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广东惠州
建成时间 2025年1月
建筑面积 116平方米
撰文 黄贻民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 前言
2020年5月,在仓北·共和营造事务所屋顶阶梯,一场设计分享沙龙后机缘巧合下,朋友推荐黎姐参观县仓背15号改造后的工作室和屋顶,与黎姐初次接触简单闲聊了一会,获知她有处祖辈留下来的老宅,计划重修。宅地在桥东老城内,离我的事务所不远。约定另找时间与她兄长一同到工作室商洽后,再去祖宅现场踏勘,便互留了联系方式。
△项目视频 摄影:王策
01
老城里坍塌的祖宅
七月和黎家兄妹去踏勘了祖宅地块,因为屋顶完全坍塌已经草木丛生,残留墙头几片瓦砾摇摇欲坠,数根腐败的房梁,一端还在墙孔中,一端耷拉着掉进瓦砾荒草丛。人已无法进入,只能从婶婶家屋顶天台窥探。
踏勘的过程中获知黎家兄妹小时候在此居住过,父亲工作调动在外省,兄妹也就转入外省念书长大,工作后定居在深圳,儿时留在惠州的记忆也就在小学与初中这个阶段,每年清明祭祖,兄妹都回到这里。如今妈妈年事已高,兄妹合议重建祖宅,带妈妈再回来看看。于是动起了重建老宅的计划。
踏入街巷,看到坍塌老宅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出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的一段话:
“我们的居住因为住房短缺而受到折磨。甚至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的居住也因为劳作受到折磨,因为追求利益和成功而毫无保障,因为娱乐和消遣而心醉神迷。但是今天的居住之中,哪里还有为诗意留下空间和积攒的时间?”
黎姐大哥第一次来事务所委托洽谈时,注意到事务所通向天台的木楼梯正对着附近的老教堂,不禁感慨:“若是站在这楼梯上拉段小提琴,该是多美妙的时光。”后来兄妹提交的设计任务书时只提了一个要求“要有坡屋顶,站在露台对着青瓦白墙的房子拉提琴”。
△ 鸟瞰“学背之家” 摄影:王策
△ 建成后建筑外观 摄影:王策
02
漫入城中村
1995年初到惠州时,在学背街路暂住过一段时间,因当时的治安混乱不得不搬离。现在的文明城市倡议,早已无需这样的顾虑。但桥东老城的周边房屋低矮密集,室内通风极差,在广东热带气候地域,闷热与潮湿对这里老房子居住缺少舒适性。旧城区的普遍杂混,防盗门窗和管线网箱交错纵横,逼仄角落和建筑风化的霉味给人一种落后感。握手楼带来的隐私暴露与室内昏暗压抑,便成了广东城中村典型的负面标签。
黎家兄妹继承的祖宅地块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本地人与外地人混杂其间,其复杂性与矛盾性,实在难以用三言片语言说清楚。
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部分住房由居民自主建成,但随着当时全国外来人口开始流动的治安环境变化,造成了建筑与外部的封闭格局。高墙铁网如牢笼式的防盗住宅,可能延宕了这种思潮的陋风,即便现在重盖修复的房屋,大部分还是封闭和快速流行的便利修造。
宅地位于不同年代建筑围合的村巷之中,是父辈兄弟分家析产残留的地块,经测算,剔除老宅墙基面积后,地块面积仅44平方米。场地东西两侧受相邻房屋挤压,形成四面围合的逼仄空间格局,这与现代居住需求存在多重矛盾。如果兄妹图省事而采用时下流行的速成式重建方案,即便建成后仍将面临采光不足、通风受限、隐私暴露等居住痛点,这种心理压迫感将重蹈城中村“握手楼”的覆辙,很可能导致建筑再次被空置。
作为黎家兄妹第二居所的继承祖屋,这类继承性祖宅有别于宗祠家庙等祭祀性场所,精神性和日常生活是并置的,它指向家庙而在此生活;宗祠为族人在此祭奠的场所,它又提示族人指向生活。它有别于商品住宅仅满足居住功能,是日常栖居的意义场所,也是家族情感的地理原点和文化原乡。
03
感知与日常生活的家
