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童明:园林不仅是关于“中国”的话题,也是关于“人”的话题

童明:园林不仅是关于“中国”的话题,也是关于“人”的话题
采写:李菁琳;编辑:李菁琳;校对:胡康榆 | 2018.12.19 13:34
慢书房新书介绍会现场 摄影:刘振

12月8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在苏州慢书房接受有方专访,分享了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童寯撰写、自己最近刚翻译完成的新版《东南园墅》背后的工作与思考。

 

童明表示,园林不仅是关于“中国”的话题,也是关于“人”的话题。对造园的回溯,是从人性的最根本处去反思我们今天的建造行为。对建筑创作来说,也会带来更加有人文精神的表现。

 

童寯,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著有《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经典作品。《东南园墅》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意在向西方介绍江南园林之美,是其近半个世纪研究的结晶。

童明,1990年和199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本科与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方:王澍在《东南园墅》的前言里提到,你把祖父童寯几乎所有的的旧著整理出版了一遍。面对如此海量的资料,你以怎样的逻辑去组织这一系列工作?

 

童明: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逻辑,都是从碎片开始的。花费时间比较多的主要在于文字的整理和编辑。童寯手稿中很多字迹不易辨识,这花费了不少时间;之后的编辑工作也很不好做,涉及到从碎片信息梳理到反复查验核对,然后再定型成文的过程。我曾经花费4年时间整理童寯的旅欧日记,这是全英文手写的旅行随笔,字迹基本上都是连写状态,辨识起来极其困难。这件事情有些像是破译密码,有时候一页纸看了两三天都没能理出什么头绪。靠着灵光乍现,有时突然可以提炼出若干单词,但是大多数的名词和动词,都需要在网络搜索的帮助下,通过反复尝试才能获得验证。这件事情真是需要极大的耐心。

 

这项工作到现在也还没有结束,依然有大量零散的资料需要进一步整理。前段时间在整理童寯遗物时,发现了一些1930-50年代拍摄于苏杭地区的胶卷,有些园林景象可以一眼认出来,比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但依然还有非常多的片段只显示了园林中的一座假山、一段游廊,一时还看不出来是在哪里,很可能那座园林已经消失了……所以事情仍需要花费时间继续往下做。

 

在整理工作中,我主要关心两个方面:一是从碎片中拼出较为完整的图形,这是档案性的复原工作;二是呈现童寯本人对园林的观感与态度,这方面虽然已经有比较多成型的著作与文章,但有时更重要的是那些尚未出版的内容。

 

童寯有着非常强大的个人视角,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学家,兴趣只在于资料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名建筑师,从职业素养出发,去反观并试图复原园林的操作思想——古人是如何造园的?一般而言,在流传下来的各类文献中,很难存在某种现成的方法论,即便通过计成的《园冶》,人们看完之后也未必能够明白造园的真谛。这其中确实需要一个恰当的切入方式,穿透表层进入内里,去达到比较精确化的认识。

 

很显然,这些理解和认知对于以前的人来说并不含糊。可能就在一百多年前,园林的营造很轻松,因为这一现象曾经是如此普及,而且已经浸透在整个地域的文化背景中,一般人在看到一块石头、一棵树木时,都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对于我们今天而言,如何从只言片语的考古性工作,到达一种清晰而有逻辑的理解,这确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童明在慢书房 摄影:刘振

有方:你认为这项工作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童明:这件事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很重要,这不仅是要试图恢复一门人们曾经拥有、但又已经逝去的技艺,而且也能为当下的很多思考带来帮助。

从某种角度而言,园林可以被视为一件很特别、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它的营造并非是为了某种实用性目的,更多是一种文化性的表露,表现为人对于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思。营造园林这件事情也并非只有中国人去做,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园林,希腊的、罗马的、伊斯兰的、日本的......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大家是基于同一种诉求之下进行着不同的尝试。这种表达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最直接、最高级的象征,它的初衷来自于人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存在的反思:如何在这样一种有限的人工环境中,去反思与更为广袤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联性。明白了这点,就会对于园林这件事情拥有基本认识,因为它超越了日常生活,是精神世界的营造。

 

人们为何花费如此多的精力与物资去营造一个如此无用的空间?因为它带有精神层面的诉求。人居环境的营造,或多或少都带有这种层面上的追求。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中,这种(精神诉求的)因素已经被极大地损耗了,而被单纯物质性、功能性、经济利益的目标所取代。因此,对园林的回溯,是从人性的最根本之处去反思我们今天的建造行为。对建筑创作而言,也会带来新的更加有人文精神的表现。

 

童明在慢书房 摄影:刘振

有方:相信你应该很早以前就读过《东南园墅》,此次重译这本书,有什么新的体会?

