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BBC、《卫报》等媒体于当地时间9月15日报道,英国“高技派”建筑师尼古拉斯·格林姆肖(Nicholas Grimshaw,1939—2025)逝世,享年85岁。
尼古拉斯·格林姆肖,作为英国“高技派”(High-Tech)建筑的四位领军人物之一,与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迈克尔·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并肩,在1960年代以探索者的身份掀起了“高技”浪潮。BBC曾推出纪录片及同名访谈节目《建造现代世界的英国人》(The Brits Who Built the Modern World)来介绍6位影响了世界的英国“高技”建筑师,格林姆肖就在其中。[1][2]
在50余年的实践里,格林姆肖主持建造了大量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设施,以及各类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公共建筑。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当属伦敦的滑铁卢车站(International Terminal Waterloo, London, 1993)和康沃尔的伊甸园项目(The Eden Project, Cornwall, 2021)。
“我的生活和实践一直都在实验和想法中,尤其是在可持续性方面;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利用我们所处时代的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生活。”[3]
——2019年RIBA皇家金奖,格林姆肖领奖辞
出生于1939年,格林姆肖从艺术家母亲和工程师父亲那里,积攒了关于艺术与建造的零星初探。在战争年代和战后余波中,年幼的格林姆肖使用当地建筑工地的木头边角料制作自己的玩具;根据他的回忆,他曾不辞疲倦地组装麦卡诺(Meccano)模型,以及和朋友一起建造树屋。
一次对爱丁堡艺术学院建筑系的拜访,让格林姆肖确定了自己将要以此为职业的想法。1965年从英国AA建筑联盟毕业后,格林姆肖与另一名英国建筑师泰瑞·法雷尔(Terry Farrell)一起合作,共同走过了最初15年的设计实践;在此期间,他们完成了伦敦的学生公寓服务塔(Service Tower for Student Housing, London, 1967)和公园路公寓(Park Road Apartments, London, 1968)等项目。
合作期间,他们与激进团体“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共用一间办公室。这样实验性的团体不可避免地对格林姆肖的实践产生了影响,而他却以更为理性与实际的方式,将创新理念与实用性的结合。在其第一个实际项目学生公寓服务塔中,格林姆肖采用了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所提倡的轻质材料和制造方式,大胆而审慎地建造起一座服务塔。他亲自参与了修建过程,“服务塔让我真正意识到,我是如此热爱建造。”[4]
1980年,格林姆肖与法雷尔结束合作,法雷尔走向了后现代主义的道路,而格林姆肖选择继续深耕自己的“高技”理想。
在“高技”建造道路上前行的格林姆肖,于1980年创立了Nicholas Grimshaw & Partners事务所,后更名为Grimshaw。40余年来事务所设计完成了一系列大跨度的适应性结构,如牛津溜冰场(Oxford Ice Rink, Oxford, 1984)、塞恩斯伯里超市(Sainsbury’s Superstore, London, 1988)等;拱形钢结构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大厦(Ludwig Erhard Haus, Berlin, 1998)则将结构与生态的壮举带到了德国柏林。
格林姆肖的作品有着渐进而真实的进步,一个作品中成功的元素,会被精炼及重复。执着于对结构和材料的解读,格林姆肖对玻璃和钢这类现代材料有着选择性的偏爱,映射出一种英国建筑学的主流。[5] 曾经的导师彼得·库克(Peter Cook)夸赞格林姆肖设计的沙丘状屋顶墨尔本南十字星火车站(Southern Cross Station, Melbourne, 2007)是他“去过的世界上最诗意、美丽的‘高技’建筑之一”。[6]
