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WEISS/MANFREDI: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动态平衡 | 有方讲座63场实录

WEISS/MANFREDI: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动态平衡 | 有方讲座63场实录
编辑:彭紫琦 | 2022.11.08 12:02
讲座现场  ©有方

“建筑不应该保持孤立,而要与周遭学科和环境相互关联。”

 

这是韦斯/曼弗雷迪(WEISS/MANFREDI)事务所成立33年以来的核心设计理念。围绕这一主题,事务所两位联合创始人来到有方直播间,与我们分享他们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讲座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布鲁克林植物园、康奈尔大学塔塔创新中心等13个代表作品被深入剖析,两位创始人从多个角度详尽阐述其设计如何解决现存与新的挑战,打破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界限,为城市环境创造一个更为动态的平衡。

 

以下为全场讲座视频和文字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演讲实录

今天的讲座名为“发明场地:创造新生态”,我们将分享在过去几十年中将我们的实践和教学联系起来的几个关键点。

 

在我们看来,许多场地都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洪水、火灾甚至疾病大流行,都是将我们聚集在一起的要素。这种联系意味着建筑不应该保持孤立,不应该受到“顶部”想法的限制,而要与周遭学科和环境相互关联。这些危机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但也帮助我们思考建筑,思考如何转变我们现存的建造城市和建筑的方式。

人们很容易将乌托邦视为我们可以建造的完美之地。例如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其周围设有防御工事以抵御威胁;再比如巴西的临时城市构想Vila Piloto,它用完美的圆周形态孤立和独立于自己周遭的一切。然而我们认为,与其用坚固的圆形去打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也许像Robert Smithson的Spiral Jetty这样开放式的螺旋形态,是将自然、土地、建筑和设计结合在一起的更好的范式。

 

讲座现场  ©有方

对我们来说,过去在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生态和城市主义之间划定界限完全没必要;我们更希望将这些范式连接起来,使它们互相促进,并以此启发自身的工作方式。我们也在多种复杂的环境中,与不同的群体开展了合作设计实践,通过建筑来实现更大的环境目标。

 

《公共自然》  ©WEISS/MANFREDI

 

2018威尼斯双年展展馆

关于空间的营造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一个跨越国界谈论建筑的机会。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触及许多不同的地域和环境

 

展馆设计借用了威尼斯的造船传统,将其带入21世纪。展馆的墙体内衬由两组自支撑的木制结构组成。项目中使用的木材,被染成像威尼斯贡多拉一样的颜色(贡多拉为威尼斯当地传统划船,船身全漆黑色)。

 

展馆鸟瞰  ©Albert Vecerka

我们可以看到,该展馆不仅是一个以造船技术为设计元素的构筑物,也是在嘈杂的双年展中的一个安静场所,人们可以溜进这个小小的空间,和朋友进行一些私密交谈。

 

展馆内部  ©Albert Vecerka

 

地球博物馆

建筑与场地的对话

 

项目位于北美靠近美加边境的地区,是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形成的湖区的边缘。这里的冰层向北退去,形成美丽而独特的景观。

 

你可以将这座楼视为两座或三座建筑物,它具有一种多变的性质。建筑主体在地表分为两个部分,在地下连通成一个大区域,如同一块岩石般嵌入景观中。从环境角度来看,这有助于建筑的热调节。

 

博物馆入口处  ©Paul Warchol

博物馆地形和化石收藏成为了建筑叙事的一部分:一条长长的斜坡,一端是一件现代鲸鱼骨架,另一端是数百万年前泥盆纪的黑色岩石;当下和过去通过建筑相连。包含着化石的混凝土赋予建筑具有表现力的特征,材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语言,描述着地球的发展。

 

博物馆室内  ©Paul Warchol

 

布鲁克林植物园

公园与城市关系的考量

 

