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麟和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河南郑州
建成时间 2024年10月
建筑面积 129365平方米(其中地上80125平方米,地下4924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中原大地亘古弥新,科技人文星汉璀璨。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汲取“河洛文化”灵感,宛如黄河与洛河交汇形成的自然造型,大气舒展、浑若天成;又如飞鸟振翅,以强烈的文化与科技感“展翼中原”。
▲ 项目视频 ©同济院麟和建筑工作室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象湖规划区,实现了科技馆、自然馆与天文馆三馆合一,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性项目,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科技馆之一。
项目场地处于三角形态的复杂城市场地环境之中,东侧为象湖、西侧为引黄干渠、南侧为连接郑州与开封的交通主干道和城市轻轨线。整体规划是对城市大尺度场景和复杂场地的精准分析和响应——建筑布局采用三叉分形,呼应面向郑州、开封和未来城市中心三个方向的空间方位;建筑形态精准契合场地风场,成为环境能量流动、引导与捕获的空间塑形,形成最优化场地风流环境通风与舒适性能。
设计源于建筑环境前沿技术的转化:建筑被当作一个“环境智能建造”样本,总体格局、形态、系统来自环境风能流动与响应的精准塑形;建筑形态最大化契合场地风场。
大尺度复合空间形态,强化建筑性能与建构的整体性;如同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能量高效的环境控制装置”,项目旨在以更少的材料、能量以及更有效的环境控制,塑造一个具有环境智能响应特征的建筑。建筑整体按照绿色三星设计、建造与运营。
项目关注气候韧性设计:地下空间整体与场地整体抬升,形成3米台地,成功规避城市水灾考验。总体设计提出“馆园一体”理念:科技馆和圭表塔一横一纵,形成入口广场、科技馆、室外展场,最终收于圭表塔的空间主轴;面对象湖则形成多层次错落场地形态,建筑绵延展开于湖畔。顺应建筑布局构建不同主题的广场、花园和路径,如同磁力线环绕建筑,内外交融、立体丰富。
建筑近3000平方米的巨构中庭是空间集散、组织和体验的核心,围绕中庭空间形成动态连续的空间叙事。建筑内部空间来源于“天体运行”的宏阔想象,采用三层大跨度异型钢桁架连廊;不同层面的公共平台穿插、错落和连接,强烈的空间流动感和视角变幻强化整体体验,形成了如天体运行般精密复合的有机系统。
球体影院形成科技馆中庭“空间之眼”,是全国最大的室内球幕影院,形成科技馆中央大厅的视觉焦点。
建筑功能包括主体部分和场地花园之下的大型车库两大部分。近20个大型展馆以“自然、天文、智能”为核心理念,围绕中庭空间三翼展开。
主要功能区分为四层:一层与局部夹层为学术交流区、特效影院区(局部降至地下一层)与儿童探索展区;二层为智慧人类展区、自然生态展区、野生动物展区和球幕影院入口层;三层为科学奥秘展区、创新行动展区、军事航天展区、魅力中原展区和咖啡厅;四层为行政办公、业务研究用房和公众餐厅;地下一层为影院、后勤设备、库房与大型停车区。
建筑形态设计遵循“形随流定”法则,建筑采用大尺度空间三维塑形。结合环境参数化技术平台进行的模拟验证,有效利用自然能量,从根本上趋利避害、促进通风、降低能耗;中庭空间通过热力学烟囱,实现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控制。
阳极氧化铝板表皮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调整开窗率控制光线,展现建筑整体律动形态;建筑整体结合风洞实验优化表面受力模型,3D打印的刚体模型设660个风压测点,以312次/秒的扫描测定每个点的时空脉动特性,以此对建筑形态与表皮进行精准风压调试与风流引导。
面对大跨度、高复合、首创性技术挑战,项目全过程运用BIM技术和3D实景扫描技术,实现超大空间与复杂三维幕墙精益建造。双层铝板幕墙采用参数化设计,实现超大规模鱼鳞状立面的分格纹理和自由曲面;为实现超大空间扭转钢结构建造,采用含方钢套筒独立柱的钢框架结构,中庭采用三层80米大跨度钢桁架连廊;采用项目设计及施工全程BIM模型,展现高度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组织效能。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投入使用一年以来,已接待近650万游客参观,最高日接待游客2.7万人,成为备受关注的展现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科技地标。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象湖规划区郑开大道100号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李麟学、任力之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李麟学、周凯锋、刘旸、单云翔、姜咏茜、王彦雯、焦岩、郭乾立、叶心成、吴雨末、吴琦、孔明姝、倪润尔、吴文静、胡家梁、钱韧、张琪、张栩、黄宏斌、陆庆海、金鑫
结构设计:虞终军、阮永辉、卓杰、王宝通、张帅、孙华华、焉宇飞、何礼东
给排水设计:刘瑾、顾松明、周璀巍
暖通设计:沈雪峰、顾勇、黎波、安玉松、季汪艇、张晓磊、朱卫华、詹光毅
电气设计:孙峰、王昌、叶兴、刘昱、张杰栋、邴赫亮、金海
基坑设计:姜文辉、刘纪坤
绿建三星设计:汪铮、刘冰韵、郑晓薇、唐澄宇、王莹珺、李晓璐、李冬梅
BIM设计:刘建、陈烨
标识设计:Hopesun Design沈浩鹏平面设计有限公司
概算顾问:杨伟明、陈婷婷
风洞试验顾问:全涌
室内顾问: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顾问:上海维亚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上海易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泛光顾问: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弱电智能化顾问:上海驿胜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声学顾问:上海市声学学会
人防顾问:郑州市人防工程设计研究院
交通顾问:上海利文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业主:河南省科学技术馆
造价:213813.9万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6年7月—2020年8月
建设时间:2018年8月—2024年10月
用地面积:89621平方米
建筑面积:129365平方米(其中地上80125平方米,地下49240平方米)
施工: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中国建研院礼堂修缮项目,对话时光 / 中国建研院
下一篇:新德里爱之泉庭院|M:O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