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19位学者及建筑师齐聚慈城,再探“古城复兴、人地情结”

19位学者及建筑师齐聚慈城,再探“古城复兴、人地情结”
王灏 | 编辑:彭紫琦 | 2023.07.19 16:40

我们身后遗弃的时间越是久远

召唤我们回归的声音便越是难以抗拒

 

—— 米兰·昆德拉

 

 

撰稿 | 王灏

编辑 | 有方

 

19位业界优秀学者及建筑师参与,

10场主题演讲+4场建筑文化对话,

2大建筑展览......

 

2023年7月9日,翠屏山(慈城)建筑文化节开幕式暨“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建筑文化对话,在浙江宁波慈城落幕。众多地方领导、专家、学者、建筑师、媒体及建筑文化爱好者相聚古城,共同探讨当代人、地、建筑如何在慈城古城复兴大背景下走出新的模式以及未来。

 

7月8日至9日,共计10位历史地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及建筑师们发表了重要演讲。在此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近10家中国当代新锐事务所的优秀学者及建筑师带来了连续4场建筑文化对话;2个建筑展也于慈城抱珠楼、民权路13号两地同步开展,展期持续3个月。

 

慈城鸟瞰  摄影:赵赛

慈城展览场地  摄影:陈斌

 

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

Historical Town Rehabilitation and Topophilia

 

慈城记忆地图

本届建筑对话及展览主策展人王灏、王子耕联合主办学术单位《建筑遗产》,请南京大学教授赵辰发起了主旨:

 

“慈城,古代慈溪县城的地理所在。慈溪作为余姚江流域早期历史聚落之一,承接了古‘句章(勾章)’之遗存。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的慈城已经作为一个江南古县城,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并复兴。

 

然而,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考量,慈城所代表的仅为传统人文地理成就之幸存而已,文化与传统的主体应是由历代优秀文人承继的;作为文化人的属地,慈城历史上也正是所谓的‘人杰地灵’之地。值得进一步研讨的是,慈城除了商业背景的旅游事业之外,又如何与当下盛世的文化事业关联?反言之,有幸于城镇化生活条件优越的当今文化人,能否重新与中国人文传统的属地关联?这也可以理解为抵御经济的国际资本化、文化趋同化背景之下的人地情结(Topophilia)之意义。

 

慈城,原本就是‘东南邹鲁’的人文璀璨场所,在经济大潮中未及完全破坏和有识之士的即时保护,正是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福地。在此进行以‘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Historical Town Rehabilitation and Topophilia)’主题研讨,是人地关系重新链接和锚固的机遇。”

 

在此主题的号召下,对话及展览策展团队计划了7月8号的5场学术性演讲和2场对话论坛,9号举办的5场演讲和2场对话则集中在建筑师实践性层面的聚焦。8号上午演讲对话开幕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 FAIA)常青,也为活动发来视频寄语,表达了他的祝贺、感念和期待。

 

常青表示,能在此时此地演讲、对话、办展,乃是建筑界具有时空双重意义的文化事件,并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建筑遗产》、Built Heritage两刊,表达敬意和祝贺。他感念建筑师们的专业作为,走出艰难转型中的乡镇困局,留住史地维度的乡愁载体,再造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城乡家园。他期待本次活动将凝练出古镇新生的“慈城经验”,起到古城古镇保护与再生的引领作用。

 

启幕仪式现场及常青院士寄语

 

| 赵辰 |

慈城,当代文人的人地情结新说

 

接下来,在同济大学教授、《建筑遗产》副主编张晓春主持下,南京大学教授赵辰做了“慈城,当代文人的人地情结新说”的报告,系统回顾了自身学术生涯里对中国城市问题的研究。他指出,中国学者目前依旧缺乏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的理论的深刻理解,并从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意义上,探讨如何去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及实践工具。慈城作为一个当代历史城市的幸存,从其城市形态完形、街巷网络、街廓、地界地块、街坊建筑层面,具有完整的范本意义。

 

在演讲的第二部分,赵辰系统回顾了他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慈城的近十五年的“范本”意义上的修复工作。第三部分则直指当代文人的地域归属感的失落。随着现代文明以来的全球性人地关系恶化下,中国文化下的“人地关系”需要找到新的锚固关系。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中指出,“恋地情结”是人与地方(place)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类对地方的爱”;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文人需要重新找到归属,即:

 