从一线城市洄游间居于此,想来还挺敬佩黎家兄妹久别他乡后对根脉环境的珍视与敏锐。虽然过往熟踏这片街巷,场地踏勘后还是有种未知的陌生感。地块所处的“学背街”路名是因桥东老城中惠阳高级中学校史渊源(元泰定元年,1324年)归善学宫百年名校而来,姑且就叫它“学背之家”也有场所的含义。
老宅地块东、西面三片高墙挤压成“P”形出入格局,北面低矮的铁皮房半遮挡视线上稍显舒缓,南面一条巷路横穿门前,形成四边受挤被包围的地块。与东、西两边邻居的共墙和夹隙,世代相处下来口舌之争也容易发生,从人类学的社会视角来观察,是不可回避的矛盾与复杂的“附近”。
虽寸土寸金的环境,从乌托的理想视角,我试图先入为主说服甲方“退让”局部生成虚空间,模糊界线,把光线、风水与人和勾兑成日常图景。有别于过往经验,这样的提议最终能得到甲方的期许,使我倍增信念接下这最小模度的项目,实践人文出发的一种尝试。
△ 室外一层院门入户口 摄影:王策
设计开始时,预想通过类型建构方法来内涵建筑的形制回应传统。台基、廊子、阵列柱的预设来构成要素,把入口长廊形成一个半室外的灰空间,解决入口狭窄与西边邻里间距的问题,建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诗意形式。这样一来,一楼虽然可以获得有集合属性的堂间,但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和厨卫的功能安排就左右为难,邻居窗口和排烟管道对着长廊也很难避开,日后更有激发邻里口舌之争的可能,便放弃了这一概念想法。
设计中最头痛的就是任务书上没有具体要求,就过往的工作经验来说,不明白的部分存在多义的需求变化,明白的部分要满足业主“对着白墙青瓦拉提琴”的情怀想象。
我建议黎家兄妹按家庭居住单元来考虑功能,一层只设堂间和厨卫,堂间可以茶、餐、会客皆用的多用功能。兄妹各自小家庭集合回来也不再需要去外面餐馆聚餐而来回折腾,在房子里就可以自己动手备餐的一家亲氛围。二层的空间南北切割成两间大小厢房的卧室、中间相连着澡堂和起居空间,南北厢房的卧室都设有榻榻米,同时在工作空间和三楼耕读空间增设了大家具罗汉床式的坐榻,即可当沙发禅坐,也可当临时床榻,尽可能的家庭成员短暂回来,秉烛夜谈后可以同铺共室,也不再需要因居住不够而分派家人另外去到外面旅店过夜。
△ 二层小栖居室内看向大栖居室 摄影:王策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踏惠州这片区域时,随处可见本地的居民使用带有南洋风格的家居器品,它比北方的家具巧小,就如桌柜櫈椅,用上去倚靠合适,刚好身体的尺度,非常岭南地域特性,慵懒又不失精气。没有多余的装饰,每件用具物感存在,也没有消费主义下的爆发感。
岭南地域民众接受儒家的影响不像北方地域深厚,对形制的选择相对自由。惠城的民居建筑就能洞见它的包容性。不同时期风格建筑共生共存的折叠线性叙事存在,古城不古的模糊着时间边界。
概念推导前,我让王悦和杨耀州用语言把抽象的和具象的场地特征和客户想象写下来,先用直觉去感受场地、时间和日常之间,再用逻辑来判断关系。
04
施造与材料
2021年5月底,“学背之家”主体动工了。这是工作室起步成立就遇上疫情和各种困难中接下的项目,疫情前刚建立起十几人的团队不得不精简到只有两位设计助手的三人小组,我们全然投入热情和精力。在追求工业化效率的当下很难有施工队愿意接这么微小又繁琐的项目,业主兄妹常在深圳上班无法顾及,便委托我们物色有经验的施工队。
年初,我们连续和多个施工班组详细沟通设计图纸,因场地运料和堆料没有可腾挪的余地,施工有扰民和窝工的担忧。最终只有三个班组意愿报价,但全都超出市场价格的三至五倍,如果算上内装家具和电器等设备,总造价完全超出业主预期,眼看项目找不到施工队将要搁置,便应承了由事务所直接管理和施工。
项目刚开工就遇到意外状况,开挖基础圈梁工人发现西南角四分之一的地块是橡胶泥地质,两米五长竹杆插入探不见底。工地被迫临时停工与结构师会议研讨基础土层异样解决方案,并汇报给业主。
结构师提案了四种此类基础土层异样解决方法:压桩法、压钢管桩、钢管混凝土井桩法、片筏式基础(满堂红)。前三种方法机械设备无法运入及压桩、井桩易导致塌方和引发相邻建筑基础开裂隐患,且估算出造价成本更高,最终采用第四种片筏式基础方案,地块向下开挖60公分浇筑筏板。
