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马岩松在深圳谈的9件事儿

马岩松在深圳谈的9件事儿
编辑:李菁琳;校对:胡康榆 | 2019.03.27 11:11
讲座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3月22日,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在有方空间502带来一场题为“MAD x”的讲座,由10个被巴黎蓬皮杜中心永久收录的作品始,以回归到MAD创作建筑的初心终。

 

现场气氛热烈,连走道上也挤满了人。宣传照片上看起来有些严肃的马岩松,现场却妙语连珠,好几次逗笑全场。除了建筑理念,当天的马岩松似乎更多在表达自身对建筑与城市的情感,或许这也是如今的MAD更希望传达给大众的讯息。

 

讲座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我们从讲座中选取了9个话题,带你快速走进马岩松与他的建筑世界。全场视频与讲座实录,将于后期发布。

 

 

MAD是事务所的名字,而“x”除了指代罗马数字里的“10”(蓬皮杜将展出MAD10个项目的12个模型),更指代“未知”。就像我们小时候解的那些方程式一样,这个展览并不是要回顾MAD做了什么,相反,是去寻找未知的答案。

 

 

向大家展示柯布1925年为巴黎设计的“光明城市”方案,并在上面用红色大大地写了字母X,马岩松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其的不认同。他认为现代主义城市以及现代主义(modernism)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进入了建筑学,在很多新兴的城市及地区,这个概念反复地被拿去效仿;在中国的建筑学教育里,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门必修的学问,甚至被捧至像“圣经”这样高的地位;在建筑师的实践中,(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能够得到很大的集体认同。

 

但在马岩松的理解里,等到中国城市化的这几十年过去,再来回顾自身曾留下什么思想,这个思想跟我们的过去与历史有什么关系,对西方可能带去什么影响,才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思考的事情。

 

埃菲尔铁塔与蒙帕纳斯大厦 ©MAD

谈及巴黎蒙帕纳斯大厦改造竞赛,马岩松表示如果可以的话,自己最想做的其实是拆掉它(笑)。我们今天要重新审视蒙帕纳斯大厦,这座建于1960年代,曾经代表了现代主义进步的建筑,就需要先重新审视它对面的埃菲尔铁塔。是埃菲尔铁塔先建立了一种“用高层建筑/构筑物象征国家实力”的价值,后来才有了诸如蒙帕纳斯大厦这样的实践。如今巴黎人却把蒙帕纳斯大厦叫作“巴黎的伤疤”。

 

蒙帕纳斯大厦竞赛方案 ©MAD

既然大厦不能拆,那就让它尽量消失掉。MAD利用光学原理为大厦重新设计了立面,不再强调其自身的形象,而是映射出周围的景象,只不过这个景象是倒着的。马岩松释然地表示做这个(倒着的)方案就是为了反思蒙帕纳斯大厦映射出来的城市问题,“当图纸画完的时候,关于这个项目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完成,中不中标不再重要”。

 

梦露大厦 ©MAD

再谈成名作“梦露大厦”,马岩松强调自己不想再设计纪念碑式的高层,而想要它们变得柔软,让力量消失。因此在“梦露大厦”里,横向的线条会减弱摩天楼竖向直冲云霄的感觉,同时一层层的退台又可以让更多阳台进入室内。至于建筑建成后获称“梦露”(注:好莱坞1950年代著名女明星),马岩松笑称感觉挺好,因为很少遇见会用女性名字来命名摩天楼的情况,现代主义的高层总是在强调男性充满力量的形象。

 

同时,他再次强调自己不是参数化,这些曲线平面都是自己手绘,然后扫描绘制成CAD,再把建筑建起来。“有必要让建筑保留一点不完美,这种不完美是跟人本身有关的。有时候如果机器做得比人还完美,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糟糕。”

 

 

谈到MAD在日本的首个项目——四叶草之家时,一个藏在项目背后的小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这是一个由两层坡屋顶住宅改造成为三层幼儿园的项目,原本住在住宅里的一对日本父子,儿子希望把住宅改造成为拥有崭新形象的幼儿园,吸引周围的小朋友前来;父亲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却非常不希望房子被拆。

 

