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FLIP studio番番營作
项目地点 安徽合肥
建成时间 2025年5月
建筑面积 2165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FLIP studio番番營作提供。
合肥庐江矾矿,作为一处承载深厚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见证了我国矿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不同于传统的文保更新模式,结晶池的改造以策划与设计为先导,通过展览、咖啡、文创与公共活动的植入来激活场地。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台阶地貌与圆坑遗址的基础上,设计置入架空黑色栈道,生成全新的参观动线。并以“晶体”为媒介,以透光材料打造展陈、家具与灯光装置,串联不同的空间功能。
工业遗址由此不再只是被凝视的对象,而是经更新改造,被赋予当代生活场景的矿坑咖啡,成为承载当代生活与生态修复的公共容器,实现了工业遗址的修复,与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
庐江矾山素有“千年矾都”之称,采矿史可追溯到唐朝。1950—1970年代进入鼎盛期,矾矿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萎缩后,矾矿于2001年停产。矿区辉煌的落幕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破旧的厂房,还有满目疮痍的山体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
炉火熄灭了,结晶池被废弃;巨大的圆坑如大地沉默的伤口,裸露的台阶地貌在风雨侵蚀中荒芜。曾经的动力核心,其蕴含的独特历史价值与空间潜力,在漫长的沉寂中几近湮灭。
面对这片承载千年工业血脉却又濒临“废墟化”的遗址,常规封存式保护显然力有不足。结晶池改造项目需要破局的利器,其核心策略凝练为:保育为本,活化为径,植入为机,焕新为果。
这并非保守的瞻仰与凝视,亦非粗暴的覆盖或篡改,而是一次以深刻尊重为前提的、创造性的介入——探索如何在修复遗址的物质衰败与历史断层的同时,修复其与当代社会、自然生态之间被割裂的纽带,最终重塑一个融合工业遗产、文化活力与生态韧性的文化生态景观。
保育是贯穿始终的底线与出发点。设计以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对待场地遗存。结晶池群那由历史生产活动塑造的独特的台阶型地貌,是工业过程在大地上的直接镌刻,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整个场地最震撼的立体基座。
巨大的圆坑遗址——工业流程的终端容器——其原始的粗粝形态与坑壁赤青色的矿物渍迹一起被精心呵护。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原有建筑结构,如建筑的木结构绗架、斑驳的混凝土框架柱与条形基础,均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确保这些工业“骨骼”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同时,使其得以成为后续一切活化与植入得以生根发芽的坚实土壤。
设计在庞大的工业地景之上,编织出一条独立的路径——架空的黑色木栈道系统。栈道穿梭于高低错落的台阶地貌之间,凌驾于巨大的圆坑遗址之上,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原始地貌的触碰与干扰,又为访客创造了视角多变的立体游览动线。
“活化”的灵魂更在于主题叙事与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提炼矾矿核心产物——“晶体”作为贯穿的媒介,一系列以透光性材料(如白色半透明玻璃钢,透明亚克力管,彩色磨砂玻璃)制作的展陈、家具及灯光装置被嵌入场地。
展览空间中的展台、研学工坊的长桌、咖啡吧的吧台,都是以手工制作的白色半透玻璃钢制成。休息区的沙发,以及文创区的置物架与展台,是由工作室开发设计的一套结合回收老木头、彩色磨砂亚克力和金属框架的家具系统,意在回应工业厚重质感的同时,碰撞出新与旧的对话。矿坑咖啡区每个圆坑咖啡的上方悬挂着17个经过多次实验测试、由亚克力弯管与LED灯丝制成的3米直径的巨型灯光装置。
这些“晶体”元素在自然光下折射光影,在阴天和傍晚则化为柔和的发光体,犹如从遗址深处重新生长出的璀璨矾花,游客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一部关于光、矿物与时间的立体诗篇。
激活遗址,使其从单纯被凝视与瞻仰的客体身份中解脱出来,得益于文旅策划与设计先行的模式。项目结合遗址原有的地形、地貌、圆框的现状等因素,大胆而精准地植入了七类核心功能:入口接待、明矾主题展览、矿坑遗址参观、室外水雾景观剧场、上世纪50年代历史物件展览、矿坑咖啡以及文创零售;并利用部分开阔的台阶地貌或平整区域,设置灵活多变的活动场地,使其可举办工作坊、研学教育、现场演奏、时装表演等活动,吸引多元人群,注入持续活力。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植入点莫过于尺度适宜的圆坑遗址,设计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矿坑咖啡”。顾客沿着栈道下行进入,坐在以晶体为灵感的、透光材质的圆环形灯具装置之下,手握一杯温热咖啡,环顾着四周历经沧桑的坑壁,工业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生活的闲适在此刻奇妙交融。圆坑从被远观的遗址,变为可沉浸其中、承载当代生活场景的容器,完成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身份蜕变。
这些植入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深度契合场地特质与主题,并与保育的工业风貌、活化的叙事体验形成有机互动。它们像精心培育的新生组织,生长于遗址的“骨骼”与“脉络”之上,赋予其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
保育其形,活化其神,植入其用,最终导向的是遗址及其所在区域整体的“焕新”。这种焕新是深刻而多维的:矿坑从废墟中重生,成为充满活力、可游可赏可用的文化地标。
设计的介入不止于文化层面焕发新意,更将生态修复纳入其中:巨大的圆坑,一部分置入明矾晶体重现结晶池结晶的过程,一部分形成结构脱开的咖啡区卡座;还有一部分则引入室内植物景观,化作涵养水土、孕育微小生态的“自然的容器”。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更新逻辑中,工业遗址逐渐蜕变为具有生态韧性的基底。
改造后的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凭借保育、活化、植入的一系列策略,实现了从单一废弃工业场所到复合型文化生态景观的重塑蜕变。在这里,工业历史遗产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修复中的自然生态紧密共生,又与当代文旅功能和谐交融,共同构筑成一个层次丰富、可持续、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整体。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庐江矾山结晶池遗址改造
项目类型:室内改造
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4年6月—2025年5月
建设时间:2025年2月—2025年5月
用地面积:2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
设计单位:FLIP studio 番番營作
主创建筑师:孙凯伦、王志明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陈子玄、张旨脉
规划:杨函憬
建筑: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UAL城市建筑工作室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翌构工作室
室内结构:安徽省城市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FLIP studio 番番營作
室内:FLIP studio 番番營作
照明:FLIP studio 番番營作
施工:安徽弘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材料:
1)水磨石:璧丽久久
2)黑色木地板:生活家
3)玻璃钢:良品艺塑+
业主:安徽矾山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造价:980万
摄影师:朱润资、FLIP studio
视频版权:朱润资
版权声明:本文由FLIP studio 番番營作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建筑地图267|长沙:新建成
下一篇:南京大学幼儿园改造|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间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