· 地方依恋 Place attachment

·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fication

· 地方依赖 Place dependence

 

最后,他希望并寄托慈城这一范本古城,重新链接和锚固当代文人的人地情结。

 

赵辰演讲现场

 

| 夏铸九 |

再定义慈城——全球信息化下长三角都会区域的创新节点

 

第二位重要演讲嘉宾夏铸九做了“再定义慈城——全球信息化下长三角都会区域的创新节点”的报告。他先回应了赵辰空间的政治经济学/都市社会学属性,分析性地指陈了都市现实与新都市问题。面对当前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的重大悖论(paradox),城市(cities)作为物质上根质于空间集中,社会组织,与文化表现的特殊形式的人类聚落,在新技术冲击下显得过时:新技术经济系统来临,表现为空间集中的都市化升级——都会区域(metropolitan regions)浮现。

 

随着金融、商业和工业网络扩张,城市本身的社会和空间结构解体,各种都市碎片(urban fragments)扩散,郊区、居住聚集团块、工业综合体、科技园区、文化消费主题园、旅游度假区、以及遥远的都市边缘等等——这是城流乡动、区域发展的结果,爆炸性的都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新都市问题浮现。这时,不同取向模型的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vs.都市保存(urban conservation),城邑/城镇保存(ville/town conservation),以及乡村振兴(rural revitalization)等,成为“重构城市”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政策。

 

在慈城复兴过程中,《汉声》杂志团队曾经以“手艺复兴”“品牌城市”为目标,提出拟议中对“活态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的一个未完成的执行建议;夏铸九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拟议慈城可以作为“长三角都会区域中的设计产业节点”,研拟的策略是:

 

1. 营造手艺塾(crafts teaching institute),即手艺人修行、展演、传承、复兴的地方;

2. 设计园区(design park);

3. 自己动手做的店家(DIY shops),即手工艺产业;

4. 规模控制得宜的文化旅游为辅助动力,而非反是;

5. 跨国的手艺与新创意设计交流会场——充分认识媒体的权力,重新定义慈城,事件与媒体配合造势;

6. 慈城定位,营造由手艺到技术的生产网络的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品牌城市”的慈城浮现。

 

最后,夏铸九指出,慈城“再生”仍可做为2023年起点的再思考,朝向全球都会网络里的区域创新节点而继续努力建构。

 

夏铸九演讲现场

 

建筑文化

 

论坛交锋

Historical Town Rehabilitation and Topophilia

 

| 8场主题演讲 |

 

此后,在为期两天的“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建筑文化对话中,另外8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演讲,为古城复兴的创新破题提供了重要借鉴。嘉宾及主题如下:

 

邵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责任教授

主题:文化引领的古城复兴

 

阙维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主题:人地情结的慈城案例与时空蔓延

 

王灏,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主题:人地情结四要素——天井、水、田、园

 

王子耕,pills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主题:装置、空间与双年展:介入城市公共性的几种方式

 

刘可南,上海旭可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主题:杂合区域的建筑实践

 

陆海,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主题:人地情结——两个设计实践中的环境考量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主题:嵌套

 

水雁飞,雁飞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主题:日用中常

 

邵甬演讲现场
阙维民演讲现场
王灏演讲现场  摄影:陈斌
王子耕演讲现场
刘可南演讲现场
陆海演讲现场
华黎演讲现场
水雁飞演讲现场

 

| 4场建筑文化对话 |

 

4场建筑文化对话则以“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及“当代人地情结下空间实践”为题,从学术和实践的层面展开论述与对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遗产》副主编张晓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何春寰,浙江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郭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艺术系主任陈立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崴,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LUO studio创始人罗宇杰,潘晖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潘晖,苏州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斌,以及发表演讲的10位嘉宾,共同参与此次对话。

 

学者们不仅站在学术前沿进行专业领域的交流,他们带来的分享更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思想围炉,为古城复兴提供有温度的精神价值。

 

对谈现场  摄影:陈斌

 

对话一: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上)

主持:张晓春

对话嘉宾:赵辰、夏铸九、何春寰

 

张晓春主持了第一场对话,她从赵辰的演讲出发,认为慈城在当下的全球语境维度里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性,西城的大量原住民与东城文旅化形成的时空错置形成了巨大的两个文化意义上的空间漩涡。对于泛博物馆化的情况,何春寰从台北博物馆文旅大众化以及美学改造经历出发,讲到她与黄永松初到慈城时候的震动和兴奋。何春寰讲述了知识分子改造城市空间的各种责任,她在慈城看到了知识分子与这片土地再次紧密合作的机会,从美学教育、展览、工坊、书店等角度进行深耕,长期主义的态度非常重要。她也讲到建筑师必须扛起文化责任,在慈城这片土地上。

