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我开事务所 10 | 寸造工设/PCF-Group创始人陆侃

我开事务所 10 | 寸造工设/PCF-Group创始人陆侃
作者:刘洋(网名:勺子) | 2021.02.22 17:11

我开事务所10,受访人:寸造工设/PCF-Group创始人 陆侃。本系列为公众号“法国设计3分钟”(ID: FRdesign3min)原创系列,授权于有方发布。

 

插图作者:7

 

陆侃,留法归国建筑师。2010年来法国,硕士毕业于巴黎专业建筑学院(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简称ESA),曾工作于Atelier BY Architectes事务所,2017年回国,2018年创立寸造工社/PCF-Group。


 

 

勺子:陆侃你好,很高兴采访你。你是我在2021年采访的第一人,也是“我开事务所系列”的第十位独立建筑师。我听说你是ESA毕业的,这和我之前采访的所有人不同。众所周知,ESA是法国著名的私立建筑学校。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与法国公立的建筑学校很不一样。能请你讲讲在ESA的经历么?

 

陆侃:留法的七年多时间对我的改变非常大,几乎是颠覆性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母校的学习。

选择ESA其实是阴差阳错的决定。在去法国之前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ESA培养建筑师的宗旨和我的初衷完全吻合,我最终选择了这所学校。这个决定也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刚来法国的时候在波尔多学习语言。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在法国的美院和一些学习园林设计的学校上。不过同一个语言学校有很多来自国内学设计的优秀同学。受他们的影响,我开始了逐渐了解法国各地的建筑学院和其他设计学院。这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ESA。这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全称是écolespéciale d’architecture de Paris(巴黎专业建筑学院)。它由法国的建筑协会在1865年创办,在拿破仑时期被称为中央建筑学院,可以说是全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学院。这所学校在150年间培养了大量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我在查阅学校档案的过程中,发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第一代留学生就已经在ESA学习建筑,回国报效祖国了。

它虽然历史悠久,但同时也是全法几十所建筑学院中教学理念最先锋的一所。它的宗旨是为未来培养建筑师。

ESA的学习让我对西方建筑学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先聊聊ESA的精英教学模式。ESA虽然是私立学校,但却是法国为数不多的Grande Ecole。ESA的学制是3年本科加2年硕士。整个学期分成春秋两季招生,每个年级大约是70至80人的精英式教育模式。通常每个本科阶段的年级分成3到4个组,每个组大约20人上下,每个组都会有1到2位专业建筑师带领,并配备1至2位高年级的学长作为助教辅助教学。

通常一个学期是3到4个月。方案根据教学和设计任务进行安排,一般会做3、4个方案。每个方案根据设计的主题和阶段而设置。期末的最终方案会邀请项目相关人士、本校或外校老师、专业人士等组成评审团进行考核。并且每学期都有着15%的淘汰率(留级),累计留级2次的会被退学。如果想再进入学校学习,就需要再次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

虽然ESA的淘汰率很高,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的享受。ESA教师和生源的多元化让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头脑风暴之中。

法国的建筑教学通常都会围绕方法论展开。我理解的方法论就是驱动设计的内核:灵感如何产生?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设计?等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期的主教老师都不同,那么我们就会被各种不同的方法论所影响,从而设计出不同的设计作品。这有点博百家之长的意思。

老师都是学校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来的,例如世界著名建筑师电讯派的创始人彼得库克,前校长法国女建筑魔头欧蒂娜·戴克等等世界杰出的前辈高人;也有大量艺术家、舞蹈家、社会学家、建筑史论研究者,甚至还有参加过奥运会的短跑运动员。

ESA的学生也是非常多元化的。历届学生中不乏一些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除了大多数毕业生都成为了杰出的建筑师以外,还有例如伊朗的末代王妃、巴巴爸爸的漫画作者等等。

 

勺子:谢谢你的介绍。ESA真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我听说你还是第一代“网红”,是人人小站建筑板块的版主。这段经历一定很有趣也很宝贵吧。

 

陆侃:是的。在到法国之后我就创办了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开始创办的时候其实想法特别的简单。当时并没有网红的概念,更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网红经济。很多大V会选择在小站、豆瓣和别的一些类似部落格或者博客的地方发一些关于建筑的资讯和文章。我也常常去看,不过发现没有特别的多的人在资料和图片上做一些比较好的整合,信息变得很碎片。于是我就是想给设计相关专业和对设计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个分享设计方案的平台。我前后花了大约三年时间把小站做起来。峰值的时候关注粉丝数量有48万,每天最高浏览访问量约8万余。后来我同时又开了另外3个小站,也都有每天万余的点击。很快也成为了人人小站建筑板块的管理版主。开始了公益帮忙整合人人网建筑板块的工作。很快原本只有几万人关注的建筑板块也变成近百万的关注大板块。期间还认识了很多至今还保持着联系的高人,从开始的整理到增加了许多评论和互动的内容。

