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大小景观
项目地点 山东烟台
建成时间 2025年
项目面积 1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01 缘起:
从自然中心到好看的厕所
近期,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中心投入试运营,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与热情回应。自然中心前身是一处老旧科研站点,设计在初期提出将其升级为一个兼具科研与自然教育功能的科普平台,并提出构建“自然中心”的设想。
在与业主的通力合作与耐心打磨下,这座自然中心历时五年终于落成并投入使用!场地内的建筑与景观协同设计、相辅相成,致力于提升整体运营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本项目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皆由设计团队完成。)
整个自然中心由两大部分构成:科普院落与自然客厅。科普院落在原有两排仓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配备有自然工坊、自然展厅、“但留书屋”等多样化的科普与休闲空间。
自然客厅则是一片视野开阔的景观活动区,设有活动草坪、季节溪谷(由原本的混凝土暗渠改造而成)、望山甲板,可承载休憩、玩耍、观景以及各类自然科普活动。
自然中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保护区配套服务设施进入到相对成熟和完善的阶段。设计回顾过往,不禁令人感慨——其在昆嵛山保护区开展生态设计实践,已经走过整整十年。而这条探索与成长的道路,竟是从一座厕所开始的。
那是一次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尝试。从此,昆嵛山的游客除了被壮美的山林风光所震撼,也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一座座“好看的厕所”吸引,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作为设计者,这样的瞬间让其深感欣慰。
点缀在保护区不同位置上的厕所被被精心镶嵌于自然之中:花海上的“山之厕”、跨溪流的“谷之厕”、藏林间的“林之厕”,临河谷的“水之厕”,这些厕所不只提供了优雅如厕的体验,更意外地成为了保护区风景中的一部分。
除了厕所,保护区中的电瓶车站、观景平台、取水点等似乎都似曾相识,仿佛在那里见过,又仿佛和见过的不太一样。的确,这种独特又统一的“昆嵛系”风格,已然在这里逐渐形成了。
在设计与昆嵛山保护区的合作十余年间,那些藏在山林间的基础设施,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速度逐渐长成了一棵“风景的大树”。这篇文章,是设计对这段实践的一次阶段性小结与分享。
02 一粒厕所的种子:
“山之厕”的实验
2014年,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启动基础设施升级,管委会邀请设计团队设计一座“示范厕所”——这就是那个不起眼,却又充满挑战的起点。
在这片生态敏感区,设计需要谨慎落笔。起初没有确定选址,设计便从山林中出发:深入场地、观察地形、理解气候与生态,遵循“最低干预开发(LID)”原则,提出了一个“可生长”的模块系统:可组合、可变化,适应山体斜坡的多种地形。
最终,第一座试点选在高山植物园中一块最大高差近4米的土台地。视野极佳,也最能检验系统的“变形能力”。
设计用模块组合创造出依山就势、层次丰富的庭院空间:有观景平台,也有静谧中庭;功能区与休息区环绕而设,动线清晰、体验流畅。
一座厕所,成了旅途中的短暂停留的场所,也成了山林中的一个风景节点,这便是播下的那粒“种子”。
03 生长的风景:
“谷之厕” “林之厕”与“水之厕”
“山之厕”这粒种子播下后,不久便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山林中发芽并快速生长。之后,设计延续模块系统,探索了两种全新场景下的应用:
谷之厕:穿溪而过,走入庭院
位于山脚坡地,“谷之厕”原场地有一道混凝土排水沟。设计将其拆除,还原成一条季节性溪谷,并设计了一座栈桥,让如厕前的路径拥有“进入”与“转换”的仪式感。
厕所建于溪谷之上,是一座“立体庭院”。观景平台、乔木空间、上下起伏的厕所体块,共同营造出一个嵌入自然、充满细节的公共设施。
林之厕:藏在树林里的“小院子”
在仙女池景点,设计用5个厕所模块,避树布置于林下斜坡。