解决土层异样方案汇报到黎姐兄妹确认前后就耽误半个多月,又因六月是端午期间南方龙舟水雨季气候,露天无法施工,一来二去就耽误一个多月。七月天气稍好基础筏板复工,筏板基础浇筑完每周又连日断续的雨水天气,边做边停及复杂工序拖延到九月初才开始一层的支模浇筑。
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邻里墙体间距狭窄,最宽处不超50厘米,最窄处小于15厘米,如果框架砌砖结构,建筑外墙工人就无法进入夹缝里抹灰施工。最终决定主体全部用清水混凝土结构建造,拆模后稍加打磨固化处理即可,与邻里房子背面墙肌理一致。
内部空间的反装饰主义态度,是避免一段时间后风格过时反复装修和审美失趣,过度的装修对老城中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霉变。因此建筑内部剔除天花吊顶、剔除地面铺贴瓷砖的装饰策略,楼层的板面加厚至20厘米来隐藏暗梁,地面混凝土直接水磨的材料属性来构造空间,免除地面铺贴的零碎和繁序,也可回到建筑意义上的将空间还给空间。
珠三角地域全然是工业化的建造与装饰体系,想要构造传统工艺几乎是逆时代而为,天然的材料、手工的做法已消失匿迹,即使还能找到年轻时做过手工工艺的工人老师傅,要重拾起来也是边做、边学、边探讨,极其考验工人的心态和专注。
“学背之家”没有表皮装饰又要考虑建构关系,如果精度上没有容错空间,就当前找来的工人施工水平,试错成本极高,要不反复重来,要不面对现实。我们反复和工人沟通做法,用回收老木板敷贴在模板上转印木质纹理,以粗粝的肌理回应周边或是避开工人工艺把控不及的缺陷。为了更好的让工人看懂图纸,我让杨耀州再画SketchUp结构模型,用不同色块来示意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的结构系统,避免工人在关键的支模和轧筋犯错,并反复交代工头盯紧。
即使预判了小项目施造过程可能的困难,但还是意外不断。和工人图纸沟通大家都能说的明明白白,现场定尺比划样样顺利,回头施工就错。经常让人哭笑不得,一边需要安抚工人情绪,给予容错机会,因为极少工人愿意触碰这样又小又复杂的活,全靠江湖道义和人情关怀拉拢工人。也时有不奏效,包工领头老吴一直不断更替工人。
主体施工最难的部分就是大弧顶,要求双面有转印木纹肌理,网购异地运来加工好的老木板浇筑前淋雨就膨胀脱钉,后来才发现是包工领头老吴为了省钱买的是F15汽钉太短导致握钉力不足,二层小弧顶就出现好几块内衬模版浇筑中脱落走位的情况。
三层大弧顶支模浇筑前和工人反复商讨工艺方法,我建议分段开多处进料口,浇筑完再用老木模板封压进料口。但工人担心钢筋密集石料容易卡住导致拆模后蜂窝现象,最后工人提议顶面模板分片边支模边浇筑的方式。浇筑时增加工人接力,预制好的模板安装一排浇筑一排,再安装下一排继续浇筑。方法看似合理,一到浇筑班组互相手忙脚乱,各显神通,无从协调一致意见,简直就是一场混战谁也不顾谁,最后拆模无法达到预期。事前多次强调建筑拆模不批刮外墙,工人就是深度怀疑不信,只好作罢批刮水洗石补救屋顶表皮。
虽然意外不断、多处重要位置蜂窝现象漏浆跑模,脑海里一直苦思如何补救,多次强调包工领头老吴暂时不要处理,等我想到方法。现场琢磨补救的间隙爬上大弧顶瞥见教堂一角,多少还是有点欣慰和波澜。
就这样主体施工过程就持续到2022年1月中旬封顶,计划的九十天主体完工,各种原因延期了近半年,因为施工场地条件分包合同按市场价格翻倍支付,合同前包工领头老吴信誓旦旦拍胸脯,完成面误差超出两厘米就拆掉重施并由自己承担损失,封顶付完三期款,领头老吴玩失踪术再也联系不上了,二次结构浇筑和修复工程不得不另外委托施工队接续完成。
整个施工过程从2021年6月一直持续到2024年底。过程中各种意外和纠结不知言何说起,主体建成后无论刮风下雨,白日夜晚我经常不顾时间一个人跑去工地亲证现场,观察环境和校验工艺弊端积攒非标设计经验。一次傍晚工地回来穿过巷子,拐角处偶现了基里科绘画里的光影景象,梦幻又真实......