可惜随着ESA课业的繁重,一天2、3个小时的更新和板块工作量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小站也出现了像谷德、非建筑等一系列很棒的站长。于是,我慢慢的开始了隐退。不过经营小站对我的影响却一直延续。有事没事多翻翻资料,多研究研究。加上欧洲有极好的设计环境。我经常出去见识优秀的设计,或者拜访大师事务所与前辈们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习惯也融入并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回忆这段建立小站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分析了市场,市场也反馈了我的判断。

当时创办这个小站的时候想过很多名字。还是无意中看到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一句话,我有了灵感。这段话应该是他接受记者采访,讲解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的吧。大意是说法国不需要泥瓦匠和服务员。哈哈,当时有点小气愤。我想泥瓦匠不就是说我么。我都来了,还能不让我读书么?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只是没想到随着小站的壮大,这个名字我也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校那段时间,我课余除了小站还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比如我有一些有趣的外号。学校的人都叫我校长,因为我那时候在学校组织学弟学妹们培训软件,以及协助和主办ESA华人圈子学习研讨会。这个点子最初是几个很厉害的学长想的,到后面我也加入进来,并想办法壮大,最终形成了规模和传统。每个学期末,所有的华人学生会借用学校的一个教室,然后架上投影,把每个学生的期末方案都重新再演讲一遍,顺便可以谈谈对老师教育和方法论的想法。之后大家自由发言,可以批判,也可以建议,总之就是使劲的聊,把内容都聊透。

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还只有本校的人参加,后来外校的同学们和别的华人建筑师也过来听,大家畅所欲言,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勺子:看来我们建筑圈历来有搞活动、搞平台的传统。认识的人和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都是一笔财富。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从学习到自己开业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陆侃:想成为一名独立建筑师,总会需要很多前辈的帮助。

我遇到的第一个前辈就是学校的老师李百合(音译)。他是一个很厉害的新锐建筑师。在他的引导下我第一次感受到建筑的魅力。他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方法论的魔力,让我明白系统性的创意对一个设计作品的重要性。如何将一个极小的点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思维逻辑严密的作品。

第二位是我本科第三年时候的主教老师,也是现任校长。他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温度、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硕士阶段的导师马克杜蒙博士。他专门研究共享社区和不固定工作者的行为模式。受他的启发,我特地回国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研究。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中国由于过度城市化而带来的区域空心化,以及未来去中心化和过度中心化的极端可能性。然后,我又将焦点从城乡关系转移到城市返乡人口的未来需求,从而寻求区域共享社区在农村的可行性。

毕业设计的经历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为心中的梦想去做一些事情,和负起一个建筑师应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我最终走向创业的初心。

另外,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建筑师前辈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我曾经在上海威尔考特、法国VP(上海分部)工作过。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跟邹强博士、罗滨、王盈、徐征野老师、徐雄等前辈。

邹强博士是一个非常具有建筑哲学艺术的建筑师,他曾长期工作于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事务所,拥有非常丰富的设计经验。同时他拥有独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论。他的设计总是能让我们感到惊喜。

罗滨和王盈是法国Atelier BY Architectes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早于我到法国的前辈。罗滨不但有非常资深的工作经验,同时对材料,构建和设计流程管理非常的精通。王盈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留法毕业后,设计了大量各种小型单体住宅设计。我跟着他们学习到更多的是方案的管理和落地。

徐征野老师可以说是中国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所设计的大方案数不胜数。我从法国回到中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徐老师的邀请。而且我对展陈设计也非常的感兴趣。我跟着徐老师学习了一阵子,接触了临安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一系列大型公共的室内展陈。

然后就是徐雄老师。他是程泰宁院士的弟子,他的设计经验非常的丰富,同时,他对建筑形体、空间哲学以及商业策略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亦师亦友,我们在一起完成很多项目,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我的方案也越做越成熟。

我开事务所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实验性建筑设计工作室和平台。一开始,我们只接一些小的委托案子,例如民宿、蛋糕店、服装店、朋友家装修之类的。后来开始接一些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工业园区、体育场馆等项目。由于是工作室的性质,我们主要还是以方案设计为主。

