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大乐之野·黄龙岛灯塔酒店:时间的三重维度——自然、历史、人 / WJ STUDIO万境设计新作

大乐之野·黄龙岛灯塔酒店:时间的三重维度——自然、历史、人 / WJ STUDIO万境设计新作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萱 | 2025.08.22 09:40

大乐之野·黄龙岛灯塔酒店  ©WJ STUDIO 万境设计

设计单位  WJ STUDIO 万境设计

项目地点  浙江舟山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5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WJ STUDIO 万境设计提供。

 

01  缘起

 

大约五年前,万境设计开始接触嵊泗的旅游开发项目。嵊泗位于舟山群岛东北部的悬海之地,距离舟山本岛约2.5小时船程,距离上海约3小时车船程,距离杭州约4.5小时车船程、距离宁波约4小时车客渡。尽管近年来已经开发了直升机和水上飞机航线,但相较于现代人普遍追求效率的度假方式,嵊泗的交通条件对潜在旅游消费的吸引力相当有限。

 

嵊泗列岛区位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嵊泗列岛的功能发展定位是融海洋文化与海岛民俗风情为一体,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教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列岛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黄龙岛属于嵊泗整体规划的核心区域。设计团队初次登上黄龙岛,便被海岛独有的风貌深深打动:陡峭的岩石地貌塑造出蜿蜒的海岸线,峡湾之间散落着石砌民居,湛蓝的海面上漂泊的渔船提醒着人们: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渔耕文化。

 

▲ 项目视频  拍摄:张锡、方方的田 / 剪辑:张锡

 

几经走访与深入调研,黄龙岛的困境也在设计团队面前展开——黄龙岛面临着严重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岛内年轻人多已离岛,幼儿园与小学也已关闭,留守岛内的渔民大多是老人。黄龙岛不是个例,中国近三十年快速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新的产业投入,乡村老龄化与活力衰退的后果在近几年已初见端倪。

 

黄龙岛原始村庄、地貌、植被分布  ©WJ STUDIO 万境设计

海岛乡村的振兴,是一个关乎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命题。黄龙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条件,为慢生活度假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单一的交通方式与空心化的现状也为设计带来了挑战。我们如何把人吸引到海岛上来,又如何把人留住,把珍贵的渔耕文化留住?

 

 

02  时间的三重维度

 

随着前期详规工作的深入,设计项目的切入点变得越发清晰: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的自然元素,如何将建筑融入原有海岛渔村民居聚落,如何让人真正地“走进”黄龙岛?

 

杉本博司摄影作品

“今天人们看到的一切是否与史前人类一样?”杉本博司所探讨的主题,正是设计团队在黄龙岛最深刻的感受,也是整个设计项目生发的核心:时间。设计以时间的三重维度作为核心概念展开:

 

· 自然的时间:海岛风貌在自然演变规律下形成了独有的地貌形态,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整个设计最核心的场所精神。

 

· 历史的时间:岛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形成文化沉淀,如黄龙岛独特的原始民居聚落形态与渔耕文化,这些人类居住行为对海岛空间产生的历史性改造,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景观层积过程,是设计的切入点。

 

· 人的时间:人作为第一视角,通过为每一位来访者构建独特的空间体验,使海岛再次拥有汇聚“新”岛民的契机,从而在当代人口流动背景下重构对海岛渔村的认知。

 

- 自然的时间 -

 

黄龙岛地表特征。黄龙岛的轮廓并非温和的弧线,礁石粗粝的肌理形成了浙江较为典型的折线型海岸线形态。巨大的礁石构成明确的高差,丰盛而茂密的植物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岩土。由于常年经受猛烈的海风侵袭,岛上无大型乔木生长,多为丛生低矮的灌木,以及海岛特有的植物品种如:剑麻、落叶海桐,及较少见的景天科植物。

 

蜿蜒的海岸线、嶙峋的礁石与原生植被  ©WJ STUDIO 万境设计

黄龙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冬暖夏凉,温和湿润,雨量中等,全年多大风。春季浓烈的海雾常笼罩着黄龙岛,天空和海洋完整地暴露在视野之中,却又是朦胧的景象。

 

