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盒咖啡 ©Wen Studio
设计单位 SoBA
项目地点 江苏省昆山市
建设时间 2025年1月
建筑面积 40平方米
本文文字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于江苏昆山花桥中央公园的一处湖边平台上,原址为一座老旧的遮阳亭。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因功能单一,长期被忽视。设计希望通过一次轻量、灵活的设计介入,让这个空间真正“活”起来,成为人们愿意停下来的地方。
01|从“机器”到“会动”的建筑
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常被称为“居住的机器”,强调功能明确、形式理性。而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团队更希望建筑是“活的”——它能根据时间、天气和使用需求,主动作出回应。
为此设计了一个可开合的盒子建筑:在营业时,它的墙面可以滑动、翻转、升起,将内部空间完全打开,吸引人们靠近、停留;而在闭店或非使用时,它又可以收拢为一个安静的体量。
这种开与合的变化,不只是出于功能上的需要,更是一种空间表达方式:让建筑变得更像是城市节奏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人们经过它,就能一眼看出现在是“开放”的时刻,建筑仿佛有了时间的感知能力。
△ 花盒咖啡关闭与营业时的状态 ©Wen Studio
02|与场地对话,创造灰空间
设计没有把这个小房子做成一个封闭的盒子,而是尽可能与场地融合,让它像一个愿意“打开自己”的存在。通过折叠的门板、可滑动的立面和透光的材料,设计创造了许多模糊室内外界限的灰空间——它们既能遮阳挡雨,又让风穿过、光透进来。
△ 根据时间、天气和使用需求主动做出回应 ©Wen Studio
建筑对面的遮阳和座椅系统也与建筑形成互动,共同围合成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场所。遮阳系统的可开合设计增强了空间的灵活性,为不同时间段和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这让原本封闭的体量变得开放、互动,也丰富了人们在这里的使用可能性:从等咖啡、观景、到临时的集市和活动空间,建筑不再只是一个“物”,而是一个生活发生的“界面”。
03|轻巧的构造与可持续思路
为了尽量减少对原有平台的干扰,项目采用轻钢结构体系,外覆铝板,地面铺设竹木材料。主体结构为不可拆卸的整体固定式构造,以确保长期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与此同时,外立面可开合、可调整的界面系统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运营场景、季节变化及光照条件下呈现多样化状态。这种“稳固的骨架 + 可变的表皮”的建构策略,不仅延长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也赋予其在城市环境中持续适应与回应的能力。设计希望它不仅是一个功能空间,更是一种可以被持续使用、不断激活的空间框架。
△ 可调节的遮阳系统,成为城市节奏的一部分 ©Wen Studio
04|一个可以被重新定义的地方
设计团队称它为“花盒咖啡”,但它远不止是一个咖啡店和花店。它可以是你旅途中偶遇的一杯热饮,是带孩子坐下看水的一段休憩,是周末花艺市集的起点,也是朋友聊天的小据点。
它没有明确的功能边界,而正是这种模糊性,让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定义它。在这里,香气、光影、水面交织成一个柔软的城市角落。设计希望它不是一个“完成的建筑”,而是一个能随着人们的使用而不断变化的生活容器。
05|小尺度,轻介入,大能量
设计希望通过“花盒咖啡”探索一种小尺度介入城市的可能性——以轻盈、灵活的策略嵌入日常,从细节入手,让场地在使用中被重新激活,并促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设计团队相信,建筑的意义不仅存在于宏大体量与壮观形态之中,也可以体现在一个可开启、可呼吸、能够参与生活的小盒子里,让它在时间中持续回应环境与使用者的需求,并成为城市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06|一个小尺度的空间更新
“花盒咖啡”以轻量、灵活、可参与的方式嵌入城市结构,在不增加空间负担的前提下回应真实的城市日常。它通过可变的表皮与开放的界面激活场地潜能,持续编织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在日常流动中留下可被感知与记忆的城市片段。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花盒咖啡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中央公园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3.9—2024.7
建设时间:2024.8—2025.1
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0平方米
业主:昆山市花桥镇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SoBA
主创建筑师:王若、汤海音
设计团队:陈拓、李传樟、王源、沈奕辰(实习)、李梓桢(实习)
顾问:花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规划
结构:臧宇泓
照明:上海光悦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文商旅集团昆山传是合众广告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师:Wen Studio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office@sobarchitects.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SoBA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OMA新作:Mangalem 21,阿尔巴尼亚棋盘式住区
下一篇:皮亚诺最新方案:希腊Kyklos艺术文化中心,花园中的“透明”艺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