以“建造”与“技术”为起点,建筑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一直是格林姆肖不变的议题;从他早期的项目中就可见端倪——公园路公寓中,受办公楼核心筒的启发而设计的可定制住房,始于40位受限于预算又需要居所的人士需要一座灵活而经济的共有家园;又如在40余年后被成功改造为学校建筑的赫曼·米勒工厂(Herman Miller Factory, Bath, 1976)等,这些项目在当年都以非比寻常的方式化解了人们对建筑的固有传统认知。这样的“适应性”原则在日后逐渐成为格林姆肖设计的标志。
对于现今的“手提包建筑”*(handbag architecture),格林姆肖持反对与警惕的态度,“我甚至建议,建筑师在提交方案以获得许可时,还应当提交一份其未来的替代方案。”[7]
与同时期的建筑师们相比,格林姆肖是沉默而稳健的,以设计为言,以建造为语;没有激进的宣扬与口号,也没有在公共场合过多地展露自己。但这并不妨碍其作品在世界舞台上获得赞誉与成就,而建筑职业上的成功对他来说,也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工程结构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与对可持续技术的研思与应用,为格林姆肖赢得了国际声誉。1992年,格林姆肖主持设计的塞维利亚世博会英国馆(British Pavilion Expo 1992, Seville, 1992)在世界舞台上受到关注。而1993年的伦敦滑铁卢车站则成为格林姆肖的重大突破,它展示出其成功的城市化设计思路,成为了英国最重要的“高技”建筑之一;格林姆肖也因此而赢得了RIBA年度建筑奖(斯特林奖的前身)和密斯奖。“人们问我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毫无疑问,我总是会说滑铁卢。”[8]格林姆肖曾表示。
格林姆肖与福斯特一样,对富勒推崇备至。在英国AA建筑联盟就读时,他就曾尝试自支撑的圆顶结构,直到2001年的伊甸园项目中得以将其付诸实践。格林姆肖与著名工程师安东尼·亨特(Anthony Hunt)等人合作,将康沃尔贫瘠的采石场转变为一座容纳5000余种植物的生态公园;如今伊甸园是格林姆肖最知名的项目,也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2019年,他从自己的事务所退位;也是在这年,他获得了RIBA颁发的皇家金奖。
格林姆肖与艺术界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会让建筑师思考门框以外的其他事情,”他打趣道,“建筑和艺术是一个有趣的主题。他们称建筑为艺术之母,但我认为艺术家不这么看!”[9]
2004年至2011年,格林姆肖担任皇家艺术研究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院长,同时也始终保持设计理想。其事务所是当代少数几家愿意主动尝试接受艺术工作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事务所在工业设计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在设计建筑时,团队也常常应用工业设计原则,视建筑与工业设计为不可分割的学科。“无论是设计建筑系统还是独立的组件,重点都是一样的——使用技术和独创性来改进过去的东西。”[10]
纵然对“高技”这个归类标签不甚认同,而在这种更为接近其所热爱的“工程与建造”的设计风格里,格林姆肖拥有无可否认的一席之地。
“这是我的第一个项目,事实证明,它同我做过的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具有挑战性。”[10]
——尼古拉斯·格林姆肖
这座英国伦敦的学生公寓服务大楼,被亲切地称为“浴室塔”,它标志着格林姆肖漫长的职业生涯的开始。现今这座塔楼已不复存在,而对于建筑师来说,他仍保有着关于它的细节的清晰记忆。[4]
学生公寓由六栋排屋改建而成,其问题在于,公寓的约250名学生需要在同一时间使用浴室。格林姆肖设计的服务塔设计采用创新的“零件套件”方法,有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带有螺旋坡道的浴室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因为无论学生从哪个楼层进入坡道,都可以顺着走下去找到一间空浴室。服务塔作为一个独立的塔楼,提供了30个浴室。其核心是一个中央钢架,在建造过程中它也承担起重机的角色,将浴室和坡道吊装到位。磨砂玻璃在形成围合与遮蔽的同时提供了自然光照。
“人们来来去去,建筑亦是如此,而这也恰好证明了‘适应’和‘改变’可以成为事物的本质。”[4]
——尼古拉斯·格林姆肖
公园路公寓是英国第一个采用中央核心筒的住宅,被公认为伦敦最重要的现代公寓楼之一。这个项目是与法雷尔合作完成的,也是格林姆肖居住了六年的家。
受限于预算,这座俯瞰摄政公园的公寓采用了轻质、可弯曲的铝材作为表皮,简单而连续的带状窗户为公寓提供了可环视周遭全景的视野。这样的做法易于建造,且价格低廉,很好地控制了建造成本。建筑物内部结构同样被削减,不使用多余的非结构性内墙,可根据需求形成多种布局,从而创造出灵活可变的室内空间。