项目位于布鲁克林,其城市面貌被非常坚硬的建筑材料定义,而植物园内却是备受珍爱的葱郁景观。我们希望赋予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边界以个性,通过对折纸模型的推敲,将城市边缘和公园景观编织在一起。因此,这座建筑如同一只变色龙般融入场地,延伸120多米长。

 

在游览快结束的地方,我们设置了一个可在需要时容纳160人的房间。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叶子的形状,朝一个方向向花园开放。由于地形原因,从另一侧看,这个房间好像嵌入土地之中。这种嵌入的姿态,使我们能够把它900平方米的屋顶视为又一个花园,人们可以在建筑物上方和内部自由穿行。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有时候几乎感受不到建筑的存在,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直接联系又清晰可见。

 

布鲁克林植物园  ©Albert Vecerka

在秋天,屋顶花园的草地将干枯、变色。到了晚上,一丝缝隙展露出游客中心内部的光,使其仿佛一个金色的灯笼。从鸟瞰角度,城市和景观之间的联系看起来是必然,但又永远在变化。

 

如同下面这段影片中所展现的,建筑是一种行进的电影式体验;这在我们的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这种体验常常被只看重静态图片的建筑界所忽略,但我们认为建筑活用移动体验的能力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审美的愉悦,更是功能性的愉悦

 

△ ©Rob Tate and Michael Selditch

 

在游客中心旁的的公园设计中,重塑其岌岌可危的斜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土木工程问题。从花园一侧到另一侧的常用的解决方案会采用规范规定的最短连续坡道;这会带来一种很糟糕的移动体验。随着人口老龄化,并考虑到父母带婴儿车出行的情况,无障碍设计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

 

在该项目中,我们没有使用简单的坡道,而是采用了大约300米的延伸坡道,延长了上升或下降的动线,创造更舒缓的体验。这种结构也容纳了一系列挡土墙,把这个陡峭的斜坡变得更加稳定,并且为在坡道边种植新植被创造条件。植物、挡土墙、小径和游客中心协同运作,成为一个整体;它们既是花园又是建筑。

 

布鲁克林植物园  ©Barrett-Doherty

疫情期间,这里也成为了一个对心理健康极其重要的场所,就像是城市的绿肺,可供人们举办各类活动,也可以作为安静散步之所。

 

布鲁克林植物园  ©David Bartolomi

 

跆拳道园区

以敏感姿态介入山谷景观

 

这个项目在韩国茂朱郡,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山脉和山谷景观中。项目对这片美丽的土地的姿态是非常敏感的。

 

作为竞赛的一部分,我们被要求在这里打造七座地标性建筑。但如果在这个山谷里建七座建筑物,我们会破坏山谷的特性。因此,我们把建筑推向山谷的边缘,延续当地保护景观的传统。建筑间形成了可以利用的等高线,这些等高线可以帮助引导水流,产生了令人愉快的场所。

 

我们也希望建筑元素能回应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因此我们将整体划分为三个部分:“身”“心”“灵”,它们相互关联。“身”对应大型集会的场馆;“心“对应学生可以学习跆拳道艺术、科学和诗歌的学校;“灵”对应个体可以安静思考的场所。

 

单体建筑设计从一个玉色的跆拳道场馆的想法开始,将其延展成地形。这个地区享有美丽的降雪,因此我们希望使用者可以在白雪覆盖的屋顶上滑雪。在一个更安静的建筑区域,我们设置了一些水的元素,让来访者有一点独处空间。

 

跆拳道园区  ©WEISS/MANFREDI

 

诺华总部参观中心

重塑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发明”场地和“发现”场地的概念有多种表达。在上一个项目中,我们描述了如何慎重处理“发现”现有场地的做法;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被要求转变通往整个园区的门户。在对现有建筑的审视和重新思考之中,我们试图在将近4平方公里的园区上“发明”新的场地。

 

