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HPP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江苏苏州
建成时间 2022年
建筑面积 27.2万平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全日制高校。作为教育探索者和重塑者,针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是一座以“未来大学的样板”为目标愿景的综合性校园,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
融合共生——未来校园新形态
西浦太仓校区的未来特质体现在它的融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洙泾河穿越基地内部,“Y”字形河道将基地分为三块场地。分散的用地与现代高等教育多元融合的组织模式之间,显然存在巨大的矛盾。
设计通过巨构建筑、立体景观等多种手段将整个校园空间合而为一,将各种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共生、交往、创新的融合式教育模式。
在“巨构”的设计思想语境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融合,建筑与景观融合。巨构空间形态的地标性本身成为一种城市景观,其使用功能的混合多样性,为大学校园和社会带来无限的活力。
新校园从空中视角和地面视角均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区域景观地标和富有空间感染力的城市肌理,从空间层面,在现有城市大系统中建立一个“嵌入式”的并能独立自主运作的新景观领域,其将随时间沉淀逐步成为文化根脉及社会记忆的锚点。
学习超市——巨构环型创新书院
“学习超市”作为校区内的实验性教育平台,以突破性的教育空间理念重塑校园格局。一条长达1公里的环形学习超市,宛如智慧纽带,在建筑2—3层将7栋U型学院楼紧密串联,打破传统空间壁垒,构建起扁平化、多功能一体的教育生态。
“五分钟学习圈”不再是构想,通过与景观人行桥的精妙配合,师生们能够快速抵达主要学习空间,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与便捷性。同时,多层次的架空和连廊设计,充分考量江南炎热多雨、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为师生营造出宜人的活动环境,让建筑与地域气候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适应性与人文关怀。
功能复合——多维立体校园
以学习超市为核心枢纽,七大行业学院、五大融合式教育和创新平台与行政服务、图书馆、餐厅、咖啡厅等校园公共设施实现了均匀且精妙的布局,构建起一个功能复合的多维立体校园。
学院以充满韵律的马蹄形建筑体量沿圆环有序排列,这种布局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紧密相连,更促成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相邻学院间可便捷共用实验室、研讨室等设施,打破学科资源的壁垒。
独特的建筑造型与圆环围合出的活动中庭,让空间功能实现了立体延伸。中庭不仅是师生休憩交流的场所,更成为学科动态展示的天然舞台。在这里,各学科的教学实践、科研成果与创意活动彼此交织,师生能直观领略不同学科的魅力,激发跨领域的思考与合作。
行政服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均匀分布在圆环各处,与学院、创新平台形成功能互补,从学习、生活到学术交流,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体验。
泛在学习——无处不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相比于分散的建筑,大尺度的整合性建筑可以容纳和促进科学知识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类可以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新的知识。巨构式校园的优势在于体现跨学科合作与研究的制度变迁,充分利用空间的弹性,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教学和交流的场所需求;可以利用空间的紧凑性,促进人与科研信息偶遇,建立跨学科交往。
散落各处的阅览、交流空间交织成“去中心化”的开放式校园,传递平等、开放、扁平的互联网精神,让师生真正体会学习的无处不在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使大学成为孕育创新的土壤。
学习空间的概念在此被突破性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室内场所,而是向户外空间自然延伸,构建起“室内外一体”的立体学习网络。二层与四层景观平台作为重要节点,通过开放式连廊与教学楼相连,既是建筑的有机部分,也是室内学习场景的延伸。学生可自由穿梭,将学习活动从封闭教室转移到绿意盎然的户外,在开放空间中研读、讨论,实现学习场景的自由拓展。
二层、四层、五层观景平台,将单栋U形建筑联合为组团,趣味灵动的屋顶花园成为室内学习空间的延伸,精心设计屋面降板和变形缝节点,U型单体与圆环在四层屋面实现无障碍连接,贯彻交流共享设计理念。
针对钢拉索结构与混凝土屋面处防水薄弱点,提出防水涂料加不锈钢防雨罩结合的复合防水构造,并巧妙在不锈钢板上方设置防腐木板,形成屋面交流的景观座椅。
开放包容——校城融合共享客厅
大学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综合体。设计跳出孤立、封闭的个体建筑尺度,立足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维度,对它及其辐射到的城市空间进行设计,赋予新的场所意义。
洙泾河“Y”型水系,在圆环内部豁然开朗,成为整座校园的景观核心——都市桃花源。通过生态自然的设计笔触,水陆旷奥相生、绿树成荫的景致在此交织,既塑造出水木明瑟的静谧氛围,更为师生打造了动静皆宜的交流场域。绿意和人文深度融合,成为校城共有的精神家园。
环型教学楼以开放姿态面向城市,传承西浦开放校园的传统,教育不设边界,任何公民可以从城市街区直接进入。校城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活力共通的双向奔赴。
蓝绿共生——节能低碳生态校园
