由于山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设计在观景台中融入了功能空间,以满足登山者的需求。

 

视线分析图  ©line+
360度全景视野  摄影:白羽

上层石板平台向天际延展,提供360度全景视野;下层嵌入山体的服务空间为登山者提供休憩与庇护。通过“轻介入”的手法,设计保留山脊原貌,通过路径的转折与高差变化,将人工痕迹转化为地景的延续。

 

人工痕迹转为地景的延续  摄影:白羽

 

 

梅沙尖观景台被誉为深圳建筑史上的“三最”工程——海拔最高的山巅工地、作业面最小的高台工地、以及运输方式最全的极限挑战(骡子+无人机+索道+拖拉机+人工接力)。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制定了以下策略:

 

鸟瞰图  摄影:白羽

1. UHPC工艺优化:

 

出于对材料质感与极端运输条件的考量,建筑采用UHPC“模具预制 + 山顶现浇”的方式。在工厂制作多款不同肌理的仿石模板,整体运至山顶,随机铺贴在常规木模板上作为整体模具使用。现场设置小型搅拌空间,进行UHPC薄层的即时搅拌与现浇,以保证成型质量与细部效果。主体混凝土在山下搅拌时加入缓凝剂,再运至山顶进行二次倒运与浇筑,确保浇筑的连续性与结构稳定。此种工艺既顺应了UHPC的材料特性,也有效应对了山巅工地的极限条件。

 

整体施工过程  ©line+

2.创新运输方式:

 

原材料的运输经历了多轮优化与调整。施工初期,团队先尝试以骡子驮运物资,但受山路陡峭与负重限制,运输效率有限。随后,又尝试利用农用无人机吊运精密模具与小型设备,然而因运力不足且易受天气影响,最终改为索道。索道日均可运输约30立方米建材,较传统人力运输效率提升15倍。

 

原材料运输方式  ©line+

3.最小干预施工:

 

施工过程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所有临时设施在竣工后拆除,仅留索道锚固点作为历史痕迹。

 

施工过程  ©line+

4.现场驻场:

 

派驻场建筑师驻扎山巅,实时解决细节误差,确保设计理念100%落地。

 

从建筑模型到建成实景  ©line+

 

 

作为深圳郊野服务设施体系的重要节点,梅沙尖观景亭与山腰的云海驿站形成空间叙事:后者以"云中悬浮"的轻灵回应半山云雾,前者则以"石之锚固"的厚重对话巅峰气象。

 

云中“悬浮”的观景台  摄影:白羽

二者在不同海拔诠释着同一内核——以最低干预的设计,让建筑成为自然史诗的注脚。

 

它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亭台,而是攀登路径的一部分,也是一次对场所精神的修复实验。当混凝土"巨石"逐渐被苔藓覆盖、与山体难分彼此时,设计者的野心终将隐退,留下的只有登山者临风远眺时,衣襟与群山共振的永恒瞬间。

 

梅沙尖观景台  ©深圳微时光
梅沙尖观景台  ©line+
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黄昏中的梅沙尖观景台  摄影:白羽

黄昏中的梅沙尖观景台  ©line+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line+
首层平面图  ©line+
二层平面图  ©line+

立面图  ©line+
剖面图  ©line+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梅沙尖城市看台

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项目建筑师:何雅量

设计团队:邢舒、韩语嫣、胥昊、徐一凡、李仁杰

驻场建筑师:邢舒

 

业主: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张准,胡晓劼

设备机电:上海筑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灯光咨询:同济设计集团(TJAD)建筑照明所

施工总包:深圳中和建设有限公司

UHPC施工单位:浙江建信装饰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张烁设计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广东深圳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2年10月—2024年6月

施工周期:2024年7月—至今

结构:混凝土板柱剪力墙

材料:钢筋混凝土、UHPC高性能混凝土仿石肌理

摄影:白羽、line+、深圳微时光

 


版权声明:本文由line+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line+建筑事务所
城市看台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
深圳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