来访人员从交通工具下来后会在这里通过安检,然后搭乘穿梭车进入园区。这里既可以塑造成一小段地形,也可以塑造成一段可供逗留的屋檐。我们没将其视为一个方盒状、屏障式的传达室,而是把它设计成一个屋顶升起、墙壁后退的邀请人们入内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在弄清园区路线的同时,等待另一侧园区的穿梭车。

 

诺华总部主入口  ©Albert Vecerka

这种连续的体验感延续到了核心办公楼群的设计中。我们将办公大楼这种传统的“盒子”建筑,转变为了鼓励人际交往的向上空间,合作在建筑中进行,也在景观中进行。

 

在遵循一个非常严格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穿插的正交体量创造了双高“客厅”。这些客厅以木制材料作为内饰,模拟周围环境。工作空间和这些社交场所都在彼此的视线范围内,使用者可以感受到他们成为了一个更大的社区、更大的景观的一部分。

 

建筑立面也反映了这个概念,即建筑是更大的天空和社区景观的一部分:有时立面几乎消隐,有时又会重新出现并成为焦点。

 

诺华总部研究大楼  ©Paul Warchol

巴纳德学院戴安娜中心

创建和发明一个更加互联的校园

 

该学院与城市空间曾经仅以一座粗野主义的混凝土墙相隔,当我们走到那堵墙后面时就会发现,校园里既有的景观即脆弱又不连贯。于是,我们希望在该项目中营造紧密连接的景观。我们拆除了这堵墙,将校园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以便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群体,以有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式重新联系起来。

 

设计将这一景观理念延伸到建筑中,使人们真正处在彼此的视线范围内,并在城市景观中创造一个新的地标。建筑的内部空间则以剖面来塑造。当我们在建筑内部时,无论是从最顶层的建筑工作室、图书馆或咖啡厅看,每个空间都在视线范围内;项目不同部分不但能被看到,也能被看穿。

 

该学院历史悠久,其他建筑主要由砖砌建筑构成;我们将这一元素在该项目中转译为烧结玻璃立面。通过草图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试图让建筑变得有点像“变色龙”,可以在一天中改变它的特性。

 

戴安娜中心  ©Albert Vecerka

 

宾夕法尼亚大学纳米技术实验室

“变色龙”般的发现之所

 

上个项目中提到的“变色龙”,即变换、调节的概念,在这个实验室建筑的设计中也非常重要。这个项目呈现莫比乌斯环的形式,包裹并创造了一个三维庭院,建筑空间中重要的一部分悬挑在街道上。

 

通常,实验室位于封闭的墙壁后面,只有一个黄色的小门与外部相连。但在这里,我们认为如果让洁净室里的人能够接触到自然光,让校园里的人们看到正在进行的非凡研究,这将是非常有趣的。

 

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交汇处位于大厅,邀请科学界人士和公众来此交流。这个空间有趣之处在于,其橙色的墙不仅是装饰性的,它也能阻挡光线的影响,让研究空间和洁净室内部免于老化。

 

△ ©Rob Tate and Michael Selditch

 

非正式的研究合作,甚至可以发生在其光线充足的楼梯平台上。实验室建筑的楼层非常高,一般建筑典型的两层空间是实验室建筑中的一层空间。因此,这个楼梯有中间平台,研究人员、学生和科学家可以在这里聚在一起合作,享受缓慢的上行过程。这些持续上升的路线最终到达悬挑的论坛,一个可以满足一百多人的聚会和会议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欣赏到城市和校园的美景。

 

这个项目里存在着一种包容性,研究的私密性和建筑及河道等景观的辨识性是相互兼容的。如果我们从动态中观察,它既是一座都市建筑,又是一个研究、发现和变革之地。

 

纳米技术实验室  ©Albert Vecerka

 

塔塔创新中心大楼

既可观景又可合作的活力场所

 