马岩松已经做好了要拆掉原住宅的准备,直到有一天,日本老父亲病倒了,他才开始理解这个家庭的矛盾与羁绊,以及他们把生活融入建筑的这份情感。建筑师在做设计时,很多时候不是在面对建筑与生活,而是在面对工作。这件事情触动了马岩松,因此决定保留下住宅原本的木结构,老房子的结构变成了新房子的一部分,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老房子的情感保留下来。

 

四叶草之家方案图 ©MAD
四叶草之家实景图 ©MAD

开工这天,所有和这个项目有关的人围坐在一起,举行了一个名为“地镇祭”的仪式。仪式感很重要,为了证明自己所做的决定与事情是有意义的、值得的,这些信念会通过这个仪式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印证。

 

开工现场 ©MAD

 

 

黑龙江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会议中心,建筑浮在雪山前,人通过建筑与地面之间的缝隙进入。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建筑,而是尽量低调,和地面关系亲密。建筑的外形像山,入内之后的中庭感觉则像山洞,类似自然界中那些历经千万年才形成的鬼斧神工的空间。马岩松表示自己对这种类型的空间特别感兴趣,MAD做了不少像自然地貌的建筑,有时候像岛,有时候像山,有时候像岩洞,是为了让建筑成为第二个自然,以这种方式与自然更好地融合。

 

中国企业家论坛会议中心 ©MAD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是一个“山水城市”风格的项目,高层与低层建筑形成一种尺度上的反差。MAD在这个项目里想要探讨建筑作为一个人造物,它与整体、与自然的关系,能不能做到类似古典园林或古典城市那样,在现代城市里有一个反映,让建筑成为山水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团队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做了一个“活着的”模型,里面放了真的青苔与水,天天“养”在办公室里。

 

马岩松手绘图 ©MAD
朝阳公园广场模型 ©MAD

如果只看周边的火柴盒式城市,没有人会否认那是一个历史错误。纽约的中央公园周边也都是这样的高楼,自然像是被生硬地圈起来保护着,今天我们谈的环保也是这种概念,会想要把自然保护起来,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自然与人工是对立的。所以当我们在质疑“这个建筑长得是不是太怪了”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质疑其周边的建筑太千城一面了?其实答案不是关于“我们应不应该做点不一样的东西”,而是“应该做些什么”。

 

那么在朝阳公园广场项目里,马岩松的答案是“我不想再重复历史错误了,我不想做火柴盒城市”。历史错误需要在某一点开始改变。

 

建筑及周边环境 ©MAD

项目的另一面朝向北京国贸CBD,可以看见CCTV总部等其他大楼。库哈斯在设计CCTV总部时周围还没有这么多高楼,但是他预言未来中国CBD肯定会变成都是长相类似的摩天楼群,建筑师会失去想象力、批判性与创造力——“高楼拔地而起,想象力轰然倒塌”。事实最后证明,CCTV大楼确实是这群高楼里最特别的存在。

 

但在马岩松看来,库哈斯的大楼反而更加强了CBD的力量、纪念性,更反人类了。在这种情况下,朝阳公园广场大楼与库哈斯的大楼对视着,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定力量(的均衡),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当有人问:“山水城市是不是得低调点儿?”马岩松回答:“我觉得看情况而定吧。”

 

从朝阳公园广场看CCTV大楼 ©Iwan Baan

马岩松阐释了选择黑色作为大楼主色调的原因——那是水墨画的色调。很多人说建筑跟周边不协调,但现在他越来感觉这种不协调感挺重要,与周围一圈白色建筑不同,黑色的朝阳公园广场代表了一种反叛精神,恰好是MAD创立的初衷。

 

另一方面,朝阳公园广场也是可持续建筑。马岩松认为,与其强调绿色技术,文化上的可持续更重要。真正可持续的建筑是人类在某个时期投入巨大情感和精力的建筑。如果把对自然的理解变成一种思想,变成一种我们创造城市和建筑的不同的方式,就比在表面上谈技术层面的自然,可能要更重要。

 

讲座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1996年,蔡国强面对曼哈顿摩天楼群与自由女神像放出蘑菇云形状的烟雾,艺术家在用自己的方式质疑人类最伟大的现代文明结晶,马岩松认为这张照片极具力量感。

 