在经历雨季的待工,工人更替,邻居投诉各种意外和纠结,除了建筑师角色,有时还得充当居委会大妈调和邻里,遇上什么困难就转换什么角色应对,如此下来精疲力尽。但总是有股神秘力量把自己拉回来,如果一一回忆下来,足以写篇人类学视角下的“学背之家建成编年史”。
05
剖碎与园池
2024年1月,主体完工后停工一年多的“学背之家”内装复工,因疫情对秩序破坏的世界价值观完全转向,甲方的初衷想法也出现了变化。不得不再次压缩预算把可平替的项目由业主从市场定制,涉及空间建构完整性的部分接续设计图纸施造。为此我给甲方写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复述初衷和场所的意义,对信念动摇的艰难,差点中途放弃了项目合作。
在这微型的地块中造房子,满足功能需求已经捉襟见肘,要增加园池空间就更是天方夜谭。如果能在微缩空间居住的舒适得体,园池的介入又显得不可离场。勘测出来老宅东南两面与婶婶家“L”形共墙转角非90度正角,新建主体四边框正,东面就形成一块边长7米,两端边宽15厘米和50厘米的三角夹缝。老宅隔间的夯土墙也完全坍塌,四边坚挺连续的墙垣就变成我们考古式的价值保留。我把它定义时间折叠的此时此刻,山墙起伏连续的微势感和斑驳残缺的美感媾和着。
筱原一男的四种民宅样式里,剖碎与连结生产出异质空间。中心柱及上部架着的横梁、简朴的家具、爬梯和阁楼连接起来的单纯构筑,给人一种感知到的本源性居住张力和场所意义。纵观这里民居建筑的形制,中心柱,天井、爬梯、谷仓的原貌,与筱原一男日本四种民宅的第一样式有本源的不谋而合。
年少时在桥东老城区居住过的那段时间,现在依稀记得这里民居大致的平面样式。周边旧城街巷的老建筑普遍微小,面积多数不超过70平米,内部楼梯常见宽度上限70厘米,有些更窄小到只有50厘米,坡度很陡需手抓护栏,只容许一人之身上下。
建筑师巴瓦的斯里兰卡萨勒姆住宅的一处横向庭院也有一部相似的窄楼梯。深入到老城各个巷子里,都不还难发现存有一些多进样式,面积较宽裕的杂合院民居。因地域气候闷热潮湿,瓦房屋顶隔层上部架空的部分,通常用来粮物储存和隔热,民居内皆有一把竹木爬梯,方便日常之用。
考虑到直接拆除老墙可能会引发邻居的墙体开裂和沉降带来隐患,也想回避墙基拆除后引起邻居对界线新起争议,索性把40厘米厚老墙保留作为退距,利用老墙掏洞、断开、修整、剖碎和造势方式包裹着新的建筑,就像老笋壳洞里长出新竹那样,从老宅的原貌里长出一个新建筑来,老宅新筑共时的缠绕媾和,修整后的山墙像是惠州盆地周围山脉,微势连续。
留出来的夹巷正好为园池树植提供了很好的安排,稍加掏空剖断老墙就有了前庭后院的园池感;在新建筑内部,每一处墙体和空间,只要和近傍可连接的地方,就尽可能得掏洞和剖碎,掏洞最大的好处就是框景和让光线进来,有些开洞也故意留有空白和想象的地方。
在事务所工作室通往天台的楼梯,正对着附近一座经历二战炮火的教堂,踏上楼梯前可以瞥见微露一角教堂,楼梯天台口,热铁板压形成半圆穹顶,沿口15度角切边,门框压低至1.75米。需蹲下身子打开插锁,出入低头侧身的动作,限定身体回避对教堂直冲的无意识与冒犯,出来右边上到屋顶台阶坐下来,方才投向教堂的正面观看。
黎姐在参观了工作室天台阶梯的后来跟我讲到,从没想过有人会这样一种态度回应一座无关自己的教堂,让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经常去这座教堂做礼拜,那时总是不太关注奶奶,现在会有意识去想想以前奶奶的日常往事了。
带着王悦和杨耀洲做设计的时候,即使有明确的尺度但还是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测量判定,剖碎空间的功能也跟随身体的移动观看来锚定。早前改造桥西社区咖啡馆的时候就尝试了透明性方法解决场地关系,学背之家的环境现状比这两个场地的条件更加苛刻,二三楼西面墙与邻居出现握手间距的窗户,扇形的斜向外挂向北面采光,避开两家对视尴尬。其它窗口根据身体在空间游走中,坐、卧、仰、望、眺、倚、探的身体姿态,由内向外锚定开口的形式和外部框景。