起初,在公园环境中采用这样的建造方式被认为是“荒谬的”,甚至很多出租车司机将它称为“饼干罐子”。[11] 而在建成50余年后的今天,公寓在时间的检验里自证了其概念,即灵活性与适应性所赋予建筑的意义。
“这是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一种民主的模式...我想要建造一座可重构的、可改变的、可拆除的工厂。”[4]
——尼古拉斯·格林姆肖
赫曼·米勒工厂同样是与法雷尔合作的项目,它坐落于埃文河畔(River Avon),设计回应了项目所在的位置环境特征,重视灵活性的设计构想,为员工提供了更为宜人及便利的工作环境。
在当时,建造一座“塑料的、米黄色的、带有大面积玻璃窗的工厂”是打破人们常规认知的。建筑的显著特征,是在钢制框架之中,运用可移动和拆卸的玻璃纤维、玻璃幕墙及百叶窗,允许使用者重新安排窗户和立面面板,甚至凹进式庭院的位置,以适应必要的使用变化。
2019年,这座工厂被改建为英国巴斯艺术与设计学院(Bath Schools of Art and Design, Bath, UK, 2019),重新设计后的建筑依旧保持了原有的关于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同时改善了内部环境并提升了能源的可持续性。
“当我们看到这座巨大的印刷机时,它是如此令人惊叹,如同一艘轰鸣而去的轮船。我们必须向世界展示这个!”[4]
——尼古拉斯·格林姆肖
1980年代,《金融时报》购置了两台最先进的印刷机,并搬迁至伦敦码头区后,格林姆肖设计了这座印刷厂。
过去的印刷厂设置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工作环境充斥嘈杂的机器噪音及印刷物的气味。而这座新的印刷厂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无框结构玻璃系统使得内外视线贯通,工人们能看到外面的环境;在外侧,建筑结构清晰可见,如同“巨大的商店橱窗”展示着当中的大型印刷机。
“英国馆的设计展示出人类与环境的有益关系,证明了绿色和‘高技’并不相斥。”[10]
——科林·戴维斯(Colin Davies),《建筑评论》
以“水”为题,格林姆肖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上用英国馆表达了“英国精神”。可持续性是展馆设计的核心,在世博会开幕六个月内,该建筑因最低能耗而获奖。
建筑采用“零件套件”的方式,运用可以快速生产和组装的部件,预制的白色管状结构无需现场焊接。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在建筑东侧,格林姆肖团队通过太阳能驱动的动态水墙,为建筑提供被动冷却。西墙则是一堵由水箱制成的实心墙,以抵挡午后强烈的阳光。
“这是对本世纪最伟大的土木工程项目——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锦上添花般的庆祝。”[10]
——彼得·戴维(Peter Davey),《建筑评论》
伦敦滑铁卢车站的国际终点站比英吉利海峡隧道早一年完工,它包含一个主线车站的旧站台,以及四个新站台,位于现有的车站旁边,通过一个不对称、扭曲的屋顶覆盖。屋顶的曲度经过标准化的设计,能够批量生产并根据位置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创新的支柱系统,整体是由简单机械的方形元素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的结构。车站的其他功能,如安检、检票、出发、海关检查等功能区域都被安置在铁轨以下。
1994年至2007年,它作为欧洲之星国际铁路的伦敦终点站,是英国通往欧洲的新门户,后被伦敦圣潘克拉斯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所取代。投入使用后的火车站,其由玻璃和钢建构而成的、闪闪发光的表皮与欧洲之星列车相得益彰,到达的旅客能够透过玻璃观赏到威斯敏斯特和泰晤士河的全景。
该项目不仅是英国交通建筑的典范,更是“现代铁路时代的纪念碑”。[10]
“伊甸园项目因其令人惊叹的结构,和丰富的环境内容而闻名于世。它为康沃尔郡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毫无疑问,它是我们的国宝之一。”[10]
——泰莎·乔威尔(Tessa Jowell),前千禧年委员会主席、前文化大臣
伊甸园项目将荒凉的采石场,转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多功能生态公园。继2000年开发游客中心后,2001年建造的“生物穹顶”(the Biomes)成为了设计的核心,也是最为经典的部分。项目也在此后数年里进行不断扩展,甚至被复制推广到世界各地。