2001年,纽约世贸双塔被袭击。这组曾经代表了现代主义巅峰水准的建筑,在短短几分钟内相继轰然坍塌。马岩松认为世贸双塔被攻击的其实是建筑背后所代表的使命与价值。

 

2014年,世贸遗址纪念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两个黑色的深坑分别代表了曾经伫立于此的两座塔楼,新的摩天楼则在周边建起。但马岩松失望地表示,新建的建筑没有任何野心,其丧失掉的正是当年被打击的那个信心。而遗址公园“深渊式的纪念”形式,特别不适合纽约。因为在马岩松的眼里,纽约是用自信、活力与创造力组成的城市。当一座城市深陷这种无力的沉重感,就难以再去探讨未来。

 

这时候马岩松谈起了自己当时在学校里参与的重建设计方案作业,同学们的方案各式各样,有的人重建了一座纪念碑,有的人在楼上挖了个洞以避免飞机再次撞上,但无论是怎样的创作,都逃离不了眼前的矛盾。作为外国留学生的马岩松却脱掉了这个包袱,与其去竞争谁更高一米,他选择让建筑“飘”起来,追求一种解脱感。他表示这个学生时期的作业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现在都还会时不时翻出来重新审视。

 

马岩松与当时的学生作业 摄影:胡康榆/有方

说到纽约,MAD两年前在帝国大厦附近设计了一栋看起来很纤细,甚至有些“临时”的摩天楼,看起来好像随时能飘走。这栋黑色的建筑到接近天空的地方开始逐渐变得透明,最后融入天空。摩天楼的英文skyscraper好像有种建筑划了天空一下的感觉,MAD却不希望自己的建筑与天空产生这样的矛盾,他们更希望达到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

 

纽约东34街公寓 ©MAD

 

 

马岩松最后集中谈了几个正在建设的作品:衢州体育公园,做成大地景观的样子,实际上是被自然化了的建筑;北京四合院顶上的幼儿园,虽然平面看着面积挺大,实际上很低矮,新搭建的屋顶不会给身在四合院里的人带来压力,相反身在屋顶的人却可以看见传统老建筑的形态,孩子们还可以在屋顶上自由地奔跑;鹿特丹移民博物馆,设计了两条线路组成的一上一下的行走体验,就像人生一样......

 

其中最小巧但也最打动人的是马岩松谈的最后一个项目。其实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建成,在去年的日本越后妻有艺术祭上正式亮相。

 

这是一个隧道改造项目,旨在沿着有着20多年历史的隧道里设置几个艺术空间,以期恢复曾经赋予该地区力量的艺术和文化精神。被重新激活的隧道,就像是一出令人入神的情景剧,将时空拉开,带人们抽离现实,进入想象之地。

 

隧道改造平面图 ©MAD

入口处的游客中心,是一座符合当地风貌的木屋,高耸的坡屋顶可以防止冬天积雪;二层的温泉足浴池是一个暗空间,屋顶洞中的镜面反射出建筑外的峡谷景色,成为“天上的河流”。

 

游客中心二层 摄影:Nacasa & Partners Inc.

观景台墙壁上加装的多面水滴状镜子,就像是在沉闷坚实的穹顶凿开一个个通往未知空间的洞口,人们在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

 

观景台 摄影:Nacasa & Partners Inc.

在隧道尽端,一片水面将半圆的洞口反射成为一个完整圆形的时光通道。内和外的边界被模糊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也虚化了现实的天空和云。人们身处其中,像是飘在云端,在天地间漫步,脚下的水正是清津峡的河水,在真实和虚幻的边界,人们也许会找到各自心中与远方对话的通道。

 

“光之隧道”摄影:Osamu Nakamura

虽然更像是一个艺术装置,马岩松却说这个隧道改造项目其实比较完整地解释了MAD做建筑的初衷:重新思考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探讨人与自然新的关系。MAD希望这种关系是非常个人化的,就好像是哪天突然梦到的。

 

没有必要总是证明自己所做事情的合理性,去做所谓“正确”的建筑。马岩松坚信建筑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情感层面。他特别希望建筑能把人的情感凝固在环境中,通过时间,与未来的人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虽然现实总有限制,但还是会努力把自己想象到的最完美的东西,呈现出来。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MAD
讲座
马岩松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