因地制宜,将厕所隐入林中——雨季汇水从体块间穿行而过,夏日树木郁郁葱葱,秋冬的厕所与林色交融,消隐于山林。
水之厕:静坐水边的“听水台”
石门里景区入口的停车场每到节假日人满为患,应需配置厕所又不要过于显眼。设计与客户商议择址于大溪谷下游的水道斜坡上,从停车场步入厕所,逐级下沉到贴近溪流的平台,听闻水声,暗示着由此离开热闹的城市,进入到自然的境地。
厕所系列模块组合带来的适应性,也在细节中持续优化。门框强度、屋面排水、开合逻辑都在不断完善中,真正实现了“因地制宜的系统化”。
04 开枝散叶:
“森之车站”与“森林盒子”
“山之厕”之后,昆嵛山的公共设施系统不再止步于“如厕”。
游客服务车站、便民设施、护林点、取水点……逐步纳入整个系统,一套更完整的“山林体验配套”逐渐生成并日趋成熟。
森之车站:山林间的候车亭
借助模块组合与拆分策略,设计为多个景点设计了“森之车站”系列。
根据人流、地形,区分出休息区、候车区、遮蔽平台,构建出节奏感强、功能分明、自然融入的交通节点。屋檐的起伏呼应了“山之厕”的设计语言,构成统一的视觉体系。
森林盒子:功能系统的升级进化
为了应对更多样的需求,设计开发了“第三代模块”——森林盒子。
3×3×2.7米,预制成型,竹木饰面,既便于运输安装,也确保了施工精度。单体可独立嵌入林中,也可拼合成更复杂的功能组团:如岗亭、取水点、小卖部、观鸟台等。
其中,取水点的设计尤为生动——设计借“水滴石穿”的意象,用穿孔山石作为出水口,将山泉水引至眼前。森林盒子的模块也发挥快速改造的功效,将封闭的4面打开2个面,为前来取水的周边居民快速建造出了一座方便进入又能遮风避雨的取水场所。
05 每一棵树都不一样
昆嵛山的设计逻辑如同看一片森林:从远看是整体系统,从近看,每个节点都各有特色。
临崖与框悠:平台也有性格
“临崖”与“框悠”是两个极具在地性的观景平台,名字便来自它们所处的山林地貌。“临崖”位于悬崖之上,原为一座中式六角亭,虽视野开阔,却与环境格格不入。设计以更隐匿的姿态重塑它:平台微探崖线,若隐若现,融入山林,也延续了“昆嵛系”一贯的克制语汇。
“框悠”则坐落在一条季节性溪流上。春夏水声潺潺,秋冬斑影流动。放置一座不喧宾夺主的歇脚平台,让人“框中见景,见悠然”——重点不是形式,而是行走其间的感受。
王师傅的瞭望塔:为守山人建一座家
昆嵛山的护林防火期长达半年,黄连口护林员王师傅与妻子常年驻守,风餐露宿是常态,只因山中无固定瞭望点便于休憩。
团队为他们设计了一座落在山巅裸岩上的小型瞭望塔:3×5米的玻璃盒子,以轻钢结构轻盈架空;一座紧凑的旋转楼梯直通屋顶,获得360度瞭望视野。为了避免施工中使用大型机械,设计采用了预制装配体系,确保在生态敏感区也能高效、低干预地完成建造。
这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设计对一对山林守护者最基本的尊重与致意。
06 从一粒种子,长出一棵大树
这些项目的设计不是先画一个完美的“规划图”,再层层细化;而是从最小的一个点—— 一座厕所、一个平台、一个车站出发,通过和场地的对话以及使用者的反馈,逐步生长、完善并最终反哺给系统。
这是一次十年“自下而上”的实践: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被动”的基础设施,慢慢变成了主动“造景”的风景网络。团队相信设计不是挥毫落笔的壮举,而是扎根土壤的细水长流。真正动人的景观设施不应是大开大合地博人眼球,而应是含蓄内敛地打动人心。
致谢:感谢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各位工作者对我们的信任,非常荣幸能够遇到与我们一样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自然遗产管理者,向你们致敬。
——大小景观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山东烟台
项目时间:2015年—2025年
项目面积:1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业主方: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设计单位:大小景观
设计团队:钟惠城、林丙兴、宋妃敏、周世龙、陈志华、张艺斌、王迪、马咏春、颜琴、李青楠、刘瑶瑶、王沚鹭、叶星、陈翔、刘志刚、凌齐美、钟玉娟、郑毅梅
摄影:Holi景观摄影、鲁冰、陈翔、红角鸮
版权声明:本文由大小景观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深圳华汇新作:神州数码国际创新中心,深超总首批建成项目
下一篇:壹心空间自习室,物质性叙事与精神场域 / 多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