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青墨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 河南洛阳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4454.46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青墨建筑设计提供。
“洞穴”作为人类最初居住的场所,形成了人类记忆中最原始的空间体验,这个结论是有学理共识的,B·鲁道夫斯基在其所著的《神奇的工匠们》第一章“洞窟的礼赞”中便有此类的总结与概括。
实际上,文明走过的路径大体相同。土耳其卡帕多奇亚洞穴、苏格兰的The Brochs of Coigach、瑞典的萨拉银矿湾、格鲁吉亚的Vardzia……有人栖息的地方就有“洞穴式”的建筑形式存在。
万里之外,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的洛阳,地理环境多黄土塬、黄土沟壑和黄土梁,适应自然的“靠崖式窑洞”便成了当地最重要的传统建筑形式。跃龙谷酒店项目便坐落于此,而这也是此次设计的来源与开始。
跃龙谷酒店位于洛阳杨沟村,距离龙门石窟景区大约4公里,场地前身是一处废弃不用的靠崖式窑洞。在乡村振兴、乡土激活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对文化趋同、现代语居的抗争,设计团队力求维护当地的地域特色——这关系到保护和传承日渐濒危的窑洞民居文化。
如何汲取并延续龙门石窟与靠崖式窑洞“洞穴”符号特性,是设计团队针对场地内破旧、坍塌窑洞重新改造与建设时思考的重点。建筑师希望能够将这种最初始的身体经验带入到酒店的设计中,从而能够得到“质朴的窑洞”般的空间场景。
因为基地窑洞的自构性及年代久远等问题,其建筑质量已相当脆弱,设计策略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场地内原有的窑洞格局和建筑尺度,外观上不做过多改动或设计手法介入,而是在各房屋内部进行相应的空间格局调整和入住体验提升,并提炼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
嵌入黄土崖壁的横向多孔片墙界面,以“主体”消隐的方式分段隔成了十三个不等比例的窑洞空间,或为客房,或为酒吧、SPA馆,或为后勤用房。而空间切分的节奏源自于对内部需求的重新组织,空间内不同子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被拉大,一并形成一种张弛有度、气韵生动的节奏关系。
与街巷紧密联结的公众区域设有院落隔断,在空间上不再贯通,起到改善室内采光与通风的同时,一并让每个房间都有户外活动空间。独立的庭院本身即是围墙,形成一个内向的整体,与周围的忙碌与喧嚣隔绝开来,人在这一方天地中,对内心观照、与自然对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采取一种封闭的姿态,相反,这个开放却又独立的空间系统,显示出典型的静态特征,是敏感的系统对于外界街巷形态与挤压效应两个因素双重作用的自组织结果。
公区接待大堂提炼窑洞元素,通过新的材料和技术,临摹出“拱顶”、“圆弧”几何形建筑弧线,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和韵律感。
拱与圆弧不仅是新建筑造型的母题,更是一种抽象和转译。不仅在形态上与传统窑洞形成呼应并建立起某种类型学的联系,并过设计元素的同构将新旧建筑完好粘合成富有层次的整体,从而形成平衡且完整的视觉构图。且其形式的古典性和精神性恰与酒店的内在气质相匹配,进而依据酒店的基本功能对水平拱顶形态进行拉伸、分离、切割等操作,来设计和布局相应的平面。
对于酒店整体设计风格而言,新建筑虽是采用异质介入的方式,但是建筑师始终坚持“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让旧有框架与新体块之间形成合理的糅萃。
凿于土中的窑洞冬暖夏凉,可以说是人居史上最早的“被动式建筑”。建筑师在重塑与改建的过程中兼顾当代健康需求,从温/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抗震等技术指标全面升级。
△ 施工过程 ©青墨设计
除了增加门前院落之外,一来窗墙比系数也在不断变大,目的是使窑洞内光线更加充足;二是稳固山体,窑面用石块箍口,使窑洞更加美观耐用;三是窑内墙壁应用以防水防潮涂料;四是扩大的空间结构,使原始窑洞通风差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又借助其间的空腔,并辅以节能、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增强了建筑的保温、恒温恒湿性能。
从消耗、破败走向环保、机能,整个新空间带给人的感觉像是硬朗的建筑工业向「土」的温情示弱。
完成对传统窑洞空间的现代重塑之后,前排建筑群落如何布局与落位,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第二道难题。
场地长159米,高差13米,黄土崖壁、窑洞、林地、泉眼充斥其中。远处龙门山系的加入,更为场地增添了垂直层次和地域差异,也从空间上渲染出强劲的张力与纵深感。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场地的介入策略、地域特征的延续融入、空间场所的情绪营造等各个维度展开设计。