 

童明:第一版《东南园墅》的译者是汪坦先生,1996年时,我是这本书的编辑,主要做文字方面的整理工作。这次之所以需要重新翻译,一方面是信息资料相比1990年代有了很多变化,关于童寯的园林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另一方面主要是有感于园林本身的性格色彩,选择使用偏向文言文的翻译体,比较符合江南园林的意韵。文字的魅力有时候不完全只体现在字面上,更多是处在余韵之中。园林也是一样。有时候在园林中你看到的未必仅是鱼池树木,而是由这些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所带来的超乎物质层面的体会。

 

有方:正好谈到翻译的文体,王澍在前言里也提到了这次选择用骈体文来翻译,就像是你对“关于园林理解的一个新的文体实验”。这听上去很有趣,可以谈谈选择用骈体文翻译的具体缘由吗?

 

童明:我并没有专门去钻研骈体文(笑)。有些内容主要还是有感而来吧,首先你得把自己扔进园林所具有的那种语境里,熟悉那里的语言习惯,琢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碰撞而来的诗性。我认为直接而具体的字词之间是由诗性连接的,这个难以在白话文里达到。

 

新版《东南园墅》 摄影:李菁琳/有方

有方: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章节?

 

童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如画之园林、园林与文人。这两章是对园林非常透彻的解读。造园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与更为宏大的文化基底相关联。如要学会观赏一座园林,首先需要通识山水画,才能明白许多不同寻常的因素为何表现得如此飘逸。在随后的章节中,童寯的话题转移到营造层面上,但同样也需要在文化性的层面上去思考。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东南园墅》分析得非常透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园墅》比《江南园林志》更加耐人寻味。在文体上,《江南园林志》更侧重于介绍性,介绍江浙一带的众多园林以及它们的历史沿革、构成要素、思想境界等;但是《东南园墅》更多触及了方法论,引导人们如何去观赏、理解一座园林的营造过程。在明白了这点后,才可能对于园林拥有更加通贯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本书最主要的写作目的,从原理上去解析园林。这应该与童寯本人的建筑师背景相关。由建筑师的视角与普通观览者有些不一样,因为建筑师会站在更加偏重实践操作的角度,因此介入得更加深刻,并引发出更加深层次的反思。

 

新版《东南园墅》 摄影:李菁琳/有方

有方:童寯先生曾说“造园与建筑,在艺术上息息相关”;董豫赣在前言里也提及了“园墅”这一词或许暗含了童寯先生对中国建筑未来能园筑合一的期望。作为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童明:换个角度而言,园林难道不是一种建筑吗?因为它们都是由人所构想出来的,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一种世界。

 

我想这涉及到两方面的议题:一,建筑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透过园林的精神世界和营造理念,今天的建筑如何能够摆脱现在这样的粗鄙状态,达到一种有如园林般的、趣味盎然的精致境界;二,涉及到精神层面操作的事情,也就是普遍性的人类营造行为,浸透着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自我认知。在当前的时代里,我们之所以需要反观园林,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被物质因素裹挟前行,具有人性特征的精神关照越来越淡漠。而这些思考在以往拥有园林的时代里,是合二为一的。

 

园林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按照今天的技术条件而言,一个人整天待在空调房间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从人性的基底层面来说,这不完全是身体方面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人的精神,只有被放置到更大的母体之中,才能得到慰藉。《庄子》的观鱼之乐、濠濮间想,如果从孤立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神经质的行为,但从更高的角度上,这与哲学性的反思相关,它思考着人的存在性问题。

 

有方:中国建筑师,是否要懂得园林,才能更好地讨论中国建筑?

 

童明:我觉得园林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于基本人性的话题。但凡是具有情趣的人,其营造必然会带有对于自我的反思、对于生命的反思、对于永恒的反思。造园是这样一件事情的具体表现,并以园林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反思。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他们在造园时都是从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的。我们今天的许多建筑所缺乏的,与其说是作为文化属性的中国特征,不如说是缺乏了作为人在基本层面上的天然属性,这一点是值得当代建筑师们去进行反思的。虽然在现实中,我们肯定还是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但这个事情与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并无本质关系。地域特征是人类思考的一种自然表露,而在此之上的,是人性的一种自然表达,其高度是超越于具体文化边界之上的。

 

因此,童寯在写作《东南园墅》时,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把江南园林放置在世界造园的语境中进行解读,通过与法国园林、英国园林之间的对比,来呈现江南园林的精妙特征。童寯曾说自己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我赞同这一点,并相信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一种文化的特征性。因此,江南园林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特殊产物,但是透过它,建筑师可以回归到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我们的建造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关键词:
东南园墅
人物
园林
童寯
童明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