在用地紧张、资源紧缺、能耗扩张的背景下,西浦太仓校区提供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模式。通过紧凑布局,集约土地,形成较大尺度的绿化碳汇空间,适应弹性发展需要;巨构建筑的紧凑布局意味着尽量短的交通动线,鼓励步行交通模式;紧凑的市政管线和能源运输距离,减少建设资金和运营费用,支持节能减排。西浦教学区全域获得LEED金级认证。
项目同时获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的中国美丽城市2022年年度作品奖——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案例。最大限度地结合既有条件,依托“Y”型水系打造丰富生态滨水空间,构建浅表径流雨水排放系统。
首先通过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加强场地入渗,实现源头减排;其次通过有组织径流引导路面雨水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实现过程控制;最后通过雨水管网末端设置雨水蓄水池,并利用河道水系作为超标雨水排放调蓄设施,实现末端调蓄和回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场地内有效积存、渗透和净化,极大降低校园内涝风险、充分缓解市政排水压力。
项目共设置2500立方的雨水调蓄池,经收集处理的雨水用于11.5万平米绿化的自动喷灌和卫生间冲厕用水,每年节省用水量2万吨。
面向未来——科技赋能智慧校园(基于BIM的IBMS)
针对复杂异形的三维管网,设计基于BIM平台展开三维协作,提高效率,提升品控,提升质量,并建成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IBMS智能化楼宇控制管理平台。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集约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体系创新——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基地被洙泾河分为三个地块,融合式教育理念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跨河部分是连接三个地块建筑群的核心节点,同时面临水利部门的泄洪要求。建筑与结构设计进行了多轮跨河方案的比选,最终形成一种创新的结构体系——顶部斜拉式大跨度多层钢框架结构体系(已取得7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3篇专业学术论文),通过4根钢柱悬挂结构,实现水系上方跨度90多米的环形结构,为大型公建如何最小化对自然的破坏树立了技术典范。
和而不同——立面幕墙系统与创新材料应用
教学区建筑群采用创新的灰色陶板+彩色陶棍+数字打印玻璃幕墙体系,赋予建筑新颖独特的外观。7栋U型学院采用彩虹色(分别饰以学院代表的珊瑚、桔黄、松绿、水蓝、柔紫等色彩金属饰板)作为主题色,立面以深浅灰色为基底,间以彩色陶棍,建筑的端部同色楼宇标识(A—G编号),屋顶圆环及对应的四层平台亦采用同色铝板和地面涂料。在保证建筑整体性的同时,凸显各学院的识别性。
室内空间基于相同逻辑,以深浅灰色交织的整体地面,辅以各学院主题色的墙顶材料、标识导引、家具雕塑,让师生无论置身何处均能识别出所在方位。
结语
西交利物浦太仓校区以融合共生为主题,以融合式教育空间创新,助力学校展开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模式、大学新概念、校园新形态”三大实验,进而为中国和世界未来教育提供西浦方案。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教学区项目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
用地面积:26.96万平米
总建筑面积:27.2万平米
地上建筑面积:21.1万平米
地下建筑面积:6.1万平米
建筑层数: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建筑高度:23.96米
学生规模:6000人
项目团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HPP建筑事务所
建设单位:太仓市文化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国内设计院、设计总协调及全程BIM总控: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HPP 亨派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教育顾问:安宸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BPI 碧谱照明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Meinhardt迈进外墙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人防设计: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TJAD设计团队:
设计总负责人:王文胜、贡坚
审定:阮林旺
建筑设计:赵承宏、雷永玉、李志刚、李增军、姚跃、朱雅文、陆依露、陈亦颢、李娟、谌文娟、诸伊帆、陈小祥、魏枫然、胡咸宾、郭霖
结构设计:张涛、丁祝红、耿耀明、沈宇宏、闵籽涵、丁雅茹
给排水设计:李意德,何音腩,李静,陈铭,鲁永辉,冯玮,黄倍蓉
暖通设计:徐桓、杨木和、董劲松、张云、苑登阔、何克青、姚喻晨、倪自翀、祁栋盛、袁寅
电气设计:王坚、程青、廖述龙、孙立安、徐而峰、麻伟男、吴逸凡、屈磊、吴佩培、黄田都、邵启臻
景观设计:丛凤庆、徐国平、孙凤鸣、翁丹丹
桥梁设计:肖金宝、戎华钦、林英、单凤枝、董冰、王智益、陈文天、宋馨、郭亮
勘察设计:朱振华、刘传平、翟杰群、刘磊、时朋浩、胡浩、丁璐璐
绿建设计:汪铮、李晨玉、王莹珺、朱换换、李冬梅、史璇、陆一凡
BIM设计:张桓瑞、丁志华、杨书涵、查文奂、吴丹阳、邓晋、赵琦、吉久茂、王冰雪、杜建芬、文碧岚、曹治坤、杨永鑫
工程造价:李立漪、徐敬、顾晶晶
建筑摄影:马元
建筑航拍:超越ENDLESS
视频素材来源:西交利物浦大学
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扉行器无界社区3.0,消融边界的工作室 / 扉建筑
下一篇:都市实践新作:吕祖故里 – 永乐宫旧址活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