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师在做什么75 | 吴海龙:正琢磨把建筑师团队改造成跨界设计师团队

建筑师在做什么75 | 吴海龙:正琢磨把建筑师团队改造成跨界设计师团队
张远博 | 2015.01.09 16:51

采访时间:2014年12月

吴海龙是联创国际-曼景工作室创始人,他最近在做一些有意思的小项目。他认为设计的质量依赖于找到相应的命题,所以在拿到设计委托时,会先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造性和生产力的命题。他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库哈斯,并且认同他通过理性的方法得到看似非理性的结论,并发现空间新的可能性的方式。他觉得他的偏执和强迫症还没有被周边的环境“改造”好,感觉把设计和建造的精度提高一个等级,就像是跟全世界在作对。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有哪些?

吴海龙:有历史建筑的改造,也有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家社区的项目,另外刚刚中标了一个上海的幼儿园。基本上都是些有意思的小项目。

有方:在拿到一个项目的设计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

吴海龙: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造性和生产力的命题。我认为设计的质量非常依赖于找到相应的命题,其实就是对于“如何做设计”的设计。

最近我们中标了一个社区商业的室内设计,设计的命题是把服务社区的文化设施压缩在1000平米的商业空间室内,实现文化和商业的共存、共赢。命题本身已回应了面临的机会和问题,而回应这个命题自然也会得到有趣的答案。另外一个刚刚完成的厂房改造项目,场地里有很多尚未拆除的工业装置,我们提出用现成品艺术的方式来完成工业建筑到文化建筑的转型:场地内的两个储气罐被改造成卫生间,二层的混凝土框架则被改造成LED计时器。

▲郑州二砂创意BOX外景

▲郑州二砂创意BOX内景

有方: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时,会经常去现场吗?如去,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吴海龙:必须经常去现场。我们的项目大多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多是改造项目。这种项目很依赖现场的条件,去现场就是要根据设计时没有掌握的条件做重新的设计。这种情况,因为工程进度的要求,设计的时间特别短,有时只能现场设计,非常考验建筑师的快速反应能力。

另外,很多设计的想法必须通过建造来落实,建筑师必须建立从概念到建造的通道。施工之前我们能做的是画更细致的图和做更大比例的模型。这只是解决了从概念到设计的问题。最终这些设计必须在现场得到验证和实现。由于图纸这个媒介本身的限制,加上建筑师和工人知识与技能的巨大鸿沟。建筑师和工人仅仅建立在图纸上的连接是非常薄弱的。有的时候为了拆除一个老房子的粉刷层露出七、八十年前的混凝土表面,要跟工人实验各种工具:电锤、泥刀、打磨机,水枪甚至菜刀,最后用了厨房清洁用的钢丝球装在打磨机上打磨;有的时候一种新的砌筑方式需要跟工人一起研究一种新的固定方式,光是粘合剂就试了五、六种。

▲上海外滩Haey&Sons下午茶 茶墙

有方: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是什么?

吴海龙:可能是我的偏执和强迫症还没有被周边的环境“改造”好,感觉把设计和建造的精度提高一个等级,就像是跟全世界在作对。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吴海龙:如何把建筑师团队改造成跨界的设计师团队。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吴海龙:鲍德里亚的《物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这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许多日常物品的意义。它有趣的地方在于,把各种物体的词条组织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结构框架下面并一一论述。作者语言直白,略带黑色幽默并具有启发性,像是哲学家中的段子手。比如,他在谈到可变家具时说:大部分时候,这些更大的可变性、互换性及适应性只是由于缺乏空间不得不做的调整。贫穷为发明之母。如果说古老的餐厅充满了沉重的道德规范,那么现代的室内——在巧妙的发明气息中——却时常给人为了功能而草率解决的感受。每次看到宜家,我都会想到这个段子。

▲《物体系》 (网络图片)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吴海龙:最近一次旅行是趁着项目空当去了广西龙脊梯田。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吴海龙:日本青年建筑师平田晃久,他的工作方法是让设计从底层的秩序里生长出来。我认为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他的设计大部分都从自然界的原型出发,按照有机复杂的秩序延伸、发展;另一方面,他会持续进行原型的研究,在适当的时候,各种原型根据不同的项目被文脉化,发展成最终的设计。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到,这种方式就像是平时将设计的原型精心地“养”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用连贯的思考和研究去驱动建筑师的职业生涯,遇到合适的机会让思想落地生根;而不是被项目驱动做了一系列没有线索的事情——这是很可贵的状态,尤其对于中国现在的设计环境。

有方: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吴海龙: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库哈斯,倒不全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认同他对于城市和空间问题的有力回应。这种回应通过理性得到一个超乎想象,甚至看起来“非理性”的结论。他说:“我非常醉心理性,而这就已经是非理性。这是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因为,当我们推论到极致,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惊人、甚至非常奇特的事物。或许正是源于我根本上想象力的匮乏,才使得我如此紧紧依附在逻辑上。”这种回应问题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这可能因为理性在我工作中占的比例很大,而我又希望在设计中获得一些惊喜吧。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吴海龙:应该是注册建筑师制度的改革吧,希望这种执业资质的改变能给中小型的设计机构带来更多生存的空间。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吴海龙:在美国的时候跨系选过艺术系的当代艺术课程。以建筑师的背景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我发现建筑师的身份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同时也可以观察非建筑师在处理艺术或者设计问题时的不同角度。这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做个建筑师,还是做一个有空间设计背景的设计师?我们的团队也一直在做类似的尝试,去年就设计了一件首饰——建筑师的手镯。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互动装置“座·谈”(Talking Tables)

▲建筑师的手镯

▲上海外滩Haey&Sons下午茶

▲室内设计“时尚圈”(Trends-Loop)渲染图

▲ 室内设计“时尚圈”(Trends-Loop)模型

有方: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吴海龙:我不愿意和决策层级太多的甲方合作。面对这种甲方,设计要逐级提报,每个层级都要提意见又不能保证想法跟上级一致;再加上层级太多、信息不畅,就要通过各种线索领会上级的精神,揣摩上级的想法,让建筑师落实。从项目经理到设计总监到区域总监再到集团设计部,最后是总裁和董事长。通过各种互相违背的意见然后“负负得正”,设计真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这让建筑师的工作注定是无用功,最后发现他们不是想把项目做好,而是都想把自己的位置坐好。做这种项目挺浪费时间的。但是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做甲方也挺难的,好甲方比好建筑师稀缺。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吴海龙:反腐败。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吴海龙:照顾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还有就是研究国内外的各种设计众筹。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吴海龙:有困惑,但不会厌倦。有机会可以跨界,但是不会改行,我是死磕型建筑师。

建筑师简介

吴海龙

联创国际-曼景工作室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代表作品包括201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展出的空间装置作品“Talking Tables”、作为2013年芬兰Trash-Design专题展览的主展品展出的“Pavilion Re-Made”、受时尚集团委托完成的室内设计作品“时尚圈”(Trends-Loop)、以及近期即将完成的位于上海外滩一栋历史建筑内部的美国奢侈品牌下午茶全球旗舰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提供。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吴海龙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