项目场地位于康奈尔大学科技园区,纽约市东河畔罗斯福岛,在地理位置上是孤立的,但它又拥有东西方向河岸到河岸的开阔视野。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在这里是一个挑战。抬高公共空间和工作区域的做法,在保持它们免受水淹的同时,也推动着概念的生成,创造出阶梯式的协作空间,把企业家和学者们汇聚在一起。空间体验从水岸景观开始,上升到连接内外的安全临界空间。这个抬高的平台仿佛温室花房的门厅般,欢迎参观者的进入。

 

塔塔创新中心大楼  ©Iwan Baan

在内部,保留高效但不充裕的交通空间是许多学校项目的典型做法;但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则创造了宽松的平面,以便所有连接楼梯的走道也能成为合作和交流的场所。我们认为让建筑以三维形式而不是平面的方式运作非常重要。因此在该项目中,人们可以在大楼内向上移动,了解不同科学家、不同技术人员的工作方式。

 

该项目具有类似于圆形剧场尽览全貌的地形特质,人们可以进入一个安静的区域,也可以在大报告厅里听讲座,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这种通过看到同事的工作而获得动力的想法,影响着这栋建筑的美学。

 

塔塔创新中心大楼室内  ©Albert Vecerka

 

肯特州立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中心

灵活开放的“阁楼”空间

 

设计从简单的长方形体出发,通过三维的错动生成一系列上升的平台,供不同群体和工作室使用。其剖面呈阶梯上升状,较高的一端靠近城市,周边建筑也相对较高;另一端则靠近小型住宅区,因此建筑高度降低,和相邻街区尺度靠近。

 

项目一楼有一条室内街道,向整个校园开放,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这里享用咖啡饮品、交流思想。顺着楼梯向上,人们可以来到一个抬高的主楼层,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工作。建筑既可以包容集体活动,也能够创造安静的时刻。这里有做了隔音处理的专教评图空间,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安静的材料研究图书馆。

 

立面材质使用了本地的特殊砖块,能很好地捕捉北边均匀的光线。我们通过对传统的蜂窝窑制砖技术进行再利用,使其形成突出的鳍片,为项目立面提供触感和尺度感。

 

建筑与环境设计中心  ©Albert Vecerka

 

耶鲁大学蔡氏创新中心

“发明”新场地

 

在该项目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来拆除这里原有的混凝土墙,以创造一组没有障碍的相连庭院。然后我们设计了这个作为集会场所的小建筑,类似于意大利的小教堂,成为了耶鲁校园工程学科集群标志性庭院中的一个发光的目的地。

 

建筑完全透明,弯曲的玻璃幕墙都是自支撑的,因此可以不需要窗棂。在玻璃材质的使用,既向内显示了合作创新的孵化器,也向外反射周边的历史建筑和右侧的现代建筑;通过玻璃,这座建筑统一、联系了这些变化的美学语言。

 

夜里,通体明亮的建筑从街道沿线和相邻其他建筑物中都可以轻易识别。从远处看,这个项目就像一个“灯泡”,邀请每个人参与对创新思维中心的创造性讨论中。

 

蔡氏创新中心  ©Albert Vecerka

 

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维护现存景观的动态平衡

 

该项目3.6万平方米的场地被高速公路、受污染的火车轨道(它曾是一个石油储存设施)、以及一个废弃的海堤隔开。通常对于一家艺术博物馆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雕塑公园场地;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现存景观连接起来去思考它,就能理解这个项目是如何产生的。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场地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需要考虑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火车轨道、地形、凉亭、艺术场所、雕塑场所,甚至可能是创造鲑鱼栖息地的方法。于是,我们只能分别从部分和从整体上去考虑所有的条件。首先,我们引入了景观系统、水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和艺术系统,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场地来创造一个从城市延伸至水边的连续地形。

 

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Ben Benschneider

统领整个项目的概念是:这个项目是处于运动中的,公园从城市穿过高速公路、火车和水域。因此,这个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创造一个既是城市又是海滨的差异化环境,而非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构筑物。曲折的路径允许人们看到远处的山脉、港口以及下行的景观,短暂的参观体验就变成了对艺术、远景和景观的更长、更闲散的体验。