因为这个平台比较自由,我们其实有很多非常棒的合伙人。比如十多年不离不弃的杨岳同志,他是我在上海维尔考特的同事。在我决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他第一个站了出来。我们一起也完成了不少设计方案。

然后是巴黎杭州好战友袁柳。我在去法国前就认识他了。我们一起学习语言,一起考进ESA,一起毕业归杭,到现在一起做设计。

 

杭州市沈半路水上商业中心改造概念方案,寸造工社&建州设计 设计于2018年 ; 深化设计:杭州中翰建筑设计 ; 已落成

 

杭州市皋亭坝水上运动中心概念设计方案,寸造工社&建州设计 设计于2019年

 

绍兴涂山悦住宅改造项目,寸造工社&建州设计 设计于2019年 ; 深化设计:浙江佳汇建筑设计

 

龙游市湖镇市民中心概念方案,寸造工社&建州设计 设计于2020年

 

德清建鼎产业基地概念方案,寸造工社&建州设计 设计于2020年

 

 

龙游市湖镇建州智慧创谷 寸造工社 设计于2020年 ; 深化设计:杭州建州建筑设计

 

勺子:相信这些老师、同事和朋友一定对你的发展帮助很多。作为回国独立开业的建筑师,你一定也和不少朋友一样遇到过“水土不服”的情况。毕竟中法两国在建筑设计行业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能给我们谈谈你遇到的困难么?

 

陆侃:其实我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了和大多数工作室一样的问题,就是海归工作室和国内市场不对版的情况。当时我也咨询了不少前辈,每个前辈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国内的市场和我们当初想象的并不一样。这对于小型初创设计工作室,并不是特别的有益,甚至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独立设计工作室也不是很友好。

这和中法设计管理体质的差异有关系。比如法国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工作室都只有几个人。但是小并不等于不专业,他们其实大多数都非常的专业。法国的建筑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合分析客观数据,提出创意灵感,统筹各个不同专业的配合上,从而用既感性又及理性的逻辑思维推导出完整的设计作品,并且附带有很强的个人或团队标识。和国内有点不同的是,法国的施工图是由专业的施工公司绘制的,而设计师也会非常有责任且认真的跟进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有大量专业的咨询机构,可以组成非常棒的联合互动机制。

而国内的设计往往都是由大的设计院从头做到尾的,甚至包括施工,而多数甲方更看重的还是长期合作的口碑和稳定的合作机制。不过往往这种稳定也会造成一定的垄断。这种机制抑制了独立设计师和独立工作室的发展。有些机制还造成了一定的地区保护体系。因为个人和小团队无法做到五脏俱全。而且为了要做全,势必无法照着自己优势和专长去发展。而会需求向更大的设计公司去倾斜,慢慢的一些小微和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就消失了。

其次,很多海归工作室是靠着竞赛和投标撑过前期发展的。这在我看来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发展模式。因为一个小型设计事务所相对于大的设计院并不会有太多的优势。即使是通过竞赛的方式获得了短期的成功,随着设计公司突然扩大后,在管理和如何面对风险上会遇到很多的阻碍。我思虑再三,觉得唯有把自己的根扎的更加扎实,一点点的去稳定客户群,并且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才能应对未来的发展。

回国之后,我发现中国和法国在设计领域有个比较大的区别在于速度。中国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的庞大机器,你做任何事都需要快。设计要快,建造要快。如何和时间博弈变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快,意味着我们只能以更少的时间去思考。这对于从法国教育体系出来的建筑师会很痛苦。这并不是我们无法快速的形成方案,而是我们总是会觉得自己还没足够的了解场地,没能足够了解客户的需求,或者设计依旧有推敲的空间。

更为痛苦的是,我们原本非常更看重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论会变得价值较低。相较于法国的设计条件,客观的分析数据无法或者难以获得,而规划所需要的数字会变成政府和业主更为关心的部分。设计师的价值在这一层面上难以体现出来。加上社会的高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各种新鲜的事物产生。大众对一个设计的解读也会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理解上,所以不少很好的设计作品也很难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

现阶段中国的设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兴起大规模造城运动。一度大量的外国事务所进入中国并很轻松的获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取得了大量参与公共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机会。近些年随着社会和城市的深度发展,新建的热度开始减退,国内的设计院体系也更加的成熟,外企的竞争优势也逐渐失去。中外设计公司为了一些中小型方案拼的头破血流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不过新的融合和联合体也逐渐形成并形成了较强的战斗力。新的变化总也会带来新的惊喜,新课题也逐渐走到了大众的视野,比如城镇化范围内的更新和维护、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这也成为了我们工作室在研究和设计的新对象。

我相信独立建筑师还是应该有自己心中的坚持。我的事务所叫寸造工设,就是取方寸之间,极致造物之意。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隐形的部分,就是村造公社,这也是寸造工社的一个前身。乡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

 

勺子:中国乡村的发展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你能详细讲讲你的看法么?

