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10月人生之旅——“混凝土乌托邦:巴尔干半岛的建筑与纪念碑”(出行:2025年10月26日—11月2日)正在招募!
去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寻访山野间难以抵达的南斯拉夫纪念碑,重温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联系客服报名:youfang603。
在曾被称作“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在山野、林地、城市边缘,矗立着一座座充满视觉张力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碑。它们大多由铁托政府委托建造,不为重复战争的伤痛,而是向未来发出召唤,宣扬自由、平等、进步开放的乌托邦愿景。
纪念碑以抽象形式语言设计,试图跨越民族、宗教与边界的隔阂,让每一位南斯拉夫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与希望。
有方今年10月的巴尔干半岛之旅,将去往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寻访其中5座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在南斯拉夫解体后,重新触摸那个时代独特而有力的关于未来的想象。
纪念碑分布地图(有方绘)
莫斯拉维纳人民革命纪念碑
Monument to the Revolution of the People of Moslavina
地点:波德加里奇,克罗地亚
建成年份:1967年
设计:Dušan Džamonja(雕塑家)、Vladimir Veličković(艺术家/建筑师)
材料:浇筑混凝土、钢筋、铝板
这座位于克罗地亚波德加里奇的莫斯拉维纳人民革命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民族解放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斯拉维纳人民在大莫斯拉维纳和萨格勒布地区反抗法西斯乌斯塔沙占领军势力而建造的。
纪念碑群于1967年9月7日正式向公众揭幕,南斯拉夫总统约瑟夫·铁托和他的妻子约万卡亲自主持了揭幕式。事实上,铁托非常欣赏莫斯拉维纳人民革命纪念碑,后来他甚至在自己萨格勒布的住所里摆放了一个该纪念碑的概念模型。
纪念碑的主体元素是一个巨大的有翼抽象雕塑,约10米高,20米宽,中央有一个镀铝板的球形“眼睛”。通往这个雕塑的通道两边是一系列土丘墓穴,里面存放着大约900名游击队员的遗体。穿过土丘的中间是一个混凝土的拱门,拱门的中心是一块雕刻的青铜牌匾。
根据设计师Dušan Džamonja的说法,这座纪念碑的主要意图是展示战胜死亡和失败的“胜利的翅膀”,表示游击队战胜了入侵的轴心国占领者。有趣的是,纪念碑的“翅膀”是不对称的,一面翅膀有两个边缘,另一面翅膀则有三个边缘。这种不平衡给予了纪念碑一种动态感,好像翅膀在运动,好像它是一只准备起飞的鸟。
在南斯拉夫时期,莫斯拉维纳人民革命纪念碑是一处受欢迎的文化历史旅游目的地,它是关于“二战”最具代表性的纪念雕塑之一。此外,这座纪念碑还大量出现在南斯拉夫的明信片、邮票、旅游手册和地区旅游文献上,在国内外均有发行。
石花纪念碑
Jasenovac Memorial (Stone Flower)
地点:亚塞诺瓦茨,克罗地亚
建成年份:1966年
设计:Bogdan Bogdanović
材料:浇筑混凝土、钢筋、木材
石花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二战”期间在亚塞诺瓦茨强迫劳动和灭绝营中被处决的数十万受害者而建的纪念碑,该集中营由克罗地亚独立国(NDH)在萨瓦河沿岸建立和运行,由法西斯势力乌斯塔沙管理。
经过几年的设计与改稿、妥协、规划和建设,纪念碑于1966年7月4日在一个大型纪念仪式上正式向公众开放。
纪念碑的主体元素是一个24米高的六瓣花朵形状的混凝土雕塑。在纪念碑下方内部有一个地窖,底部排列着铁轨枕木,这些铁路曾把受害者们运送到此地的集中营。在纪念碑周围,有一些巨大的土丘,这些土丘标志着以前集中营建筑的位置(所有的集中营建筑都已在战后被拆除)。
与此同时,小土丘和地面上的空洞则暗示了以前的酷刑区和坟墓。纪念园区周围还设置了人工湖,以营造一种反射的氛围。最后,一条由铁路枕木组成的长长的小路,从公路通往纪念碑。从揭幕的日子直到现在,石花纪念碑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知名、最引人注目的种族灭绝纪念碑之一。
在构思纪念碑设计时,设计师Bogdan Bogdanović并不想让纪念碑直接体现此地发生的暴行,他认为让访客直面这样的图像会太可怕。此外人们亦认为,过分生动地描绘集中营的暴行可能会导致种族紧张和分裂。
于是,他选择了向天空开放的花瓣作为代表形状,不仅象征着生命和重生,也象征着战胜苦难、永恒的更新,以及最重要的:宽恕。在讨论纪念碑的象征意义时,Bogdanović表示重点在于纪念碑的二元结构:地窖和根部向下看埋葬的受害者,而花朵雕塑将向上朝天空开放,向“生命之光”绽放。
雕塑伫立于苦难之地,以盛开的花朵象征生命、自由与重生,既是对历史暴行的深刻警醒,也是对人类坚韧与希望的永恒致敬。
在南斯拉夫解体和随之而来的战争之后的几年里,亚塞诺瓦茨发生了冲突,纪念碑遭到破坏。欧盟特派团观察员在战争结束后的调查发现,纪念碑并没有完全被摧毁,经过长期的修复和翻新工作后,它于2006年重新开放。
红星纪念碑
Kosmaj Memorial
地点:科斯马伊山公园,塞尔维亚
建成年份:1971年
设计:Vojin Stojić(雕塑家)、Gradimir Medaković(建筑师)
材料:浇筑混凝土、钢筋
红星纪念碑位于塞尔维亚科斯马伊山的纪念碑群中央,是为纪念来自科斯马伊地区和波萨维纳的游击队,以及在“二战”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而建。
被称为“自由的火花”(Slobodarska iskra)的中心雕塑,由5个独立的30米高混凝土双尖鳍,以圆形辐射模式组成。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闪亮的星星的形状。在排列的圆形中心是一个雕刻的圆形石坛,上面有一个圆形的铜质浮雕板。这座巨大的雕塑其背景是一个宽阔的石砌庭院,由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楼梯通向纪念碑,而建筑群本身被一个大型森林公园环绕。