 

项目利用了高速公路现存的上盖基础设施。相互重叠的预制板在力学上增强岩土的稳定性,如果发生地震,场地会运动但不会因此受损,因为这些预制板能独立移动。

 

建筑本身也从该地形舒展的语言中汲取灵感。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同样的折叠形式使我们能够将它与城市连接起来。通过这一举措,我们也能应对场地超过12米的坡度高差。

 

△ ©Rob Tate and Michael Selditch

 

 

拉布雷亚沥青坑

三重莫比乌斯环

 

这是一个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洛杉矶拉布雷亚沥青坑。洛杉矶是一个沥青覆盖的城市,它隐藏了一系列更新世时代(Pleistocene)的化石。更新世时代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时代,也是最后一个气候剧烈变化的时代。因此,该项目不仅涉及化石的问题,也是研究和了解过去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的问题。

 

项目位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繁华城市中的一处重要场地,它具有多种功能:这是一个活跃的考古遗址,是一个公园,也是一个需要大型扩建的博物馆。我们认为,与其把这个项目的三种功能单独考虑,不如将这三者进行融合,给游客创造独特的体验。

 

我们非常仔细地分析了该场地的三个区域,并设计了一个三重莫比乌斯环,它将连接起研究场所和扩建的博物馆。同时,这条环路还将根据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的活动来塑造不同的环境。从莫比乌斯环上的任何位置进入,人们都可以打开一扇通向现在、过去和远古的窗口。新的景观和新的生态在这些区域被“发明”,创造出全新的体验。

 

△ ©WEISS/MANFREDI and Imaginary Forces

 

项目不仅连接了博物馆存有的过去,还连接了研究和展览的引人注目的未来。曾经人们的视线无法穿透的的土方,现在成为了一个打开的镜头,古生物曾经被永远保存在焦油中,但现在被清洁并展示,以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在夜晚,人们来到绿地上,可能会在发光的幕墙上看到一个已经灭绝但永远存在于想象中的过去。当穿越湖面时,这种想象依然存在,让人想起那些被困在焦油里的动物。

 

拉布雷亚沥青坑  ©WEISS/MANFREDI

 

猎人角南滨水公园

整合场地差异化景观

 

这又是一处被工业抛弃的场地,飓风桑迪曾将其淹没在水里。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曼哈顿、皇后区的景色,也能感受到河畔湿地的工业历史。我们把这个废弃的场地改造成一处公园,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适用房社区。

 

无论场地处于百年洪水还是平时的水位,水都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应对水和洪水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将定义我们穿越景观的体验。我们希望梳理景观,将这些不同的环境整合为一个整体,包括恢复已经失去的滩涂。废弃的轨道也成为了创造新培育的景观的媒介,将远处的帝国大厦从视线上引入项目中。

 

©David Lloyd, courtesy of SWA Balsley and WEISS/MANFREDI

项目建设历时近10年,现在第二阶段基本完成。我们在曾经恶化滨水区创建了一个新的公共平台,人们可以聚集在这里,欣赏曼哈顿的美景。

 

设计将这个公园视为巨大海绵,重新引入原有生态特质,以适应洪水。海绵的概念,意味着水成为了一种审美元素,该平台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场所,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它能让你感觉自己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你可以自己静静,也可以在水岸便散步。在视频中,你可以听到场地的声音,这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对建筑的设计也很重要。

 

△ ©Spirit of Space

 

最后,我们想引用西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建筑师不是去发明,而是改变现有的条件”,这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在这次讲座过后,我们都可以触及到建筑的力量,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集体。谢谢。

 

讲座现场 ©有方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除讲座现场照片外,图片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或来源事务所新作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WEISS/MANFREDI
有方讲座
讲座实录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