在狭而野的地块上穿插设计以小而精的建筑,用围合排布的方式多少会显得突兀,所以设计希望把整体拆分、打散,在延续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同时,场地生成策略独到性的运用了整体聚合、单元分割的方案,这除了呼应周边村居的尺度和生长方式之外,同样表达了乡土空间去中心化的倾向。在后期的呈现中可以看到,将建筑打散后重新组合,形成一些随机的意想不到的空间,有较强的灵活性。
总体布局上,一个连续、横向的大聚落空间串联起多个独立的“空间盒子”形成了建筑的平面。这些独立又连续的空间盒子包含有公共空间的餐厅、泳池、大堂,也有顺应窄长红线范围供客人居住的客房,用地关系与多种类的空间功能在此得以很好的平衡。
去往酒店的路途并非平铺直叙,从原野林地驶入,曲折的道路,亦有过玄关般的屏障之感。基于总体布局,机动车被隔绝在酒店外围入口处,自落客区至街巷再由庭院灰空间到达室内,空间的收放为公区与私属领域间的过渡空间带来了必要的仪式感。
在设定外来车辆流线、酒店接驳车流线、户外活动流线、酒店客房流线、森林栈道流线的时候,设计尝试了很多转折与过渡,不同动线分别契合不同的空间节点,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均能在不同空间中,获得不同的身体感受与体验。“旷奥相间,妙在互换”,妙趣横生各有不同的流线序列,既有融入林野的无限乐趣,又有游走村落的情感回归,曲折而又富有变化。
街巷一般是乡土记忆中的重要标识。
对于街巷的设计更多应该考虑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延续乡土记忆,从空间层面上塑造村落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深入场地核心,一幢幢建筑体块通过空间的错落和调整,形成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开放式“主街”,主街四散开的是不同尺度的私密院落空间。每间客房都有单独的入户空间,不与其他客房入户流线产生交叉,有效地增强了客房的宁静感和私密性,提升了度假的体验感。
利用街巷交叉的变化,建筑师再造了一个乡土空间的“向内”片段,在这个片段的序列里,不断还原的街道、里弄用来聚集人群与生活,仿佛乡土记忆肌理的延伸,有达到、有探索、有发现、也有停留。
为延续乡村聚落肌理,建筑整体从立面、屋面、视野面,形成“在地性”的设计表达。用现代的建筑理念,在地的建筑材料刻画建筑群。立面强调野致感,简单纯粹的去表达诗意的栖居,既不过分张扬,却又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平衡村落建筑肌理与现代需求间的冲突,并减少现代材料带来的异质感,是设计团队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师希望凸显材质的本真属性,以在地性为特征,为建筑形廓注入本地化的“土壤感”,衍生出对建筑与地域、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就地取材,利用夯土涂料、毛石、锈板与青瓦等材料,保留原始村落岁月斑驳的痕迹、拙朴归园的特色。这种设计不仅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还控制了造价且更加环保。
为了减少后山黄土崖壁对前排建筑整体的压迫感,建筑师采用“轻”的策略,将与崖壁等高的建筑和交错折叠的屋面组织成空间的主体,从而表现出前后、上下的层次,让建筑和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筑成为土地的片段的同时,屋顶被抬高,脱离了墙体,从而给室内增添了空间感,光线可以轻柔地渗透到空间深处。无论空间使用者身处室内何处,都能欣赏到各个角度的田野风景、湛蓝天空,让人与景观产生持续的连接。
对称性斜屋顶屋面结构赋予了场地强烈的庄重感与意义感,灰色系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符合自身的色彩质感,显得质朴而纯粹。
——
酒店,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产物,当被植入到中国乡村中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其所承担的使命或许可以解释为激活乡村、振兴乡村;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回看,这种贴近地域场所的空间操作,恰恰是在当地寻找到的一种新的乡村建筑表达和空间体验。
设计图纸 ▽
项目完整信息
项目名称:跃龙谷酒店
项目地点:河南洛阳伊滨区诸葛镇杨沟村
建筑面积:4454.46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3年
建成时间:2024年
业主单位:洛阳青墨跃龙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青墨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李上阳
照明设计:方方
室内设计:青墨建筑设计
施工图设计:青墨建筑设计
摄影版权:存在建筑-建筑摄影、青墨建筑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墨建筑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壹心空间自习室,物质性叙事与精神场域 / 多么工作室
下一篇:经典再读236|库克住宅/柯布:纯粹主义绘画、时间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