从远处看,纪念碑统一的星形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连续的、完全连接在一起的雕塑。然而,只有在结构的正下方,你才会意识到每个“手指”其实是各自独立的元素。
在谈到纪念碑背后的象征意义时,Vojin Stojić在1971年雕塑揭幕后几天接受报纸采访时如此说道:“人民解放斗争战士的帽子上有五角星,也许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直白象征……因为纪念碑是由五片花瓣组成的,它就像一朵花。在科斯马伊,这些战士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支队和一个连,然后他们去了村庄,去了人民那里,聚集了新的力量。人民接受了他们,起义扩大了,一切都在运动和飞行,它在争取自由的高度,这比任何东西都更珍贵和壮丽。”
虽然这个纪念建筑群在开放后的几年里非常受欢迎,访客也很多,但在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开始陷入被忽视和失修的状态。自2010年以来,随着南斯拉夫抽象艺术纪念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增加,科斯马伊的红星纪念碑一直受到特别关注。世界各地许多艺术家、摄影师和其他创作者都受到了这座雕塑雄心勃勃的形式的启发,并将其形状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卡丁加卡纪念碑
Kadinjača Memorial
地点:乌日策,塞尔维亚
建成年份:1952年;1979年
设计:Miodrag Živković、Aleksandar Đokić
材料:浇筑混凝土、钢筋、花岗岩块
位于塞尔维亚乌日策的卡丁加卡纪念碑,用于纪念1941年11月29日在卡丁加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乌日策工人营游击队成员、波萨维纳和奥拉谢地区的战士们。
纪念建筑群分两个阶段建成:1952年修建了首座11米高的金字塔形方尖碑和地窖,里面埋葬着在1941年战斗中死亡的工人营士兵遗体。1962年底,SUBNOR退伍军人组织、乌日策和巴伊纳巴什塔市政当局开始计划扩建一个更大的纪念建筑群,以补充大理石金字塔地窖项目。
1979年完成的扩建,新增加了一个博物馆综合体,以及一系列沿着山脊绵延起伏的白色混凝土桥塔。其中焦点是一对组合在一起的桥塔。它们是所有桥塔中最高的(约14米),并排排列,就像一堵宽墙,上半部分被一个类似弹孔的开口刺穿(在这个开口里可以看到类似脸的形状)。
这个弹孔图案无疑象征着工人营战士在1941年与德国士兵作战时遇到的暴力,他们为了疏散卡丁加卡和乌日策地区的平民,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
1979年9月23日,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亲自主持的盛大仪式上,新扩建的综合设施正式开放,据报道有近10万人参加。
在南斯拉夫时期,卡丁加卡纪念建筑群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景点(大多数南斯拉夫学童都会被安排前往参观)。有消息来源表明,在那段时间里,有230多万国内外游客参观了它。南斯拉夫解体后,卡丁加卡纪念建筑群陷入了废弃和被忽视的状态;直到2012年,该纪念场所才被完全修复。
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
Monument to the Battle of Sutjeska
地点:Tjentište,塞族共和国,波黑
建成年份:1971年
设计:Miodrag Živković、Ranko Radović
材料:浇筑混凝土、钢筋
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1943年5月15日—6月16日苏捷斯卡战役中牺牲的游击队员们而建。
纪念碑由一对巨大的19米高白色混凝土翼状结构组成“胜利之翼”,以一个尖锐的角度冲向天空,几乎就像对抗重力一样。从施工现场历史照片中可以隐约看出其秘密的“反重力”构造,雕塑内部底座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混凝土蜂窝结构组成,随着逐渐向天空延伸,蜂窝结构的密度也逐渐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密度的变化似乎是它能够“漂浮”的原因。当时,这是南斯拉夫最大、最复杂的纪念碑工程之一。
在南斯拉夫时期,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是整个国家最受欢迎的“二战”纪念地点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
根据设计师Miodrag Živković的说法,这座伫立在英雄山谷、朝向天空“咆哮”的混凝土纪念碑代表着“胜利之翼”,人民将推翻那些将压迫和仇恨强加给这座山谷的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军。纪念碑在俯瞰山谷的位置上,霸气的摆放和定位,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最重要的是它的位置还作为物理标记,指向上方陡峭的峡谷,那是游击队在苏捷斯卡战役期间逃出山谷的路线。
Miodrag Živković还讨论了这个结构的象征意义:“我们的想法是突破和胜利,两边内侧雕刻有人形的体块,代表打破了围绕游击队的圆圈。开口采用了战士的形状,非常具有象征性。我们以建筑的方式和简单的几何形式强调了每个战士在柱子上的存在,因为正是这些人使苏捷斯卡的突破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
https://www.spomenikdatabase.org
联系客服报名
10月巴尔干半岛人文与建筑之旅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中建西南院上海新家:安化路201号乙改造|中建西南院
下一篇:中科大学习园地,隧道之上的校园光亭 / 合木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