 

赵辰再次强调了慈城对其个人的重大影响,一个学术的故乡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地关系新说;他认为这可以成为中国建筑学非常重要的创作出口以及建立理论系统的基石,重新寻到学科的“家乡”。这种寻根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出现滞后,也是建筑学的自我缺陷。新的慈城人建设新慈城,出去的慈城人被感召回来建设新慈城,他们愿意回来参拜宗祠、薪火相传,这才复兴的意义所在。接下来夏铸九发言,认为文化必须是活的,在古城做事必须要有创新,不能崇拜“灰烬”,要建立现代文化产业园;人地情结可以重新“修理”当代建筑学的对地域性的“麻木不仁”。中国建筑师不能变成“黑山军”,要深刻认识人地情结在当下设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转向后现代,才注意到记忆、注意到身体性,而这些在人地形成密切关系后,自然而然会发生。张晓春最后总结,每个时代都有自我人地情结的拼图,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更加需要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寻找自我的精神故乡,建立紧密的身体关系。

 

 

对话二: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下)

主持:赵辰

对话嘉宾:阙维民、邵甬、王灏、郭莉、陈立超

 

赵辰主持了第二场对话,指出了阙维民在文史地维度的独立学术精神,其学术求真的姿态非常宝贵。接着,几位专家围绕人地关系形成的建造关系进行了深度挖掘。

 

陈立超提到了作为宁波人,在协助王澍建造宁波博物馆期间在慈城的调研。浙东特有的瓦片墙做法作为慈城民居最重要的建造特征被吸纳改造,用在了宁波博物馆的建造;这个造法的源头代表着民间做法进入中国现代建造系统,后来成为图腾式的代表。地方空间里讲究的可持续性以及惜物惜地情结在当今社会依旧是最高的建造道德。邵甬从申遗角度出发,简述了中国古城从保护申遗出发开始进入平民视角,注重人与空间的使用关系,这是很大的时代进步。无论平遥古城还是慈城,都开始挖掘地方生活的特征。千百年来百姓的日常智慧,人地关系凝结出来的情结,开始进入学术讨论的中心。阙维民从王灏的作品出发,认为历史地理知识要进入跨学科的讨论,中国式建筑学人应当具备这个重要的素养,从史地角度出发建立一种跨界空间观,要有抵达空间本质的冷思考。王灏接上阙维民的话题,陈述了做新时代的建筑,要找到建筑师特有的方法论。除了要壮游西方,亦必壮游东方,择一充分引起身心俱奋的地域进行系统创作;这对无根文化盛行的当代,是一种聪明的抵抗。

 

 

对话三:当代人地情结下空间实践(上)

主持:王子耕

对话嘉宾:何崴、孟凡浩、刘可南、罗宇杰、陆海

 

主策展人之一王子耕的演讲拉开第二天对话的序幕。王子耕首先介绍了他为父亲而做的北京记忆住宅,从一个儿童的眼里看待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北京平凡的厂居合体空间;这种空间情结被成年的王子耕放大,变成了一种大众体验装置,唤起集体的记忆。刘可南则分析了处于地域化与全球化杂合时代的宿命,在此宿命地带建筑师停留在杂合地区进行在地化的创造,逃不掉淘宝系统的选品控制。为了使建造系统更加匀质、更加高级,一系列图标式方法论在旭可建筑事务所被发展出来,试图去控制从极小尺度到极大尺度建筑的基本品质。这种系统思想,中庸而高效地去应对以及超越跨地域的创造容易引起疲乏感以及无趣性。预制系统在旭可变得非常关键,也是一种面对工业社会污染下的地方性的可靠手段,抵制平庸并拥抱高贵。

 