广东的低层民居建筑普遍没有保温和隔热,因建筑间密度高相互有遮蔽长时间的暴晒,在通风较好的巷口形成自然凉快的微风,除开热带的潮湿和雨水气候,广东很少有极寒和炙烤的极端气候,冬季风冷和夏季闷热气候短暂使用空调就基本解决,学背之家也就可以忽略重成本的保温隔热设施,只需要稍微调控室内的自然通风即可达到良好的室温效果。
顺势利用好南北方向的开口在每一层都形成自然的穿堂风,巷子自然的南风穿堂从北面窗口而出。一楼堂间东面和西北角全景窗再设有一扇中轴落地窗,换气通风。屋门关闭的情况下开启中轴落地窗,让屋后夹巷中冬暖夏凉的空气和室内自然交换。
如果人处在一个密不透风幽闭的小空间,身体的直接反应就会有种胸闷的不适,现代工业生产的合金铝门窗系统是完全密闭技术,闭气隔音太好不适用学背之家微小空间,考虑传统榫卯的木质门窗系统不完全的气闭性能,反而解决小空间门窗关闭闷气的不适体感,柚木打造的榫卯门窗也有日常使用的触感。
同时在一楼后院的地墙角掏开一个10厘米高长90厘米的格栅进气口,又在三楼顶面墙角开了天8厘米高长150厘米的通风口,室内热空气上升到棚顶通风口虹吸效应自然的被抽出室外,即使一段时间无人居住也可自然换气通风,避免室内瘴气堆积。
06
肌肤与拼贴
居住不应是越大越好,在功能主义和合理主义的当下,传统形制被解构,普通大众有一种毫无甄别的盲从效仿,这片不被外界关注深巷里的民居区,许多棚屋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居住,民居的自主更新要如何真诚的先行实践?
四面相邻的几栋房子从特征看是建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建筑正面都贴有马赛克瓷片或水洗石的材质,侧面和背面皆是水泥油灰直接抹面。四面处在别家后背夹击的地块里造房子,如何调转它的正面观看,索性就是延续相邻的灰色水泥外表材质。
△ 南面鸟瞰建筑入口 摄影:王策
木纹转印在清水混凝土的介质上增加建筑的表情,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单一的消解东、西两边遮挡的压迫感,从萌芽的种子提取的两条弧线水平移动交叉叠合,大的弧线延续西边屋顶水平线,向东拉伸形成弧形棚顶,棚顶一端弧向地面,弧形棚顶外虚空出来的空间,正好抵消了东面建筑墙体高出一层产生的挤压感。就算置身顶层内部,由于弧形棚顶向外张弓辐射,不但消解了混凝土屋顶视觉上物理牛顿的重力感,也有棚下看雨的诗意轻盈;小的弧线从二层开始向上延伸,虚空出西边邻居房子东南角窗口,向外拓延的视距,平齐到东南面婶婶家天台同一水平高度,借用婶婶家天台女儿墙为界分隔形成半个露台。
这样一来既留有一定的邻里的开窗视线,前庭的入户天井也有采光和风与水流动,明堂出入也就便利了。虚空出来的空间,在小弧屋顶檐下挑出楼阁半挂在天井上,面向前庭和园池,前庭的反向屋顶面微造瓦山石景,与山墙起始绕围着新建筑。从巷口路过,抬头亦见楼阁拉琴人。前庭瓦山园池的三家皆可同看,共戴星月。我认为是可探索一种“附近”亲近的意义空间......
设计开始阶段,暗含种子的萌芽提取弧线样式,有担心形式化导向。但设计过程中的那次聊天黎姐告诉我,因为看了事务所工作室天台楼梯朝向教堂,使她开始理解奶奶以前去教堂做礼拜的日常产生一种观念转变,勘场时在隔壁婶婶家天台一眼就能看见这座教堂塔顶,我想有必要用弧形的屋顶来回应奶奶和教堂的叙事,同时也提醒王悦要对这一形式转化到实际的功能上来。
所以在三层的耕读空间,棚顶弧形最低的东面墙角做了整条1.1米宽的罗汉床榻,盘坐躺卧正好身体的尺度,也有强烈的包裹感,东南角平齐婶婶家天台的半个露台与三楼地面形成一个1.5米错位的夹层,利用起来作为储物的“谷仓”空间。弧形外部虚空的空间不光消解了东、西两边房子的挤压,也更多的接受雨水从夹巷中落入园池,与屋后山墙嵌置的火山石,在雨露的滋润下长出蕨藓。围坐于堂间亦能亲近天地之气,听雨品茗,造就一个心理放大的园池意向。
后语:
访客与居住者的回应
2025年元旦后,“学背之家”跨越五年的间隔施造终于落成。一直敬业工作岗位的黎姐刚刚离休,才得闲回来亲顾于居住的准备,临近年关时,被邀请学背之家的一次家宴上,黎姐向我分享了入伙前带92岁高龄、且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回来看刚落成的房子。
妈妈看着那片山墙反复问是在哪里?