黄龙岛及东咀头岬角区位与道路示意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在概念规划阶段,设计团队基于对现存村落肌理、道路系统及自然资源的深入分析,选定了黄龙岛东北侧深入海中的东咀头岬角作为酒店落位的关键,确立了以三个核心酒店组团——灯塔酒店、悬崖酒店、村落酒店——为空间锚点的布局策略。大乐之野·灯塔酒店选址于最东边的礁石之上,基地原始地貌呈现出复杂的高差变化,场地最大落差近30米。在这里,海洋的潮汐进退与日升月落,四季流转带来的景色变化,让自然的时间成为设计最核心的场所精神。

 

东咀头概念规划  ©WJ STUDIO 万境设计

- 历史的时间 -

 

黄龙岛又名“东海石村”,岛上的石屋、石街、石景,是海岛先民应对险峻地形的生存智慧结晶——民居依山势层叠错落,呈阶梯状盘踞岩脊。石砌村落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捕鱼文化,渔民们的生活与渔汛周期紧密相连。

 

为了躲避猛烈的海风,所有民房以场地西南侧的港湾为中心向外展开,个别房屋散布在主体组团之外,岛屿中部、西北部还有已经荒废的军事设施。现有东咀头村村口处已建设市政混凝土道路,但村庄内部道路均为1.5—3米宽不等的简单水泥步行道。运输条件简陋,道路修理无序杂乱,但无序道路却形成独特的、与村落民居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沿山体分布的石砌民居与原生礁石融为一体  ©WJ STUDIO 万境设计

由于大部分建筑已多年无人使用,植物覆盖了道路和礁石,调研人员已经无法进入村落。显然,村落的原始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并不能满足现代酒店项目的施工、开发和运营条件。

 

设计团队深知历史记录保护与商业诉求之间深层的矛盾,为了避免黄龙岛陷入“风貌同质化、体验浅表化”的困境,设计最初的核心工作是让肌理延续再生,其核心在于重构登岛路径。道路系统重构的本质上是对聚落空间结构的系统性调整,需要对现有道路网络与总体规划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后续整体开发工作必须基于开发可行性研究,重点考量未来功能需求、空间结构优化和分区合理性等要素。

 

因此,在规划阶段,道路系统作为整体聚落空间的基本骨架而成为设计工作的重点。设计团队发现了数处有良好视野、独具特色的标志性空间,并规划了一条步行路线,引导人们从南港出发,穿过多个民居和村落聚集空间,逐步登上东北部的礁石,最终抵达灯塔。在这条步行路线之中,三个酒店的落位与原始民居之间的关系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这成为后续总图设计的重要基础。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设计的工作,是通过原有的风貌来链接未来的时间,让历史的时间延续下去。

 

原始村落布局测绘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原始村庄道路与观景点  ©WJ STUDIO 万境设计

- 人的时间 -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从登岛开始的沉浸体验,让整个岛屿旅行呈现极其沉浸和丰富的感受。要达到这样的空间体验的效果,酒店之中要给人一种图景式的体验。在设计推进的过程中,人的视线引导与流线设计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关键。

 

灯塔  ©张锡
灯塔广场原始方案效果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从港口至酒店的核心路径,作为空间序列的组织骨架,其走向与节点设置,系统性地引导来访者的行进方向与视觉焦点。在路径的尽头,也是酒店空间体验的开端,人的视线被精确地导向远处的灯塔,使其成为空间序列的视觉锚点。路径的流线组织与伴随的视线引导机制,共同构成了空间序列体验的关键性控制要素。

 

作为视觉锚点的灯塔  ©田方方

 

03  形态:空间转译

 

酒店整体空间生成策略依循原始村落的空间尺度,并基于地形高差来组织空间秩序。岛上原始民居的尺度多为60—180平方米不等,尺度较小。建筑材料以黄色砖石为主,结构强度较好,其布局均依地势而建,朝向无特别强调。

 

黄龙岛酒店概念手绘  ©WJ STUDIO 万境设计

酒店依山势而建  ©田方方

设计团队将灯塔酒店定位为“轻介入”项目,以最小干预为核心理则。设计旨在避免建筑成为视觉主导物,而是使其作为自然地貌与既有村落肌理的延续部分。因此,建筑主体被锚固于三处原生保护礁石之间。这种布局方式使建筑体量以协调的形态融入场地环境,显著弱化了人工构筑物在自然景观中的存在感。

 

结构爆炸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立面分析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建筑体量以协调的形态融入场地环境  ©田方方

