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海天之间的学习社区:深圳(宝中集团)海天学校 / 深总院环境院

海天之间的学习社区:深圳(宝中集团)海天学校 / 深总院环境院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萱 | 2025.09.17 15:40

深圳(宝中集团)海天学校  ©白羽

设计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74959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提供。

 

深圳海天学校的用地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地处城市核心区,校园与城市关系紧密;二是实际容积率高达3.5。前者要求校园在城市空间与街道界面上保持开放与融合,后者则在紧凑用地的基础上叠加教育对学习空间日益提升的需求,使校园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的适应性。因此,设计中尝试从“城市”与“教育”的内外双重视角,探索相应的校园设计策略。

 

 

设计关注校园与城市空间、街道界面的互动,思考如何让校园既保持安全与独立性,又能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积极回应周边。海天学校不再采用孤岛式、内向型的规划,而是从城市设计的立场出发:主动契合区域定位,重视建筑作为街道界面的表达及“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的协调。

 

鸟瞰图  ©白羽

校园规划从宏观的角度选择了网格化的设计策略,自外而内延续城市肌理;并利用不规则用地与正交网格之间的三角形边角空间,创造了街道与建筑对话的契机,形成与社区开放、互动、共融的连续城市空间。

 

学校功能布局分析  ©深总院环境院

运动场  ©白羽

建筑立面  ©白羽

 

 

设计关注紧凑用地与教育需求升级的矛盾,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组织与功能更新,让校园具备面向未来的学习适应性与开放性。在内部空间组织上,项目将传统“走廊+教室”的阵列式布局转化为灵活的学习社区:植入多样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采用教室组团化的组织方式,弱化单一功能边界,解放对学习者的空间约束,丰富学习体验。

 

建筑外观  ©白羽

绿色庭院  ©白羽

 

  教室布局:多样化社区 

 

传统阵列转向多样化学习社区的关键,在于关注教室门外与教室之间那些功能定义模糊的“非正式空间”:以教育需求为起点,通过空间的营造促成合作与互动,提供兼具弹性与包容的学习场景,激发兴趣与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社区设计分析图  ©深总院环境院
建筑外观  ©袁小宜
学生活动  ©白羽

教学区由小学部、初中部与共享学习中心构成。共享学习中心按“兴趣组团”灵活布置,鼓励学生自主选课与分享讨论。不同学科的专用教室围绕小尺度中庭展开,增加跨楼层交流与相遇的机会;教室之间的错动与留白,生成一系列灵活、富于活力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成为教室向外延伸的重要空间。学习中心顶部设置天窗引入自然光,教室立面以木质元素包裹——柔和的天光与温暖“木屋”相互映衬,营造促进学生交流的动态环境。

 

小初学部——普通教室组团  ©深总院环境院
共享学习中心——兴趣组团  ©深总院环境院
学习社区  ©白羽

教室立面以木质元素包裹  ©袁小宜

 

  交通组织:连绵的公共空间路径 

 

小学、初中与共享学习中心均配备独立的水平与垂直交通以满足疏散与内部连通。其外,围绕校园可达性最强的中轴设置了一条环形的立体回廊:在水平上加强功能联系,垂直上以连续直跑楼梯将地面与各层连接。相比于按规范设置而相对封闭的内部楼梯间,环廊直跑楼梯提供更开放、舒适、通透的行走体验,成为校园中兼具趣味性与公共性的游廊。

 

连绵的公共空间路径  ©深总院环境院

这条环廊组织起一条连贯的公共空间路径:从入口进入海浪花园;沿环廊台阶上行,平台成为师生停留、相遇、交流的场所;环廊端头与教学组团相接,节点处设置放大的架空活动平台;共享学习中心的中庭为半户外空间,与交通体系融合,最大化释放公共性;图书馆大台阶顺势成为公共交通的延伸,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图书馆;二层运动场看台进一步串联教学区与抬升的运动场;屋顶布置天文台、休闲花园与种植园,可经四层共享活动平台便捷到达。

 

四层共享活动平台  ©深总院环境院
文体中心剖面示意图  ©深总院环境院

四层共享活动平台为中央环廊的屋面,是运动场之外的次级活动场所,也是课间十分钟的主要就近活动点。平台以“海天”意向采用明亮蓝色为基底,与周边绿植与灰白建筑形成对比,既强化视觉吸引,也传达流动、联通与开阔的体验。

 

活动平台  ©白羽

 

  引入自然元素的空间设计 

 

在高密度的城市校园中,学生往往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因此引入自然元素尤为关键。设计通过自然光的引入与绿色庭院的营造,为学生创造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建立持续而亲近的联系。

 

学生活动  ©白羽

在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天窗以柔和方式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图书馆两层高的阅览区、走廊、学习中心中庭,以及展厅上方的三角形天窗阵列,均通过井字梁格过滤,让光线均匀而包容地铺洒室内。出其不意的天光以最温和的方式漫射,既供“观察”自然之美,也促成沉浸式体验。

 

学习中心大样图  ©深总院环境院
天窗  ©袁小宜
屋顶空间  ©白羽

在“云之翼”空间,大台阶中央嵌入一处圆形内院,恰容一株树。内院既引入天光,也以植物为建筑注入生机。学生上下其间,环树而坐,自然与学习在此相互渗透。

 

自然与学习在此相互渗透  ©白羽

建筑夜景  ©白羽
树荫下的正门  ©袁小宜
建筑夜景  ©袁小宜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一层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二层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三层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四层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负一层平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立面图1  ©深总院环境院
立面图2  ©深总院环境院
剖面图  ©深总院环境院
墙身大样图  ©深总院环境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天之间的学习社区——深圳(宝中集团)海天学校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海天路1号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1年—2023年

建设时间:2023年—2024年

用地面积:26562平方米

建筑面积:74959平方米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王思文、吴超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方案:李永燚、朱靖丹、洪波、杨祎晖

建筑:杨帆、陈晓云

结构:卢斌、王丽

机电:张华、陈军、何远雄

室内:奚庆创、钟常盛

 

景观:HILL 希尔景观

施工: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材料:UHPC/水刷石/铁锈板/涂料/金属铝拉网

业主: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务署、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摄影师:白羽、袁小宜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学校
教育建筑
深圳
深总院环境院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