第二次宅子入灶火时,坐在沙发上休息的妈妈还是看到那片山墙,无意间叫住正做饭的黎姐,去宅子门前为祖先敬炷香。在我看来,黎妈妈的反应如是对空间感知的某种熟悉回响,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惊喜。农历新年后黎姐告诉我,不断来访的客人惊叹这所房子,都喜欢呆在屋内久久不舍离开,过年时大哥深圳回来夸赞落地成果大大超出预期,为此我也非常欣慰。
△ 祖宅一层内部空间 摄影:王策
四月中旬广东天气短暂晴空,王策从昆明飞过来拍摄学背之家,好友骆正君闻讯要来探班,正午等我和王策吃午饭的时候上到二楼,恰好一道光从三楼南墙窗口照下来,光影剖断西墙楼梯窗口,射向一楼。巧见这道意外获喜的光,把老墙、新筑、妈妈的反应和访客的心境串联起来,使我瞬间觉然到时间的折叠。
△ 正午顶层窗口照进楼梯的一道光 摄影:王策
四天的拍摄到最后快结束的傍晚。准备收工时,遇见北边邻居主人下班回家,征得邻居允许,在他家院子补拍建筑北立面,不进入邻居家院子无法拍到建筑正北视角,航拍也没合适高度的飞行退距,入院抬头一瞥间,忽然一种兴奋的失语,如是重现那次傍晚路过阳朔城的国道上开着车,行驶中飞出一座喀斯特山体突现眼前,拐出山体隧道朦胧间,又飞出一座突现眼前的奇特压境感。平静下来,直觉感知更像一块透灵的太湖石嵌入在那,孔隙里漏出水晶般的光芒。
此刻我不再担心,建筑的正面存在,此刻反转澄明于眼前。
△ 北面邻居院内看向建筑 摄影:王策
四月底的下午,在仓北事务所咖啡馆扫院子的时候,惊巧碰上来参会惠州古城更新,完会出来城市漫游误入院子的著名建筑师赵扬老师,被陌生人认出,赵扬老师很是惊讶,领着赵扬老师参观事务所工作室后我们聊了会仓北15号院子的改造由来,我趁机邀请赵扬老师再到学背之家做学术指正,正君兄闻讯带着赵扬老师著作《造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赶来,三人在学背之家现场聊忘了时间,也不记得在房子里呆了多久。
赵扬老师很平实,清华建筑学硕士和哈佛建筑学硕士海归回来扎根在大理做建筑实践,没有半点精英建筑师的傲慢。本想抱着悉心接受批评态度听听老师的意见,没想到赵杨老师说道:“这次参会初来惠州,city walk一圈下来没看到有什么所谓建筑(建筑学意义建筑),这次巧合来看学背之家,我认为惠州有建筑了。”
虽然听了我内心十分欣慰!但我知道赵扬老师这番话是鼓励,也是鞭策。
△ 建成后航拍鸟瞰学背之家 摄影:王策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学背之家”,城中村的故土原乡
项目类型:城市住宅更新
项目地点:广东惠州桥东老城区学背街
设计时间:2020年7月—2020年12月
建造时间:2021年6月—2025年1月
地块面积:44平方米
建筑面积:116平方米
结构体系:清水混凝土
业主:黎氏兄妹
设计单位: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黄贻民
设计团队:黄贻民、王悦、杨耀州
施工驻场:谢国斌(兼职)
其它参与单位:
结构:黎工
制图:覃容
灯光顾问:谢祖成
施工: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
摄影:王策
视频:王策
联系方式:342523309@qq.com
撰文:黄贻民
版权声明:本文由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SANAA最大文化建筑,台中绿美图建成
下一篇:南京大学幼儿园改造 / 南大建筑间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