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合木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安徽合肥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11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 01 / 基础设施切割形成的边角地
本项目选址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其功能配置以住宿和体育场馆为主。校方有意补充一些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的多功能场所,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选中了校区最东端的一处“遗忘角落”。
这块校园边角地的东、南、北三面为校园边界围墙。基地南侧为商业楼,北侧紧邻住宅楼,东侧贴临带有高架快速路的城市主干道。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用地下方为横穿城市干道并联系东、中校区的下穿通道。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肌理的肢解、割裂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处在2013年隧道完工后即采取了封闭措施。当设计团队首次踏入基地时,发现这里被北侧住宅楼的居民破墙进入作为种菜、养鸡的场地使用,孤立的角落成为了邻里共用的小菜园。
/ 02 / 校园与城市的连接点
设计思考从城市和整体校园出发,通过借助这次置入功能性建筑和场地营造的机会,流线上将此处设定为中校区与东侧城市道路的连接点——新增的中校区出入口,方便师生的日常出行。进一步,设计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对用地的权属做出突破性探讨:取消围墙,退后管控边界,将这里作为展示性的大学入口开放区,也有机会成为周边居民和路人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
又因基地处在中校区的中轴线上,且下穿通道之上的地面标高较高,设计在建筑的形体和外观的设计上有意提高其识别性,使其与周围相对复杂的城市背景有所不同,成为小区域内的标志物。
▲ 项目视频 ©Heimat Architects
/ 03 / 隧道界面上的架空体量
建筑采用非常规的曲线平面轮廓,由此曲线与周边边界形成的剩余空隙比较积极,具有流动的引导性,而非消极的夹缝。
体量抬升、底部架空,使东侧城市道路到校园之间保持连贯的地表,建筑在绿化环境包围中犹一个巨型的亭子,城市道路上的行人可顺畅地从建筑下方到达场地的最西端,即隧道有顶部分的最西侧去眺望校园。架空区域的地面做微微下沉,成为绿化环境包围的空间聚集点。
/ 04 / 结构策略与城市策略、空间策略的整合
技术实现的角度上,在既有下穿通道之上如何新建房屋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另外,下穿通道有三段厢涵单元在基地范围之内,过量土方移动导致的厢涵单元浮动,会引发断缝处止水带破裂,进而造成下穿通道渗漏,这是必须避免的。
经多种方案比较,同时在下穿通道原设计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借用隧道两侧支护桩作为新建筑的基础,成了最优的解决方案。首层架空的空间策略对地面土壤的扰动最小,只布置面积极小的胶囊自习室和设备管理房,这与技术上的限定非常吻合。
二层为主要的室内使用空间,只设置必要的功能盒子如卫生间、楼梯间,以开放的通用空间适应非正式学习和多种不同的使用场景。与之对应的结构策略是在二层顶部采用4根工字钢大梁来解决18米多的跨度问题。二层的楼板由均匀分布的吊柱吊挂实现,这种结构形式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性。细小尺度的吊柱与人、与使用场景互动,有机会产生偶发的趣味性。
/ 05 / 是亭亦是塔
二层平面中的两个光井,为二层内部和首层架空层摄取来自顶部的阳光,同时兼顾自然通风和消防排烟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操作也让建筑外立面不设置开启窗扇的可能性得以实现,能够更好隔绝来自邻近的高架快速路、居民楼、商业楼的噪音干扰。
立面连续的玻璃将二层形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室内所见是连续不断的城市和绿化景象,犹如置身于至高处的风景亭之中。夜晚灯光亮起,加以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这里将成为中校区中轴线的一座灯塔。
/ 06 / 场所的结构
项目完成一年有余,在接近尾声的阶段,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从学生非正式学习、交流的空间转变为科技相关的展示空间。另一个未竟的遗憾是,项目跨越新冠疫情的始末,对于过程中校园边界是否打开的问题未再做探讨。
但这些变动并不影响它成为城市肌理构成的积极要素。以城市和校园空间结构为思考的基点,以基地限制引发的结构概念,最终导向的结果是建立一个场所的结构,它所塑造的空间框架并不随功能的变化而变动。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学习园地
建设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用地面积:4008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设计时间:2019年—2021年
建设时间:2021年—2025年
项目团队:
建筑设计:合木建筑工作室 Heimat Architects
主持建筑师:张东光、刘文娟
建筑设计团队:周颖、王潇、孟超、梁荣森、张义晗(绘图)、马田阳(绘图)、张文静(绘图)
结构设计:刘粟 / 北京首昂建筑结构工作室
结构顾问:孟宪川
施工图设计(主体部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赵习习、孟华超、秦亚丽、张艺凡、王琬、秦玉强、黄瑞骁
施工图设计(基础部分):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张兴其、谷永涛
室内设计: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张凯、张强
景观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吴敏、杜玮璇
建筑施工单位:中安政楷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单位:安徽万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魏溦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木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南斯拉夫往事:5座不应被遗忘的混凝土纪念碑
下一篇:浮舟纪·村民中心,山水乡野间的生活媒介 / 原初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