在之后的对话环节,何崴及孟凡浩等的加入使得话题更加深刻。他们表示,建筑师不能陷入盲目的“从古”以及“从地”,而要守正创新。保持地方手作的经验以及系统当然很重要,但一定要有当代的运营思路的介入;这点孟凡浩特别坚持。从运营逻辑出发下的古城复兴才有当代人的精气神,大家对这点也是深信不疑。人地情结里最重要的纽带是记忆的延续以及地方生活基因的延续,两方面对当代建筑师的跨区域实践都是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建筑师要不停移情不同的地方情绪,这种长期以往的移情容易形成非理性的冲动。而罗宇杰对人地情结的第一反应是“时间”。他回忆在童年的空间时光,也回忆在北京798附近工地的成长经历。他认为地域性里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人地关系。陆海也谈到了人与空间的寄托关系。最后王子耕请各位嘉宾就“家”作为人地情结里最重要的链接空间谈谈各自的感悟:在这个时代,家是一个脚踏实地地去守护一个地方的建造精神的地方,在此,人们能够更加细腻、更加温度地感受当代的人际关系。

 

 

对话四:当代人地情结下空间实践(下)

主持:王灏

对话嘉宾:华黎、水雁飞、潘晖、王斌

 

虽天气异常炎热,9号下午最后一场对话在王灏的主持下,几位嘉宾依然贡献了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在对话前的演讲里,华黎针对最近其事务所的作品做了“嵌套”主题的演讲。他的北京古城更新以及远及云南等项目的策略总体指向一种地方日常空间与飞来的非地方性功能空间之间的缝隙进行了空间操作,这在福建厦地先锋书店尤其明显;这用于地方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充满了迷人性以及智慧。这种复合关系在重新定义空间,“在地的非地性”忠实地执行了位于遥远的一线城市里建筑师无处不在的意志,一种策略特有的精密性和可操作性就变的无比重要。

 

来自上海的雁飞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做了最后一个演讲:日用中常。他首先对比了当代中日建筑师的状态,各自在各国当代语境里创作,似乎没有关心对方在想什么。日本中青年建筑师也在关心政治性议题,这跟中国是一样的;但中国青年建筑师似乎获得了更多的锻炼专业的机会。他觉得人地情结其实是一种现实的反观,或者称为建筑师对现实的“宽恕”。第二,人地情结背后是多样化时代的一种新解读,所谓的“日用中常”是在中庸的日常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正如大家说的“熟悉的陌生感”,这点对当下人地关系的理解尤为重要。水雁飞接着分享了两个事务所的最新项目,其中之一的缙云菜场充分阐述了一种来自日常菜场的空间形式如何在建筑师介入后变成更具特征与体验感。在新菜场里,一个摊主的日常生意轨迹并没有应为新旧更替而改变。西藏的艺术中心则选择了一种曼陀罗形制的复活,在有限的预算下,水雁飞还是试图去表达西藏游牧民族特有帐篷建筑的当代探索。在演讲的最后,水雁飞特别强调了知识系统的建立是不随人地关系而改变。

 

 

在对话的第二个环节,个别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王斌以及潘晖建筑工作室的潘晖一道进入讨论。王灏作为主持人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人地关系能否成为当代青年建筑师的一个关键词?王斌表示他在慈城几天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此城作项目。他认为慈城里建筑有统一的地方特征,统一而有机。他认为所有建筑师都是自我对人地关系的解读,不可避免带来个体性,并非一定是真实的。这对真实第一的人地关系来讲,作为建筑师个体是无力的甚至是误读地方的,所以人地关系自下而上的建造可能才是最真实的。他引申列维斯特劳斯的角度,有机系统自我迭代时候紊乱不可避免,而建筑师的加入无非是加速这种紊乱。潘晖则从他在绍兴成长经历说起,他目前基于绍兴的实践使他慢慢进入水乡的记忆,这点,对于从瑞士留学回来的经历是一种叠加与消融;对于个人对人地关系的链接,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经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水雁飞接着说到过度解读人地关系的危险性,他在项目中拒绝表达过度的人地情结,反而谈论更多的生产体系的问题,一些有共性的问题是他关注的焦点,在一种共同的平庸性中寻找突破口,寻找一种残留的隐秘的情感特征共性成为他日常实践的重心。华黎接着讨论视角问题,他认为与人地关系观察的距离很重要。大地图景的像素化是不可避免的,从地理角度讲。文化与地理共同构成的像素,你看到什么,取决你的角度以及高度,动态变换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文化与地理不同维度的褶皱对每个建筑师的意义不同,造就如今思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第二个讨论议题是如何广义看待当今的人地关系。王斌强调了绍兴裘宅对他意义重大,使他开始思考在文脉中如何创作。潘晖附和这种重要的转变,在水乡特有的人地关系里去发现一种创作资源,正如王澍示范的一样,用地方的建造与空间资源武装自己,发展一种有生命力的建造系统。水雁飞进一步补充说道,这种资源其实是中国式“诗意”的营造。西方的超验获得与中国途径不同,中国讲究人与物互融,方才获得不同层级的诗意。但是,中途不被物象所挟裹,也是很考验人。中国的人地关系形成的情感纽带是一种很重要的内核,它经过无数人的重复书写、阅读并改造获得的关系,最终变成一种公共文化输出,代表的是集体记忆的考古。最后环节,几方都谈到了当今的建筑师是世界主义的,地方无非是寻找个体特征的一种重要通道。这对中国建筑师来讲,第一次集体意识到地方性的重要性。此次对话希望建立一种建筑师对话的真诚性,在一个信息无比紊乱的现实世界里,成为一种紊流中坚实的思想孤岛,手拉手建立一道时代的思想与实践的风景,寻找一种当代的风骨与精神。

