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74959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提供。
深圳海天学校的用地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地处城市核心区,校园与城市关系紧密;二是实际容积率高达3.5。前者要求校园在城市空间与街道界面上保持开放与融合,后者则在紧凑用地的基础上叠加教育对学习空间日益提升的需求,使校园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的适应性。因此,设计中尝试从“城市”与“教育”的内外双重视角,探索相应的校园设计策略。
设计关注校园与城市空间、街道界面的互动,思考如何让校园既保持安全与独立性,又能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积极回应周边。海天学校不再采用孤岛式、内向型的规划,而是从城市设计的立场出发:主动契合区域定位,重视建筑作为街道界面的表达及“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的协调。
校园规划从宏观的角度选择了网格化的设计策略,自外而内延续城市肌理;并利用不规则用地与正交网格之间的三角形边角空间,创造了街道与建筑对话的契机,形成与社区开放、互动、共融的连续城市空间。
设计关注紧凑用地与教育需求升级的矛盾,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组织与功能更新,让校园具备面向未来的学习适应性与开放性。在内部空间组织上,项目将传统“走廊+教室”的阵列式布局转化为灵活的学习社区:植入多样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采用教室组团化的组织方式,弱化单一功能边界,解放对学习者的空间约束,丰富学习体验。
教室布局:多样化社区
传统阵列转向多样化学习社区的关键,在于关注教室门外与教室之间那些功能定义模糊的“非正式空间”:以教育需求为起点,通过空间的营造促成合作与互动,提供兼具弹性与包容的学习场景,激发兴趣与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区由小学部、初中部与共享学习中心构成。共享学习中心按“兴趣组团”灵活布置,鼓励学生自主选课与分享讨论。不同学科的专用教室围绕小尺度中庭展开,增加跨楼层交流与相遇的机会;教室之间的错动与留白,生成一系列灵活、富于活力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成为教室向外延伸的重要空间。学习中心顶部设置天窗引入自然光,教室立面以木质元素包裹——柔和的天光与温暖“木屋”相互映衬,营造促进学生交流的动态环境。
交通组织:连绵的公共空间路径
小学、初中与共享学习中心均配备独立的水平与垂直交通以满足疏散与内部连通。其外,围绕校园可达性最强的中轴设置了一条环形的立体回廊:在水平上加强功能联系,垂直上以连续直跑楼梯将地面与各层连接。相比于按规范设置而相对封闭的内部楼梯间,环廊直跑楼梯提供更开放、舒适、通透的行走体验,成为校园中兼具趣味性与公共性的游廊。
这条环廊组织起一条连贯的公共空间路径:从入口进入海浪花园;沿环廊台阶上行,平台成为师生停留、相遇、交流的场所;环廊端头与教学组团相接,节点处设置放大的架空活动平台;共享学习中心的中庭为半户外空间,与交通体系融合,最大化释放公共性;图书馆大台阶顺势成为公共交通的延伸,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图书馆;二层运动场看台进一步串联教学区与抬升的运动场;屋顶布置天文台、休闲花园与种植园,可经四层共享活动平台便捷到达。
四层共享活动平台为中央环廊的屋面,是运动场之外的次级活动场所,也是课间十分钟的主要就近活动点。平台以“海天”意向采用明亮蓝色为基底,与周边绿植与灰白建筑形成对比,既强化视觉吸引,也传达流动、联通与开阔的体验。
引入自然元素的空间设计
在高密度的城市校园中,学生往往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因此引入自然元素尤为关键。设计通过自然光的引入与绿色庭院的营造,为学生创造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建立持续而亲近的联系。
在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天窗以柔和方式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图书馆两层高的阅览区、走廊、学习中心中庭,以及展厅上方的三角形天窗阵列,均通过井字梁格过滤,让光线均匀而包容地铺洒室内。出其不意的天光以最温和的方式漫射,既供“观察”自然之美,也促成沉浸式体验。
在“云之翼”空间,大台阶中央嵌入一处圆形内院,恰容一株树。内院既引入天光,也以植物为建筑注入生机。学生上下其间,环树而坐,自然与学习在此相互渗透。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天之间的学习社区——深圳(宝中集团)海天学校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海天路1号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1年—2023年
建设时间:2023年—2024年
用地面积:26562平方米
建筑面积:74959平方米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王思文、吴超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方案:李永燚、朱靖丹、洪波、杨祎晖
建筑:杨帆、陈晓云
结构:卢斌、王丽
机电:张华、陈军、何远雄
室内:奚庆创、钟常盛
景观:HILL 希尔景观
施工: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六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材料:UHPC/水刷石/铁锈板/涂料/金属铝拉网
业主: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务署、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摄影师:白羽、袁小宜
版权声明:本文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垣建筑新作:商洛七星村北斗山居民宿群落,关山行旅
下一篇:智能创科大厦,同一屋檐下的社群共同体 /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