灯塔酒店的建筑体量根据场地内礁石分布及陡峭地形进行组织,分解为一系列阶梯状错位堆叠的模块单元。这种阶梯式布局策略性地适应了山体坡度,并生成了多角度的景观视野。同时,该建筑群的体量形态与邻近现存原始民居聚落的肌理形成回应。

 

阶梯式布局策略性地适应了山体坡度  ©田方方A

现代建筑的体量与原始的礁石之间是另一种呼应关系。设计采用独立基础,将实体空间悬挑在礁石之上,将重量感进一步削弱。同时,建筑平滑的底面和礁石粗粝转折的表面形成充满特色的灰空间,给景观增加了趣味性。

 

节点细部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建筑与礁石的呼应关系  ©田方方

建筑群落顺应陡峭的山势,只有两块相对平坦的风貌礁石,酒店的核心区域便自然分成了A和B两个组团,被一条沿山脊自然下跌的户外步道串联起来。设计通过“隐现—窥探—豁达”的感官节奏和“室外—室内”“室内—室外”的多重转化,重构登岛穿行的原始体验。

 

A和B两个组团  ©田方方

行进路线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第一视角中空间序列形成的节奏感——步道顺应礁石走向设置,片墙的使用为建筑空间带来一层“隐现”的期待感;行至中途,错落分布的窗口露出片断的海天光影,形成“窥探”的趣味;最终,路径经旋转楼梯引向开阔的户外步道,视野骤然开朗——无垠的碧海、壮阔的礁群如画卷般铺展,眼前便是“豁达”时刻。

 

行进路线的节奏感  ©田方方

A组团以巨大而空旷的岩石大厅为核心,历经风化的原始礁石被保留建筑底面,建筑像个“罩子”来保护原始礁石,让人有机会去靠近礁石的肌理。设计试图模糊了“内”与“外”的绝对界限,让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引导观看的媒介。

 

岩石大厅剖透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原始礁石  ©张锡

四周墙面的处理让参观者在脑中联想室外景观,将其引入室内静谧的空间,从而完成“室外——室内”的转化。

 

礁石大厅  ©田方方

当阳光透过天窗洒落在粗粝的岩石上,人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接触岩石的质感,感受到时间流逝下永恒不变的自然创造。

 

礁石细部  ©张锡
礁石细部  ©田方方

B组团客房单元的布局参照了岛域现存村落的空间形态组织模式。客房由三个相对完整的体量组成,空间朝向与开窗设计策略性地响应冬夏两季的日出方位差异,以框定特定的外部景观视野。设计通过策略性设置的完整窗洞,建立了由室内向外的视觉通廊。这一处理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性,并有效引入了自然光照、海风及环境声景。

 

从走廊看向窗户  ©张锡

有效引入了自然光照、海风及环境声景  ©田方方

在客房尺度的设计上,人的尺度和体验再次成为时间诠释的关键。当人的目光穿过一个干净完整的窗洞,阳光漫进室内,海风扑面而来,涛声瞬间涌入耳膜,完成了“室内—室外”的再次转化。当人停留在任何一个框景之前,时间也停了下来。

 

 

04  结语

 

大乐之野·黄龙岛灯塔酒店的设计是一次对乡村更新的思考契机。更新的本质是对时间记忆的重新编织与活化,因此,设计的介入不是用钢筋水泥覆盖过往,而是在顺应潮汐吐纳,阅读渔火人间,思考海天永恒的基础上,将当地原有的生活生产场景转化为可体验、可共情、可持续的当代叙事,将海岛空心化的危机逆转为以深度体验为核心的新型海岛特色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

 

泳池  ©田方方

屋顶泳池  ©大乐之野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立面图  ©WJ STUDIO 万境设计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乐之野·黄龙岛灯塔酒店

项目地点:浙江舟山

竣工年份:2025

项目类型:酒店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业主单位:舟山嵊泗大乐之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详规&建筑设计&室内概念设计‍:WJ STUDIO 万境设计

主创设计师:胡之乐

设计团队:金怡然、杨曦、刘宇翱、黄姝斐

结构深化:彭翥

给排水设计:吴旭

电气设计:方伟刚

暖通设计:周杰

概念规划:城理设计Urban Fabric

室内设计:实在建筑设计工作室

 

施工单位:上海野有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田方方、张锡

视频拍摄:张锡、方方的田

视频剪辑:张锡


版权声明:本文由WJ STUDIO 万境设计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WJ STUDIO 万境设计
舟山
酒店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