 

陆侃:我关于乡村问题的思考,源于2012年假期参加的同济大学组织的志愿者行动。这次活动是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在山西平遥的遗产保护工作营。在这之后,我在硕士阶段更多地研究了中国乡村未来的可能性。归国后,我亲身投入乡村设计的工作,并完成和落地了多个民宿和乡村产业更新及改造案例。

我在硕士阶段的毕业设计就是针对这一主题的。

 

首先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设计。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在很大的程度上延续了雅典宪章的概念。在这之上又套用了美国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我们往往使用最传统的方式去处理非常复杂的城市和社会问题,但是在发展了近30年后,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阶级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教育、办公、居住、医疗、福利、娱乐等资源分配不均。而规划引起的连锁反应又加剧了人口的集中,导致了这个错误在局部被不断的放大。与此同时,环境所承担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区域割据、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我构思的乡村线下社区这个概念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间点,就像smart city, eco-quartier, green building一样。因为现有的城市结构和组成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生活的需要,改变刻不容缓。原有的建筑形式、结构、空间组成似乎变成了阻碍变化的绊脚石。

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智能城市是必经之路。但是这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因为人口会继续无限的扩张,乡村则会成为富人新的娱乐场所。而想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则需要在城市郊区和农村发展更多的智能社区,提高基础建设,稀释城市人口的密度,平衡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在农村和城郊发展自下而上的系统模型,利用当地的生产力、创新、材料和条件等去发展。

农村问题可能是中国千万社会问题中的一个。相对而言,它可能并不是那么的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但是中国的农民人口达到7亿,农村土地的面积也占城市面积的97%。

乡村线上社区并不仅仅是一个和互联网连接的社区而已。人、砖和每一棵树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都是和世界沟通的元素。这看似混沌的背后其实充满了秩序。每一个社区的整体行为都远比其单一行为的构成更加复杂,所以单一的模式是无法套用的。而每一个单体的个体在农村的社会体系中都是特别的存在。

我相信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建筑师以及社会人士参与。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转型,大量的城市需要维护和赋予生命力,城郊的规划和建筑需要更新,农村需要产业升级等等,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勺子:谢谢你。“寸造”与“村造”,这两个词真是很贴切地说明了你的执业信念。希望寸造工设能继续关注中国乡村的未来。

 

 

寸造工社(PCF-Group)简介

寸造工社(PCF-Group)是由一群热爱Proportion,Contruction & Fabrication 的有趣青年们组成的国际社群,最早成立于法国巴黎,并后续在杭州生根发芽,现在是一家集规划、建筑、室内、景观、工业、视觉等设计服务于一体的设计机构,不同文化形态的思维方式、实践在地设计和跨地域知识共享的优势让我们在各个专业领域极具前瞻性和艺术性,并且在欧洲各个国家设有合作机构。

目前寸造工设的业务范围与优势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城市区域规划及产业建筑改造升级、室内设计(含空间尺度研究)、乡创乡建(含产业经济研究)、以及活动与商业策划(含消费心理研究)

 

城市区域规划&建筑设计

我们关注教育、商业、文旅、办公、交通等各类型公共空间建筑项目以及创意性建筑空间设计,同时也关注城市更新框架下的各类型建筑改造、旧街区更新以及实验性社区公共空间的激活,并侧重于将空间性、艺术性、生活美学体验以及空间情感注入设计中。

 

室内设计

借助环境心理学理论对空间尺度进行研究,并利用研究结论指导设计的开展与完成,达到住宅或民宿的最佳体验效果

 

乡创乡建

邀请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参与,对所在乡镇的经济、产业、文化等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研究结论,设计出更适合该乡镇的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案

 

活动与商业策划

结合当地已有的经济文化特征与设计风格,利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与知识,为所在区域或营利组织(或公司)设计策划可带来商业回报的商业模式与各种活动。

得益于高学历的工作团队以及研究型的设计风格,自创立到现在,寸造工设受到的委托数量呈现超高速增长,并且积累了良好的声誉。

 

 

本期受访事务所档案

1.事务所名称:建州寸造工社/PCF-Group

2.官方网站:无

3.联系电话:13606507803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刘洋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我开事务所”
专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