格林姆肖团队以几何球形作为建筑形态基础,穹顶的概念来源于肥皂泡泡,这种形态很容易适应凹凸的地形,同时与其他形状相比具有最高的空间效率。巨大的看似不稳定的结构,依靠着起伏变化的场地,创造出了稳定的可持续的建筑。
“生物穹顶”由八个相互连接、气候可调的圆顶结构组成。它是对结构与材料的创新实践:每个穹窿都是一个依赖于两层的六边形空间框架,其几何形状的组件轻便、小巧且易于运输;以高性能的ETFE膜枕状充气垫作为覆层板,这种材质具有质轻、高透光、易维护、可循环等优点,也是格林姆肖常用的建筑材料。
“格林姆肖在应对历史环境时显得游刃有余,证明了现代建筑无需向历史妥协,它可以与修复后的古建筑并存不悖,并使双方获益......这是明智而实用的城市主义。”[10]
——休·皮尔曼(Hugh Pearman),《建筑实录》
温泉圣地巴斯是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格林姆肖团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与历史融合的现代建筑,在城市之中建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体,延续古老的矿泉疗养和放松方式。
项目位于有五座现有建筑的场地中,是一个独立的玻璃体块,在高度与材料上都与旧建筑相称。“石头方盒”被包裹在“玻璃方盒”之中,建筑顶部是屋顶游泳池,外围大面积的玻璃无框镶板强化了透明外壳的完整性。在建筑中,圆形和曲线与立方体的直线巧妙地相互作用。通过使用金色的巴斯石、混凝土、不锈钢和高性能玻璃等材料,格林姆肖在新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们重视富有表现力的结构,也十分关注细节。我们在保留项目的实用性、可建造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同时,也不会忽视形式和空间。”[10]
——马克·米德尔顿(Mark Middleton),项目合伙人
作为通往圣彼得堡的门户,普尔科沃机场的新航站楼展现出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格林姆肖团队希望它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非一个普适的国际化机场。
机场内部布局由相互连接的不同区域构成,旨在呼应城市中的岛屿与桥梁。由于这里面临冬季大雪等极端气候,建筑造型及结构都回应了这一场地特征。平屋顶的设置是为了均匀分布雪的荷载,由12个间隔18米宽的托架组成,陡峭且倒置的棱镜体穿透屋顶,同时也方便融化的雪水的排流。
在建筑内部,屋顶的棱镜体引入自然光,照亮宽敞、高耸的航站楼。机场天花的下表面是金色的、多面几何体,让人想起圣彼得堡的倾斜屋顶,这是机场最具戏剧性的元素。它由树状桁架组成,从混凝土柱的顶部延伸出去。
“格林姆肖的概念是出人意料、富有挑战性的。他们将理论与物质性融合起来,创造出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4]
——约翰·布尔(John Bull),Terra负责人
2021年,Terra作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的人气最高的三个展馆之一向公众开放,展示了一种沙漠中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以及建筑的独创性在未来可持续生活中的无限可能,体现出建筑与场地、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的关联。
环形的展馆坐落在一个显著的位置,与花园、蜿蜒小径等景观形成和谐关系,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设计从从光合作用等复杂的自然过程中汲取灵感,建筑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自给自足,从阳光中获得能量,从潮湿空气中获取淡水;采用各种使“效率最大化”的设施,通过一系列技术与系统的设计,实现净零排放。
场地中还散布有9棵直径从15—18米不等的电子能源树,这是一种可展开的独立式遮阳结构,可通过收集太阳能为建筑提供28%的能量。
纵观格林姆肖的实践,其设计路线清晰而稳健;在作品的结构与细节之处,透露出一种恒定而和谐的成长。他以英国式的诚实与均衡,融合工程与建筑;在一以贯之的“技术”与“适应”命题之下,再造现代世界的“高技”伊甸园。
编者注:
*“手提包建筑”(handbag architecture),是格林姆肖提出的一个比喻性概念,指客户从有限的选择范围里选择建筑,其方式类似于购买一个豪华的手提包,而这些手提包往往只适用于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可理解为没有考虑重复使用及适应性的建筑。
参考资料:
