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中科大学习园地,隧道之上的校园光亭 / 合木建筑工作室

中科大学习园地,隧道之上的校园光亭 / 合木建筑工作室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萱 | 2025.08.15 09:36
中科大学习园地外观  ©Weiwei
中科大学习园地内部  ©Schranimage

设计单位  合木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安徽合肥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11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 01 /  基础设施切割形成的边角地

本项目选址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其功能配置以住宿和体育场馆为主。校方有意补充一些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的多功能场所,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选中了校区最东端的一处“遗忘角落”。

 

基地位置  ©Heimat Architects
基地范围  ©Heimat Architects
可建设范围分析图  ©Heimat Architects

这块校园边角地的东、南、北三面为校园边界围墙。基地南侧为商业楼,北侧紧邻住宅楼,东侧贴临带有高架快速路的城市主干道。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用地下方为横穿城市干道并联系东、中校区的下穿通道。

 

鸟瞰图  ©Schranimage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肌理的肢解、割裂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处在2013年隧道完工后即采取了封闭措施。当设计团队首次踏入基地时,发现这里被北侧住宅楼的居民破墙进入作为种菜、养鸡的场地使用,孤立的角落成为了邻里共用的小菜园。

 

建设前角落成为菜园  ©Heimat Architects

 

/ 02 /  校园与城市的连接点

 

设计思考从城市和整体校园出发,通过借助这次置入功能性建筑和场地营造的机会,流线上将此处设定为中校区与东侧城市道路的连接点——新增的中校区出入口,方便师生的日常出行。进一步,设计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对用地的权属做出突破性探讨:取消围墙,退后管控边界,将这里作为展示性的大学入口开放区,也有机会成为周边居民和路人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

 

流线分析  ©Heimat Architects
校园管控范围示意图  ©Heimat Architects

又因基地处在中校区的中轴线上,且下穿通道之上的地面标高较高,设计在建筑的形体和外观的设计上有意提高其识别性,使其与周围相对复杂的城市背景有所不同,成为小区域内的标志物。

▲ 项目视频  ©Heimat Architects

 

场地设计策略  ©Heimat Architects

建筑模型  ©Heimat Architects
鸟瞰图  ©Weiwei

建筑人视图  ©Schranimage

 

/ 03 /  隧道界面上的架空体量

建筑采用非常规的曲线平面轮廓,由此曲线与周边边界形成的剩余空隙比较积极,具有流动的引导性,而非消极的夹缝。

 

非常规的曲线平面轮廓  ©Weiwei

体量抬升、底部架空,使东侧城市道路到校园之间保持连贯的地表,建筑在绿化环境包围中犹一个巨型的亭子,城市道路上的行人可顺畅地从建筑下方到达场地的最西端,即隧道有顶部分的最西侧去眺望校园。架空区域的地面做微微下沉,成为绿化环境包围的空间聚集点。

 

底层架空  ©Schranimage
底层架空  ©Weiwei

 

/ 04 /  结构策略与城市策略、空间策略的整合

技术实现的角度上,在既有下穿通道之上如何新建房屋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另外,下穿通道有三段厢涵单元在基地范围之内,过量土方移动导致的厢涵单元浮动,会引发断缝处止水带破裂,进而造成下穿通道渗漏,这是必须避免的。

 

结构保护示意图  ©Heimat Architects

经多种方案比较,同时在下穿通道原设计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借用隧道两侧支护桩作为新建筑的基础,成了最优的解决方案。首层架空的空间策略对地面土壤的扰动最小,只布置面积极小的胶囊自习室和设备管理房,这与技术上的限定非常吻合。

 

构造关系示意图  ©Heimat Architects

二层为主要的室内使用空间,只设置必要的功能盒子如卫生间、楼梯间,以开放的通用空间适应非正式学习和多种不同的使用场景。与之对应的结构策略是在二层顶部采用4根工字钢大梁来解决18米多的跨度问题。二层的楼板由均匀分布的吊柱吊挂实现,这种结构形式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性。细小尺度的吊柱与人、与使用场景互动,有机会产生偶发的趣味性。

 

剖面示意图  ©Heimat Architects
二层的通透空间  ©Weiwei

二层的通透空间  ©Schranimage

 

/ 05 /  是亭亦是塔

二层平面中的两个光井,为二层内部和首层架空层摄取来自顶部的阳光,同时兼顾自然通风和消防排烟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操作也让建筑外立面不设置开启窗扇的可能性得以实现,能够更好隔绝来自邻近的高架快速路、居民楼、商业楼的噪音干扰。

 

二层的两个光井  ©Schranimage

立面连续的玻璃将二层形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室内所见是连续不断的城市和绿化景象,犹如置身于至高处的风景亭之中。夜晚灯光亮起,加以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这里将成为中校区中轴线的一座灯塔。

 

立面连续不断的玻璃  ©Weiwei
从室内望向室外  ©Schranimage

 

/ 06 /  场所的结构

项目完成一年有余,在接近尾声的阶段,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从学生非正式学习、交流的空间转变为科技相关的展示空间。另一个未竟的遗憾是,项目跨越新冠疫情的始末,对于过程中校园边界是否打开的问题未再做探讨。

 

建筑夜景  ©Schranimage

但这些变动并不影响它成为城市肌理构成的积极要素。以城市和校园空间结构为思考的基点,以基地限制引发的结构概念,最终导向的结果是建立一个场所的结构,它所塑造的空间框架并不随功能的变化而变动。

 

仿佛中校区中轴线的一座灯塔  ©Schranimage
建筑夜景  ©Weiwei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Heimat Architects
首层平面图  ©Heimat Architects
二层平面图  ©Heimat Architects
南北剖面图  ©Heimat Architects
东西场地剖面图  ©Heimat Architects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学习园地

建设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用地面积:4008平方米

项目地点: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设计时间:2019年—2021年

建设时间:2021年—2025年

 

项目团队:

建筑设计:合木建筑工作室 Heimat Architects

主持建筑师:张东光、刘文娟

建筑设计团队:周颖、王潇、孟超、梁荣森、张义晗(绘图)、马田阳(绘图)、张文静(绘图)

结构设计:刘粟 / 北京首昂建筑结构工作室

结构顾问:孟宪川

施工图设计(主体部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赵习习、孟华超、秦亚丽、张艺凡、王琬、秦玉强、黄瑞骁

施工图设计(基础部分):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张兴其、谷永涛

室内设计: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张凯、张强

景观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吴敏、杜玮璇

 

建筑施工单位:中安政楷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单位:安徽万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魏溦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木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合木建筑工作室
合肥
建筑
校园建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