 

 

 

展场

 

直击

Historical Town Rehabilitation and Topophilia

 

展览现场  摄影:陈斌

 

| 参展人宣言摘录 |

 

“当一个地方在一群人中形成集体记忆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产生了独有的文化。

——何崴

 

“时间在此即静亦动,即慢亦快,即是过去,也是未来。”

——华黎

 

“如果说存在一种基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古城和乡村复兴,那么建筑师应该审慎对待的,不仅是复原曾经的一砖一木,还有对当下建造环境的整体性理解。”

——刘可南

 

“如果没有时间的沉积,人不会对所在的地产生依念,而因为有了时间,人才有属地感。”

——罗宇杰

 

“我们将古城看作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叠合每个时代的印记,可以被阅读,值得被体验。”

——孟凡浩

 

“水一直藏在我潜意识的最深处,代表了某种最为温暖最为熟悉的情感,一种安心的归属感。”

——潘晖

 

“‘人地情结’更像是一种被现实回击来的叩问,如同凝望深渊时,深渊也正凝视着我们。”

——水雁飞

 

“在文脉中设计,不仅是延续这种文脉,很多时候是试图缝合破碎的文脉-至少不再进一步制造割裂,这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

——王斌

 

“土地的情结,不光是一种财富或者一种生产要素的象征,它更多的象征了个人在地方熟人社会里生存要素以及精神支柱。”

——佚人营造

 

“山水不仅仅是绘画的母题,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从文人案头的赏石,到一座园林,甚至一片村落,一座城市,它将人与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史劼

 

“我们希望古镇之未来不仅诉说出城市历史文脉,亦能创造有温度的人文价值。”

——王子耕

 

“原创性源自境遇,而非想法。想法自我重复;境遇永不复现,它们汇成赫拉克利特的河流。”

——赵扬

 

“直面现实,我们需要采取新的方式去理解艺术与设计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

 

展览现场  摄影:陈斌

 

| 建筑展导览 |

 

8号中午一点半,在建筑展导览环节,主策展人王灏与王子耕首先阐述了本次展览与对话的孪生关系,试图建立学术与实践的双通道关系,从当代紧迫的思想性问题核心“人地情结”入手,去通过建筑师之手解决城乡失控的人地关系。

 

展览导览  (下三张图片摄影:陈斌)

“新锐建筑师作品展”汇集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批新锐建筑师以及艺术家们,包括何崴、华黎、刘可南、罗宇杰、孟凡浩、潘晖、水雁飞、王斌、佚人营造+史劼、王子耕、赵扬、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从不同侧面回应本次展览的主题,每位参展建筑师都发表了各自的人地宣言,遴选了最具创作特征的作品来回应。本展览位于抱珠楼本部的一号楼以及四号楼,展览将持续三个月,至10月8日。

 

展览现场  摄影:陈斌

 

《古城复兴,人地情结——新锐建筑师作品展》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 2023年7月8日—10月8日,9: 30-18: 00,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 / 2023年7月8日

展览地址 /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始平路6号 抱珠楼

主策展人 / 王灏,王子耕

参展建筑师&艺术家 / 何崴,华黎,刘可南,罗宇杰,孟凡浩,潘晖,水雁飞,王斌,佚人营造+史劼,王子耕,赵扬,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

 

 

 


 

本文全文由主策展人王灏授权有方发布,照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隐居集团。文章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宁波
建筑文化对话
慈城
论坛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