[1] BBC Four. The Brits Who Built the Modern World[EB/OL]. [2023-05-09].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3vrz4f
[2] BBC RADIO 3. Riba: The Brits Who Built the Modern World[EB/OL]. [2023-05-09].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3x1p4n
[3] RIBA. Royal Gold Medal 2019 recipient: Sir Nicholas Grimshaw[EB/OL]. [2023-05-29]. https://www.architecture.com/awards-and-competitions-landing-page/awards/royal-gold-medal/royal-gold-medal-2019#
[4] Grimshaw Architects. Official YouTube account of Grimshaw[EB/OL]. [2023-05-29]. https://www.youtube.com/@GrimshawArchitectsGlobal/videos
[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的作品与思想[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6] ALLEN K. 'The Things We Were Talking About, He Went and Did It': Sir Nicholas Grimshaw Awarded 2019 RIBA Gold Medal[EB/OL]. (2019-02-15)[2023-05-29]. https://www.archdaily.com/911516/the-things-we-were-talking-about-he-went-and-did-it-sir-nicholas-grimshaw-awarded-2019-riba-gold-medal
[7] BLOCK I. "The most destructive thing is to demolish a building" says Nicholas Grimshaw [EB/OL]. (2019-02-15)[2023-05-29]. https://www.dezeen.com/2019/02/15/nicholas-grimshaw-interview-riba-royal-gold-medal-2019/
[8] FREARSON A. Nicholas Grimshaw maintained his high-tech ideals for 50 years[EB/OL]. (2019-11-15)[2023-05-29]. https://www.dezeen.com/2019/11/15/nicholas-grimshaw-high-tech-architecture/
[9] TUCKER J. 'I GOT HERE BY STICKING TO MY GUNS': NICHOLAS GRIMSHAW ON WINNING THE RIBA ROYAL GOLD MEDAL[EB/OL]. (2019-02-14)[2023-05-29]. https://www.designcurial.com/news/legibility-adaptability-et-sustainability-6988570
[10] Grimshaw. Official website of Grimshaw[EB/OL]. [2023-05-29]. https://grimshaw.global/
[11] ADEY S. "We were all broke" when we designed Park Road Apartments says Nicholas Grimshaw[EB/OL]. (2020-02-18)[2023-05-29]. https://www.dezeen.com/2020/02/18/park-road-nicholas-grimshaw-terry-farrell-video-interview/
本文由有方编辑整理,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图片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JKMM赢得芬兰新建筑与设计博物馆竞赛,预计2030年建成
下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58|郭明:好的建筑摄影,得让人感觉这地方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